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自朱棣在北京稱帝后共有14位皇帝,為何北京卻只有明十三陵?

小小嬴政


首先,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意味著只有明成祖朱棣遷都以後的帝王,才有可能入明十三陵。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王朝的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天子守國門的序幕正式開啟。但南直隸仍然保存了完整的中央行政機構,名義上仍然按照“兩京一十三省”的架構運行。因此遷都以前的兩任君王:朱元璋、朱允炆,便沒有入明十三陵。

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死後葬於南京,稱為明孝陵。朱棣靖難成功,違背君臣之道,但不可能違背孝道,遷都不可能將老爹的墳也一起遷了,因此朱元璋沒有陵墓在十三陵。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率一眾官員到明孝陵祭拜,告慰恢復中華。

建文帝在叔叔造反攻入南京後便下落不明瞭,甚至有傳言建文帝流落海外,永樂帝便派鄭和到下西洋尋找。最近又傳福建寧德上金貝古墓有“明建文墓”的字樣,但目前並未取得學術界統一意見。建文帝的陵墓至今未找到,因此也未進入明十三陵。

其次,崇禎帝自縊以後,南明政權不被清朝統治者作為正統,因此也無帝王禮儀入陵墓。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感無言面對祖宗,以發覆面,自縊於煤山。李自成發現崇禎帝的屍體後,見遺言“勿傷百姓一人”,頓生感慨,命人將崇禎帝與周後的屍體清理乾淨,以紅漆棺殯帝,在東華門所設靈棚連停數日,準備用柳木棺成驗安葬他們。明朝的官員都不敢去弔唁,只有裹城伯李國禎扶棺大哭,並向李自成提出不能發掘破壞明代帝王陵寢,並且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

崇禎帝生前簡樸,沒有預建陵寢,李自成大順政權新建,無心操辦此事,便將崇禎帝及皇后葬入田貴妃的陵墓中。隨著山海關戰役的失利,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順政權僅在京四十多日便宣告失敗。



清軍入關以後,為表明自己的正統合法性,順治帝按照國喪為崇禎帝重新發喪,並於1659年將陵墓修繕,便成為思陵。代代清帝皆來祭掃。而南明各政權,便被清朝統治者以不肖子孫、不思剿匪為名,大加征伐,隨著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明朝最後一位宗室血脈斷絕。其陵墓在貴州都勻高塘山,僅為市級保護文物,其價值地位與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沒法相比。

最後,便是明代宗朱祁鈺的陵墓問題,因為奪門之變,兄弟操戈而不承認帝位。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朝二十萬精銳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在南遷和備戰的廷議中,于謙力排眾議,堅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這樣一來便同時解決了朝廷無主、韃靼以被俘的英宗要挾的問題。北京保衛戰勝利以後,韃靼人自覺無趣,也急於與明廷搞好關係,便將英宗送還。可代宗此時已被權力燻心,罔顧手足情誼,再三推辭後無奈迎回哥哥,但隨即將這位“太上皇“軟禁在南宮八年,一切禮儀標準從簡。隨後更是廢英宗之子朱見深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無奈朱見濟和朱祁鈺自己都先後因病去世。景泰八年,朱祁鈺在一幫奸臣的簇擁下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改元“天順”,代宗之位也不被承認,因此代宗並未入十三陵。

雖然憲宗、南明弘光時期先後為代宗平反,甚至恢復帝號,但代宗葬於北京西山,無法與其他皇帝同享皇陵。


春秋正義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卻有17個年號,是因為明英宗兩次登基,所以有兩個年號,因此常有明朝有17位皇帝的說法。明朝16位皇帝分別是: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 。

3.明太宗(成祖)永樂皇帝,朱棣 。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 。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

6.明英宗,正統(天順)皇帝,朱祁鎮。因做過兩次皇帝,故用兩個年號。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

8.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12.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

13.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

15.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

16.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

明太祖時期,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明成祖朱棣在位時以順天府(今北京)為京師,應天府改為留都永樂三年,朱棣將北平更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構築宮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表現遷都的跡象。顛末十幾年的謀劃,北京開端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宣佈遷都的想法,永樂十五年開始大範圍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竣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並修建陵墓,即如今的十三陵。

