03.03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龙泉寺,是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新庙。位于台怀镇小车沟村东的九龙岗山麓,从台怀镇中心区沿忻台公路行约4公里可到。寺庙位于公路右侧的山岗之上。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龙泉寺卫星示意图

九龙岗,因有九条山脊并列组成而得名,势如九龙腾飞,古人认为风水极佳。1911年,南山寺主持普济和尚及其弟子们为普济选择墓地,认为九龙岗的地形与山名,有利于“九宫道”的兴盛。于是大兴土木,历时14年,建成了豪华庞大的龙泉寺,当时这座寺庙的建成轰动了全山。而“九宫道”,一个陌生的名字,则像谜一样的,围绕在普济和尚的身上。

龙泉寺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北宋名将杨业即杨家将之家庙,其实,这个完全是附会之说,因为该龙泉寺与历史上所谓的杨家家庙的“古龙泉寺”是名同寺不同。古龙泉寺建于宋代或更早,位于东台旧路岭,因有水名龙泉,所以建寺名龙泉寺,世代相传为北宋名将杨业的家庙。明代,人们为了纪念杨业,在九龙岗山脊修建了“杨令公塔”。杨令公塔被附会说成是杨业撞死李陵碑后,出家五台山的杨五郎盗取遗骨于此建塔,实际该塔为明代所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明代所建杨令公塔

龙泉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950平方米,共有各种建筑约160余间。主要由从东至西三所院落组成,三所院落各有山门且互相连通。东院是主院,二进院落,三重殿宇;中院同样二进院落,但比东院略小,主要建筑是普济和尚墓塔与祖师殿;西院为一四合院,主要建筑是文殊殿与岫净文公大和尚墓塔。此外,在东院往东,还有一座山门,地形较低,通往禅院,为昔日僧人进出居所之门,现在院内主要为五观堂。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龙泉寺卫星图

寺前有照壁,照壁对面是108级台阶,登上台阶之后是一座宏伟壮丽的汉白玉石雕牌坊,建于1920-1924年间,三门四柱,中高旁低。整座牌坊雕工细腻,玲珑剔透,是五台山石雕牌坊之首,堪为民国时期的石雕杰作。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龙泉寺照壁上五台山全图石雕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龙泉寺照壁对面108级台阶及牌坊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建于1920-1924年间的石雕牌坊

牌坊之后有玉带桥,踏过桥面,是寺庙东院,叫殿院,二进院,三重殿宇。第一重殿是天王殿,也是山门,硬山顶,殿内供大肚弥勒佛,背后是韦陀,两侧为四大天王。此外,还有哼哈二将与降龙伏虎罗汉。山门东西两侧各有旁门及钟鼓楼。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牌坊与山门之间有汉白玉玉带桥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龙泉寺山门同时也是天王殿

进入寺内看到的是第二座殿宇,叫观音殿,单檐歇山顶,三开间,四出廊,里面供奉三大士——观音、文殊和普贤,此外还有十二圆觉。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观音殿面阔三间,四出廊,单檐歇山顶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观音殿面阔三间,四出廊,单檐歇山顶

最后一座大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硬山顶,五开间,前出廊,两侧有朵殿。大雄宝殿内供奉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与阿弥陀佛,两侧为十八罗汉。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大雄宝殿单檐硬山顶,五开间,前出廊

东院院内东西均有配殿。观音殿东侧有券洞通道,穿过通道可到东侧五观堂院。从山门西侧的券洞进入则是中院。

中院同样是两进院落,三座殿,第一座是山门,硬山顶,三开间,东西两侧各有旁门。中间是献殿,献殿内的澡井精美,外为方形,中呈八角,里为圆状,全部用斗拱型构件拼接而成,令人望而叫绝,是龙泉寺的建筑艺术珍品。

最后是祖师殿,硬山顶,五开间,前出廊。献殿与祖师殿之间耸立着一座覆钵式墓塔,即普济和尚墓塔。整座塔做工细腻、雕刻精致、装饰华丽,是一座民国时期精美的墓塔。塔下方是汉白玉砌筑的四边束腰底座,束腰部分雕刻慈眉善目的108尊坐佛,基座上下分别为仰覆莲瓣;四个转角处各有一位金刚力士。基台上方,四边均有精雕细琢的栏杆及栏板。基台之上是塔,塔由须弥座、塔身、塔顶组成。须弥座为上下两层,上下束腰壶门雕刻有三教和民间宗教故事。须弥座最上面是一圈莲座,莲座之上是覆钵式汉白玉塔身,塔身正面雕有火焰形佛龛,内置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上的大肚弥勒佛。其余三面均有一尊大肚弥勒佛。覆钵表面其余部分雕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塔身之上又雕刻一圈仰莲,仰莲之上是仿木结构塔檐,阑额、普拍枋、斗拱、椽头、飞子、瓦垄俱全,之上是塔顶,由十三层相轮、华盖、铜质宝珠等构成。该塔是民国时期石塔的精品。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南山寺主持普济和尚墓塔

