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地毯式轟炸”的前世今生是怎樣的?

朕要爆發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地毯式轟炸其實就是飽和轟炸,這並沒有什麼稀奇的,早在二戰初期就普遍存在。

當時的轟炸模式分為兩種:

第一,俯衝式低空轟炸。

這種轟炸精度很高,斯圖卡轟炸機可以炸中卡車大小的目標。

然而,如果敵人防空火力較為嚴密,尤其裝備大量中小口徑高炮,俯衝轟炸很危險。

第二,中高空水平轟炸。

這種轟炸比較安全,尤其可以躲避中小口徑高炮的打擊,缺點是命中率低。

因為當時沒有精確制導武器,而大型轟炸機每秒也能飛行幾十米。炸彈在空中還要飛行一段時間,受到很多因素干擾。

所以,轟炸機只要差之毫釐,炸彈就謬以千里。

為了提高轟炸精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加大炸彈的數量。

轟炸機攜帶大量炸彈,採用多架轟炸一個目標,還採用提前投彈的方式進行覆蓋性轟炸,以提高命中率。

這就是所謂的飽和性轟炸了。

比如在二戰攻打硫磺島這個彈丸小島之前,美軍就進行過飽和轟炸。

1945年2月9日起,由黑爾少將指揮的第七航空隊B-24轟炸機只要天氣允許,幾乎每天出動對硫磺島進行轟炸,塞班島的B-29也不時加入對硫磺島的轟炸,至1945年2月初,美軍共出動艦載機1269架次,岸基航空兵1479架次,軍艦64艘次,總共投擲炸彈6800餘噸。另外,軍艦還發射大口徑艦炮炮彈2萬餘發,其中406毫米炮彈203發,203毫米炮彈6472發,127毫米炮彈15251發。

所以這導致硫磺島地表工事損失嚴重,但日軍修建了複雜的地下防禦工事,所以地下工事沒有受到大的影響。

美軍在登陸前幾天,又加大了轟炸和炮擊的強度:據統計,美軍在登陸前共消耗炮彈、炸彈24000餘噸,硫磺島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1200噸,但日軍憑藉堅固的地下工事,損失不大。


到了二戰以後,飽和轟炸更是厲害。

在朝鮮戰爭中,美軍介入以後,就開始對朝鮮人民軍和志願軍進行大規模轟炸。

蘇聯方面認為,美軍B-29機群曾在一晚對於可能發動進行的朝鮮人民軍隱藏的峽谷,進行過飽和性轟炸。在幾輪反覆投彈後,相當於這裡被髮射了3萬發炮彈,人民軍遭受很大損失。

朝鮮戰爭中,僅僅B-29就投下了15萬噸噸的炸彈。

越南戰爭也是如此。

對於越共和北越正規軍可能隱藏的叢林,美軍轟炸機也是採用飽和轟炸,總計投向各種炸彈、燃燒彈一共800多萬噸。

相當於每個北越人頭上都落下了200公斤炸彈!


隨著精確制導武器使用後,這種地毯式轟炸就逐步減少了,因為一枚炸彈就可以起到以往100沒炸彈的小國。

然而地毯式轟炸沒了,但飽和轟炸反而越來越厲害。由於彈藥精度更高,可以在極短時間對某一個目標進行高強度轟炸,威脅更大百倍。


薩沙


地毯式轟炸指像在地板上鋪地毯一樣地使用大量的無制導炸彈覆蓋轟炸某一地域,殺傷和摧毀該地域的人員、裝備當地毯式轟炸的目標為人口或工業聚集區時,意在達成打擊對方的士氣和戰爭潛力這一戰略目的。