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葬入十三陵的3位皇帝一是明太祖,其定都南京,自然葬於南京,即孝陵。二是建文帝朱允炆,這個很傳奇,並沒有以皇帝待遇安葬,但即使發喪也是在南京。三是景泰帝朱祁鈺,由於駕崩的時候英宗(土木堡之變被蒙古人擄走)復辟,自然不可能進十三陵,而是被葬在了藩王墓地。





醉言最語


明十三陵簡介

明十三陵位於現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至1409年5年永樂帝修建長陵,到1642年崇禎皇帝葬入思陵止,這233年明十三陵先後修建了13位皇帝陵墓、7位妃子墓和1位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位妃嬪和2位太監。

明十三陵的皇帝都有誰?

  1. 明長陵:明成祖朱棣和其皇后徐氏的陵墓,建於1409年。

  2. 明獻陵:明仁宗朱高熾和其皇后張氏的陵墓,建於1442年。

  3. 明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和其皇后孫氏的陵墓,建於1435年。

  4. 明裕陵:明英宗朱祁鎮和其皇后錢氏及周氏的陵墓,建於1464年。

  5. 明茂陵:明憲宗朱見深和其皇后王氏、紀氏和邵氏的陵墓,建於1487年。

  6. 明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和其皇后張氏的陵墓,建於1505年。

  7. 明康陵:明武宗朱厚照和其皇后夏氏的陵墓,建於1521年。

  8. 明永陵:明世宗朱厚熜和其皇后陳氏、方氏及杜氏的陵墓,建於1536年。

  9. 明昭陵:明穆宗朱載垕和其皇后李氏、陳氏及李氏的陵墓,建於1572年。

  10. 明定陵:明神宗朱翊鈞和其孝端顯皇后王氏及孝靖皇后王氏的陵墓,建於1584。

  11. 明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和其皇后郭氏、王氏及劉氏的陵墓,建於1621年。

  12. 明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和其皇后張氏的陵墓,建於1627年。

  13. 明思陵:明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的陵墓,建於1642年。

自朱棣遷都後唯一沒有進入明十三陵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

自朱棣遷都後明朝唯一一個沒有進入明朝皇帝陵園的就只有明代宗朱祁鈺,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北京的明朝皇陵只叫“明十三陵”,而不叫“明十四陵”的原因啦。那麼為什麼作為皇帝的朱祁鈺不葬入明朝皇陵呢?這裡面的故事不可謂不曲折啊,聽我為你詳細到來。

1449年6月,對於大明王朝來說這個月註定是一個恥辱的,也是悲壯的。這一年瓦剌太師也先借口明王朝減少朝貢賞賜,隨即領兵南下直逼北京城的門戶大同,而就是在這一年能夠約束明英宗朱祁鎮的太皇太后和一干輔政老臣都相繼死去,此時無人可約束的明英宗,又正值年少輕狂,想證明自己的年齡,當朱祁鎮聽聞區區蠻夷瓦剌竟敢觸怒天朝聖顏,並早已蠢蠢欲動,而後又受到當時奸宦王振的慫恿,隨即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準備御駕親征,想借此擊退瓦剌之名來證明自己,但是結果我們都知道此次征戰的最終結果就是大明王朝50餘萬精銳全軍覆沒,66位朝中大臣悉數被殺,明英宗更是兵敗被俘。而瓦剌也趁機兵圍南京,並想利用英宗的皇帝身份來逼迫明朝簽訂“城下之盟”。

《明史·卷十·本紀第十》載“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下詔親征。吏部尚書王直帥群臣諫,不聽。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寧侯宋瑛、武進伯硃冕與瓦剌戰於陽和,敗沒。甲午,發京師。乙未,次龍虎臺。軍中夜驚。丁酉,次居庸關。辛丑,次宣府。群臣屢請駐蹕,不許。丙午,次陽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諫,議旋師。己酉,廣寧伯劉安為總兵官,鎮大同。庚戌,師還。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戰沒,成國公硃勇、永順伯薛綬救之,至鷂兒嶺遇伏,全軍盡覆。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而此時由於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已悉數被全殲,整個北京城自剩下10萬的老弱殘兵,而在當時如果沒有皇帝的命令天下的兵馬無人可調動,最終在危機關頭,在孫太后和于謙等人的力保下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是為明代宗,而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之後在明代宗和于謙等人的堅持下,最終瓦剌被迫退兵,大明王朝度過了生平的第一次危機。

