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王允费尽心机除掉董卓,真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吗?

张莉


从除掉董卓,到王允被杀,仅仅三个月左右。如果说王允挟持汉帝号令天下,似乎不妥,说其匡扶汉室更为公允一些。



01

董卓之后,再无汉室。

除掉董卓之后,汉室出现了光复的一线希望,但由于王允缺乏领袖气质,不能统领朝政;在一些攸关汉室命运的关键问题上缺乏远见,导致自己被杀,汉室更是名存实亡。

02

王允非领袖之才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十九岁开始入仕,历任豫州刺史,从事中郎,河南尹。

董卓专权时,代替杨彪担任司徒兼尚书令。作为地方官勤政爱民,威望颇高;作为朝廷重臣,坚强不屈,勇于担当。

在除掉董卓的斗争中,居功至伟。但是,在设计谋杀董卓,与吕布共执朝政后,由于缺乏政治智慧,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03

王允之失策

其一:诛杀董卓之后,王允声望隆天,开始飘飘然,居功自傲。

群臣集会时不再像以前那样与大家推心置腹,共商共议,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慢慢地,失去了群臣的推崇和爱戴。

其二:专权跋扈,听不进不同意见。

大文豪蔡邕因为董卓之死一声叹息,王允勃然大怒,立马逮捕入狱。众大臣纷纷为其求情,王允决不答应,最终蔡邕冤死狱中。

之后,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对蔡邕的死议论纷纷,王允这才意识到蔡邕的确罪不及死,后悔莫及。

其三: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很强,对董卓非常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决定王允及汉室政权的头等大事。而王允对此,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最终导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



04

事与愿违

王允专权之后,以强制强,不能及时平抑怨愤;缺乏领袖胸怀和韬略,不能搞好统一战线,团结群僚,匡扶社稷。

看看王允自己说啥吧::"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这与何进,董卓之徒有啥区别?

王允死后,"天子感恸,百姓丧气"。

只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政治智慧。

王允之后,政治更加混乱。

在一定意义上,对于汉室存亡来说,王允除掉董卓,是以毒攻毒,与何进,董卓区别不大。汉室的威信进一步衰微,局面更糟。

但这不应该否认王允匡扶汉室的雄心,起码到死之前,王允是如此!


豹眼看历史


西汉亡于王莽,东汉亡于王允。

钱大昭评论:自王允有一岁不可再赦之议,且欲尽诛凉州人,于是李傕等遂蚁聚蜂屯,至于败坏不可收拾。卒之允既诛死,汉遂以亡。故吾谓汉室之亡,不亡于贾诩,而亡于王允之一言也。允虽有诛卓之功,实为汉室之一大罪人矣。

看待一个人的历史功绩,要看他造成的结果。周公辅政,无论做得怎么好,总有人非议!王莽篡夺汉朝,装好人扮君子一向正派的形象瞬间化为乌有!

一,他是董卓一手提拔的高官

王允在刺杀董卓以前,是很有正义感、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男子汉!他与大太监张让斗争的正义行为受到很多大臣赞赏,多次支援他!

王允就是在与张让的斗争中名声大噪,其实他本人并无多少才干。

何进无谋,将王允招揽入幕府做小官。

太监集团张让等人被消灭后,董卓率领西凉铁骑入京,从此把持朝政,乾刚独断,还想称帝!

王允其实是董卓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在何进幕府中做从事,放到地方上也就是个刺史、州官。是董卓见他名气大,以前敢同大太监张让斗争,有政治资本,所以董卓重用他,连升三级:太仆、尚书令(副宰相)、司徒(宰相)。

注意了,王允这个宰相是董卓提拔的!

董卓见王允表现良好,对自己蛮忠心,也有工作能力,所以很信任他!

二,除掉董卓,他是最大得益者

董卓为了笼络人心,延揽人才,还把文学家蔡邕招揽进来,任命他修国史。因为蔡邕有才,名气也大,所以董卓对他很敬重,经常送些礼物给他。

王允起反心,他要干掉董卓。

为什么朝廷中这么多大臣都不积极出头,就他一人特别来劲?

