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灰35573020
此事应该看资治通鉴,三国志都记载得不清晰,更别说小说三国演义了。资治通鉴的记载比较符合事实,而且逻辑情理上说得通。星火辰为朋友们归纳一下吧。
一、王允并非拒绝西凉军投降,而是暂时没下赦书。董卓死后天下形势复杂,王允顾虑颇多,因此犹豫不决
“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哪里那么容易,何况东汉当时的执政者王允面对的是一个乱世,一个复杂多变、找不到头绪的局面。
董卓虽死,但是董卓的部将却散布各处,不但关外(函谷关)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关中也有,譬如胡轸、杨定、樊稠等人。你说王允不接受西凉军投降,这肯定是不正确的。至少胡轸、杨定等人在王允管辖下好好的活着,虽然王允对他们没好脸色,但也没说要处置他们。
曾经王允曾想马上下赦书,赦免董卓的手下,但是他又很犹豫:“如果下赦书,就要在赦书中写这些人是逆贼,反倒做实了他们的罪行,会不会让他们满心疑惧、害怕朝廷收编他们后再过河拆桥,反倒使得这些人不敢投降?”同时,赦免逆贼的文书若让百姓看到,肯定也不是不利于劝人向善的。于是,王允迟迟没有下达赦书。
后来,在关外的李傕、郭汜等人主动向王允要求赦书,王允却犯了官僚主义、形势主义的错误,反倒说:“按照汉朝制度,一年之内不能下两次赦书。”这不过是王允的借口而已,是他没想好,犹豫不决找的借口。当然,东汉政府多半在当年诛杀董卓后下过一次赦书,应该是赦免普通犯罪的赦书,王允正好借口制度的规定来向李傕等人推脱。他这一推,制度是维持了,可却搞得李傕等人更心慌。
二、曾经有人建议,让皇甫嵩驻扎陕城(今河南三门峡附近),镇抚收编董卓余部,然而,王允考虑到关东诸侯(袁绍、曹操等反董联军)是西凉军的仇敌,怕引起他们疑惧,又错过一次避免叛乱的大好机会
皇甫嵩就是平定黄巾那位,大家应该比较熟悉,皇甫嵩也是西凉人,这在当时不奇怪,东汉流行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皇甫嵩虽是西凉人,却和董卓有矛盾,汉灵帝还活着的时候,曾想以皇甫嵩代领董卓的部队,但是没有成功。此时,王允的手下提出让皇甫嵩去收拾董卓余部,这个办法本来很好,但王允又犹豫了。
为什么?因为,王允觉得关东诸侯都是他的子侄辈,应该是他的支持者,此时让西凉人皇甫嵩去管理董卓的余部,难道不是给关东诸侯树立一个关西的军事对手吗?这多半会引起袁绍等人的疑惧。由此可见,东汉末年的军界,已经派系分明。袁绍等关东诸侯成为一派,幽州军有一派(公孙瓒、刘备等人),凉州军有一派(董卓、皇甫嵩、马腾等人,这三人又各成一系),并州军也有一派(吕布等人,王允是并州人,因此拉拢吕布)。
其实王允的担心也不无道理,王允更深一层的担心通鉴上没说,恐怕还有:皇甫嵩倘若真的统一掌控了西凉军,成了另一个董卓该怎么办?
总之,因为王允的一再犹豫,这次机会又失去了。
三、王允难道对西凉军有可能的反叛没有任何觉悟和准备?