《明史·卷十一·本紀第十一》載:“是月,廣東賊黃蕭養作亂。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遙尊皇帝為太上皇帝,以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而後瓦剌見明英宗已無任何作用,並將英宗送回了北京。但此時的代宗已大權在握,他肯定是不會放棄這皇位,隨即代宗就將英宗幽禁在了南宮中,而英宗這一待就是7年。但是就在1457年,由於代宗突發重病,而當時代宗又沒有立太子,就這樣在石亨、徐有貞等奸臣的謀逆下,英宗被再次立為皇帝,而代宗被廢為郕王,之後就在二月十七日明代宗不明不白的死去了,而這次變亂就是史稱的“奪門之變”。

在代宗死了之後,明英宗十分憎惡他,並當朝滿朝文武的面辱罵他是“不孝、不悌、不仁、不義”之徒,並且還給了他一個“郕戾王”的惡諡。同時在明英宗再次登基為帝的時候,代宗已被貶為郕王,所以他死後就自然而然的不能葬在明朝的帝陵當中,而是被明英宗以親王的規格葬在了北京西山。雖然後期明憲宗為其平反了,而且也恢復了他皇帝的尊號,但還是沒有將其遷入明朝的帝陵當中,畢竟一方面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另一方面畢竟代宗是被憲宗的父親朱祁鎮所廢,恢復帝位已屬不易,如果還要將其遷移到與朱祁鎮一起的明朝帝王陵園恐怕是絕無可能的,也就是這樣明代宗就成為了明朝自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到明朝帝王陵園中。

《明史·卷十一·本紀第十一》載:“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迎上皇復位。二月乙未,廢帝為郕王,遷西內。皇太后吳氏以下悉仍舊號。癸丑,王薨於西宮,年三十。諡曰戾。毀所營壽陵,以親王禮葬西山,給武成中衛軍二百戶守護。”

代宗朱祁鈺原本在明十三陵中是有陵墓的,而這就是之後的慶陵

其實代宗朱祁鈺並不是沒有在“明十三陵”建造自己的陵墓,只是因為後期因英宗復位之後,他被貶為郕王后,英宗又不允許他以帝王的規格葬入明皇陵中,隨即這座陵墓就棄之不用了。最後這座陵墓就被明光宗朱常洛所佔,而這就是“明慶陵”。由於當時明光宗就當了29天的皇帝就病逝了,而且其父親萬曆皇帝都還沒下葬,再加上此時的大明國庫已經極度空虛,顯然無法再為光宗建立陵墓了,也就是這樣最終熹宗決定直接在明代宗陵寢遺址上建造光宗的陵墓,而這就是慶陵。

你知道明十三陵唯一的太監墓是誰的嗎?

作為明朝的帝王陵園,能夠埋在這裡全都是皇族最尊貴的一群人,包括皇帝、皇后、太子和妃子,而且即使是妃子整個大明王朝也只有三十餘位有資格埋在這裡。可以是就是這樣的寶地卻出現了一座太監墓,這不得不讓人稱奇啦,那麼是哪位太監能夠埋在一塊皇家的陵園上呢?



明十三陵的太監墓實際埋葬著兩位太監,但是知道姓名的就只有一位,那就是在崇禎帝眾叛親離之時追隨崇禎在煤山自縊的那位太監,他叫王承恩。王承恩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幾個能被皇帝賜諡的太監,他被南明弘光帝賜諡“忠愍”,也被世人稱為歷史上最忠貞的太監。當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之時,當數十萬大軍悉數逃竄,或降,或逃,卻無一人護佑大明皇帝的時候,當曾經在朝堂上享盡榮華富貴的朝廷大員們戰戰兢兢的跪在李自成的腳下,卻無一人為大明王朝奮其反抗的時候,只有王承恩一直忠心的跟隨著崇禎帝,護佑著崇禎帝,當崇禎帝準備在煤山自縊之時,也只有他一人忠心的站在邊上伺候著,等崇禎帝歸天之時,他就平靜的跟隨著崇禎皇帝而去,他還想著在幽冥路上能夠繼續伺候著崇禎皇帝。