因为,干掉董卓,王允是最大得益者!

他是司徒(宰相),董卓是太师兼军阀,把董卓干掉,朝廷大事都有司徒做主了!

王允是有大利可图!所以拉拢好色狡猾之徒吕布做内应。因为吕布与董卓姬妾通奸,爱得难分难解,他怕被董卓发觉,所以就想一不干二不休,直接杀掉董卓了事!

(注:貂蝉是三国演义虚构人物)

他们的阴谋最终得逞,董卓被杀掉!

好了,风水轮流转,轮到王允专权!

董卓死后,王允就一反常态,做事不跟大臣们商量,自己说了算!

他不顾好多大臣劝阻,坚决、一定、必须把蔡邕杀死!

蔡邕犯什么罪?今天重新看,蔡邕犯什么罪了?董卓是太师,他是执政官,他聘请才子蔡邕到朝廷工作,编写国史。就这么一点事!

而王允也是董卓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官,做到司徒(宰相),在朝廷中,除董卓外,王允俨然是二号执政官!

如果要追究蔡邕的罪过,那么王允就是该打!如果说王允干掉董卓是为国家大局着想,那么他做成了,却把国家拖进死胡同!东汉朝廷实际上被王允玩死的!

三,无才无德无勇,竟然想彻底解决西凉军团

东汉朝廷没落是王允一手造成王允杀死董卓,董卓手下的西凉兵居然乖乖的没造反!

这是多么难得的好事啊!

吕布多次提议,赦免李傕郭汜等人。王允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不赦免!

这不止,王允还要派袁绍去解决西凉兵。

袁绍是关东会盟军的盟主,当年掀起讨伐董卓的浪潮!袁绍与西凉兵打过仗,西凉兵当然视袁绍为敌人!

多名大臣极力劝阻,不能派袁绍去,否则西凉兵必反!到时候局面不可收拾!

已经狂妄自大到极点的该死政客、亡国罪人王允,竟然一意孤行,不听众人劝告,就要派关东军去解决西凉兵!

好家伙!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走大路还有独木桥!王允居然不给西凉兵活路,大路封死,独木桥也拆掉!

西凉军团也有高人,大军师贾诩,建议李傕、郭汜起兵反抗,直接攻占京城!看他王允有何能耐!

就这样,无才无德无勇却有专制独裁的王允守不住京城,吕布抵挡不住赶紧逃命去了,被李傕郭汜杀进京城,劫持皇帝!

王允该死,无人可怜,被西凉兵杀死。

四,王允是有政治野心的政客

以当时东汉朝廷的实际情形来说,王允就是一个政客,他把大军阀杀了,其目的就是自己接管董卓的权力!自己专权!

试想,以王允的狭隘心胸,他能容纳谁?能容纳曹操?能容纳袁绍?能容纳孙坚?能容纳刘备?他都不能容纳!他连一个文学家、史官蔡邕都不能容纳!曹操后来率军入朝辅政,如果王允还做司徒,他也会拼命谋害曹操!

王允是有政治野心的政客。只是他的才能不足,志大才疏,专权无德,独断专横,覆没必然。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大城公


王允费尽心机除掉董卓,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自保。董卓专权,残暴无道,废立皇帝都只是一句话的事,其他官员更是完全不在他眼中。朝堂与会议事,一旦有谁敢与相驳,或疑心于某人某事,不管是位居三公的高官,还是一方镇守,立马当众杀头示众,自己饮酒作乐若无其事,其他人吓得战战兢兢,官员处境人人自危。王允与董卓本不是一路人,说不定哪天灾难就会降临,只有除掉董卓才能自保。



司徒王允(来自网络)

二是为了匡扶汉室,汉室经历了十常侍专权和何进专权的争斗,几次折腾已羸弱不堪,各路豪强无论谁控制朝廷,对自己这类公室朝官都是一种打击,无一刻安宁。因此想去掉董卓自己控制朝政,结束这种动荡不安局面。

