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怎么把花落改为新绿?

邓成芬保险分析师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中的“花落”一词竟然在小学课本中被改成“新绿”,不妨斗胆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杨万里这首《宿新市徐公店》用简明活泼的语音,在幽静的意境中展开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卷,读之有春风拂面,花香扑鼻,童声入耳……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强烈!为什么要改呢?

其次,古代诗人在遣词造句上非常地讲究。众所周知的苦吟派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杨万里诗中“花落”一词既说明了当时是春深时节,梨树、杏树等先花后叶,花渐谢,叶初芽,尚未成阴。如果改成“新绿”,既不能明晰春天的具体时段,也不能告知小径两边长的是开花的果树。如此词不达意能改吗?

再者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古诗,既然是古诗为什么要改呢?诗歌是文学艺术,不管是从尊重作者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考虑,都不能和自然科学等同起来不停地修正纠错。这不是泥古不化,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历经岁月流传下来的诗作,许多都是千古传诵的绝品,尊重这些文化珍品,不宜自作聪明擅自改动。

 

 

 



粉色点亮生活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部编版把“花落”改为“新绿”好吗?

“新绿”确实有春之活力。可“花落”是什么意思呢?

“落英”,在《辞海》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指落花,如《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一指初开的花,如《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没有人会去吃,落在地上的花吧!

查一下资料,“新市”一说在浙江,一说在湖北,这两个地方的油菜花都是在二、三月开。再查一下写作背景,诗人当时是离开临安(今浙江杭州)去建康(今江苏南京)述职,途经新市,稍作停留,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他一共写了两首诗。第一首是“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寒食节是在清明的前一天,也应该在二、三月间。由此可见,这里的“落”,应该解释为“初开的花”。

从全文来看,我觉得“花落”与上文的“一径深”和下文的“追蝴蝶”更吻合。幽幽小路,篱笆稀落,各种果树,花儿次第新开,更添乡村清幽之美;花开引蝶,蝶引儿童,一路欢笑,追入油菜花中。这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春光无限,诗意盎然。而“新绿”与“未成阴”相重复,没了诗意,且与上下文不能呼应,没了章法。部编版如此改,有待商榷。


lin1129438976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春深似海,枝头的桃花、杏花都渐渐地落了,地上一层缤纷的花瓣,树叶刚刚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阴。

疏疏的篱笆间,有一条两边长满青草的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跑过来,追着黄蝴蝶,可蝴蝶一下子飞进了金黄的油菜花丛中,混为一体,孩子们抓耳挠腮,四处找寻,却再也寻不到了。

诶……他们撅着小嘴巴,跺着小脚,好生气好失望啊。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版本。

你的意思是,还有另一种版本,把

“树头花落未成阴”,改作“树头新绿未成阴?”

说真的,我没看过。不知道为什么修改。

很多古诗,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版本,可能是某些抄写人疏忽大意一不小心写错了吧?

我觉得第一种版本更好,“花落”两个字更贴切。

它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暮春时节,花儿刚落而枝头才生出一寸嫩叶,那些桃李杏果树,缀着几个玲珑的小青果,果子上还顶着将落未落的残花。

而“新绿”一词,只写出了枝叶初生,斑驳青翠,而没有提及那曾经的一树繁花,那些花,才刚刚开始凋零。

春天最美的,是一树又一树的花吧?嫣红的,粉白的,团团簇簇,密密匝匝,灿如朝霞,缈如烟云。

可春天又如此短暂,短短的,像一场梦~才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

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夏途途


《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写了农村早春风光,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表达了诗人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

原诗: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花落 一作:新绿)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释义: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扩展资料:

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千指魔音


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今人改的,而是流传下来就有两种说法,花落,新绿。从诗意来看,明显是新绿更加合一些。

另外说一下重字的问题,这个古人其实很注意的,你去看绝大部分的格律诗,都没有无规则重字,有的都是有规则重字。独在异乡为异客也好,人面桃花也好,在诗中要么强调节奏,要么承接,要么顶真,要么呼应。都是有作用的,没有作用的单纯的无规则重字,格律诗里是相当少见的。

