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你不知道的雍正《連平州志》

  1)連平縣位於廣東省北部山區,隸屬河源市管轄,是105國道由江西入粵第一縣。全縣總面積為2365平方公里,轄13個鎮,總人口約41.3萬(截至2018年年末)。要了解家鄉,必然涉及地方史,而國史、州志、縣誌、鄉土志、族譜、民間傳說都是直接的史料,無論官方修訂還是鄉野雜記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你不知道的雍正《連平州志》

連平縣交通地圖(2018年)

  2)連平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秦漢以來曾先後隸屬南海郡龍川縣、桂陽郡湞陽縣、河源縣、翁源縣、長寧縣(新豐)、和平縣等。直到明末朝廷平定陳萬起義之後,為便於九連山一帶的統治才東拼西湊弄了個連平州——明朝崇禎六年(1633年)六月,奉旨割惠州府和平縣之惠化圖、河源縣之忠信圖、長寧縣之長吉圖、韶州府翁源縣之東桃、銀梅兩鋪(後稱銀梅圖),置連平縣,次年11月改為連平州,治所在元善鎮,轄和平、河源兩縣,隸屬惠州府。清沿明制,連平仍為縣級散州而無屬縣。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連平改州為縣並沿用至今。

你不知道的雍正《連平州志》

連平州治全圖(清雍正八年1730)

  3)連平自明末建置迄今不過386年,歷史上最早的《連平州志》,由連平首任知州、貴州人牟應受於到任四年後組織人力調查創修(俗稱“牟志”)。之後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連平知州兼和平知縣、江西老表韓師愈初修州志(俗稱“韓志”),可惜明末清初的牟志和韓志都已散佚。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連平州志》俗稱“盧志”,由連平建州之後第29任知州盧廷俊組織編寫於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近代,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連平州知州潘森瑞請我們上坪的宗親謝錫善編修過一本簡略的《連平州鄉土志》,後續照牛排會分享全文。民國二十二至二十九年(1933-1940年),連平再有修志之議,但終未成書(一說是手稿送到省裡之後找不到了)。近些年,連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從1985著手編寫並於2001年推出一本《連平縣誌》,之後又在2013年推出《連平縣誌(1979-2004) 》,這兩部縣誌側重於建國後的現代歷史。

你不知道的雍正《連平州志》

雍正《連平州志》1980年手抄油印本、《連平州鄉土志》、《連平縣誌》

  4)由此可見,我們連平的古代史料是非常有限的。嶺南在古代屬於蠻荒之地,是官吏貶謫和犯人流放之所(比如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被貶到廣東惠州、海南儋州),遠離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古代人口稀疏,連平的現代居民多數是明清以後沿著中原→福建→江西→廣東這條線路遷入的客家人的後裔,文物古蹟也主要是明清以後的並且數量不多,所以除了牟志、鄉土志以外恐怕只能從府志、族譜裡找到一些零星的古代線索了。

  5)欣慰的是,在信息網絡如此發達的21世紀,我花了不少時間、在網上找了好幾次總算搜到了雍正《連平州志》的原版影印電子版(是UVZ格式而非PDF,需藉助UnicornViewer閱讀器來打開,點擊本文末尾左下角的“瞭解更多”即可下載:《開建縣志 始興縣志 連平州志_海南出版社_2001_P525》,提取碼:vdp3,故宮珍本叢刊,從第351頁起是連平州志)。1980年,廣東省連平縣檔案館圖書館對雍正《連平州志》進行抄寫,推出一個油印本,共4冊,其內容、排版與雍正原版大體一致,但油印手抄版《連平州志》的字體更清秀易讀,只是文字略有錯漏,你在孔夫子舊書網上能買到手抄版的複印本。為了方便家鄉人探尋自己的古代歷史文化,給這塊“文化荒漠”增添一撮綠芽,照牛排覺得有必要把雍正《連平州志》的內容原原本本地敲到電腦,並對一些生僻字詞作些簡單標註,變成網絡上為更易於理解和傳播的文字。

  6)盧廷俊,字傑人,滿洲正黃旗人,清雍正八年三月由河南鄧州調到連平州任知州,朝廷下旨纂修通志,分令郡縣成書以獻。盧廷俊與鄉紳共訂,請賢達(比如連平進士何深、顏希聖)綜輯考核,只用了兩個月就搞定了。此志悉遵憲頒格式,仿照《廣東通志》分類校輯,根據《牟志》,取材於《韓志》,因時增新,依類考證,以核實為主。黃士俊《鼎建州治碑記》、何深《連平形勝記》、顏希聖《何母顏孺人傳》、佟國瑞《牟公祠堂記》具載藝文志,可供稽考。

你不知道的雍正《連平州志》

雍正《連平州志》原版:目錄

  7)《連平州志》雍正八年刻本,全書共十卷,後續我會把每一卷的繁體版內容發到照牛排微信公眾號(iZhaoNiuPai)裡,敬請關注。《連平州志》目錄如下(簡體版可點擊本文末尾左下角的“瞭解更多”)——

  序言、目錄、重修連平州志;

  卷之一:星野、輿圖、建置;

  卷之二:疆域、山川、風俗;

  卷之三:城池(附都裡、圩市、池井)、公署(州學、捕巡防、行臺);

  卷之四:學宮(位號、祭禮、祭品、樂章、附學租、附籍、義學、鄉飲酒禮);

  卷之五:禮典(壇、祠、廟、亭、古宮附)、貢賦(戶口、田糧、監課、附巢田、稅契);

  卷之六:兵防(附教場、塘汛、鋪舍)、津樑(橋渡、道路、茶亭)、秩官(知州、儒學、捕廳、巡檢、防守)、選舉(進士、舉人、貢士、武舉、將弁、封贈、鄉飲);

  卷之七:名宦、鄉賢、節孝(已題達者)、人物(宦跡、武績、人瑞、德量、義畧、孝行、方正、耆碩、善行、耆壽)、列女(朱題、賢母、附壽母、達者);

  卷之八:物產、古蹟(附墳墓)、寺觀(附仙釋、養濟院)、祥異;

  卷之九:藝文上(序、記、傳、贊、碑銘);

  卷之十:藝文下(詩贈)。

  《連平州志》,盧廷俊、何深、顏希聖,1730及1980年;

  《連平州鄉土志》,謝錫善,1908年;

  《連平縣誌》,連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1及2013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獻研究系列叢書-稀見方誌》,呂章申,201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