这也不尽然。王允手中是握有一定军事力量的,只是形势的突变超出他的想象。
《三国演义》写到,王允因为深恨李傕等人助纣为虐,而故意不赦免他们。而实际情况是,王允想招抚他们,问题是该怎么招抚。怎样招抚才既能不损朝廷颜面,又有利于宣传,还显得自然而然,不引起关东反董势力的疑惧。
王允想多了,时间也浪费得太多了,于是流言四起。最具杀伤力的流言就是:朝廷要杀尽凉州人!于是凉州军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了他们毅然决然造反的最大动力。
其实,王允手下不但有吕布的并州军,也应该掌控了董卓留下的一部分凉州军力(这些人以胡轸、杨定为头头),而且,王允的两大同乡亲信,分别担任着左冯翊和右扶风的长官,从前后拱卫着长安城。
应该说,长安城池还是比较坚固的,王允掌握的军队也不下数万人。
当李傕、郭汜、张济,连同本在长安附近的樊稠等人一起攻来,十余万大军,也一时不能拿下长安。
此时,长安城里出了内贼,是所谓的“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引李傕等人的军队入城,长安这才陷落了。这些叟兵,来源不太清楚,有可能是蜀叟、但也很可能是原本从属董卓的氐羌士兵。
资治通鉴里也说了,真正一意要杀凉州人的,是与凉州军有巨大矛盾的吕布,而不是王允,难怪吕布手下叟兵内反。
综上所述,王允对凉州军的问题本来是有长远考虑的,然而,他的骄傲、犹豫、以及突然冒出来的影响巨大的流言,让他丧失了拯救天下的机会。三国演义对王允不接受西凉军投降的描述是错误的,好歹人家王允也有王佐之才的美名,恰恰因为他想面面俱到的、毫无后患的处理好凉州军的问题,反倒让他担了个老顽固的罪名。所以,许多事情不怕做错,就怕犹豫。
星火辰
想一锅端掉董卓集团的其他势力,当时守城加上收编的估计也就几万人在京城,西凉军因为比较分散,小头目较多,王允以为老大都挂了,其他小弟应该没啥实力,这就是书生之见了,刚愎自用的以为,能把大哥都搞定,其他小弟算啥。他没想到过,会有贾诩这种神人帮忙西凉军。详细的看看下面的介绍。。。
六 自傲被杀
1多年的隐忍终于拨天见日了,京城一片庆祝。没想到蔡邕那个老头,居然还哀叹董卓的死,尝到权力滋味和刚有大成就的我当然不能忍,况且他还比我有名,文人相轻难免,果断把他打入天牢杀了,好对董卓其他势力杀一儆百,果然效果不错都投降了。
2只有还在其他地方的李傕郭汜等人,我想着故意不赦免他们,让他和吕布在打一次,好彻底消耗他们的力量。没想到出来个叫贾诩的谋士,帮他们运筹帷幄居然打败了吕布,顺带控制了京城,我居然玩火自焚玩大了。面对李傕的质疑所犯何罪,何必赶尽杀绝,我竟无言以对,心想这不过是我的权谋。之前吕布叫我一起逃走,我想着逃也没用,况且诛杀国贼已经成功,秉承杀身成仁志向的我,宁死不屈,果断自杀而亡。
至于后世诟病我的俩点
1对蔡邕的杀害,我没想到一个院士级别的文官会有那么大影响,另天下士人心寒。
2 对李傕的打击,我确实没想到籍籍无名的贾诩,居然能把马中赤兔的吕布打败。
没办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无完人,篇幅时间关系,以后会专门分析我这类性格的人,如何为人处世和怎样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
详细的关注本号,见知解三国11连环计策,怎么考虑杀董卓的。。。
浪兄笔记
我一个一个回答吧。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首先西凉军没有没有向王允投降,这个是真的。
当时的西凉军按照董卓生前的排布,是分散在关中的各地。还有一部分在关东和朱儁交战。
董卓被刺杀之后,一部分西凉军像徐荣,胡轸等人是投降了朝廷。王允和吕布的第一反映是派李肃前去攻打西凉军。而另一部分在当时的西凉军正在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中,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又是董卓的大将,他有这个威望可以统筹这些西凉军部将,而且牛辅确实当时带领军队准备攻打长安,王允和吕布的第一反映也是派李肃前去攻打西凉军 ,牛辅中途和李肃带领的朝廷军交战,李肃被打的大败而归。但是后来就比较搞笑了,牛辅的军队发生“夜惊”,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炸营,牛辅以为西凉军都跑了,于是他收集财富珠宝准备逃跑,但是很不幸,跟随他的随从们看到这么多的金银珠宝,受不了诱惑,把他杀了,然后瓜分了金银,然后把牛辅的首级带回了长安。
