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引言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和《阅微草堂笔记》(简称《阅微》)并称为清朝文言短篇小说双壁,二者成书时间相距百余年,在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相对式微的环境下异军突起,形成了两座高峰。

成书在后的《阅微》明显带有和《聊斋》叫板的意味,如鲁迅即指出“《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顾至纪昀而有微辞”。鲁迅所说的“微辞”,指的是纪晓岚本人在序跋中的“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之语。纪晓岚对蒲松龄的《聊斋》的体例感到不满,于是《阅微》最终成为了一部不同于“传奇体”的“著述体”小说集。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聊斋志异》书籍封面

值得注意的是,《阅微》还在叙事方面表露出了“反《聊斋》”之意。在指涉到了《聊斋》、与《聊斋》构成对话关系的故事中,其“反《聊斋》叙事”意味尤为明显。

纪晓岚为何要反《聊斋》叙事呢?小新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纪晓岚和蒲松龄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观念,这最终导致了创作心理的不同。下文即对《聊斋》中的《凤仙》、《青凤》与《阅微》中的《狐招赘》进行分析,以观两位作者的不同创作心理。

一、《聊斋》中《青凤》、《凤仙》的情节与叙事特征

鲁迅曾在《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对《聊斋》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青凤》和《凤仙》即是两篇以传奇笔法写就,令人生发“如在眼前”之感的佳作。在《阅微》的《狐招赘》中出现了这两个故事,因此下文先对《青凤》和《凤仙》进行分析。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 《青凤》和《凤仙》的情节

《青凤》讲述的是书生耿去病夜遇狐女青凤,互生爱恋、历经波折,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书生耿去病为“狂放不羁”之人,住在其叔废弃的荒宅旁边。一天夜里,守门人告诉耿去病宅中“灯光明灭”,于是耿去病便“竟拨蒿蓬,曲折而入”进入宅中。

耿去病看到屋内灯火通明,于是推门而入。屋中数人除了老头之外,其余人皆受到惊吓躲入房中。在与老头交谈一番后,老头胡先生令孝儿“请阿母及青凤来共听之”。耿去病和青凤相见后,两人互生情意,不过却被胡先生和妻子拆散。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青凤》画本

后来,耿去病救下一只被猎犬追逐的狐狸,发现竟是青凤,于是两人生活在了一起。两年多过后,孝儿前来求救:家君有横难,非君莫拯。耿去病看在青凤的情面上就下了老狐狸,两人亦冰释前嫌。

《凤仙》讲述的是书生刘赤水与狐女青凤因缘巧合相会,互生情意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书生刘赤水“父母早亡,遂以游荡自废”,天性爱打扮。一天晚上他喝完酒回家后,发现“少年拥丽者眠榻上”,虽知道他们是狐狸但也大声呵斥对方。女狐八仙不慎落下了一条裤子,刘赤水不愿归还。

狐女八仙用妹妹凤仙赎回了裤子,凤仙和刘赤水“遂相欢爱”。凤仙偷来八仙的绣鞋,令刘赤水四处炫耀,以报复八仙。之后,八仙使全家搬到别处,以此隔绝凤仙和刘赤水。两年后,刘赤水遇到了少年胡郎,并因此去到了凤仙家中,再度和凤仙相会。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凤仙》画本

凤仙认为刘赤水没出息,选择和刘赤水分别,并对刘赤水说“欲见妾,当于书卷中觅之”,以此激励他读书。之后刘赤水“闭户研读,昼夜不辍”,两年之后考中了举人。最后,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2.《青凤》、《凤仙》的叙事特征

《青凤》和《凤仙》讲述的都是书生与狐女相恋的故事,其整体结构都可分为三部分:一为故事的开始,两人相遇并互生情意;二为故事的发展,两人的感情受到阻挠,分分合合多经波折;三为故事的结尾,两人经受住了考验,终成眷属。