塔的主人普济和尚,是清末五台山南山寺主持,俗名李向善,直隶赵州(今河北石家庄赵县)宁晋县庞庄村人士,出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去世于民国元年(1912年),家中排行第五,人称“傻五”,父母早亡,后跟随义母王真香。王真香同样命苦,七岁丧父母,十五岁嫁到魏家,第二年丈夫便亡,成了寡妇,称之为魏门王氏或魏王氏。魏王氏为清末民间组织九宫道传人,后李向善继承义母事业,成为“九宫道”教主,“九宫道”认为李向善是弥勒转世,光绪元年(1875年)出家于五台山南山寺,光绪十年(1884)任主持,于1912年,即民国元年圆寂,1914年,葬于龙泉寺。关于普济和尚,疑点重重,身份一直是个谜,是五台山清末民国初年一位传奇人物。他到底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还是一位民间教派的教头,是是非非,让后人评说吧,这座墓塔,是他最后的归宿,不管他的身份如何,他对五台山民国时间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点是不容置疑的。而龙泉寺,也是为了普济和尚而建,是他最后的归宿。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普济和尚墓塔精美的束腰须弥座

西院是一四合院,院内有一座青石墓塔,塔身正面置一石雕牌位,上刻“庄严极乐堂上第二代岫(xiù)净文公大和尚之塔”。极乐堂就是南山寺的极乐寺,是极乐寺岫(xiù)净文公大和尚之墓塔,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塔高5米,基座为六角束腰须弥座,上置两圈石雕莲瓣,承托着瓮形覆钵塔身。塔身之上为仿木构塔檐。上为七级相轮,最上为饰有云纹的华盖和宝珠,是一座的覆钵式塔。

墓塔之后是文殊殿,开三间,硬山顶。内供奉文殊菩萨。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岫(xiù)净文公大和尚之墓塔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龙泉寺精美的石雕牌坊,是民国石雕精品

龙泉寺历史沿革:

龙泉寺之名,在宋代延一的《广清凉传》“卷上”中可以看到,“东台……古寺一十五:华林寺……龙泉寺……古华严寺”,文中所说的古寺,一般是指宋代以前的寺庙,今益寺,指宋代新建的寺庙。那么按照该记载,龙泉寺,宋代以前就有。

到明代释镇澄撰写的《清凉山志》卷二:“龙泉寺,台东南旧路岭,宋建。嘉靖初群盗纵横,往者惮(dàn)之。有马大士者,不知何来,依止废寺。遇贼即杀,群盗乃绝,由是道路复通,往来无难。马公将卒,以三门托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从化,耻为盗者,皆愿施,重修其寺。”按照镇澄的说法,是宋代建的。

从以上两本志书可知,最晚在宋代,就已经有了龙泉寺了,但是两本山志记载的龙泉寺都是在东台附近,属于东台的寺庙,《清凉山志》更明确记载在东台南面的旧路岭。那么,该龙泉寺一定不是我们现在的龙泉寺,一般把它称之为“古龙泉寺”。古龙泉寺据说以前是太平兴国寺的下院,传为杨家的家庙。太平兴国寺是北宋在五台山建的赫赫有名的寺庙,太平兴国寺的开山祖师睿谏(993-1008)的师父是著名的山中宰相“继颙(yóng)”,继颙曾任五台山十寺都监、真容院住持、北汉的都僧统、检校太师、中书令,曾与刘崇诸子和继业为兄弟 , 宋太宗平定太原、杨业君臣归宋时,他还至太原谒见了宋太宗,太宗还敕建了太平兴国寺。按理说,他这次至太原,也见到了杨业。可见太平兴国寺与杨家还是颇有渊源的,所以民间所传的杨五郎出家于太平兴国寺是有可能的,龙泉寺是杨家的家庙也是有可能的。

综上,龙泉寺始建于宋代,甚至更早,位于东台旧路岭,因有水名龙泉,所以建寺名龙泉寺,宋代,是著名的太平兴国寺的下院,曾经是北宋名将杨业的家庙。

金元之际,龙泉寺没有什么发展,到明代,汉人重新执掌政权,《杨家将》小说、戏曲等的流行,北宋民族英雄杨业又开始受人崇拜,于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间重修龙泉寺,龙泉寺有所发展,还在九龙岗山脊修建了“杨令公塔”。

1911年,南山寺主持普济和尚及其弟子们为普济选择墓地,认为九龙岗的地形与山名,有利于“九宫道”的兴盛。于是开始大兴土木,历时14年,建成了龙泉寺。

民国元年农历六月十五日(1912年7月28日),普济和尚病逝于河北省曲阳县法兴寺,同年七月十五日,普济和尚灵柩在五台山停灵三年,由其义子毛生宝在建设中的龙泉寺内修建墓塔,1914年下葬。

如今,龙泉寺又在大兴土木,相信,等龙泉寺竣工的时候,又将是五台山一座宏丽的寺庙。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龙泉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