三是谋取私利,能杀董卓免汉室沉沦,功劳地位自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王允利用貂蝉美色使连环计,成功离间了董卓和吕布,使他们反目为仇,最后吕布杀董卓。从这一点来看王允还是颇有谋略,但是一旦大权在握,他政治上的短缺立马凸现。多种事件的处理,表现出他的政治能力低下,自己也命丧黄泉。

蔡邕(来自网络)



蔡文姬(来自网络)

其中一件是杀蔡邕。

蔡邕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女儿叫蔡文姬,很有才华。蔡邕在董卓当政时很受重用,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和操守,后来董卓被杀,蔡邕伏在董卓尸首上痛哭。王允知道后立刻将蔡邕下狱问罪。蔡邕认罪,说自己知道董卓十恶不赦,但他对自己有恩,忍不住有感而哭而已。并表示愿领罪受刑罚成残废人,只希望能留其性命为汉室写史。所有大臣认为蔡邕是有大才的人,名望很高,从未帮董卓做过坏事,都为之求情。王允却不听百官劝靠,强行杀掉蔡邕,一下就失掉了人心。

另一件是逼反董卓的将领。

董卓专权时,李催、郭汜、张济、樊稠为董卓手下大将,董卓死去,他们非常害怕,上表请求赦免,谁知王允不会审时度势,偏不赦免他四人。逼得四人聚集十万人造反,攻入长安。吕布不能抵挡而出逃,王允被杀。

王允不但没有做到匡扶汉室,反而让大汉朝再度陷入大混乱之中。


湘水微波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匡扶汉室,下面是我个人观点。

第一点,王允的家族,汉朝是个十分注重门第声望的时代,王允是最为名门望族之后,必然不会为家族抹黑,爱国爱君这样光宗耀祖的事情,是王允心中所想。

第二点,王允的年纪,王允出生在137年,从这个时候到汉献帝的年代,王允经历了7代君王,无论东汉是多么的混乱,但是在王允生活的时代,东汉政权还是比较统一的,没有分裂的明显迹象,社会主要声音还是匡扶汉室的,这一定也是王允的志向,退一万步,连袁绍曹操早期都是以匡扶汉室为理想,何况王允呢?

第三点,王允的品德,一生都是守节秉义坚强不屈,这样正义的人,难道还不够为匡扶汉室证明吗?

最后一点,铲除董卓,董卓如今之后,群臣要么归顺董卓,要么痛哭流涕,能有几人实际行动起来的,以夷三族的风险,去密谋董卓,隐忍不发,为了就是铲除奸臣,如果王允为了不是匡扶汉室,那他何必要这样呢?不如归顺董卓,或者逃跑啊。

有人说,王允后来居功自傲了,的确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价他居功自傲,这样对他也是不公平的,在那样内忧外患的局面下,皇帝又那么软弱,王允能怎么办?把大局让给他人把控吗?这个时候信任谁不如信任自己,只是可以其谋略确实不足,最后落个身死人手。

但是当李傕郭汜即将破城之际,汉献帝问道“意欲何为?”李傕郭汜答道“不敢造反,只要王允死。”,王允二话没说,向汉献帝行了最后的君臣大礼,走向了死亡,就是最后的一幕,一充分表明了其对大汉的忠诚。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


曹老师xixi


王允这个人本质上是一个忠义、正直、出身世家大族且颇有心机的人,王允杀董卓,本着对大汉朝廷的一片忠心,然而成也王允,败也王允,杀了董卓,不仅没能带来安稳,反而带来更大的祸害。

王允是典型的一将之才有余,一国之才不足,好心却办成了坏事,不仅赔上本人及三族的性命,还导致东汉朝廷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



王允的前半生经历来看,王允无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为官清正,不畏强权,斩杀横行霸道的宦官小黄门赵津,阻止太守王球卖官,赢得了正直官吏和百姓的赞赏,也为自已赢得了好名声。