不难看出,这两部作品的基本叙事模式都是“求偶愿望——终成眷属”。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青凤》中“生隐蹑莲钩,女急敛足,亦无愠怒”,《凤仙》中凤仙虽恨八仙“以妾换袴”但仍与刘赤水“相欢爱”。也就是说,由于狐女的主动,书生和狐女故事的第一步总是很容易的。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凤仙》插画

在迈出第一步之后,书生和狐女之间便可凭借情义维系关系,哪怕彼此隔绝。与情义相对的则无情义,在故事中表现为家长或他人对书生和狐女的阻挠。如《青凤》中的“媪见生渐醉,益狂,与女俱起,遽搴帏去”与“阿叔畏君狂”,又如《凤仙》中的“携家远去,隔绝我好”与“以贫富为爱憎”。

书生和狐女快速结合并互生情意,此后凭借情义对抗阻挠,并最终取得圆满的结局;这是《青凤》和《凤仙》所体现出的共有叙事特征。

二、《阅微》中《狐招赘》的反《聊斋》叙事

《狐招赘》为《阅微》卷十三中的一则故事,原文无题。《狐招赘》开头即出现了青凤与凤仙,与《聊斋》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纪晓岚之所以主动提及《聊斋》中的故事,为的并不是表示其对《聊斋》的继承,而是为了展现反《聊斋》叙事。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阅微草堂笔记》

《狐招赘》在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与所处环境之后,便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稔闻《聊斋志异》青凤、水仙诸事,冀有所遇。故事中的书生稔闻《聊斋》,对书生和狐女的故事十分熟悉,因此其他在看到墓地中“甲第甚宏壮”后便意识到此处有狐魅力,并心生邂逅一位美丽的狐女的幻想。之后,故事似乎果然按《聊斋》的叙事套路发展:

俄有车马从西来,服饰甚华,一中年妇揭帷指生曰:此郎即大佳,可延入。生视车后一幼女,妙丽如神仙,大喜过望。既入门,即有二婢出邀。生既审为狐,不问氏族,随之入。亦不见主人出,但供张甚盛,饮馔丰美而已。生候合卺,心摇摇如悬旌。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聊斋》狐女和书生故事插画

书生看到了一辆马车,车上的人都穿着很华丽的衣服,并且其中一个中年妇女还指着书生说:这位郎君非常好,可以请他进来。车子后面坐着一位少女美若天仙的少女,书生意识到自己要心想事成了。到了少女家中之后,书生便东想西想,等待着做新郎。接下来,故事出现了一个大反转:

至久,箫鼓喧阗,一老翁搴帘揖曰:新婿入赘,已到门。先生文士,定习婚仪,敢屈为傧相,三党有光。生大失望,然原未议婚,无可复语;又饫其酒食,难以遽辞

过了很久之后,婚礼终于要开始了,然而新郎却并不是书生。原来,主人家之所以请书生过来并不是要招他为婿,而是想让书生当“傧相”,即婚礼时赞礼之人。书生愿望落空,大失所望,回到家中后极为气愤地把故事讲给了家人听。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狐女》故事插画

在《青凤》和《凤仙》中,书生总是很容易和美貌的狐女一起迈出第一步。在《狐招赘》中,作者虽营造了十足的《聊斋》式氛围,但却没有让书生和狐女发生任何关系。按照《聊斋》的叙事模式来说,这其实是一个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故事。但就《狐招赘》而言,它又确实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不难看出,《狐招赘》首先故意设置与《聊斋》相似的场景与人物,使读者与主人公一同产生《聊斋式》的期待心理,接着通过反转使读者的期待伴随主人公的幻想破灭而落空,以此形成反《聊斋》叙事。

在《狐招赘》故事的结尾,作者还通过董秋原之口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故事中的李二“途遇一少妇骑驴,微相调谑”,第二天妇人赠“银簪珥数事”给李二,李二以为自己交好运了,前拿着首饰去当铺还钱。不料,这些首饰正是当铺的失物。结果,李二屈打成招,成了盗贼。这其实也是反《聊斋》叙事,反的是《聊斋》中美女资助贫困书生的叙事套路。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阅微草堂读书图

