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曾國藩:節勞,節慾,節飲食,便是愛惜身體!


曾國藩:節勞,節慾,節飲食,便是愛惜身體!


圖 / 來源網絡

曾國藩:節勞,節慾,節飲食,便是愛惜身體!


曾國藩非常重視養生。

初進京時,父親曾寫信叮囑他保身三要:

節勞,節慾,節飲食。

曾國藩不僅身體力行,更將這三要寫入家訓,要求子孫遵照執行。

一、節勞

《黃帝內經》中說:“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妄事操勞。”

曾國藩深以為然。他在家信中寫道:“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人所謂的“勞”,共有兩種。

形勞在身,神勞在心。

人不得閒,導致身體操勞;心不得安,導致精神操勞。

曾國藩一向是個肯下苦功夫的人。

然而在養生這件事上,他卻教育子孫要“節勞”。

節勞,不是不用力,而是不要逼自己竭盡全力。

要學會估量自己的極限,否則身體就有可能吃不消。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人體的動靜,就猶如世間的陰陽,需要平衡調和。

太極之道,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故陽者主動,陰者主靜。

久動不靜使人疲,好逸惡勞使人乏。

想要健康,就要做到動靜相宜,從而使陰陽調和。

曾國藩:節勞,節慾,節飲食,便是愛惜身體!


二、節慾

人有所求,就會有所思。

思慮過多,正是因為人的慾望過盛。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

想要的太多,得到的越少。

最後就會連內心的平靜,都一併失去。

多少人因為過多的貪慾而引火自焚,墮入深淵。

曾國藩崇尚道家養生思想,自稱為“君逸臣勞”。

他說:“省思慮,除煩惱,君逸之謂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動,臣勞之謂也。”

“君逸”是養心,“臣勞”則是養身。

曾國藩說:“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

節制慾望,不僅養心,更是對身體的一種保護。

對於一般人來說,節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雖然不能把人的一切慾望絕對禁止,但一定要有所節制。

曾國藩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的“三寶”,縱慾必然有損三寶。

他說:“惟有日日靜養,節嗜慾、寡思慮。”

讓自己安靜下來,每日減少一點思慮,自然心態平和。

曾國藩:節勞,節慾,節飲食,便是愛惜身體!


三、節飲食

《易經》的卦辭中寫道:“頤,君子以節飲食。”

單看卦義不難明白,節制飲食,是順應天理的養生要方。

曾國藩在飲食方面一向主張少食、清淡。

他深知,脾胃是決定人後天體質的根本。

膏粱厚味、肥魚大肉,皆可損傷脾胃。

因此,曾家的日常飲食,多以蔬菜等素食為主。

曾國藩在飲食方面,更是定下了諸多規矩:

如“常食老米粥以療脾虧”,每餐必喝粥,用以調和脾胃。

又如“夜飯不用葷,以肉湯燉蔬菜一、二種”,晚餐不吃葷菜,給肝膽留下休息的時間。

《千金要方》記載:“夜飯飽,損一日之壽。”

意思是,晚上吃撐一頓飯,就是於無形中減損一日的壽命。

曾國藩就告誡家中子弟:“夜飯不葷,專食素,亦養生之宜,且崇儉之道也”。

哪怕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百年前曾國藩的養生經也十分科學、有效。

很多人刻意追求養生,卻往往忽略了病從口入,是藥三分毒。

曾國藩寫信給四弟,勸其不要一年到頭吃藥補身。

補藥吃太多,往往身體得不到改善,反而吃出一身病來。

信中寫道:“保養之法,亦惟在慎飲食,斷不在多服藥也。”

他說,保養身體的方法,只是在調理飲食慾望,補藥對人有害而無益。

清人朱用純在其《治家格言》中寫道:“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諾。”

只要飲食精簡細緻,就算只是自家園子裡種的蔬菜,吃起來也別有一番滋味。

曾國藩:節勞,節慾,節飲食,便是愛惜身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