澳古說歷史


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時才遷都北京,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失敗,朱棣打入南京後,在皇宮放了一把火逃走了,被人趕下皇位的皇帝當然也就沒有皇陵,即便有皇陵也肯定不會在北京。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自此明朝都城才由南京遷都北京。因此,真正在北京君臨天下的明朝皇帝有十四位,分別是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其中,英宗朱祁鎮在奪門之變中復位,將自己病重的弟弟代宗朱祁鈺趕下皇位並廢為郕王,不準入皇陵,在北京西山建了景泰陵。

所以明朝總共十六位皇帝,去除以上三位,就還剩十三位入了北京明十三陵。


楊某人雜家派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始建於1409年(明永樂七年),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首先來簡單的說一下:

明長陵

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明獻陵

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年號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就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的旁邊,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明景陵

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

明裕陵

位於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年號正統)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明茂陵

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明泰陵

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裡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帝中唯一一個只有一個女人的皇帝。

明康陵

位於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

明永陵

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永陵規模宏大,其規制僅次於長陵,而超過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

明昭陵

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明定陵

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顯皇后王氏和孝靖皇后王氏。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十八年)。

明慶陵

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明德陵

位於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啟)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明思陵

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思宗烈皇帝朱由檢(年號崇禎)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明朝進北京後稱帝者十四人,為何只有十三陵呢?大家可以注意到,在明裕陵和明茂陵之間是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缺了一位對吧!缺的是誰呢?

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他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本來他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當皇帝的是他的異母大哥明英宗朱祁鎮,而且朱祁鈺的出身也不好,只是侍女所出。

但是在1449年(正統十四年),瓦剌揮軍南下,直逼京師,明英宗想要效仿先帝,準備御駕親征,倉促之間東拼西湊了二十萬大軍就去了,結果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被瓦剌大軍趁其不備,一舉殲滅了,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了。

土木堡慘敗的消息傳回京城,舉朝震動,皇帝沒了還得了,全都不知所措了,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才兩歲,在這種緊要關頭,于謙等眾大臣聯名擁立朱祁鈺登基稱帝,是為明代宗。等到朝居和天下都穩定下來後,朱祁鈺又開始擔心深陷瓦剌的明英宗回來,真是越擔心什麼越來什麼,瓦剌首領見得不到什麼好處,還得白養著這麼個主,不划算啊,於是就把明英宗朱祁鎮給放了。

朱祁鎮回來後,地位就很尷尬了,朱祁鈺尊他為太上皇,但隨後就把朱祁鎮軟禁在了南宮長達七年之久。到了1457年(景泰八年),朱祁鈺突然病重,滿朝上下人心惶惶,就在這個時候石亨、徐有貞等人開始密謀重新擁立朱祁鎮,帶領千餘人撞開南宮大門,史稱“奪門之變”,迎出朱祁鎮復位,重新成為大明皇帝。

復位後的朱祁鎮逮捕了一大批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大臣,並將景泰帝朱祁鈺廢為郕王,軟禁於西苑,而本來身體有所好轉的朱祁鈺卻在一個月後離奇死亡了,箇中情由,不言而喻。朱祁鈺死後,明英宗還不解氣,賜諡號“戾”,還把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以親王之禮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也就是今天的景泰陵。

朱祁鈺也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被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陶陶談歷史


眾所周知,位於北京的明皇陵叫十三陵,顧名思義,這裡埋著13位明朝遷都北京後的君主。但熟悉明代歷史的讀者朋友都知道,從在北京建都的明成祖朱棣開始,到自殺身亡的崇禎皇帝,一共有14為皇帝。14位皇帝為什麼只有13座陵墓呢?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唆使下御駕親征北元殘部瓦剌,但卻在土木堡被瓦剌包圍,隨即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