三.蒲松龄和纪晓岚的创作心理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聊斋》中的《凤仙》、《青凤》的叙事模式都为“求偶愿望——终成眷属”。事实上,《聊斋》中的其它人狐相恋故事虽不一定有圆满结局,但书生总是能够较为容易地与狐女发生关系。而在《狐招赘》中,书生和狐女却没能发生任何关系,由此呈现出反《聊斋》叙事。

此时存在一个问题,纪晓岚为何要反《聊斋》?小新认为,这是因为蒲松龄怀着一种补偿性心理创作《聊斋》,而纪晓岚则是怀着劝诫性心理创作《阅微》。两人的创作心理之所以不同,和两人的生平际遇有很大关系。

1. 蒲松龄的补偿性创作心理

蒲松龄生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逝世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处于较为动荡的明清易代之际。当然,尽管明清易代时局动荡,但出自书香世家的蒲松龄并没有放弃走科举之路。十九岁的蒲松龄第一次参加县试,以第一名的成绩中了秀才。不过,之后蒲松龄考了三十多年科举,却始终没能中举。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蒲松龄画像

为了维持生计,蒲松龄不得不成为一名坐馆先生,长年漂泊在外。其子蒲箸在《祭父文》中即言:若夫家计萧条,五十年以舌耕度日。科举不顺,生活困顿,加上长期与家人分隔两地,在一个有一个孤单的长夜里,蒲松龄唯有提笔著书以排遣内心的寂寥。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蒲松龄展现了自己创作时的情景:

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蒲松龄自言“寄托如此”,“寄托”背后对应的则是补偿性心理。就书生和狐女故事而言,它寄托的是蒲松龄对美好女性与圆满人生的幻想,补偿的是蒲松龄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爱情与仕途。事实上,在《凤仙》中,蒲松龄即借异史氏之口说出了这种心理: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婚嫁人间,则贫穷海中,少苦众生矣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蒲松龄故居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青凤》、《凤仙》等故事中,书生和狐女为何总是那么容易迈出第一步;书生和狐女又总是能够凭借情义对抗阻挠,最终取得圆满的结局。

2. 纪晓岚的劝诫性创作心理

纪晓岚生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逝世于嘉庆十年(公元1805)一年,处于较为太平的时代。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纪晓岚并不像蒲松龄一样科举不顺,不仅科举之路较为顺畅(亦有波折,但比蒲松龄好多了)并且深受统治者喜爱。

乾隆十二年(1747年),纪晓岚应顺天府乡试,以第一名解元夺魁。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晓岚中进士(中间因丧母守孝错过一届),顺利进入官场。此后,纪晓岚从庶吉士一直做到礼部尚书,封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乾隆虽曾讥讽纪晓岚“系无用腐儒”,但整体上还是受到乾隆喜爱。随后的嘉庆帝,对纪晓岚亦是较为喜爱甚至敬重。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纪晓岚和乾隆影视形象

纪晓岚一生的荣耀是与帝王仅仅联系在一起的,这势必会促使纪晓岚在一定程度上站在官方理想思考问题。又加上纪晓岚的工作长期编纂书目,可以说是搞了一辈子学问,这无疑使得他会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再加上纪晓岚创作《阅微》时已经七十五岁,个人声望几乎达到顶点。因为纪晓岚创作《阅微》时怀的不是补偿性心理,而是劝诫性心理。

在《滦阳消夏录一》卷首,纪晓岚即云:昼长无事,追录见闻,忆及即书,都无体例,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聊付抄胥存之。在《狐招赘》中,纪晓岚亦云:非狐戏君,乃君自戏也;不调少妇,何缘致此?仍谓之自戏可也

从《阅微》的反聊斋叙事,看蒲松龄和纪晓岚的不同创作心理

纪晓岚画像

如果说蒲松龄是通过幻想以达到补偿的目的,那么纪晓岚就是要让幻想破灭以达到劝诫的目的。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阅微》为何要让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为何要反《聊斋》叙事。

参考文献

  •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1版
  • 蒲松龄 《聊斋志异》.崇文书局.2018版
  • 纪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