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八戒”其實是中國第一位僧人,同時也是西行取經第一人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過將近200餘年的傳播,到東漢末期,佛教教義已經被人們所普遍接受。尤其是大乘佛教,因為其哲學思想和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有相通之處,更加為人們所青睞、認可。

從公元紀年前後開始,印度、西域地區的佛教徒,不斷地來到中國。隨著佛教傳播的越來越廣泛,中國本土的信眾也越來越多。有的人便放棄了佔統治地位的儒學,轉而信奉佛教,專門從事佛學的研究,成為出家的僧人。

“八戒”其實是中國第一位僧人,同時也是西行取經第一人

一開始,佛教徒出家並沒有什麼儀式、講究,只要遵守戒律,離俗棄世,便可以視為出家的僧人。

漢末三國時期,高僧曇河迦羅來到中國洛陽。曇河迦羅是位印度僧人,精通佛教律學。他帶來了一本《僧祇戒本》,開始在信眾間推行羯磨受戒的儀軌。

公元250年,曇河迦羅在洛陽白馬寺開設戒壇,時年47歲的漢人朱士行首先登壇受戒,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正式僧人,法號"八戒"。

當然,與《西遊記》豬八戒貪吃好色的形象不同,朱士行是一位大德高僧,其志向堪比唐僧,是中國西行取經第一人,比唐僧的原型玄奘,早了三百多年。

佛教源於印度,輾轉傳到中國。其經卷本就艱澀深奧,再加上語言、文化的不同,翻譯中常有脫漏錯訛之處,有的譯者甚至對難以領會的地方任意刪減。如此一來,佛教徒在研讀佛經時,困惑不解就在所難免了。

朱士行對這種情形感到不滿。他研讀的主要經書是《小品般若經》,當他聽說西域佛法昌盛,有完備的梵文原本《大品般若經》,便萌發了西行取經的想法。

願心一發,再也難以遏制。公元260年,朱士行帶領弟子弗如檀等人,從雍州啟程,辭別故土,踏上了西行取經的道路。

“八戒”其實是中國第一位僧人,同時也是西行取經第一人


因為漢末戰亂的緣故,中國失去了對西域諸國的控制權,因此,當時的西域故道艱險難行,無人引導。臨行前,朱士行在佛前發下誓願,立志捐身,誰知一去便是二十餘載,最後終老異鄉,再未能迴歸故土。

朱士行師徒通過河西走廊,途經敦煌,取路西域南道,橫渡流沙,歷盡艱辛,到達西域地區。終於在於闐國(今新疆和田)得到了一部《大品般若經》的梵本原文,便在那裡駐留下來,一邊修行研讀,一邊抄寫經卷。

公元282年,經書抄錄完畢,總共90章,60餘萬字。

這時候,中國已經重歸一統,進入西晉時期。朱士行也年近耄耋,垂垂老矣。他自知時日不多,回國無望,便把徒弟們叫到身旁,鄭重囑託一番,準備派他們把抄好的經書送回洛陽。

哪知好事多磨,平地生波。弗如檀等人臨行之前,遭到了于闐國人的阻撓,起因卻是佛家宗派之爭。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于闐是西域大國之一,人口有30000餘戶,總共80000多人。于闐民眾舉國信佛,大乘教派雖然已經流行,但是小乘教派仍然佔據正統地位。而朱士行研讀抄錄的《大品般若經》屬於大乘教派,爭端由此而起。

聽說朱士行師徒要將大乘經文送回中國,小乘教派的信眾便橫生事端,向國王舉報此事。

《高僧傳》詳細記錄了這次爭執的原因起末。

:未發之傾,于闐諸小乘學眾遂以白王雲。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禍亂正典。王為地主。若不禁之將斷大法聾盲漢,地主之咎也。王即不聽賚經。士行深懷痛心。乃求燒經為證。王即許焉。於是積薪殿前,以火焚之。士行臨火誓曰。若大法應流漢地經當不然,如其無護命也如何。言已投經火中。火即為滅,不損一字。皮牒如本。大眾駭服鹹稱其神感。

遭此一番磨難,弗如檀等人這才得以成行,而朱士行則於當年在於闐國圓寂,享年80歲,已經不能得知《大品般若經》以後的消息了。

弗如檀等人將《大品般若經》手抄本護送回國,幾經週轉,最後存放在陳留(今河南開封)水南寺。

公元291年,原籍印度的居士竺叔蘭、僧人無羅叉開始翻譯經文。歷時12年,譯成漢文,取名《放光般若經》,共計20卷。

“八戒”其實是中國第一位僧人,同時也是西行取經第一人


這部經書譯出之後,立刻風行一時,雖然尚不完全,還是受到了佛學界的廣泛重視。當時的高僧紛紛為其做注或講解,在兩晉時期形成了一股般若學的高潮。

朱士行雖然只取回了一部經書,但他的這一開創性的舉動,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對後世影響極大。他不畏艱險,熱忱求學的精神也贏得了世人的普遍尊重,為後來的法顯、玄奘等人做出了表率。

史書上對朱士行的記載不多,屈指可數,但都是褒揚讚美之詞。如:志業方直勸沮不能移其操,少懷遠悟脫落塵俗。等


東晉時期的道安大師評價他說:"善出無生,論空持巧,傳譯如是,難為繼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