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從未發現元朝歷代皇帝的陵墓?

沈偉鵬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許多皇帝在登基之後就會開始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墓,這些陵墓裡面有大量精美絕倫的陪葬品,甚至有些是價值連城的。現在我們也陸陸續續的挖掘出了一些皇帝陵墓,可是要說最奇怪的事兒就是元朝皇帝的陵墓數量最少了,從1271年開始蒙古族建立元朝,經手了十一個皇帝,總共經歷了九十八年,建立時間不算太長,但是,相對於其他較短的朝代來說,元朝還是有些底蘊的。


相對於兩百多年的清朝,和其餘建朝時間較長的朝代,元朝算是裡面時間非常短的了。即使是時間再短的朝代,也不可能會出現挖不到皇帝陵墓的現象吧。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其一,元朝前身是大蒙古國,而他們的埋葬方式和中原不同,他們採用的是秘葬的方式,沒有明顯的墓碑等標誌性的東西,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時間早已經沖刷了一切痕跡,讓後人無跡可尋。

既然後人發現不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元朝皇帝的陵墓發現數量較少的原因之一了。相比於風光大葬的秦始皇,那他的陵墓可以說是眾所周知了,而且也有豐富的史料作為尋找的支撐,與此同時,元朝皇帝的埋葬方式也是受到了成吉思汗的影響,成吉思汗就喜歡秘密的下葬,不讓別人給知道,這樣的傳統也影響到了後來皇帝的埋葬方式。

其二,許多皇帝向來追求長生不老,他們不斷地相信那些所謂的靈丹妙藥,瘋狂煉丹,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皇帝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而所謂的長生不老的傳說,向來都是與道教有關,而道教則希望皇帝能夠留下肉身,可是元朝皇帝不同,他們更崇拜大自然,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是大草原,因此,他們與自然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而按照蒙古國的傳統來說,成吉思汗是不希望後人發現自己的陵墓,而對於後人來講,也要尊重祖先,不去打擾祖先安息。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之後,仍然沿襲著該傳統。與此同時,在下葬地點方面他們更願意選擇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這也增加了後人去探究的難度。

而這時,就有人提出了疑問,既然元朝皇帝的陵墓這麼難被發現,那麼後人要去祭祀的時候,如何去找呢?對此,據有關史料記載,元朝皇帝的棺材下葬之後,就會把地面復原,看起來沒有什麼痕跡。但是,後人也會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該駱駝的孩子,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該墓地就會長滿荒草,而後人要來祭拜的時候就直接牽著母駱來找就行,當然,隨著時間的延長,如果該駱駝死了,這條能夠尋找的線索也就斷了。

其三,歷代皇帝都喜歡把自己的陵墓裝修的特別的漂亮,裡面必須陪葬著大量精美的物品,而一些盜墓賊看中的正是這些精美的物品,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皇帝的陵墓頻頻失竊的原因,因為太招搖了,正所謂懷璧有罪,裡面有著這麼多精美的寶物,那些利益燻心的盜墓賊肯定會不顧一切的去找。而元朝皇帝就不同,他們喜歡薄葬,裡面並沒有什麼非常貴重的東西,既然沒有貴重的東西,也就不用擔心有賊惦記,這也就是為什麼元朝皇帝的陵墓能夠保存許多年,還非常完美的原因。

綜上所述,元朝皇帝和其他朝代的皇帝的埋葬方式不同,他們喜歡秘密下葬,也不喜歡將自己的地點廣而眾知,除此之外,他們非常喜歡埋葬在一些寬廣的地區,這些地區恰恰是人煙稀少,無人流連之地,這也讓他們得到了安息。除此之外,他們的陵墓裡面並沒有太多寶貴的東西,這也就相當於給他們加上一層保護膜。


木劍溫不勝


元史記載的帝王密葬:

「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繫腰、盒缽,俱用白粉皮為之。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箸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輿車用白氈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開穴所起之土成塊,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復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遠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日一次燒飯致祭,三年然後返。」


明代葉子其的《草木子》記載:

「元諸帝陵皆在起輦谷,其國制不起墳壠,葬畢以萬騎蹂之,使平,殺駱駝於上,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之。祭時,則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知葬所矣。」

如上,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都密葬於一個叫“起輦谷”的地方,但具體位置一無所知。蒙元宗室貴族墓也幾乎是迷。境內已考古發現最高等級的應該是河北沽源梳妝樓墓,下圖中間即為樹樁棺。

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是一處祭祀功能的紀念性建築,但其歷史淵源也很久了。抗戰中遷移至青海湟中縣塔爾寺,現在建築是1954年遷回及擴建的。


幾葦渡


“萬馬踏平”是元朝皇陵反盜墓的殺手鐧,也稱得上釜底抽薪的一招,確保了元朝歷代皇帝陵墓的安全,這個“萬馬踏平”到底是怎麼一會事呢?

