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細說吳三桂:從明朝將領到反叛的漢奸,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導讀:在明末清初那個風雲激盪的歷史時刻,吳三桂是一位對歷史進程起過一定作用的人。作為明朝將領,他先是為大明而戰,後又投降李自成,不久又復叛降清,並在清兵入關後,以急先鋒的姿態為清朝效力,最終幫助大清消滅了李自成和南明政權,他也以"漢四王"之首成為死心塌地的漢奸。但是封王后的吳三桂又企圖割據西南,在沒有達到目的之後,為了個人利益發動了"三藩之亂",挑起了反清的戰火,最終兵敗身亡。他的一生反覆無常,充滿了人性的醜惡。

一、吳三桂其人

吳三桂出身在一個將門世家,他的父親吳襄是明朝總後,舅舅祖大壽也是明朝大將,吳三桂本人自幼習武,勇猛過人。他曾高中武舉人,並在對後金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成為一員名將。

細說吳三桂:從明朝將領到反叛的漢奸,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吳三桂劇照

崇禎元年,在錦州之戰中,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清軍包圍,是吳三桂關冒矢石,帶著數十人殺入清軍包圍圈,射中一名清軍大將,拼死將吳襄救出重圍。崇禎十三年,已升任總兵的吳三桂在與清兵的杏山之戰中,大破敵軍,吳三桂奪得首功,從此名揚天下。

但是在決定大明王朝氣運的松錦決戰中,明軍被清兵包圍,糧食斷絕,吳三桂不顧洪承疇的突圍計劃,率先帶著本部兵馬逃到寧遠,造成寧錦防線全線崩潰、松錦之戰明軍大敗的嚴重後果。

也不知道吳三桂做了什麼手腳,崇禎居然沒和他秋後算賬,居然在不久後還升了吳三桂的官,讓他擔任遼東提督。可是吳三桂在關鍵時刻考慮自己利益的品性已經表明,這個人是不會忠於任何人的,也不會忠於國家,他只會為了自己。

所以在李自成向北京進軍時,崇禎召吳三桂進京勤王,吳三桂拖沓不行就很好解釋了。

他一是怕自己戰不過李自成的農民軍,二是怕自己的老本成為大明的陪葬,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為了自己將來的立足,他置國家利益和皇帝安危於不顧,是一個典型的唯利主義者。

二、吳三桂為什麼降清

我們分析一下崇禎十七年的全國局勢

此時崇禎已死,李自成佔領了北京,下一個目標就是建立新政權;關外的清朝也解決了皇太極死後的繼承危機,野心勃勃的多爾袞正厲兵秣馬,隨時準備殺進山海關,奪取中原花花世界。而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正好夾在大順政權與滿清兩方的中間,地位舉足輕重。

細說吳三桂:從明朝將領到反叛的漢奸,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吳三桂劇照

山海關是歷來控制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道,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如果吳三桂投降滿清,就為滿清入關打開了一條通道;如果吳三桂降了李自成,那他將是大順政權防止清兵入關的第一道屏障。所以李自成與滿清都要去爭取吳三桂。

李自成的王牌是吳襄一家三十口人全在自己手上,所以他讓吳襄寫信給吳三桂,答應如果吳三桂投降,不啻封侯以待,而且一家人的安全都可以得到保證。李自成還親自為吳三桂的部隊準備了軍餉,催促吳三桂早日效忠

此時的吳三桂心中的天平也是偏向投降李自成的。

不管怎麼說,自己和滿清交戰多年,一直處於敵對狀態,投降滿清後會帶來什麼結果,吳三桂並不清楚。而且吳三桂畢竟是漢人,對滿清還有夷狄之觀,這種觀念在自己手下將領身上同樣存在。因此吳三桂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投降李自成。

至於後來吳三桂為什麼變卦,與陳圓圓關係並不大。

作為一個連國家的君主都不愛的自私的人,吳三桂並不會因為一個女人去拿自己的政治生命賭博。在封建時代,女人被轉手是司空見慣的事,吳三桂需要女人,可以再去買,他犯不著為一個女人與李自成翻臉。也許陳圓圓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但吳三桂降清的決定因素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是他的階級本性決定的。

細說吳三桂:從明朝將領到反叛的漢奸,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李自成與劉宗敏

李自成進京後,採取了錯誤了政策,對明朝官員大肆掠餉,極大的傷害了以官員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的利益。

