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如果王允接受李榷和郭祀的投降,那么结局会怎样?

熊猫映画


东汉末年礼乐崩坏,朝纲混乱。以司徒王允为核心的一帮文臣巧设连环计除掉逆贼董卓,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进而向王允为代表的朝廷投降,结果遭到拒绝,从而上演了继董卓之后的“李郭之乱”。

假设说当时王允接受李傕和郭汜的请降或许,汉室朝纲还能有所延续。

李傕郭汜走投无路选择祸乱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李傕郭汜原本是以董卓为代表的西凉集团的干将,此二人只是一介武夫,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所以,在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二人失去了方向标。以前跟着董卓作威作福,危害社会,逗死出于董卓的授意,如今董卓已死,二人感觉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导师,就连作恶都无从下手。

迷茫之际,二人想到第一个策略是投靠王允为代表的朝廷。但是,司徒王允因为被西凉董贼祸害压制多年,内心中的余恨未解,就想把这些恨都洒到董贼手下的一班人马。所以,拒绝李傕郭汜的请降。

李傕郭汜走投无路,正好遇上另一个狠角色贾诩。贾诩当年也曾经跟着董卓混过,看到李傕郭汜请降不成,立刻联想到王允也不会放过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怂恿李傕郭汜祸乱天下,从混乱的局势中求得自保。

王允喜欢给人当丈人

如果李傕郭汜请向成功,王允就是汉献帝的大恩人。以王允的性格来看,此人喜欢给人当丈人,为了把持朝政,王允必然会将自己的某个女儿嫁给汉献帝立为皇后,自己就是国丈加丞相,必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虽然王允也没有中兴的才能,至少他也不会作出太出格的事。

丈婿三人组合维持局势

吕布虽是个昏庸小人,但野心也不大。又有貂婵从中拉拢,吕布应该可以被收服,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说的就是吕布这样的鲁莽武夫。

从后来吕布的表现来看,吕布对自己的丈人还是不错的。当年张飞因为暴打了吕布的丈人,吕布报仇趁夜夺取了徐州。

王允和吕布作为一对丈人女婿组合应该可以暂时缓和朝廷的局势,再加上二女婿汉献帝,就等于三人为共同的天下服务。

这样以来,吕布小人理想也得到实现,皇帝的连襟,还是勤王功臣。估计他会为汉室出力气。

局势稳定再除李郭

司徒王允未免心急,完全可以等到局势稳定以后,再利用朝廷的声望,慢慢剥夺除掉李郭。毕竟李傕郭汜都是些无脑的武夫,晓以利害,说以利弊,逐渐地也就能将其边缘化。

所以,司徒王允虽然除董贼有功,但也制造了一场更加惨烈的中原祸乱。这种除贼心切的做法,即把李傕郭汜逼急了,更惊动了毒士贾诩,贾诩的被惊动才是最致命的关键。因为贾诩出谋划策总是先给自己留出退路,求得自保以后才管他人生死。

由此,才有了“成也王允,败也司徒”之说。


历史守望者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能根据事态的发展,当个事后诸葛。

如果王允接受李傕和郭汜的投降,就有两种可能:

一.王允有了西凉军的助力,实力大增。一家独大,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董卓。这并非子虚乌有的事。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就因为和董卓比较亲近,被他弄死了。这就表现出王允残暴的一面。王允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人有了权利,就会变。曹操当初也是想匡扶汉室,最终羽翼丰满,让儿子把天子都废了。

二: 西凉军还是杀了王允。从时候西凉军攻破长安来看。西凉军的实力非常强。比长安所有部队加在一起都还要强。如果王允接受李傕他们的投降。放李傕他们进入长安,那么长安就又会落在西凉军的手里。董卓只是西凉军的总老大。他死了,还会再冒出第二个、第三个老大出来。只要西凉军的实力在,西凉军就可以横着走。李傕和郭汜投降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当风头过了之后,他们难免会把王允杀掉。好以此功绩坐上西凉军总老大的位置。而且从后面李傕和郭汜相互攻杀,一个挟持天子,一个挟持百官来看。他们是真的有杀王允的实力和魄力。



出差狂人


从结果来看,王允是继董卓之后的又一个汉室罪人。即使他接受了李榷和郭祀的投降,结局也只会是越来越乱。

归根结底,东汉末年,人心已经丧乱,残存的政权危机四伏。而王允并不是一个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隐忍多年,密谋刺杀了奸贼董卓。

董卓死后,王允自己独揽了朝政,日渐居功自傲,与当年谋杀董卓的核心人员吕布等人逐渐失和。尤其是王允在处理董卓旧部的事情上,犯了致命的错误,这是他走向灭亡最直接的原因。也是王允再次让的导火索。

李傕和郭祀并不是董卓的死忠粉。二人在董卓死后,向天子和王允请求投降。这二人的想法很简单,不管你们谁掌权,让我们继续当将军,继续领俸禄,我们也不会造反。不管京城姓董,还是姓王,保留我们的兵权、俸禄、爵位,我们可以继续拥戴天子。

