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成績出來,孩子主動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數的爛尾教育出大問題

臨近期末考試,家長們焦慮升級,一位大v博主自爆,孩子考了26分,難過地跟她說:“媽媽,我盡力了,帶我去看病吧!”引發眾人心疼。

其實,比表面的分數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正確看待成績,而比成績更重要的則是培養能幫孩子走得更遠的品質。哈佛教授柯比提出:相比於漂亮的考試分數,我們更想教給學生學習力。

唯有學習力,才能讓孩子真正提升學習效率,成為未來的主人。

一、成績到底意味著什麼?

前段時間,江蘇一小男孩迷路被民警遇到。原來,男孩上小學三年級,因成績不理想,媽媽接他回家時,一怒之下將他丟在半路。

成績出來,孩子主動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數的爛尾教育出大問題

這樣的教育方式問題可大了。

孩子的成績,到底意味著什麼?家長是否想過這個問題?

通常意義上,我們會簡單地去劃這些等號:好成績=學習好,學習好=好學生,好學生=好名校,好名校=好前途。

於是,當孩子考得不好時,家長便分外焦慮。

其實,考試最初是為了檢驗學習成果而誕生的,只是一種評價標準,但是現在父母卻越來越把目光聚焦在它的結果——分數上,捨本逐末,忽略了考試的目的。

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可汗(Sal Khan)在一次TED演講中說過:考試分數不是教育的目的,掌握知識才是考試的目的。他舉例:

假設我們回到了中學的代數課堂,現在要學的是指數函數,在考試中,你也許只會75%的題目,他也許會95%。即使及格了,還是會有25%的內容你沒有掌握,那些得A的學生,依舊有5%的內容沒搞懂。

然後我們帶著這些漏洞繼續學習,隨著課程不斷推進,你會突然間發現,在三角函數課堂上完全不知所云了。

這並非因為代數本身很難學,或是因為學生不夠聰明,而是因為當我看見指數的等式時,其中有30%是我不懂的知識,然後我就不想做了。

因此,學習更重要的是一步步紮實地掌握知識,避免知識漏洞的累積。如果孩子考了C,不代表他們天生就只有C的水平,而是說明他們還需要繼續努力、迎難而上,拿出熱情克服學習中的障礙。

現在就是用一套標準的試卷,去考不同的學生,分數越高成績就越好。那麼,還原到本質,好成績說明了某位同學在這套標準的評測下,贏得了其他的同學。

再思考一步,孩子是掌握了知識還是掌握了做題的套路?得到了第一名,知識是否掌握全面了呢?甚至是,這套卷子是否科學呢?

成績出來,孩子主動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數的爛尾教育出大問題

△ 後臺回覆“成績”,獲取TED演講視頻鏈接

二、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成績?

有這樣一個家庭:

兒子的成績很不好而且越來越差,有一次考了全班最後一名。父親接過兒子的試卷微笑著說:“太好了兒子,以後你沒有什麼負擔了!”兒子大吃一驚,忙問:“爸爸,你是不是病了?”

成績出來,孩子主動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數的爛尾教育出大問題

父親說:“沒病,你想一想,一個跑在最後的人還有什麼負擔呢?不用擔心再有人超過你,但你只要往前跑,肯定有進步。”

兒子受到啟發,心裡就高興起來。

第二次,考了全班第29名,父親看到了兒子的試卷,興奮地說:“太好了兒子,你比上回前進了十幾名了!”

第三次,兒子考到了全班第10名,父親激動地說;“太好了兒子,你真了不起!離第一名只差9名了。”

就這樣,不管孩子的成績是好是壞,父親總是堅持正面激勵,從不訓斥責罵,而孩子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成績是現象,成績不好,只是代表在這套標準裡孩子“暫時”不好而已,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告訴孩子:

父母雖然也在意分數,但更在意的是你陷入困境的心情。遇到困難正是改變與成長的契機,我們要有面對失敗的勇氣,更要有跌倒再爬起來的毅力。

正如電影《摔跤吧!爸爸》裡女孩吉他一樣,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冠軍心,一個向上的願望。孩子也會為成績難過,有時分數不理想,他會用自暴自棄的方式呈現,讓父母誤以為孩子不想努力。

這個時候,先別急著責備,找到原因,幫孩子重拾自信,用家長的正向期待來影響孩子的行為。

成績出來,孩子主動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數的爛尾教育出大問題

△ 《摔跤吧!爸爸》電影截圖

很多時候,父母的心態決定了孩子的狀態,一個海淀家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女兒小時候一直是個無憂無慮、單純快樂的孩子。

