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一個出身平庸皇子的做事與成事

在康熙諸多皇子中,特別是在早期,雍正並不出眾,根本排不上號,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資質平平的皇子,卻最終登上了皇位,而且在短短13年主政期內,廣施改革,做出了許多非凡的成就。這是很值得品評的。


“九子奪嫡”最後的勝利者是雍正。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雍正佔據了“勢”上的便利。康熙是強勢君主,大權獨攬,而那些有些威望和資本的皇子卻總是急不可耐地要去分一杯羹。結果,鬧得越歡,被貶得就越厲害。這樣一來,雍正的劣勢反倒變成了優勢,不僅得到了保全,而且還增添了額外機會。


雍正直到45歲才登基,帶來一個好處,就是政治上更加成熟,大器晚成。《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對呂芳說過這麼一段話,“做官要學會:思危、思退、思變。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這就叫‘思退’;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兒錯了,往後該怎麼做,這就叫‘思變’!”為官三思,也是適用於職場的。


雍正好施帝王南面之術,善於用一部分整治另一部分人。比如,他即位後為了站穩腳跟,維護政權穩定,對不同的兄弟,採取不同的策略,對其他皇子有打有拉,搞分化。在決定搞下年羹堯後,就開始四處打招呼,組織檢舉揭發,大造反對年的聲音和輿論氛圍了。雍正之所以能夠這樣拉風帶節奏,還是因為他是最高統治者,佔據著主動地位,有這個權力和資本,遊戲規則由他來定的,當然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雍正重視用人,講過“治天下惟以用人為本,其餘皆枝葉事爾”這樣的話。改土歸流是雍正王朝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動改土歸流的議論日久,但直到任用鄂爾泰才真正落地實施。鄂爾泰拿出了具體的原則、策略和方法,最終裁決於雍正。於此可以看出,合理的方法與得力的官員缺一不可。這正應了毛主席那句“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的著名論斷。


十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於普通人來講,可能無非就是在能力範圍內買房、娶妻、生子,幹這麼幾件事。對自己的人生,也算得上是比較稱意和圓滿的了。大多數人生活循規蹈矩,是難以做一番事業,特別是開創性事業的。雍正面對的難題不止於此。他連接康熙和乾隆,處於276年清朝政府整段政權的中段,所謂“不破不立”,守成不易,衝破“祖制”開創更難。而留給他的時間又很有限,只有短短十三年時間。


雍正做到了。其一個性堅毅,百折不撓,熟悉下情,比較自信。其二通過奏摺和軍機處制度等,促進中央集權且效率高。其三十分勤奮。親自批閱奏摺,處理政事日理萬機。十個皇子,只有兩個是登基後生的,其餘八個還都是他當王爺時所生,娛樂生活少。其四善於用人,整頓吏治,政治較為清明。其五著述多,佔據思想輿論主動位置,爭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讓後世瞭解他施政特別是嚴明政治的初衷。最廣為知悉的是那本 《大義覺迷錄》。


總的來看,雍正之所以成就一番事業,成為比較傑出的君主,主要在於他適應了時代發展的方向和要求,在可能的條件下,做出了他的努力。他的做事和成事有許多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


只有觀歷史才有大格局。眼前的紛紛擾擾,在當世人眼中不論多麼鴻篇鉅製,氣勢恢宏,但是若干年後,往往不過是歷史的小浪花小片段,在史書上,不過寥寥數語罷了。通讀古今,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可以通透豁達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