基于这一点,花落于诗中两处形成无规则重字,这是没道理的。


闲来写个打油诗


本人未看到过杨万里此诗,故更不可能看

过相关评论。现几次看到问题点进,看了

前面两位回答者前面几句话,才有了个最

初浅的情况了解。现作个本人的解析。

凭个人对这句“枝头花落未成阴”中的主体,

即花落的树而言,可能是作者当时实景实

情的描写。可能是某种先开花而后旺长叶

的树木。是杨万里当时看到这种树的花已

开始掉落,而树叶还未旺长未成浓阴的实

景描写。

而现在小学课本把“花落”改成了“新绿”,根

据个人的理解。改得理由可能是“即然花都

已开始掉落,那树怎么还没成阴呢”?这种

常见逻辑思维吧?是基于一般的多见的自

然常识,觉得作“花落”不符合树还未“成阴”

的自然逻辑。故而作“新绿”(即树叶新长)

以自然符合未“成阴”的逻辑。

这样一改,是符合一般的常识逻辑了。但

问题是此句就变得语义重复,使得一首28

字的短小绝句,多用无用的字和词,荒废

了一些意境表达。既然是“新绿”是树刚发

芽新长树叶,当然是还未能“成阴”。用了

“新绿”岂不多余了“未成阴”三字?而且还少

了原来实有的“花落”一实景意境。

既然改成“新绿”是从一般常见多见自然现

象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的。那么根据后面

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来

看。依一般常见多见自然现象出发,此诗

描写岂不是指中春或晚春时节?依常理至

少也应该是中春了吧?一般菜花黄,蝴蝶

翩翩,儿童在野外快乐的嬉戏追蝶。表明

是菜花盛开的和暖时节了,一般情况都是

中春以后才有此种气候吧?那么如改成“新

绿”就应该是指早春,而早春菜花有开,但

不会很旺,也不会有很多蝴蝶。问题主要

还是早春气候尚寒冷,儿童一般也不会在

野外快乐的嬉戏追蝶。故这样不仅所改本

句句义重复,不也与整诗成了矛盾?

所以依据以上分析,本人以为杨万里原诗

之“花落”可能是实景实情。只不过是一种

较少见的“先开花后旺长叶,叶还未成阴,

花即谢了的较少见的树木”。如从这方面思

考和结合改“新绿”后的整体意境情况,觉

得还是未改的原诗来得“妥贴”!








子风长歌


今人为什么喜欢改古诗词呢?无非二点:(一)无知,把自己错误理解强加于古人,或不读透,读懂古诗词,只凭自我感觉,认为某字,某词,某句不对,就妄改之,殊不知牵一动百,把原诗改得面目全非。(二)有欲:(这个更可怕),一般是出了名的名人,但作品又未见有多出彩,若改一改古代名篇,或名人诗词,以证明是老师改学生作业,以显示自己比李白杜甫强,殊不知反呈现自已的低劣。如:黄河远上白云间,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偏偏解释为屋漏不是茅屋漏雨,而是古时屋顶釆光处之名称。落霞与孤鹜齐飞,孤骛说是雾(同音,难道雾可用孤修辞?)说是昆虫(难道一只昆虫可以与一只野鸭大?)……这种现象不胜枚举。

杨万里,此诗是格律七绝。把花落改为新绿的作者,是否只知道格律诗不要重字这个“秘诀”?篱落,花落,(落字重字)。而很多格律诗是重字的,如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中重字),崔护:人面,桃花,二十八字重了四字。……所以,格律诗重字并非不可以。须灵活掌握吧。

通读此诗,是描写儿童天真活泼,在抓黄蝶(黄蝶与黄菜花一样,万花丛中,一黄蝶飞入黄菜花中当然无处可寻。我认为,杨万里是宋名诗人,当然知道新绿此词意,但在此诗中用落花,应有儿童误把落花当作飞蝶飞入花丛中,不是更有一重:儿童幼稚天真无邪之可爱之形象于意外吗?我们可以理解.微风吹落枝头黄花飞入菜花中,稚童误认为黄蝶急去追抓,这样的画面不是更有诗意韵味吗?

我认为,把树头花落末成阴,改为树头新绿未成阴应是歪解了作者之意。古诗词,我们不应随便改古人的作品,应尊重古人的劳动。况流传千百年的作品,必有其特别魅力,不是可以随你所欲的。


石湖老土


《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写了农村早春风光,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表达了诗人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

原诗: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花落 一作:新绿)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释义: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一缕白发随风飘


改得好。

一、从本句看,“新绿”与“未成阴”相一致,行文自然流畅,语意连贯。

二、从上下文看,”新绿”避免了同首句”篱落”、结句”菜花”的重复。

三、从整首诗看,诗写的是暮春之景,“新绿”更贴近实际。


郑显亮


一是落字不作凋谢解,二是诗句本身就可能有讹误处,从诗的意境完整性看,新绿显然要比花落更好,更富有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