初中的逆反期,她的學業大幅下滑,差點沒有考上高中。初中三年,是我最費心,也最痛苦的三年,每天都是憂慮,抱怨,糾結。

後來,我開始明白,當我們不滿意孩子的成績時,很難不焦慮、不抱怨、不生氣,而這些負面心態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會轉化給孩子一種不被信任、不被欣賞、不被肯定的壓力。

於是,我開始想,假如上帝可以無條件滿足你對於孩子的三個願望,你會怎麼許願?馬上跳入我腦中的就是:健康、平安、自信……唯獨沒有成績。

想開後,我的心態開始轉變,努力把憂慮、糾結和抱怨,變成對孩子的接納、相信和祝福。

當我開始轉念的時候,孩子慢慢地發生了轉變,雖然離我心目中刻苦學習的好學生還很遠:高一時她競聘上了雜誌社社長,成天忙著編雜誌;高二忙著拍微電影,張羅拍攝場地……

出乎意外的是高三那年自我揚言要衝刺的她:從中考時的海淀區文科7000多名衝到高考時的全市文科一百多名!

其實,對孩子而言,父母的愛和尊重比物質付出更重要,而成績也遠遠沒有孩子的平安喜樂重要,要讓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攀比,而是為了提升自己,為自己負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一個做母親的經常在孩子面前扮演母老虎,責備孩子考得不好,她早晚會把孩子嚇成驚弓之鳥的。別去在意孩子的考試分數,孩子應該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成績出來,孩子主動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數的爛尾教育出大問題

三、成績之外,什麼能幫孩子走得更遠?

上面幾位家長對待孩子成績的方式——保持學習的自信、激發學習慾望、主動學習、勇敢面對失敗等,其實已經觸碰到了一項關鍵技能——學習力。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柯比教授(W·C·Kriby)在對哈佛優秀學生的觀察和研究中指出:

成績出來,孩子主動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數的爛尾教育出大問題

△ 學習曲線

那種依靠在學校時學習到的知識就可以應付一切而受用終身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所以相比於漂亮的考試分數,我們更想教給學生的是從長遠來講能幫助他們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東西——學習力。唯有學習力,才能讓孩子真正提升學習效率,成為未來的主人。

北大才女劉媛媛曾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道:

“學習能力就像一個吸星大法一樣,可以把你自己聽到的、看到的覺得好的別人驗證過的東西,通通變成自己的東西。讓你像一個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無往而不利。學歷代表過去,能力代表現在,學習力代表未來。”

有類人只是為了學歷而學習,20歲左右他們的學習力登上人生的高峰。他們能找到相對穩定的工作,但學習力與適應能力低下,抗風險能力差。

前段時間,甲骨文公司大規模裁員,裁掉的都是37歲左右的名校精英,但是在阿里、百度、騰訊為他們舉辦的專場招聘會上,很多人連第一場面試都沒通過。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學習力”呢?

  • 1)培養“成長型思維”

在斯坦福教育理念中,有一個叫“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概念。

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不易放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容易尋求幫助,復原力更強。他們會更在意自己從一件事中是否學到了東西,而不僅僅是能通過考試。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就是要教他們學會用正面的、積極的語言來影響思維習慣,學會使用“not yet”(尚未達到)。比如:

  1. 如果孩子說“我學不好數學”,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尚未學好數學而已;
  2. 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你已經在學著如何做了。
成績出來,孩子主動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數的爛尾教育出大問題

  • 2)閱讀是你終生的任務

研究顯示,小學生在小學三年級結束之前,如果還不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未來學習其他各門功課,都會碰到困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學生會不會閱讀,

決定著他的智力發展,而智力發展決定著各門學科的學習成效。快速地、會思考地閱讀是學生在課堂和獨立讀書時進行完善的邏輯思維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閱讀開始得越早,讀書越多,閱讀時思維過程越複雜,智慧力量越活躍,解決困難的能力就越強。誰不善於閱讀,誰就不善於思維,而不會思維是學困生的致命弱點。

他指出:學生在一至四年級,每天最少應該有半個小時用來進行有表情、有理解的朗讀,在小學期間(4年)朗讀200小時以上,並且小聲地默讀2000小時以上(包括在課堂上和在家裡的時間)。

成績出來,孩子主動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數的爛尾教育出大問題

四、寫在最後:

成長型思維、閱讀能力這些代表學習力核心的能力才是我們最應該重視的。希望在孩子的期末成績出來後,家長可以跟孩子說這兩句話:

成績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孩子,無論你考多少分,爸媽對你的愛永遠不會變。

孩子,很多的努力不一定馬上會有結果,但是它一定是有意義的,爸媽願意陪你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