这个时候的西凉军才算是真的大败。西凉军各自逃生,李傕郭汜这些人害怕了,急忙向王允请求赦免,注意这里面只是请求宽恕他们的罪行,而不是直接帅兵投降。但是终究是王允胜利了。
这就是为什么王允自信的原因。而且当时的王允也考虑到了西凉军的形势:
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王允一开始也是准备宽恕西凉军,但是西凉军毕竟多年滥杀无辜,抢掠财富。现在告诉他们,你们没有罪,朝廷准备放过你们。当然有脑子的人都会想这是不是阴谋,我杀了这么多的公卿,这么多百姓,现在朝廷说放过就放过了?王允就是这么想的,不肯发布命令。
这实际上也是王允的一种谋略,但是谋略抵不过现实。
当时百姓就流传一种说法,朝廷想要杀光西凉军,这么可能是当时百姓出于对于西凉军的仇视说的话,但是西凉军却口耳相传,于是最终在贾诩的教唆下攻下长安。
其实你也不能说王允没有任何兵力,当时长安周边的三辅地区实际上就没有受到破坏,民庶炽盛,兵谷富实。王允曾经派同郡的宋翼和王宏前去担任三辅地区的长官,控制长安周边,但是西凉军进攻极速,很快攻下长安,控制天子,以至于这步棋导致功亏一篑。
这就是西凉军作乱和王允被杀的整个过程,王允从来没有自信,他只是一时没有想到好的办法处理西凉军,结果百姓的传言和贾诩的教唆使得西凉军最终反力一击,最终使得王允身亡。
人者仁义也
王允之所以会拒绝西凉诸将的投降,主要原因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实际上王允确实有这样自信的资本。
首先,当时的西凉军内部已经人心惶惶,除了李傕郭汜之外,其将领已经开始纷纷逃亡,李傕郭汜原本也打算逃亡。
其次,当时长安的兵力相比李郭二人实际掌控的兵力是占优势的,李郭二人直接控制的兵力不足五千,而长安此时王允和吕布直接指挥的兵力在两万八千人以上。
第三,王允是士族背景,而当时支撑东汉王朝的三大支柱中,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和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势力都完了,士族在朝廷内占据压倒性优势,也让王允更加自信。
但不幸的是王司徒遇到了人如其名的“贾文和”,因为重修汉史而怜悯董卓,王允囚禁了蔡邕并最终致死。这严重伤害了所有与西凉兵有关联的人的安全感。
尤其是和蔡邕、西凉兵关系都不错的贾诩。
贾诩先是几句话就稳住了准备逃亡的李郭,而后又利用蔡邕事件迅速的组织起了一个拥兵十万的“反王允联盟”。
着一切完全超乎了文人出身的王允和庸才吕布的想象,这才有了西凉兵迅速拿下长安的事。
王允按照常规,预计西凉兵会在自己不接受投降的情况下弹尽粮绝,做鸟兽散。贾诩出现之前事情也正在向那个方向发展。
但贾诩的出现改变了历史。
baby爱科学
王允并非拒绝西凉军投降而是解散西凉军——在没有宣布特赦下却要解散西凉军是李傕等反叛的原因
在董卓被杀后,对于董卓部下西凉军,吕布提供2个建议,均被王允拒绝:
1、公开特赦董卓部下以安定西凉军人心。但王允拒绝的理由是:董卓部下本来就没有罪,现在突然特赦岂非让西凉军担心秋后算账:
“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后汉书 董卓传》中王允的理由是:当年已经进行过大赦,一年不能进行两次大赦,因此拒绝大赦西凉军。
2、把董卓财产都分给西凉军将士以安定人心。王允又不同意。
在王允提议解散西凉军时,曾有人建议不要解散西凉军而是让皇甫嵩率领,留在关中安抚,然后慢慢和关东反董卓军进行沟通:
“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徐与关东通谋,以观其变。”
但王允以让关东反董卓军疑心而拒绝。
政策不明朗导致西凉军反叛
西凉军认为蔡邕不过是在董卓死后说了两句同情的话就被处死,自己这些跟随董卓作战的人能有活路吗?
“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既不大赦又要解散,不是摆明了秋后算账?