吳三桂及其家族本質上是封建軍事官僚地主集團,"吳家軍"的骨幹都是佔有許多土地的地主,他們生活奢侈,依靠的正是他們佔有的土地田莊。可是大順軍還沒有真正成為天下的主人,便迫不及待的與地主階級搶奪財富,甚至連吳家軍的財富也不放過,這就使得吳三桂集團產生了在大順政權中不可能獲得他們所需要的利益的想法。

李自成的經濟政策,還沒有走出"劫富濟貧"的初級階段。

這種打擊面過大、手段極為尖銳的階級政策自然會傷害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也遭到整個地主階級的一致對抗。因此吳三桂可以不顧家人安危,在進京途中便改變主意,"傳檄遠近討賊",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與李自成徹底決裂。

吳三桂的價值滿清方面是非常瞭解的。

他佔據山海關這個戰略要地,手上又有數萬精銳,加上目前的處境,所以在吳三桂向滿清借兵時,多爾袞提出讓吳三桂投降的要求。而吳三桂降清也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權衡各方面的利益之後的慎重選擇。甚至在滿清出兵相助,吳三桂取得一片石大戰勝利後,吳三桂也沒有馬上投降。他的內心還有一個與清朝"南北劃江而治"的夢,這個夢如果能夠實現,勿庸置疑可以給吳三桂帶來最大的利益。

細說吳三桂:從明朝將領到反叛的漢奸,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與闖軍大戰

只是多爾袞的政治權謀太老練了。他先是讓吳三桂部剃髮,又封吳三桂王爵,逼著他在農民軍和滿清之間做出選擇。同時多爾袞又利用當時的形勢和輿論,利用吳三桂的處境心理,一步步的誘逼吳三桂投降。吳三桂雖然一拖再拖,最後還是敗下陣來,走上了投降的道路

三、吳三桂的漢奸之路

吳三桂擊敗李自成後,南明朝廷上下歡欣鼓舞,一片歡騰。在這個鼠目寸光的小朝廷看來,清兵是幫自己復仇的,是吳三桂借來的救兵,連弘光帝朱由崧本人都稱讚吳三桂"血恥除兇,功在社稷",朱由崧還派使者去聯絡多爾袞,表示謝意。

吳三桂的政治敏感性遠遠高於南明這些人。他知道滿清對自己並不信任,因此自己的立場將決定自己的命運。他拒不接受南明政權的表彰,並在判斷局勢之後做出了完全倒向滿清的選擇

吳三桂之後的行為將他釘死在漢奸的恥辱柱上。他在緬甸抓住了永曆皇帝,並親自在昆明殺死了永曆,贏得了滿清的信任,也獲得了最大的個人利益。

吳三桂與尚可喜、耿仲明等人不同,那幾位漢人王爺是早已因為得不到重用而與明朝決裂的叛將,是在被明朝軍隊圍攻的情況下降的清朝;而吳三桂一直是崇禎愛將,國之長城,是完全為了自己利益主動的選擇。

細說吳三桂:從明朝將領到反叛的漢奸,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多爾袞

吳三桂由於在滿清奪取天下之戰中功勞極大,所以也得到了清政府的極力拉攏,被封為"平西親王",駐鎮雲南,並節制貴州,可以說成為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

但是滿清相信吳三桂嗎?並不相信。

讓吳三桂專鎮雲南,是因為當時雲南是永曆帝與張獻忠舊將李定國的根據地,人心思明,而吳三桂是堅決主張用武力根除南明殘餘勢力的。除掉南明在雲貴的影響力,這才是滿清的真實意圖。

吳三桂在雲貴建立自己的小王國之後,對兩省人民極盡搜刮,為自己斂了大量財富。他還與滿清爭奪人事權,雲貴兩省官員的任免,吳三桂說了比滿清政府說的還管用。他任命的官員叫"西選"官,全是他的心腹或者以重金買來的,而吳三桂也隨著勢力的增長,政治野心也越來越膨脹。

四、吳三桂的反叛

經過清初二十年的奮鬥,滿清王朝在中原站穩了腳跟,但是它的政權並不穩固。

因為以吳三桂為代表的軍事集團是清政府的最大威脅

這些軍事集團有自己的封地,他們不聽中央指揮,恣意妄為,並且朝廷每年還要負擔他們的大批財政,使得中央政府的財力捉襟見肘

對於這種情況,許多有見識的官員都提出了削藩必要性緊迫性

縱然吳三桂一百個不願意,但歷史洪流不可阻擋,削藩只是時間問題。

細說吳三桂:從明朝將領到反叛的漢奸,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康熙

吳三桂並不是束手就斃的性格

面對康熙的削藩決心,他決定挺而走險,開始了為時八年的反叛。

吳三桂自認為手中有幾個優勢,一是他身經百戰,手下兵強馬壯,戰爭經驗豐富,而對手康熙只是個乳臭未乾的小毛孩,必定不是自己對手。吳三桂還有一張利用民族矛盾的底牌,反滿興漢也好,反清復明也好,都在當時有一定的號召力影響力

另外他搶先出牌,可以佔據主動,在清政府沒有完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以雷霆之擊,一舉奪下半壁江山,為自己贏得主動。

戰爭前期的走向與吳三桂的預料是差不多的!