王允不仅能文,而且能武,黄巾起义时,王允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亲自率部击败豫州一带的黄巾军,立下大功。



王允还因为不计后果,上书汉灵帝表奏十常侍之首的张让与黄巾军勾结,而受到张让的打击报复,但王允的运气是出奇的好,每次因为得罪权贵而受到牢狱之灾时,却阴差阳错化险为宜。

董卓掌控朝政后,王允被任命为司徒兼任尚书令,除了王允表现出高超的心机之外,董卓能用王允,也是因为王允不畏权贵,正直的性格。尚书令是东汉朝廷直接的掌权人,位低权重,重要的政令均由尚书令经手转发,可见董卓对王允的信任,可以说朝廷中,除了董卓就是王允权力最大了。



王允能在残暴的董卓手下任职长达2年,少不了对董卓的唯唯应诺和阿谀奉承,但王允还是用诛杀董卓的行为向天下人说明他王允还是忠君爱国的,无疑王允在诛杀董卓的行动中是匡扶汉室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王允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私心和占有欲。

诛杀董卓后王允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为董卓叹息的大名士蔡邕下狱,致蔡邕死在狱中,对于诛董行动中有功的士孙瑞等人不加以分封,反而大肆分封自已的同乡和亲属在朝中为官,之后开始大权独揽,俨然成为董卓第二,只不过与董卓明目张胆的弄权有所区别。



而王允最致命的问题是对于董卓部下的处理,董卓因为是被刺杀,所以他的手下基本上是完好无损的存在着,而且是一支实力颇为强大的武装力量,对于这种情况,一般的处理方法有两个:

1、收编董卓部下,为我所用。像袁绍收黑山军,曹操收青州兵,董卓收丁原、何进部下一样,为自已打天下。

2、赦免董卓部下,解除武装,愿意留下的官复原职,在朝廷任职,不愿意留下的发给钱财让他们回家。



可王允两条都没做,不仅不赦免,反而让谣言满天飞,导致西凉军的兵变,不仅自已惨死,还且连累三族和所有在诛董行动中分封的人,让朝廷遭受更大的动乱。

能力不足蛇吞象,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王允身为一将之才有余,一国之才不足,身死族灭。

王允在诛杀董卓的行动前及行动中,从他的一贯作风来看,无疑是为了匡扶汉室的,但从王允诛杀了董卓后表面出来的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任人唯亲来看,王允所谓的“匡扶汉室”,恐怕要打上引号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一、王允其人

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人。王允世代官宦,属于太原郡名门望族。


王允为官比较正直,从以下几个事例就可以说明窥见一二:

①十九岁被推举为郡吏,不畏惧朝廷宦官势力的威胁,首次经受世事的考验,处死在当地横行霸道的小黄门赵津;

②与太守王球当面争辩,指责其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王球恼羞成怒,王允差点被处死;

③中常侍张让权倾朝野,王允指责张让与黄巾军私通,结果张让脱罪后伺机打击报复,将王允下狱;

④面对张让的再次加害,司徒杨赐及王允手下等人劝其忍让后退,王允概不答应,慷慨走进槛车,最后在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多次联名向皇帝上书,才被免罪出狱。


二、王允与董卓

董卓专权后,经历过多次官场打击的王允,开始懂得变通起来。王允对董卓矫情曲意奉承,董卓对其十分信任,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王允处理。

在董卓篡逆迹象已显之时,王允引荐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以讨伐袁术为名率兵出武关道,实意图讨伐董卓。

结果董卓怀疑而没有答应,王允于是再次引荐杨瓒、士孙瑞分别为仆射、尚书,又结交董卓部将吕布为内应,等董卓入朝时被吕布乘机刺杀。


三、除董卓动机探究

王允属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正直,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年轻时刚正不阿,敢于同一切与自己所不认同的事情和人物正面作对。