意大利軍事家杜黑在其20世紀20年代發表的書籍《制空權》中寫道,用空軍轟炸敵人的軍事、工業、政治和人口中心,就能迫使使敵方屈服。這一理論在1937年的西班牙內戰首次被測試,納粹德國派出的禿鷹軍團對格爾尼卡進行了地毯式轟炸,這一轟炸被畢加索用藝術手法描繪在同名作品中。西班牙內戰中的埃爾馬蘇科戰役則可能是首次針對純軍事目標的地毯式轟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國多次使用轟炸機對敵方控制下的城市進行地毯式轟炸。同時,也在戰術層面上使用地毯式轟炸作為空中支援的手段。如1944年在法國北部進行的眼鏡蛇行動中,盟軍轟炸機對德國部隊進行了地毯式轟炸,一般來說,地毯式轟炸是通過眾多轟炸機的投彈來完成。



針對城市的地毯式轟炸會造成大量的平民傷亡,可能被視為不道德的戰爭方式甚至被視作戰爭犯罪。更重要的是由於制導武器的發展,使地毯式轟炸在今天更多地被精確打擊所代替;此外,由於戰略核武器的出現,只要一枚核彈就可以將中小型城市或軍事設施徹底夷平,遠比傳統地毯式轟炸來得有效率、更具威脅性且較不容易任務失敗,


風溫柔吶


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後,天空開始慢慢出現了飛機的身影。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天空還是比較和平,因為此時的飛機主要用於偵察和觀測。一戰爆發後,飛機也成為了戰爭的一種工具,空軍作為一個獨立軍種也逐漸成型。

1921年意大利人杜黑寫了《制空權》一書,認為以轟炸機為主的空軍部隊將在未來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空軍通過對敵方軍事基地、政治和經濟中心的轟炸,可以摧毀敵人工業生產能力和人民士氣,甚至可以在地面部隊投入作戰之前就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根據他的理論,西方各國都建立了強大的轟炸機部隊,尤其是美國和英國。

二戰時主要轟炸方式如下,對於地毯式轟炸來說,多喜歡採取水平和上仰轟炸

水平轟炸:飛機從超低空進入預訂轟炸區域,實施瞄準,修正影響轟炸的主要因素(如風、雨、雲、霧等),對準目標投下炸彈,之後立即躍升脫離轟炸區域

俯衝轟炸:飛機一般在1000-2000米高度,以水平飛行姿態進行俯衝,投彈俯衝角15-60度,完成投彈後立即躍起,飛離投彈區,以避開敵方防空火力打擊

下滑轟炸:飛機在向下傾斜以直線等速飛行投下炸彈。通常在高度1000米左右,投彈後躍升脫離。

上仰轟炸:飛機按照預定航線以水平飛行姿態,在距離目標有一定距離時將水平飛行姿態改為上仰飛行,並在上仰時投彈。投彈角度40-180度,投彈後炸彈沿拋物線上升,到達預定點後轉入下降,飛機完成投彈後迅速以反方向脫離。

二戰中美英兩國對德國實施了戰略轟炸,共投彈150餘萬噸,儘管對德國工業生產造成不少影響,但付出了巨大代價,而且實際證明杜黑的理論有不少缺陷。

爾戰役後的局部戰爭中,美國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都利用自己掌握制空權對對方實施了地毯式轟炸,不過實際證明在對方卓有成效的防空方面,地毯式轟炸也並不奏效。例如越南戰爭1965年3月2日-1968年11月1日滾雷行動中,美軍共出動飛機35萬架次,投彈64.3萬噸,宣稱擊落越軍飛機112架, 己方固定翼飛機被擊落915架。