他反叛之後,很快殺至長江南岸,福建、兩廣甚至陝西等地的藩鎮也積極響應,一時之間,勝利的天平彷彿倒向了吳三桂。

細說吳三桂:從明朝將領到反叛的漢奸,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可是事實是吳三桂最終還是失敗了。康熙十七年,吳三桂見敗局已定,只能在湖南成立了偽朝,當了幾天皇帝后一命嗚呼,三年後,他的吳氏軍閥集團被康熙剿滅,"三藩之亂"被徹底平定。

五、吳三桂輸在哪裡

一是輸在人心思定上

從崇禎初年開始,中國的百姓經歷了長達近五十年的戰亂。不論是遼東之戰,還是農民起義,接下來的清兵入關,長期的戰爭使得大量的田地荒蕪,人民大量死亡。因此渴望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是當時老百姓的普遍願望。

吳三桂起兵的時候,清朝入關已三十餘年,戰爭已以結束,通過康熙的治理,國家正在復興,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已經得到緩和,老百姓也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這時發動戰爭,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二是輸在戰爭的正義性上

吳三桂反叛的政治口號是"興明討虜",他在昆明甚至上演了一出祭永曆帝的政治鬧劇。可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人就駁斥過吳三桂:"曩者大兵入關,不聞請立明裔;為除後患,翦滅明宗,安能為故主效忠?"

細說吳三桂:從明朝將領到反叛的漢奸,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吳三桂的叛軍

吳三桂以往的所做所為,天下人都看在眼裡。他為了邀功請賞,親自到緬甸將永曆帝抓到昆明,並且親手用弓弦將永曆帝絞殺,這是昆明人人親眼所見。這樣的人,還談什麼"反清復明"?所以對他祭拜永曆的做法,人民只感覺噁心,根本沒有人相信他是真的要去反清復明,他的政治口號騙不了人民,這種非正義的戰爭也不可能勝利。

三是輸在經濟基礎上

雖然吳三桂佔有雲貴,但與全國相比,僅是兩個經濟並不發達的省份。雲貴兩省的賦稅在全國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人口也很少,而清政府控制的中原與江南地區,無論人口還是財力,豈是區區雲貴兩省能比?

戰爭拼的是什麼?拼的是實力,是人口,是經濟。雖然吳三桂的叛軍所到之處,極盡搜刮,但只能是引起人民的更大反抗,只會加速他的失敗。

四是吳三桂戰略失誤

吳三桂造反後,一度據有雲貴川陝甘湘桂贛閩浙十省土地,當佔據半壁江山後,他沒有如朱棣那般孤注一擲、夠狠敢搏的決然,而是隻想和滿清劃江而治。若其直取荊州襄陽,然後順江而下阻斷漕運,攻佔江南財賦重地,滿清政權說不定真的會崩潰。

吳三桂在勢力最大時,磨磨蹭蹭,坐視戰機消失,給清廷以喘息時間,調兵遣將,從容部署長江防線。此後吳三桂的勢頭就被壓制在長江,渡江就成吳三桂永遠做不到的奢望。

細說吳三桂:從明朝將領到反叛的漢奸,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五是三藩不和,各有打算

對耿精忠和尚之信來說,吳三桂是什麼貨色,大家心知肚明。陪吳三桂造反,只不過想得到更大的利益,而絕非認為吳三桂是真龍下凡,是反清復明。

正因為耿精忠、孫庭齡、王輔臣、鄭茂之這些名義上的盟友都各懷鬼胎,隔岸觀火,坐觀吳三桂與清軍火拼。內部都這樣勾心鬥角,吳三桂不敗,沒有天理了。

六是康熙指揮若定,從容不迫

康熙雖然年輕,但政治才能和軍事指揮才能十分高明。他採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方針,扼守長江防線,先掃清陝甘等地,再逼吳三桂在湖南與清軍決戰。他粉碎了吳三桂的政治宣傳,對吳三桂手下降將寬大為懷,分化了吳三桂的軍事力量。有了康熙這個天才的對手,吳三桂的失敗更加徹底和迅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