英宗被俘後,大臣于謙擁戴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這就是明代宗,遠在北國苦寒之地受罪的英宗被尊為太上皇。代宗即位一年後,英宗被瓦剌放回,但隨即代宗軟禁——這一關,就是8年。 明代宗

1457年 ,代宗病重,與英宗關係密切的大臣趁機擁戴英宗復位。代宗被廢為郕王,不久去世,葬於北京海淀玉泉山北麓,這就是今天的景泰陵。後來英宗去世後,兒子憲宗即位,承認了叔叔朱祁鈺的皇帝身份——朱祁鈺成為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沒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謝謝閱讀。


民國年間那些事


因為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駕崩後並未建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座皇家陵寢的總稱。

這十三座皇陵分別是: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不過雖然這皇陵有13座,但是在北京的加冕為皇帝的卻有14人,這其中唯一的一個未能按照帝王禮制建陵下葬的就是明代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鈺。

(黃軒飾演的景泰帝——朱祁鈺)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因為有他大哥朱祁鎮健在,原本是輪不到他當皇帝的。

朱祁鈺的出身並不好,母親是是一名侍女,地位不高,因此朱祁鈺的從小的待遇也很一般,直到他哥哥英宗即位之後才被封為郕王,這在明代皇子中算是受封時間算很晚的了。

不過好在他哥哥英宗皇帝對他還不錯,兄弟倆感情也挺好。照此發展下去,朱祁鈺大可安安穩穩的做個親王,衣食無憂的渡過此生。

然而,命運這東西總是這個造化弄人。

公元1449年,正統十四年,不甘寂寞,腦子抽風的英宗皇帝,不顧群臣反對,硬是要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遇伏擊,全軍覆沒,自己跟著當了俘虜。

瓦剌首領也先做夢也想不到能抓住大明皇帝,高興的春夢都不做了。立即攜天子繼續南下進攻北京,試圖以英宗為擋箭牌,迫使明軍投鼠忌器。

土木堡慘敗的消息傳回北京,帝都震動。皇上被俘,而皇太子朱見深又年僅2歲,十分年幼,群龍無首的明廷頓時亂做一團。大臣們是戲也不看了,妞也不泡了,都專心收拾家當準備逃亡南京避難。

正值風雨飄搖之際,內閣首輔大臣于謙乾綱獨斷,擁立正在京師監國的朱祁鈺為皇帝,穩定朝綱,抗擊瓦剌,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而朱祁鈺的身份也從一個親王,一夜之間升格為天下之主,這種感覺:爽!

權力這東西是非常上癮的,一旦嘗上一口就別奢望戒除。朱祁鈺原本是打死也不敢對皇位有所想法,而如今卻受命於危難之際,登基稱帝,這種君臨天下的感覺讓他欲罷不能。

在經歷了初期的驚恐、刺激、滿足之後,景泰帝開始不希望自己的哥哥英宗皇帝回來了。他希望英宗永遠的留在草原,為蒙古人民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一份貢獻。

但是人似乎越怕什麼,越來什麼。

瓦剌這邊見與明軍作戰佔不到什麼便宜,也先留著英宗也沒什麼用,竟然就把英宗放了回來。英宗一回來,景泰帝的處境就有點尷尬了。

皇位一旦坐上,肯定不願意再讓出去了。為了防止英宗對自己產生威脅,景泰帝將他哥哥囚禁在了南宮之內,一關就是七年。

在這七年中,英宗過著階下囚般的生活,生活受到嚴密的監視,吃的不好,穿的也不好。甚至以防朝臣和英宗聯繫,南宮周圍的樹都被景泰帝下令砍了,夏天英宗連個乘涼的地方都沒有。

如此悲慘的生活,英宗一直過到1457年。這一年年初景泰帝突然病重,朝中的投機分子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於是幫助英宗發動“奪門之變”,一舉奪回皇位。

復位之後的英宗對於景泰帝十分憤恨,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

而當時身體已經漸有好轉的景泰帝,卻在英宗復位後僅一個月就暴斃身亡,其中內因,不言自明。

景泰帝山崩之後,英宗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將其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景泰帝朱祁鈺也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陵的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明英宗之子。在他上臺後,對他叔叔景泰帝朱祁鈺的功績進行了肯定,並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


千佛山車神


明朝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十六帝,在北京的只有十三個陵幕,這是因為什麼呢?