但是,在经历张让的多次打击后,王允开始对黑暗势力有了清醒认识。先是变易姓名,转侧河内、陈留等地,躲避宦官的睚眦必报;再是与大将军何进共谋,打算铲除宦官;最后曲意奉承董卓,培植势力,铲除董卓。

总之,可以看出,王允从最初初生牛犊不怕虎,到经过多次碰壁,开始变得成熟,利用谋略同宦官势力、董卓进行斗争。但是,王允始终没有改变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应坚守的道德底线,始终在捍卫自己代表的封建士大夫利益。


安定郡小书生


王允(137-192年),字子师,东汉太原祁县人(在今山西境内)。王家累世为州郡的“冠盖”。“冠盖”本是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这里用来代指做官。据说,王允幼年时便有大节,有志于建功立业。与他同郡的名士郭林宗见到他,大为惊异,叹道:“此生一日千里,定是辅佐君王的真才子啊!”果然,这位郭先生没有看错,追周公赶姜尚,匡扶汉室,便是这位少年才子终身的夙愿。年少时的王允,刚烈、正直,不懂变通,真是宁折不屈。等到了廷尉,所有宦官催促行刑,而朝中士人莫不叹息。当时士大夫与阉宦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士大夫集团也不想失去一员猛将,于是大将军外戚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等人联名上书,为王允求情。

王允不再待在阉宦的眼皮下尽“愚忠”了,他隐姓埋名,辗转躲避到河内、陈留一带,伺机而动。189年,灵帝驾崩。王允这位汉室忠良,奔丧京师。当时正是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阉宦,用人之秋,就任命他为河南尹。真不知这位昔日的峥峥铁骨是如何地矫情屈意,阿谀奉承这位“暴君”的。但不管怎样,此时的王允就像一条眼镜蛇,不动声色地伏在那里,等着时机的到来。为了除掉董卓,匡扶汉室,王允处心积虑。

先打通一些高级官员,如负责京畿卫戍的司隶校尉黄琬、负责宫廷生活的士孙瑞、尚书杨瓒,个个都笼络好了之后,就差一个“主打”和内应了。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此时,东汉末年第一勇士吕布与他主子董卓间的矛盾正渐渐扩大。吕布空有匹夫之勇,情商高、智商低,正在为董卓发现他与老爷子身边的侍婢(这位婢女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貂蝉)有私情而大为烦心。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王允笑着将吕布诱进自己的圈套中。董卓一死,王允不由得松了口气,整个长安城里,百姓载歌载舞,欢腾一片。其实,貂蝉在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那么这貂蝉是什么来历?大约是在金、元时期,貂蝉的形象才出现在三国故事里,以后逐渐丰满定型。其中缘起之一便是陕北人认定米脂出了一个绝代佳人貂蝉,绥德出了一个帅气的吕布。有的戏里,“貂蝉”还和关羽有过一点瓜葛。回过头来,再说那王允,自除掉董卓以后,他的弱点开始表露出来。他原是刚烈的性格,有董卓的强权威胁,他小心谨慎,刻意周旋。不说作《汉史》还好,此话一说,更是断送了这位才子的性命。

王允说:“昔日,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得司马迁写出谤书《史记》,流传后世,诽谤宫廷。今天,国势中落,不能再让这些奸佞之臣在幼主身边左右执笔,以使我们遭到后世的讥笑。吕布说,把董卓的部属,全给杀了,以绝后患。王允以仁者之心说,:“他们没罪,怎能伤及无辜?”可怎样处理这些部众呢?王允与士孙瑞商议,下诏赦免董卓凉州军团将领,可又觉得不对,遂又停止发布赦书。王允又决定,解散凉州兵团,有人说:这样可能会激起凉州兵团的人起来造反。不如一面让皇甫嵩接管凉州兵团,一面再派大军进驻陕西以安抚军心。可王允又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关东军的猜忌。

