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钱学森侄子获诺奖,表示:我这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科学家

钱学森侄子获诺奖,表示:我这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科学家

新中国开国后,我国涌现的诸多伟大科学家中,最为人歌颂的非“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莫属。

事实上,同期的钱家族谱中还有诸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其堂弟——美国波音公司工程师钱学榘、钱学榘的大儿子——美著名生物学家钱永佑、钱学榘小儿子——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钱学森这位获得诺奖的小侄子,相比于钱学森放弃荣华,排除万难回祖国效力,钱永健对中国的感情显得相当淡漠,公开表示自己不是中国人。

钱学森侄子获诺奖,表示:我这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科学家

父辈渊源

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比堂哥钱学森小三岁,因家道中落受到钱学森一家的照料,求学经历、在美待遇与钱学森如出一辙,但两人因在回国一事上的不同选择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1952年钱永健出生时,钱学森正千方百计推掉美国的少校军衔和波音公司的体面工作,热情澎湃地想回国建设破旧河山。钱学榘却拒绝了哥哥的邀请,决定留在美国。

这并非钱学榘薄情寡义,其实他在1939年就曾回国效力,被聘为飞机发动机长总工程师,一心想为中国造出自己的飞机。但当时政府内部腐败不堪,造飞机的款项竟然被官员们瓜分了

见识了乱世中的丑陋人心以后,钱学榘义愤填膺,对国内时局心灰意冷,回了美国。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榘因为曾效力于他党,担心受到政治清算,

就拒绝了堂哥钱学森的盛情。

因此,情同手足的两兄弟如同一根枝丫上的两生花,一个回国效力,一个留美生活,一朵向着科学和自由开,一朵向着忠诚和信仰开。而钱永健,见证过父辈的命运与两个国家的起伏交错,选择了科学。

钱学森侄子获诺奖,表示:我这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科学家

开明的家庭教育

钱学榘夫妇不主张给孩子灌输传统的诗书礼仪,而选择了更为开放的美国自由式教育模式,鼓励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事。

虽然父亲、伯父都是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但钱永健和哥哥钱永佑都没有继承父辈的衣钵,而选择另辟蹊径,在自己钟爱的领域钻研。

钱永健年幼时患上哮喘,无法像健康的孩子们一样参加太多体育活动,对理化有着超常的兴趣的少年便埋头研究各种化学反应。

钱永健穿梭于纽约的图书馆,翻阅化学书籍,尝试自己做实验。高中时,钱永健和伙伴一起研制火药,不慎造成意外爆炸,将家里的球桌都点燃了,好在人没有受伤。

开明的钱学榘夫妇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专门为他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并为他购置实验用具,教他实验方法,鼓励他以更合理的方法走自己的路。

钱学森侄子获诺奖,表示:我这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科学家

化学天才少年到诺贝尔奖获得者

奇异的化学反应像一个未知的王国,钱永健在实验室里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他与化学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16岁那年,钱永健研究起金属受硫氰酸盐腐蚀的课题,研究结果在美国西屋科学

人才选拔赛上一举夺冠。

美国很重视高端人才培养,西屋科学奖是专门的青少年人才选拔奖项,威信极高。钱永健借由这一奖项跨入了化学界大门,还获得了优秀毕业生奖学金,走进了哈佛大学。

钱永健没有就此自满,反而对化学有了更深的热情。四年后,20岁的钱永健由哈佛考去剑桥大学,通过五年学习,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毕业后到加州大学分校任教。

钱永健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持重不燥的性格,高等院校设施完备,学术环境优越,沉稳的天才与优良的环境结合,注定着伟大科研结果的诞生。

钱永健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在化学领域深耕,全身心投身各种研究,提出了科研意义深远的染料分子测定钙浓度方法和GFP技术,先后获得帕萨诺青年科学家奖、沃尔夫奖、盖尔德纳基金国际奖等奖项,被聘为美国医学院士、美国科学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为医学、化学等研究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钱学森侄子获诺奖,表示:我这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科学家

我是美国科学家,不是中国科学家

2008年,钱永健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成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消息一出,这位带着圆眼镜的瘦弱华人再次回到国人的视线,他的名头

从钱学森的侄子变成了诺奖得主,全世界的华人似乎都因此沾了光,但这却是人们的一厢情愿,钱永健与热血报国的伯父钱学森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国意识。

第二年,港中大授予钱永健荣誉博士头衔,在颁奖过程中,钱永健当众表示:“我不是中国人,我在美国长大,虽然我流着中国的血,但我不说中文,我这辈子都是美国科学家,不是中国科学家。”

此言一出,国内许多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他背典忘祖,对他嗤之以鼻,更有人认为钱永健虽然是世界公认的天才科学家,本质上却与人们认知中的移民二代无异,没有国家认同感,是所谓的“香蕉人”——披着黄种人的皮,长着白种人的心。

钱学森侄子获诺奖,表示:我这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科学家

钱永健的家国情结

事实上,钱永健这种认知是他的成长经历决定的。他在纽约出生,接受西式教育,在欧美国家留学、任教,娶了美国夫人,他对中国的感情仅仅来自于在国内经历过坎坷的父母和在中美都备受尊崇的伯父,但这种感情和羁绊无疑是遥远而浅薄的,无法演化成浓厚的爱国情怀。

在钱永健心中,祖国,是实实在在养育了他、装下他整个荣耀一生的国家——美国,而不是交集寥寥的中国。

虽然钱永健对中国的感情平淡,但他对钱学森的敬仰是有目共睹的,常常提起伯父,钱家的两代天才隔着千上万水和一代人的距离维持着一种微妙的惺惺相惜。

但钱学森见证了中国的伤痛动荡,对祖国有着深刻的感情,亲身践行着“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崇高精神,而钱永健一生致力研究工作,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国仇家恨,心中无疑有着一种开阔的世界观,只体会到了伯父那句名言的前半句——科学没有国界。

2016年8月,64岁的钱永健因病辞世,早逝的科学家给世人留了一点未完待续的遗憾,围绕他的争论也未因他的离去消逝。

家族关系像一根纤细而坚韧的纽带,将他与中国岌岌可危地连在一起,以至于国人提起他时总保持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可敬又凉薄的矛盾情绪。

总理曾说,选择做哪个国家的公民,就忠于哪个国家。当战火硝烟离我们而去,跳出狭隘的以己度人,学会从更高远的角度去看待和评价他人,也成了人生的必修课。

钱学森先生无疑是值得仰望的爱国志士,但我们不能将这一套道德枷锁强加给他的家人。我们有权选择热爱这片土地,也要允许别人选择离开这里,在更繁茂的花园里开花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