越南戰爭以後,地毯式轟炸已經逐漸不採用,因為如今轟炸技術的發展多采用防區外精確打擊,不需要通過數量來彌補。


榮華之武器堂


意大利軍事家杜黑在其20世紀20年代發表的書籍《制空權》中寫道,用空軍轟炸敵人的軍事、工業、政治和人口中心,就能迫使使敵方屈服。這一理論在1937年的西班牙內戰首次被測試,納粹德國派出的禿鷹軍團對格爾尼卡進行了地毯式轟炸,這一轟炸被畢加索用藝術手法描繪在同名作品中。西班牙內戰中的埃爾馬蘇科戰役則可能是首次針對純軍事目標的地毯式轟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國多次使用轟炸機對敵方控制下的城市進行地毯式轟炸。同時,也在戰術層面上使用地毯式轟炸作為空中支援的手段。如1944年在法國北部進行的眼鏡蛇行動中,盟軍轟炸機對德國部隊進行了地毯式轟炸,一般來說,地毯式轟炸是通過眾多轟炸機的投彈來完成。但如果目標地域較小,使用單架載彈量較大的轟炸機如B-52戰略轟炸機,也能達到地毯式轟炸的效果。
針對城市的地毯式轟炸會造成大量的平民傷亡,可能被視為不道德的戰爭方式甚至被視作戰爭犯罪。更重要的是由於制導武器的發展,使地毯式轟炸在今天更多地被精確打擊所代替;此外,由於戰略核武器的出現,只要一枚核彈就可以將中小型城市或軍事設施徹底夷平,遠比傳統地毯式轟炸來得有效率、更具威脅性且較不容易任務失敗。
美軍在越南戰爭中使用轟炸方式,即每間隔離50米投下1枚炸彈,對目標區進行大面積盲目轟炸,像耕地一樣把目標區的整個土地翻個身,希望能一個不剩地將敵人全部消滅。但針對不同的地域目標轟炸密度(每平方公里的投彈數量)是不一樣的。
海灣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軍雖然擁有指哪打哪的寶石路靈巧炸彈,有飛行百公里穿越牆洞擊中目標核心的斯拉姆導彈等一系列高科技、高性能武器,但仍然採用了B-52型轟炸機進行了普通炸彈的地毯式轟炸,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地毯式轟炸雖然採用較落後的武器,但作為一種戰術進攻方式卻有著獨特的功效。首先,地毯式轟炸可以大面積地殺傷對方。其次,持續不斷的爆炸聲對渙散敵人的軍心,威懾敵軍,更是一帖靈丹妙藥。再次,大量過時的炸彈如果堆在倉庫裡,需要付出高額的保管費,倒不如扔到敵方的陣地上去。正因為如此,地毯式轟炸這種看似陳舊的戰術仍是現代戰爭中的一張王牌,只要有能力打這張牌,戰爭的雙方都會不惜一試的,

九品侍衛


我是冬雨AK,我來回答

“地毯式轟炸”,顧名思義,就是向鋪地毯一樣,使用大量的炸彈覆蓋轟炸某一片區域,大量殺傷該區域內的人員 裝備,它一般用來轟炸敵人大後方的大城市和工業區,用來摧毀敵國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戰爭潛力!“地毯式轟炸”伴隨著巨大數量的炸彈和巨大的爆炸範圍,十分的壯觀!

“地毯式轟炸”來源於意大利軍事學家杜黑的《制空權》一書,他認為集中使用大量的轟炸機對敵人的政治 經濟 文化 工業中心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就能摧垮敵國的抵抗意志進而投降,最早的“地毯式轟炸”出現在西班牙內戰中,德國的禿鷲軍團對西班牙格爾尼卡進行了歷史上的首次地毯式轟炸,此後,各交戰國都曾經使用轟炸機對敵國進行過地毯式轟炸,例如德國對倫敦的,英國對柏林的,美國對德國的,日本對重慶的......其中最讓我們所熟知的就是李梅指揮的B-29機群轟炸日本東京,使用大量燃燒彈幾乎將東京燒為平地!

現代戰爭中由於精確制導彈藥的出現,“地毯式轟炸”已經很少見了,但在一些局部戰爭中仍然能見到,例如越南戰爭中,美軍就大量使用地毯式轟炸,反正都是些快過時的普通炸彈,在倉庫堆著也是浪費,還不如發揮一下餘熱,再者這種轟炸方式的殺傷力確實大,而且場面壯觀,能擊垮士兵的作戰意志!

所以,現代戰爭中地毯式轟炸已經過時,但如果條件允許,交戰方還是會使用的,而且很多現代化的戰略轟炸機都有地毯轟炸的能力,如B-52 B-1 B-2圖-190

(不當之處請指正,圖片來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