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當一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著詩意的安放,尤為彌足珍貴

前幾日,整理書籍,翻到一本曾經讀過多遍的《花間集》,忍不住有感而發。

當一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著詩意的安放,尤為彌足珍貴


今天一首歌火不火,取決於作曲人的水平,而在古代,歌火不火,取決於作詞人的水平。《花間集》便是文人仿流行曲子填的,是一千多年前的爆款流行音樂庫。

眾所周知,《花間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首部詞集,被譽為詞的正宗。它是詞史上的一塊里程碑,也堪稱中國詞作創作的開端。沒有《花間集》,就沒有後世宋詞的繁榮。

在所有的五代詞中,溫庭筠、韋莊、李煜尤其受到王國維先生的重視。他曾說''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在《人間詞話》中,這三家的專門評論佔了十多條,是一個不小的比例。於是,初讀詩詞,《花間集》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當一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著詩意的安放,尤為彌足珍貴


在這本《花間集》裡面,一共記錄了18位詩人的詩詞,除了溫庭筠和韋莊外,很難判斷其他幾個人在詩歌譜系中的實際地位。在同一個派系裡,後人的寫作風格或多或少會受到前人的影響。比如聽起來可能會稍微熟悉一點的張泌,用字工練,章法巧妙,細膩的風格介於溫庭筠、韋莊之間,但還是更傾向於韋莊。

其實,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讀詩詞,畢竟在這個時代,詩詞已經和我們的生活不再有直接的關聯。我們背誦了很多的詩歌,可在看到長城的宏偉壯觀時,脫口而出的依然是''啊,長城好長啊!''的感嘆。面對大好河山,很難再說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句子。

後來逐漸發現,其實詩詞是一種招魂的聲音。詩詞的魅力,本就在於閱讀者對其產生的情感投射和智識共鳴。


當一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著詩意的安放,尤為彌足珍貴


我們總以為古人,哀怨而矯情,見花落淚,聞鳥驚心,其實不過都是在各種轉瞬即逝的痕跡裡,感知自我。

江弱水教授說:詩歌就是喚起你對日常事物所擁有的魅力的重新發現。讀詩讀多了,事實上是讓我們擁有更多情感表達的方式和能力。

千百年來,我們的文辭習慣和生活方式早已改變,詩詞卻穿過世間的重重帷帳,仍在今日打動人心。這或許正是因為漢語本身的典雅之美,和血脈骨肉之中的某種生命體驗密切相關,所以不斷召喚我們的文化記憶。

就像提到''花間''二字,滿滿的都是生活美學。花,代表美好;花間,便有了身處群花爛漫之地的舒適愜意。


當一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著詩意的安放,尤為彌足珍貴


《花間集》收錄了上百首詞,每一首詞中,我們都忘了時空穿梭千年,與女孩兒嬌步入閨中,或泣殘紅,或掩屏風,或惱佳人,或醉春朝。僅''花間''二字,充分展現整個時代對美的幻想,和對感情的細膩情思。

95歲高齡的中國古典文學泰斗葉嘉瑩先生曾說:''詞之有了它特殊的美感風格,是從《花間集》開始的。

起初接觸''花間''一詞,還是李太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斟無相親。''年少不懂孤獨,只驚覺花叢中飲酒的浪漫。幕布拉開,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角色是詩人,動作是獨斟,場面單薄也很單調,尤其加上無相親。

成人的世界裡,孤寂的成分一旦佔了上風,美便成了容易被忽視的奢侈,於是,總需要藉助外力來排遣。

當一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著詩意的安放,尤為彌足珍貴


所以,天邊的明月加了進來,月光下的影子也加入了,冷清的場面瞬間熱鬧起來。背景依然是''花間'',孤獨也仍在,但依舊很美。

我們反反覆覆吟誦著的,每一道紋理、每一絲泛黃,花草鳥樹、悠悠仕女。身處其間,花間如此之美,美的到底是什麼?是雅趣、是滋味、是肌理?從來只得讀詩詞的人自己去探尋。

縱觀《花間集》,多描寫女子、愛情,風格溫婉,遣詞細膩,倒是有種在花間作詞的悠然得意。每一首詞都有一個不一樣的靈魂,在對應的意境中相互映襯,相輔相成,讓詞境的衝擊和配合到達極致,最大化的感染我們每一個讀者的共情能力。

曾在一個訪談節目裡聽聞讀詩的心境,不止於字句的誦記,而是將詩還給詩本身。因為讀詩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美的享受,美的歷程。最終,讀詩詞,還是為了讓麻木訥然的心靈重新敏感,讓受困於庸常生活的思維恢復靈動。


當一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著詩意的安放,尤為彌足珍貴


生活本就是充滿著離亂與溫暖,當一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著初心的嚮往與詩意的安放,便顯得尤為彌足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