元朝皇帝的陵墓完全區別於其他皇帝的陵墓,他既沒有巨大的封土堆過於招搖,也沒有以山為陵,他們充分地遵循了“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揮一揮衣袖,不留下一朵雲彩”的原則,令後人無法尋覓,成為神秘。元朝的皇陵,就是深挖一個坑,將皇帝的屍體放到一個類似於木桶的容器裡,作為棺槨,然後將木桶埋在深坑,在將挖出的土回填到坑中,最後用萬馬踏平,並且士兵將周圍封鎖,直到來年長出新草和周圍一樣的時候,才撤離。萬馬踏平不留下一點痕跡,唯有參與的人才知道位置,一旦這些人去世了,就再也沒有知道墓地的位置。我懷疑這些被選中的士兵,最後十有八九也會被滅口,最後只有皇室的人才知道。

關於成吉思汗的陵墓一直更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據說成吉思汗死後,也是用了萬馬踏平的反盜措施,並且為了後人的祭奠,蒙古人在墓地上殺了一頭駱駝,而陪伴而來的母駱駝會牢牢地記住這個地方,來年祭祀的人們牽著母駱駝,母駱駝落淚的地方就是皇陵的準確位置,在母駱駝死後,後人再也找不到陵墓的準確位置,這也正是成吉思汗陵墓成為未解之謎。

萬馬踏平成就了元朝歷代皇帝陵墓的神秘莫測,堪稱盜墓賊的剋星。


密探零零發


有3個原因:

  1. 元朝皇室獨特的喪葬傳統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

蒙古人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

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幕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2.防盜墓舉措做得比較到位

元朝皇帝死後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

為了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現的線索和痕跡,對下葬地點的記載也少得可憐,以至於讓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

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

3.因為崇尚薄葬,受到盜墓賊的關注也比較少

沒有太多的金銀財寶,盜墓賊也就不會大動干戈尋找了

(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里)

注:回答本問題時參考了“作家鄧海春”的博客,在此謝過



電影老胡說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帝王都會為自己營建規模雄偉的陵墓。他們都希望自己死後,能風風光光地葬入地下宮殿中。比如秦始皇陵、漢武帝茂陵、武則天乾陵、明十三陵、清東陵等。

但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財寶藏於墓中,盜墓賊肯定會惦記。所以幾千年來,中國各大王朝的皇陵絕大多數被盜掘一空,但是元朝一朝的十一帝陵卻從未被盜掘過。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有書君來為大家解答。

一、元代蒙古族流行薄葬,皇帝也不例外

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族,他們有一個獨特的喪葬習俗,就是流行薄葬。即使是皇帝下葬,也只是需要一個棺木而已。元朝的皇帝沒有給自己修建金碧輝煌的地宮,而且在他們死後,也沒有豐富的陪葬品。

元代皇帝死後下葬,唯有特殊的地方就是他們所使用的棺木。他們的棺材並不像其他朝代的皇帝使用上好的木材,製作體積龐大的棺材。元代皇帝的棺木,乍看上去就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木頭。

製作這種棺木,需要把一根楠木劈成兩半,然後在木頭的中心挖出一個人的形狀。弄好之後,將皇帝的屍體放入其中,然後把劈成兩半的楠木合在一起,再塗上油漆。最後用三條黃金做成的圈子,把這個棺材箍緊,這樣棺木的工作就完成了。