李、郭二人,竟然没有第一时间为董卓复仇,而是主动请降,这已经是一个能够让王允做梦都偷着乐的消息了。然而,猪油蒙了心,已经老糊涂的王允,竟然毫不犹豫地坚决拒绝了。

接下来,他态度反复无常,并且失去了正常的思考能力。他认为赦免他们(西凉兵将),他们会猜忌,所以要惩罚他们。

最终,王允没有很好地安抚凉州兵,却不知从何处传出风声:王允要夺取将领的兵权,解散凉州兵,最后风声变成了王允要杀尽凉州人的传言。

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还咬人。李、郭二人迅速召集部队,战斗力强悍的凉州兵,很快就攻陷了长安。

王允拒绝随吕布逃走,最终被李傕逮捕,以杀害太师的罪名处以极刑。

自此,长安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东汉政权离坟墓更近了一步。

王允的事迹告诉我们,才能不够的人强行上位当领导,对革命事业越忠诚,犯下的错误往往越大,带来的损失往往越致命。


平凡人读史记


如果有这个想法。也是一种猜想。

先说李傕郭祀之流,带领的是乌合之众。如果不是贾诩出谋划策,肯定早早被灭了。

所以说,李傕郭汜如果接受王允的招安,一定会主动投靠王允的,加上吕布的依靠。西凉铁骑一定会为王允效力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王允也不是什么善类。他居功自傲,狂妄自大。独揽大权之后就会更加恶毒。逼死蔡邕就是见证

可以想象王允以后所作所为未必会比董卓好到哪里去。他也会做出来僭越人臣的行为。也会得罪大臣,欺负天子。

这样下去,极有可能是吕布又一次感到被欺负受屈辱,然后被小人挑唆,杀了王允。

最后天下继续大乱。还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三分。

当然这只是个人猜想,毕竟历史没有如果。


乱神虎


这真正是一个好问题啊。

尽管是历史不可以如果,但相信大多数人在阅读汉末三国这段历史时,希望有这么一次如果出现。

毕竟和平稳定是多数人的期盼,都不希望社会处于混乱状态。

李傕号称是董卓第一猛将,性格勇猛,诡计多端。善于用兵,而且很有辩才。

初平二年(191年),在“阳人之战”后,董卓就曾经派遣李傕为使者游说孙坚,欲与孙坚和亲,并许以高官厚禄,但被孙坚拒绝。

但当时的侍中刘艾认为,李傕、郭祀用兵作战的能力在孙坚之上。

董卓被杀时,李傕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到中牟与朱儁交战。

李傕击败朱儁,然后抢掠中牟、陈留、颍川三郡。

由于董卓、牛辅都被诛杀,李傕及部众无所归依。

于是,采纳谋士贾诩的建议,与董卓其他部将郭祀、樊稠、张济等反攻长安。

起初,李傕、郭祀、张济等结盟时,也仅仅率军数千人。

王允派遣董卓部将胡轸、徐荣迎击李傕、郭祀。

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

李傕等到达长安时已有了十余万人。

后来,又有董卓的部将樊稠、李蒙、王方加入,一起围攻长安。

城陷,吕布败走,王允被杀。

李傕等把持朝政后,诸将不和,在会议上,李傕就把樊稠杀了。

主要四将,李傕、郭祀、樊稠,张济,唯张济势力最弱,在朝廷中没有位子,说不上话,只得外出屯兵弘农。

本就是一群兵痞土匪,是不会尿到一个壶里的,暂时因为共同的利益联合在一起,最终也会为了利益反目为仇。

说到这个事情,是真正的遗憾。

就因为王允一句话,不仅自己丢掉了性命,而且彻底葬送了汉室。

如果王允赦免了董卓的所有旧部,把所有的罪责推在董卓一人身上,不再追究以前的行为。

就李傕这些贪利忘义的亡命之徒,绝不会联合在一起,对抗朝廷。

为董卓报仇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已。

可谓鸟无头不飞,此时,谁也不想做这个出头鸟。

尽管是”毒士“贾诩的计谋,但不是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般人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如果王允不仅不追究董卓部将的以往,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安置、利用,收归朝廷,用来对付关东不听招呼的诸侯。

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既然能收纳董卓部将胡轸、徐荣,咋就不能容纳李傕等人哪?