第一位,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是個很擰的人,別人說幹不成什麼,他就非得幹成,他建南京故宮的時候靠著湖人家說建不了,他就把湖給填了建皇宮,人家說南京不合適當都城,他就非得在這建都,所以明朝初年一直到朱元璋死都城都在南京,朱元璋也就埋在了南京就是——明孝陵。



第二位,那就是朱允炆,朱元璋在朱標死後,不立兒子居然立孫子朱允炆當皇太孫,在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可是他四叔朱棣不服,經過四年的靖難,終於打到南京城下,趕跑了朱允炆,朱棣就當了皇帝。可是朱允炆就失蹤了了,沒有皇陵。


第三位,就是因為一個奇葩皇帝了,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土木堡之變,自己被俘。而國不可一日無主,他弟弟被朱祁鈺擁立為帝,把朱祁鎮尊為太上皇,可是後來瓦剌發現抓到明朝皇帝意義不大,就又把他放回來了。後來朱祁鎮在大臣石亨、徐有貞的幫助下復辟成功,就把朱祁鈺給軟禁了,到朱祁鈺死後以親王禮埋葬在了北京西山。

所以說明朝是十六帝,並不是十四帝,而且十六帝一位失蹤,兩位埋在別的地方,所以這才是明十三陵的來歷。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師哥講史


明朝的皇帝比較多,主要是因為明朝的皇帝死的都比較早,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都是遷都之前的皇帝,所以肯定不會葬在北京。像朱元璋下葬在南京的孝陵,至於建文帝更是靖難之役連人都找不著,所以更不可能葬在北京。那麼明朝遷都後也有十四位皇帝,為什麼只有明朝十三陵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看過明妃女醫傳的人都知道,那個沒有能夠入皇陵的皇帝就是明代宗。這個故事應該從明朝由盛轉衰的土木堡之變開始。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後來有經歷了明仁宗,明宣宗,當然這幾個皇帝也都算是明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但是到了後面的明英宗,危機來了,北面當年的蒙古變成了韃靼和瓦刺。瓦刺後來逐漸強大,它步步蠶食韃靼,並且在明朝的邊境製造摩擦。成為了大明的隱患,明英宗也想學習自己的曾祖朱棣北擊蒙古,御駕親征,結果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指揮失誤,兵敗被俘。




兵敗的消息傳到了北京,瓦刺大軍壓境,兵部侍郎于謙提議國不可一日無主,提議立郕王為皇帝,稱為代宗。然後組織各地之師勤王,最後瓦刺被打敗,明朝轉危為安。就這樣郕王幸運的坐上了皇帝寶座,但是後來瓦刺一看留著英宗也沒用,就放回了英宗。這樣北京城就有了兩個皇帝,肯定會爆發政變,最後英宗逼死代宗,就這樣明英宗又當上了皇帝。代宗被廢為郕王,所以就沒有入住皇陵,葬在了西山。被稱為景泰陵,後來朱祁鈺的侄子也就是明憲宗朱見深為其平反,恢復他的皇帝之位,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這就是為什麼明朝十四位皇帝,只有十三陵的原因啦!



楚風說歷史


明朝有十四個皇帝,其中十三個葬在了帝陵,只有一個皇帝沒被葬入帝陵,而是葬在了北京西山。他就是明朝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他為什麼沒被葬在帝陵呢,應該他的老爸被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刺俘虜了,他是實機巧合才登上帝位的,後來他打敗了瓦刺,瓦刺就把他爸爸給放回來了,這位太上皇當然不甘心就這樣退到幕後了,就有了奪門之變,把兒子打敗之後他爸就重登了皇位,還講兒子朱祁鈺軟禁,貶為郕王,朱祁鈺死後還封了個惡榏,叫做屍戾。他兒子這麼快下位也有一定原因,就是他沒子嗣,想一下,沒子嗣就不能傳承,朝代不得亂,大臣不能答應啊,他老爸重登皇位也有順應時應。他也成為明朝唯一一個沒有葬在帝陵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