因為沒有修建地宮,所以人們就在地上挖一個很深的深溝,就這樣把皇帝的棺木放進去,封上土就行了。他們不在地面上建任何建築,也不弄巨大的封土堆,一切從簡。

這樣的話,當然就不容易找到元代皇帝的陵墓了。因為薄葬,就是盜墓賊也不會打陵墓的注意的。

二、元代皇帝並不舉行隆重的葬禮,而是選擇不讓人知道,秘密下葬

古代皇帝駕崩,那必定是要舉行隆重的喪禮的。不說皇帝,就是清末的慈禧,她的喪葬隊伍足足有上萬人呢。而元代皇帝並不舉行隆重的葬禮,因為元代是遊牧民族,他們是逐水而居的,所以元朝皇帝才有了秘藏的習俗。他們選擇將棺材秘密送往墓地。

如果在送葬的路上碰見陌生人,為了避免洩漏埋葬皇帝的位置,押送棺材的隊伍就會派人將這個陌生人殺死為皇帝殉葬。所以說除了幾個送葬的人,根本就沒人知道元朝皇帝埋葬在哪裡。

因為元代皇帝的陵墓並沒有任何地面上的建築和巨大的封土堆。而且也不立任何標誌,不記錄下葬的位置。就拿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來說吧。

當他在寧夏去世後,他的靈柩被送回了大草原。挖了深坑下葬之後,人們就會讓馬在埋葬的地方來回走,讓它們把墓地給踏平。這還沒有完,在馬踏平墓地之後,他們還會在這塊地上種草、植樹。這樣幾年之後,墓地就與周圍的環境渾然一體了,這樣就完全看不出什麼了。

所以要想找到元代皇帝的墓,難度太大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那皇帝死後,蒙古人就不去祭拜他們嗎?當然會去祭拜的。有的小夥伴會問,藏的這麼隱藏,他們是如何找到墓地的呢?

還拿偉大的成吉思汗來說吧。傳說,成吉思汗的葬禮結束後,蒙古人當著一匹母駱駝的面,殺死它的幼仔並將其陪葬給了成吉思汗。母駱駝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殺死在這,可謂是傷心極了,所以母駱駝就永遠記住這個傷心之地了。當後人祭祀成吉思汗時,就由母駱駝帶路,到達墓地後母駱駝會苦苦悲鳴。這樣人們就知道成吉思汗葬到了哪裡。

但是母駱駝死後,就連蒙古人也無法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了。久而久之,蒙古人祭祖也就不找墓地了。他們認為先祖就在廣袤的地下,所以就直接挖個坑,在坑裡燒羊骨,燒飯來祭祖。

由此而見,元代的皇帝他們不營建浩大的陵園,也不陪葬價值連城的寶貝,就連自己的棺木都是簡單極不容易發現的。而且他們的秘藏習俗,就是盜墓賊有心想要挖掘也找不到具體的位置。

所以直到現在,700多年過去了,成吉思汗和元朝其他皇帝的陵墓準確位置,我們依然不得而知。

要說中國古代皇帝大多數都選擇厚葬,真是勞民又傷財。反觀元代皇帝的這種薄葬還是應該提倡的。

就是在現代,也應大力提倡薄葬。因為再浩大的葬禮,也比不上好好孝敬生前的老人。所以現在我們提倡的是厚養薄葬,趁長輩健在的時候,好好孝敬長輩這才是正道。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蒙古人自古崇尚天葬,與農耕民族習俗中的入土為安不一樣,以前的蒙古人但凡過世就會把死人的屍體帶到茫茫的大草原中,安放在草地上讓死人的靈魂迴歸大草原,當人們走掉之後,草原中的狼就會把人的屍體分食而掉,然後變成糞便,重新迴歸草原,這就是以前蒙古人的習俗,講究的是天人循環的道理。


但是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以及後來的元帝國被中原漢文化同化一部分,地位變尊貴了,文明開始變味,這個時候元朝統治階級的傳統習俗也隨之改變,這個時候的元朝君主不再實行原始的天葬。

在元朝的皇帝死亡之後他們會把一整塊的金絲楠木從中挖開一個人形的洞,然後把皇帝的屍體放入裡面,最終用黃金把原木棺材重新合釘起來,元朝的祖地是蒙古大草原,所以他們會派出龐大的隨葬隊伍送皇帝的棺材進入大草原中。


在大草原中,他們但凡看到陌生人,都會上前將其射殺,因為他們擔心這些人會洩露元朝皇帝埋葬地點的秘密,他們越走越深,最終來到了渺無人跡的大草原中間,小心的把草皮完整的取出來,然後再地上挖一個淺坑,就把棺材埋葬了進去。