王允的心真大,董卓几十万的西凉军精锐,也敢如此处理,真有胆量啊。

看看曹操,在击败青州黄巾军后,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兵”,多么高明。

当时青州黄巾军号称一百万,总不能都杀死吧;放掉他们,还会继续闹事的,不会再做宁死不造反的百姓啦;最好的处置方式,就是收编改造,为己所用。

人总要生存,总要给人家留一条活路。

如果没有了活路,啥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即便是不能很好地利用董卓的西凉军为朝廷出力,起码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叛乱。

作为政治家的王允,过于刚直,这是最大的憾事。


豹眼看历史


就算同意,接受他们的投降,李郭也不会听朝廷。军心失和的中央军和西凉军有没有能力统一各地方诸侯。答案都是否定的。代表东汉腐朽王朝的王允,也是不得人心的,他代表的是无能的旧利益集团,最终还是会被生命力更强的新利益集团推翻。 东汉还会灭亡。诸侯之间的格局会不会有大的改变,我想不会太大。曹操在协天子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班底,没有天子只是有些计策不容易实施罢了,还不用担心后院起火。皇帝的政令也不会出长安,历史上群雄割据时也没有人去占领长安。 所以李郭投降三国不会有太大改变。


猫不语


个人观点:如果接受了投降,则会由吕布统领这支军队,不久王允会除掉他们二人,真正的接管这支军队。那下面王允很可能成为像曹操一样的人物,挟天子令诸侯,掌天下之耳。有可能统一北方的是王允。。。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胡小弟


接受了投降,王允便拥有了大部分凉洲军。


从王允的一生来看前期的秉公为官再到为刺杀董卓的隐忍不发,为了达到迎合接近董卓甚至矫情曲艺,违背原则,再到董卓死后居功自傲错杀蔡邕,看不起吕布与其不和。假设其在掌握一部分兵权,这就是下一个董卓啊。

最后的结局和董卓差不多,就是不知道死在哪个手上。


闲人闲得慌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一时间天下大乱。这时,京城中的元老重臣王允用计除掉了董卓,本以为就此可以重振朝纲,以达到天下太平,却没想到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最终长安城破,王允被杀,年幼的汉献帝再次沦为别人的掌中物。

董卓被杀后,但他的军队还在,被其部下李傕、郭汜、牛辅等人掌管。这时,凉州军群龙无首,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因此,李傕、郭汜等派使者进京,请求朝廷赦免他们的罪。王允一听,开始还有点犹豫,但最终不予赦免。

这一下可激怒董卓的部将,于是他们采用毒士贾诩的计策,散步谣言说朝廷要将凉州军赶尽杀绝,于是李傕郭汜很快就聚集起了一支军队。

王允本以为诛杀了董卓就天下太平了,正想大展宏图的时候,不曾想李傕郭汜攻破长安,自己也被诛杀。

于是,许多人认为,正是由于王允不赦免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才使汉王朝失去了最后的中兴机会。然而,如果王允真的赦免了他们,真的就能实现汉朝中兴吗?

王允个人有着极大的性格缺陷

《后汉书·王允传》记载,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王允性格刚毅,嫉恶如仇,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人是不太适合领朝政的。董卓乱政后,王允不得不收敛自己的性格,希望能够找机会除掉董卓。

董卓被诛杀后,王允居功至伟,自然成了百官首辅。但这个时候的王允就开始飘了!比如王允能够诛杀董卓主要依靠的是大臣士孙瑞和将领吕布等人的帮助,但王允却把功劳都算到自己的头上,导致士孙瑞不满而辞官归乡。对于吕布,王允更是看不上,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剑客待之,于是吕布对王允也是越来越不满。

所以,以王允这样的性格,即便是没有李傕郭汜的反扑,实际上也无法最终掌控朝局,更别说是中兴汉室了,毕竟格局太小。

东汉朝政腐败,人心离乱

要说东汉动荡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并非董卓乱政,也不是何进召贼入京,这些都只是引子而已,真正的原因是东汉王朝已经失去了人心,农民起义不断。

农民为什么会起义?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活不下去了。农民是这个世界上最朴实的群体,但凡能够填报肚子,没人会愿意跟着张角造反,搞什么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的农民为什么会填不饱肚子?其一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如果不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汉王朝想要中兴,那是难上加难。但是,土地兼并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我们看到历史上但凡出现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基本上就只有改朝换代一条路,这就是所谓的不破不立。

再者,东汉末年时天灾与瘟疫横行,朝廷腐败不堪,根本没有对受灾农民给予有效的救济,不得已之下,农民只能走上造反一途。

因此,此时的东汉王朝其实早已与人民离心背道,被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以王允之才,根本无力安抚民心。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中央已无力控制

王允虽然除掉了乱政的董卓,但那时各地豪强势力已成。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说到底都是他们想发展自己的势力,真正想匡扶汉室的只有极少数。

看看袁绍、袁术、公孙瓒等等这些人,与其说他们是认为董卓暴政,还不如说他们是羡慕董卓。再加上董卓只是一个普通的军阀,他们这些四世三公的人却位居其下,自然是不甘心,要讨伐他。所以我想这才是大多数诸侯讨伐董卓的真正心思。

而此时的各地豪强势力已经极大,相互攻伐已是家常便饭的事,中央朝廷根本无力控制。看看袁绍想立刘虞为新帝就可见一斑了。

所以,要想让这些豪强们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归附中央领导,那是千难万难,而以王允之能,很难收服这些人。

综上三点,即便是王允赦免了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稳定了长安朝局,也无力回天,最多是让汉王朝多残喘几年时间。毕竟大势所趋,人力岂可阻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