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對越反擊戰,第一座越南縣城由坦克攻佔,軍委授予兩個榮譽稱號

43軍坦克團在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還擊,穿插東溪的戰鬥中,戰鬥作風英勇頑強,戰鬥動作迅速勇猛,衝破了敵人反坦克火力的層層攔阻,克服了山地道路狹窄、坡陡彎急、河多橋小等道道天然障礙,連續攻擊前進32公里,9時50分攻佔東溪,比上級規定時間提前5分鐘穿插到位,10時許在東溪南北兩側構成環形防禦,圓滿完成了開闢通路,穿插奪取東溪,佔領661高地,控制4號公路,保障42軍主力向高平實施進攻的艱鉅任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溪是自衛還擊作戰中解放軍攻克的第一座縣城(石安縣),這對於43軍坦克團來說是無上的光榮。

對越反擊戰,第一座越南縣城由坦克攻佔,軍委授予兩個榮譽稱號

戰鬥中,坦克團協同步兵基本殲滅越軍石安縣獨立營4個連,1個公安連,共斃敵590人,俘敵12人,摧毀火力點131個,繳獲各種槍支405支(挺)、汽車5輛及其他物資一批。自身傷22人,亡10人;毀、傷坦克17輛,裝甲輸送車2輛。戰後,中央軍委授予坦克1營“英雄坦克營”,坦克1連“英雄坦克連”榮譽稱號;武漢軍區授予林夢珠“戰鬥模範”榮譽稱號。

就裝甲兵使用的原則而言,坦克作為陸軍主要的突擊兵器,對地形和道路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平坦開闊,道路較多,路況較好,通視良好的地形,才能充分發揮坦克火力強、機動快的戰鬥性能。而越南北部的山嶽叢林地,具有山高坡陡、谷深林密、道狹彎急、河多橋小等特點。這種複雜地形對坦克的作戰行動極為不利:展開不便、機動緩慢、觀察困難,不易發揚火力,而且容易遭到對方反坦克火力襲擊,導致坦克的突擊力較之平原地、丘陵地下降了約80%。

對越反擊戰,第一座越南縣城由坦克攻佔,軍委授予兩個榮譽稱號

在這樣困難的地形條件下,初上戰場的43軍坦克團實施了一次成功的快速穿插作戰,沿著鄉村土路在3個小時之內突擊32公里,提前5分鐘奪佔預定目標,堪稱創造了裝甲兵作戰史上的奇蹟。他們的實戰經驗證明,在熱帶山嶽叢林地使用坦克作戰,是要比在平原地和中等起伏地作戰困難多一些,但並不意味著不能使用。只要組織好步坦協同和步炮協同,搞好道路保障和技術保障,是能夠發揮坦克的快速突擊作用的。

東溪之戰,也是59式中型坦克自列裝20年以來首次參加實戰。中型坦克到熱帶山嶽叢林地作戰,缺點在於戰鬥全重和外形尺寸較大,受地形道路條件限制較多,對工程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點在於防護性能好,在越軍猛烈的反坦克火力面前經受住了考驗,體現了比62式輕型坦克更強的戰場生存能力。43軍坦克團能夠克服地形道路不利因素的制約,主要在於做好了工程保障。

對越反擊戰,第一座越南縣城由坦克攻佔,軍委授予兩個榮譽稱號

戰前掌握熟悉了地形、道路和橋樑情況,制定了相應的處置措施。立足自身力量,以工兵排為主組成運動保障隊,攜帶炸藥、麻袋、車轍橋板和部分工程器材,分乘4輛裝甲輸送車,執行隨隊保障。坦克分隊自帶束柴和自救木,增強自救互救能力。在戰鬥過程中,部隊採取撞、繞、讓和前拉後頂等方法,克服了各種障礙,確保了道路暢通,發揮了鐵甲騎兵的威力。

而從戰術上總結,此次作戰體現瞭如下四點主要經驗:

對越反擊戰,第一座越南縣城由坦克攻佔,軍委授予兩個榮譽稱號

1、周密組織,充分準備。為了保證戰鬥的勝利,部隊認真落實了戰前準備。根據越北地形和越軍作戰特點以及本團可能擔負的任務,進行了臨戰訓練。從1月6日至2月3日,完成24個軍事訓練日。訓練使用坦克摩托小時770個,使用坦克炮彈236發。訓練中,根據業務分工,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練什麼,仗怎麼打就怎麼練,除專業訓練外,還選擇了與越北相似的山嶽叢林地普遍進行一次連進攻實彈戰術演習,提高了部隊戰術、技術水平和幹部的組織指揮能力,為打勝仗打下了基礎,增強了信心。

2、隱蔽企圖,出敵不意。選好突擊方向是這次穿插戰鬥勝利的首要因素。佈局至東溪方向,地形險要,草深林密,崎嶇難行,被敵人認為是不可能通行坦克的地段,防禦力量不強。部隊在3個小時內穿插32公里一舉攻佔東溪,完全出乎敵人意料之外。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都是在遠離敵人防禦前沿的集結地域完成的。組織幹部、乘員到邊境進行現地勘察時,小群分批,不穿戴有裝甲兵標誌的衣帽,並注意了隱蔽和偽裝。在戰鬥發起的前一天,利用夜暗的掩護低速、小油門駛入待機地域。利用山谷、樹林和高苗地隱蔽分散配置,並進行嚴密偽裝。戰鬥發起前使用有線電和運動通信實施指揮,無線電保持靜默。同時嚴格紀律,減少零散人員的活動。通過以上措施,有效地隱蔽了企圖,達到了出敵不意的目的。

對越反擊戰,第一座越南縣城由坦克攻佔,軍委授予兩個榮譽稱號

3、英勇頑強、大膽穿插。穿插戰鬥,縱深大,敵情、地形不熟悉,情況變化急劇。因此,指揮員不戀戰,不因情況變化和暫時挫折改變既定決心,是取得戰鬥勝利的重要保證。該團在那岡地區遭敵猛烈襲擊,搭乘坦克的步兵被迫下車後失去協同。團立即命令收攏隊形,注意保持車間距離和區分火力,互相掩護前進。當損壞車輛堵塞道路時,果斷將損壞車輛頂出路面,保障道路暢通,保證前進速度。在靠松山多輛坦克、裝甲車中彈,不畏懼、不戀戰,不因傷亡較大而遲滯自己的行動,因此按時插到東溪,出色完成了任務。

4、靈活指揮,密切協同。此次戰鬥指揮所靠前配置,對於掌握情況,適時指揮起了重要作用。戰中不少指揮員車中彈、淤陷後立即換乘坦克,恢復指揮;當團長車中彈失去聯繫、前指裝甲車被擊毀的關鍵時刻,團基指開通兩部電臺及時對下實施指揮。當步、坦失去協同時,團即令部隊收攏隊形,保持距離,發揚火力,互相掩護。戰鬥中,各車密切協同,按預先的協同方案和火力區分,前車未消滅的目標後車接著打,後車保障前車安全;通過障礙時各車交替掩護,有車淤陷掉溝,前後車或拉或頂進行互救,較好地發揮了整體作戰的威力。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