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滕州市西漢(丞相公孫弘)

西漢之際,為了便於薛城(滕州市薛國故城)民眾到小蓬萊島觀光蘸火趕廟會,西漢布衣丞相公孫弘曾出資在家鄉豐山以東、蓬萊山西側今公橋村附近的玉河上建造了一座石橋,後人稱為公孫橋,今尚存。有橋碑載:“公孫弘之故里,西近豐山環繞玉水……”。

滕州市西漢(丞相公孫弘)


公孫弘 (公元前200~前121)

漢武帝時丞相。

淄川薛(今山東滕縣南)人,出身貧

寒。早年為獄吏,有罪免職,以牧家為

生,四十餘歲時開始學《春秋》雜說。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徵召賢良文學,公

孫弘被淄川國推舉,以賢良徵為博士。後

因使匈奴懺旨,稱病兔歸。元光五年(前

130)再度應徵賢良文學,因對策第一,

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公孫弘熟悉法律

政事,並以儒術加以文飾。每逢朝會,善

於體察武帝心意,提出各種意見以供選

擇,如果不合旨意,他也不堅持己見,因

此博得武帝的歡心,不久被提拔為左內

史。元朔三年(前126)遷御史大夫,五

年代薛澤為丞相。漢初常以功臣列侯或其

後嗣充任丞相,公孫弘是第一個以布衣

居相位的人。為此,武帝特地下詔以高成

平津鄉的六百五十戶封弘為平津侯,丞相

封侯遂成定例。公孫弘以布衣拜相,結束

了漢初功臣列侯及其後嗣獨佔相位的局

面,表明儒家士人開始進入最高權力階

層。但因士人勢力尚不強,故此後丞相逐

漸居職充位,成為皇帝一手操縱的工具。

公孫弘為人忌刻,外寬內深,眶毗必

報。但他生活節儉,雖位居三公,俸祿豐

厚,蓋的依然是布被,吃的也是普通飯

菜,俸祿都用來供養故人賓客。淮南王、

衡山王謀反後,麼孫弘自以奉職不稱

書歸侯辭職,武帝不許,任丞相四年,元

狩二年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