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桐棉人們懷念、盛讚四十年前的老書記

桐棉人們懷念、 盛讚四十年前的老書記

桐棉人們懷念、盛讚四十年前的老書記

不忘初心,堅定信念。歷史證明,歲月能改變山川河流,但有一種精神永遠不會失落。崇高、忠誠、愛民和無私,將超越時空,成為共產黨人永恆的追求;時間會沖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曾擔任過廣西寧明縣桐棉公社黨委書記梁作權,一紮就住10個年頭,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了祖國南疆。他的理想、信念和情操,使人們的心靈為之震撼,流芳後世。儘管時隔四十年了,山旮旯裡的人們對他的功績還仍念念不忘,不但名留青史,還不時千里迢迢對他進行拜訪。

桐棉人們懷念、盛讚四十年前的老書記

圖中為梁老書記

桐棉人們懷念、盛讚四十年前的老書記


桐棉人們懷念、盛讚四十年前的老書記


桐棉人們懷念、盛讚四十年前的老書記


桐棉人們懷念、盛讚四十年前的老書記

與老書記依依告別、

“他如今已80歲,黨齡一甲子。致敬!他很偉大。他深受山民的愛戴,在他執政下的10年,桐棉公社經濟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社會治安也得到了改善,沒人賭博,更沒人吸毒販毒品,夜不閉門也不發生丟失財物的社會環境。他始終想著為人民服務,不愧是那時代楷模,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這些話兒是板爛籍、工作在南寧的梁傑星對現定居在南寧市友愛路城北大樹腳小區裡梁作權老書記懷念、 盛讚話語。梁老書記當年下鄉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曾住在他家的。

據與梁作權老書記一起工作的農友宏、王寬等所說:64年,老家住在邕寧縣楊美鎮的他就來到寧明縣社教工作,21歲在明江當公社黨委書記。為了改變桐棉山區的落後面貌,1970年初他要求組織到當時經濟總值排在全縣末尾、群眾生活最艱苦邊遠的桐棉工作,梁書記到職的第一、二月幾乎走遍當時全公社150多個小隊(屯)(當年除北江至板爛通路,其餘10來個行政大隊沒有通路,而且北板路3天也只能開一趟班車)進行調研,對如何改變桐棉山區的落後面貌心中有了一盤棋。為了更好帶領群眾戰天鬥地,他深入與越南依山傍水的板爛、那馬農戶,與群眾“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三同”日子裡,除了公社或縣委政府開會上來外,一直與群眾“三同”數年;為了多打糧食,這位“戰大山”的老書記,並沒有靠神話傳說中的天帝幫忙,而是靠著“拿生命去換”的勇氣和決心,帶領全公社群眾奮戰10年,在沒有什麼機器機械情況下,徒手在懸崖上鑿出一條條數千米的水渠,改河填河造出一垌垌稻田(其中板爛小學對面、原駐軍連隊附近的一垌稻田,那旭與馗拎交界的那瀉的的一垌稻田),並實現有田的地方就有水庫水利灌溉,其中那旭谷滿水庫、汪麼木派水庫等數十個水庫就是老書記親自掛帥修建起來的。通過數年的努力,桐棉公社糧食增收了,經濟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人們生活有進一步的改善。

當年桐棉到那梨30多公里的路、桐棉至琴清到仗傍的10公里的路還是靠兩條腿爬坡。

想要富,先修路,他組織村民群眾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苦戰兩三年,修通了這兩條機耕路,從而解決交通阻塞歷史遺留下來大問題。70年代,桐棉政府所在地桐棉舊街還沒有通電,他組織村民群眾撈河石築水壩,用水力衝擊發電,解決了機關單位、村民群眾用電難大難題。