当时,民间盛传,王允要诛杀所有凉州人,董卓旧部,人人自危。李傕请求赦免,王允回答:“一年之内,怎能有两次赦令。”吓得这位董卓的老部下惊慌失措,以为大祸即将临头,准备解甲归田。后来一想,总归一个死,不如杀上京师,或许还有转机,便与董卓的其他旧部将联合起来,直捣京师。192年六月间,凉州兵团攻入长安。吕布寡不敌众,带着董卓的人头,突围逃走,途经青琐门外,邀昔日的同盟王允同行。而此时的王允已准备舍身尽忠了,谢绝道:“安邦立国,是我平生心愿。即使不能如愿,我也甘愿以身殉国,皇上年幼,还需要我扶持。灾难一来,我自己逃了,留下皇上,于心不忍。还望你此次去关东,多勉励关东诸公一定要心念皇上啊!”这位忠贞臣子发表完最后的演讲,李傕也兵临城下了。六月七日王允被捕,与妻儿十多口共赴黄泉。


未知世界的谬言


王允汉末司徒,位列三公按道理说呢,司徒的权利很大,可是汉朝后期由于十常侍乱政,这些所谓的王公大臣反而手中一点权利都没有,反而是当初刘璋之父刘焉,使了一招让地方刺史总览军政大权,从而让各地方力量增强 因此何进估计也看到地方力量的强大所以才将最彪悍的西凉军马调进京城,一来是为了诛杀十常侍,二来是为了获得更强大的军权把控朝政,可惜,一个堂堂大将军结果被十个宦官给骗到宫中乱刀砍死,不过何进一帮手下可不吃这一套直接率军攻破宫门诛杀宦官,当然这其中有些不坏的宦官或者根本不是宦官的男子也成了刀下亡魂,而董卓捡了个大便宜,在路上遇到少帝及未来的献帝,成了护驾功臣,一跃成为太师,这朝中诸多臣子肯定是心里不爽的,毕竟董卓这是名副其实的捡漏,明明一个地方官员居然进入朝政核心,而且凶残无比搞得人人自危,曹操袁绍等人已经看清在洛阳,比在外面危险十倍,尤其是董卓擅自废帝的行为,这帮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董卓是不可能和平相处的,王允这帮人老人呢毕竟是学儒家的,忠君爱国使他们不会抛弃献帝跑出去,不过王允也算活得提心吊胆,尤其是山东诸侯讨伐董卓,这董卓直接把同为三公的袁隗全家杀死祭旗,这朝廷之上所有人是敢怒不敢言,到了长安,这王允估计觉得跟董卓简直是与虎谋皮,开始了他的心中计划,王允策反吕布,让吕布直接诛杀董卓,而董卓所拥有的凉州兵马大部分在外面。那么王允除了自保和维护汉室之外还有没有呢,我想是有的,他也想尝尝权利的滋味,杀了董卓董卓部将乞求投降,他要是有政治思维就知道这西凉铁骑是绝对的精锐,可是他却下令追杀,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这西凉兵马曾经把王允吓得够呛所以王允要报仇,还有王允此时认为天下可能无事了,他是权利最大的人所有人都要听他的他想干嘛就干嘛,其实这个时候的王允像不像一个熟悉的人—董卓,想干嘛就干嘛,其实王允身为司徒一直没有实权,先被十常侍压制又被董卓,所以王允心目中是渴望那缺失的权利,从后来对西凉兵马就看的出来他此时也在开始享受权利所以王允除了怕董卓之外还有嫉妒,一种得不到的嫉妒


陈之煜


不一定 每逢乱世没有多少忠臣 只有利益 王允只不过是为了自己权利更大化 古代文学家痛恨董卓 而美化了点王允


武藤游戏7


王允从小就胸怀大志,视卫青,霍去病为心目中的大英雄。又饱读诗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董卓篡权,王允当时还是想为大汉锄奸,匡扶汉室。 于是使用连环计灭了董卓,但权利到手之后,心态随之变化,开始居功自傲,将汉室王庭玩弄于股掌之间,沉迷于权利的漩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无论是各方诸侯还是朝廷内部,都为一己之私欲机关算尽,董卓当道董卓死,王允当道,当然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