埋葬進去之後就會小心的把草皮重新蓋上,整理好所有痕跡,讓這片草原看起來沒發生過什麼事情一樣。

蒙古人埋葬皇帝的時候會帶領兩隻駱駝,一隻母駱駝,一隻正在吃奶的駱駝,他們會當著小駱駝的面把母駱駝殺死,然後在來年到時候憑藉著這隻小駱駝尋找母親的痕跡,前來祭祀他們的皇帝,當小駱駝死去之後,埋葬元朝皇帝的墓穴就會徹底變成一個迷,而元朝的皇帝也可以安心的沉睡在大草原中,不用擔心被任何的盜墓者打擾了。



所以這就是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元朝皇帝陵墓的原因了,因為他們崇尚實行薄葬,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了減少盜墓賊的窺探以及迴歸他們的大草原,所以他們簡單的隨即安葬在了茫茫的大草原中,最終也消失在了歷史中,這或許是歷代君王中最為明智的選擇,因為如果陵墓修的太過於張揚,遲早有一天會被貪慾無限的人們掘開盡奪其中的財物,到時候屍骨暴露卻未必是這些君王所想要得到的下場。


孤客生


元代皇帝的喪葬習俗與其它歷代皇帝有所不同,實行秘密安葬,當棺槨下葬之後,地面上不留標記,然後讓萬馬奔騰踐踏,接下來在墓地上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一隻小駱駝,過了一段時間,墓地上方長滿了青草,和其他地方完全一樣,到死者的祭日,牽來母駱駝,母駱駝嗅覺敏感,還沒有走到小駱駝死亡的地方,就聞到了孩子的血腥味,發出一陣陣悽慘的悲鳴,人們就自然而然的找到了墓地


襄邑居士


歷代元明清建都北京,然而唯有元朝的帝王陵墓找不著,在內蒙古自治區伊金博洛族,也就只有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而已。



元朝皇帝的陵墓在何處,對我們來說,還真是個謎。造成這個謎的原因,是蒙古族“深埋不見墳”的喪葬習俗。這種習俗起源於成吉思汗。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於清水縣行營。臨死時,他叮囑部將“密不發喪”,實行“密葬”。

根據《多桑蒙古史》記載:“諸將奏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護柩之士在此長途中,遇人盡殺之。葬後周圍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不復辨墓在樹之下。”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之後,今稱北京,仍然延襲“密喪”的習俗。

還有就是,元朝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後首先是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另外為了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現的線索和痕跡,對下葬地點的記載也少得可憐,以至於讓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雲說經濟


當然不會是元代皇帝沒有墓葬,而留下的史料很少和無用的猜忌這大概是一直沒有發現元代墓葬的原因了。


95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實用。特別是在蒙古人大舉擴張的戰爭年代,喪葬儀式尤其簡單。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幕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實行漢法,也漸漸受到漢人喪葬習俗的薰染,開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與漢人不同。死者入殮後,兩塊棺木合在一起,又成為一棵圓木,然後“以鐵條釘合之”。儘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殮仍然儉樸如初,壽衣大多就是平時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也會比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劍一類的東西。



元朝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後首先是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另外為了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現的線索和痕跡,對下葬地點的記載也少得可憐,以至於讓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記錄的不完整和有意地編造,使後代很難了解這方面的真相。這或許就是元朝皇帝沒有陵墓的緣由。但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發現。​


淡說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據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實用。特別是在蒙古人大舉擴張的戰爭年代,喪葬儀式尤其簡單。

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幕住,有馬騎,有肉乳吃。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實行漢法,也漸漸受到漢人喪葬習俗的薰染,開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與漢人不同。死者入殮後,兩塊棺木合在一起,又成為一棵圓木,然後“以鐵條釘合之”。

儘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殮仍然儉樸如初,壽衣大多就是平時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也會比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劍一類的東西。

元朝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後首先是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

另外為了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現的線索和痕跡,對下葬地點的記載也少得可憐,以至於讓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記錄的不完整和有意地編造,使後代很難了解這方面的真相。這或許就是元朝皇帝沒有陵墓的緣由。但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發現。

身為皇帝不可能沒有陵墓,只不過元朝皇帝吸取了其他皇帝的教訓,將自己的陵墓隱藏的十分好,所以使得我們至今也沒有找到元朝陵墓。但是究其根本原因,還需要我們慢慢去探索。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