桐棉公社機關單位原擠在桐棉舊街,梁書記召開機關單位領導會議,他有遠見在會議上說 ,從長遠考慮,那笨至桐棉公路兩旁應是桐棉發展好地方。書記開金口,桐棉糧所、供銷社等單位相繼搬遷到公路兩旁,為桐棉新興邊城打下了基礎。人們面對如今桐棉已初具規模,已成為商品集散基地,終日人聲鼎沸,繁華無限的邊陲城鎮,都說梁書記有遠見。

為了培養一支山區黨的好乾部、好醫生、好教師,他先後培養、選送桐棉籍的農仲南、陸永生、廖巨農、黃美雄、周愛蘭、何雪紅、韋妹英、農美娟、陸永宏、零福文、韋妹蘭、盧彩梅、鄧秀堂(瑤族)鄧玉安(瑤族)李文生(瑤族)等50多名青少年到中央民院、廣西民院、廣西柳州衛校、廣西黎塘衛校深造;對在大隊、小隊湧現出來、經得考驗的先進黨團員、退伍軍人,如梁運金、陸建忠、陸豔芳、黃有宏、廖巨農、黎彩芬等提拔錄用上公社工作,或充實到師資隊伍。梁書記善於發現人才,重用人才得到時任縣委組織部長玉偉才高度讚揚,誇他是一位知伯樂的好領導。

“國家的繁榮富強、興旺發達在於人才,一個公社找不到10箇中學生怎能建設祖國?”梁書記對班子說”。為了發展山區教育事業,他全力抓好村屯的學校建設,吸收一批批有文化知識的青年充實到中學小學教師隊伍,創辦了桐棉中學,開設了高中部。同時,成功創辦了板爛、那梨、那旭等村級附中,實現讀初中不出大隊、全公社100多個屯讀小學不出自然村屯就近上學的好年代,有力促進山區教育的發展,為改變山區文化落後奠下了紮實的基礎。

桐棉是寧明縣面積最大的一個公社,664平方公里,而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是植樹造林的好地方。然而,在燒山放牧年代,全公社有多少棵樹木。當年經常下鄉工作的王寬對

小編說:“從桐棉到那梨30公里山路,途中叫京嶺有一棵大松樹可以乘涼外,其它光禿禿一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梁書記想利用桐棉得天獨厚肥沃的土地大辦發展林業。統一班子意見後,全社掀起大辦大隊集體林場熱潮。派時46k、琴清64k、那卻蘭懷、枯楠良球、板固派遷等大隊集體林場同時辦起;對有松樹的山頭則實行封山育林,讓其飛籽成林;對荒山則爭取上級飛機撒播或全黨動員,全民動手,迅速掀起植樹迅速掀起植樹造林。經過幾年的努力的奮戰,全公社時至70年代末由原沒多少畝提高到35萬畝,培育的松樹獲得國家命名為“桐棉松”。

當年,派陽山林場要擴大規模,桐棉公社那卜大隊的三萬多畝,那麼大隊村的三岔河一帶一萬多畝,琴清大隊的底馱、三牛、丈榜一帶一萬多畝林地也被自治區林業廳劃圖圈定,要劃入派陽山林場管轄範圍。派陽山林場要圈走桐棉公社六萬畝林地。縣委書記徵求梁書記意見,要他簽字同意。他面對縣委書記說:“要圈走桐棉公社六萬畝山林,我得徵求當地群眾、公社領導班子同意後才簽字划走”。縣委書記尊重他的意見,沒有強逼他簽字。過後,梁書記彙報縣委書記:當地群眾、公社領導班子意見是如能解決當地農轉非,都能安排他們到林場當工人就讓我代表桐棉公社簽字同意。”縣委書記經過權衡利弊,就讓桐棉保留意見。

如今這裡的山成了當地村民取之不盡,用之不歇的綠色銀行。

桐棉人們懷念、盛讚四十年前的老書記

桐棉松林

桐棉人們懷念、盛讚四十年前的老書記

村民們住上了鄉村別墅、開著豪華小汽車,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怎麼忘記梁老書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