根本原因在于王允过于坚持原则不肯圆缓的为人
1、作为郡吏坚持杀赵津,导致太守刘瓆被下狱处死;
2、太守王球不过是想要填补路佛为郡吏,可做为郡吏的王允竟然不同意,和王球争执,若非刺史邓盛相救,王允就被处死了;
3、王允在董卓死后,对待各大臣不再温言和蔼,一点面子都不给百官:
”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王允一些很少人知道的事情:
1、王允本人文武双全,尤其擅长骑射:
”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大家都误会:王允是个文臣,却没有想到还是个射箭高手的武将;吕布是个武将,却是长期担任丁原主簿的文臣。
2、董卓封王允为温侯,董卓死后,王允又封吕布为温侯。
3、都说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王允虽然没有杀人,却深受董卓信任,让王允独自在长安进行治理;吕布和王允都是深受董卓信任的叛徒。
4、王允和吕布密谋杀董卓,王允是不服董卓,吕布是为了升官,没有貂蝉什么事。
李傕能够攻破王允、吕布所守的长安是因为蜀兵反叛开城门
李傕等在洛阳西行时仅有几千人,一路走,一路着急西凉军士兵,到了长安时,人数高达十几万人。
本来李傕是没有办法攻下长安的,最后因为蜀兵开门让李傕军进入长安,导致吕布不得不逃跑关东:
”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城溃,放兵虏掠,死者万余人。杀卫尉种拂等。吕布战败出奔。王允奉天子保宣平城门楼上。于是大赦天下。“综述
王允能够成功执政,是因为他和吕布一样深受董卓信任,丝毫不防备——但反叛、刺杀董卓的罪名都由吕布承担,王允自己一推三六五,没有承担一点责任,还因此处死了知根知底的蔡邕。
但王允因为个人性格太过刚正、固执,不肯圆滑处事,导致西凉军在生死未卜下起兵,击破了王允和吕布一文一武架构扶持汉室的局面。
李光地对王允的评价很客观:
”自古守节秉义,而才不足以济者,岂少乎,汉李固、王允,晋周𫖮、王导之徒是也。“典型的有德无才之人。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王允巧妙使用美人计,诱使吕布杀掉董卓,天下苍生拍手称快。王允因此也名盛一时,与吕布一起共同执掌朝政。王允被封为录上书事,总朝政,吕布被封为奋武将军,温侯。本以为四百年大汉可以转危为安,然而王允因拒绝接受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招致十余万西凉军围攻长安。
贼军里应外合,竟然轻而易举的拿下了长安,王允以死明志,吕布率领百余骑投奔袁术去了,而献帝也再一次沦为李傕郭汜的掌上玩物。王允为何坚决反对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投降?长安究竟还有多少兵马,王允有为何如此自信,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王允拒绝李傕郭汜等人投降,因他有着自己的选择和底线。王允一直都是有着严格做人原则的人,明辨是非,恩怨分明,善恶到头终有报。而他最大的原则莫过于对于大汉的忠诚,对于反臣贼子的零容忍。他之所以在董卓处委曲求全,其实是在寻找光复大汉的机会,在他眼里十常该死,董卓应该万劫不复。
侍李傕郭汜等人,跟随董卓南征北战,也立下过不少功劳,这在王允看来却是作恶多端,助纣为虐。因此王允认为李傕郭汜等人也是十恶不赦之人,就应该收到惩罚,接受投降真的是太便宜他们了。演义曾这样记载:
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其次王允的自信是盲目的,他之所以这样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王允作为杀董卓的头号功臣,他已经居功自傲,忘乎所以了。在他看来,就连董卓这样的大奸大恶,都死在自己的手上,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又何足道哉?而在朝廷之上,王允也不想以前那样对群臣推心置腹,而是正襟危坐,并不会和颜悦色,当时很多大臣对他也有看法。
其二在王允看来,他拥有当世名将吕布,足可以击垮李傕郭汜等人。的确,吕布号称董卓部下第一勇将,李傕郭汜等人排名也靠后。但王允确实高估吕布了,吕布先是中了二人的“彭越挠楚”之计。二人前后夹击,吕布追李傕郭汜在后面打,追郭汜李傕又在后面打,最终吕布忙的焦头烂额,没有任何战果。
随后吕布与王允一起,中了李傕郭汜等人的声东击西之计。二人明着与吕布交战,却偷偷令张济樊稠二人偷袭长安。吕布知道后急忙救援,然而为时已晚,长安早就被围的水泄不通。再加上很多人惧怕吕布暴力,有很多投降派。后来董卓的余党李蒙、王芳在城中位内应,打开四门,贼军一起杀入。吕布不能提防,率领百余骑,投奔袁术去了。
再次长安究竟有多少守军。守军数量无论正是还是演义,都没确切的记载,不过通过双方军队的交战情况,可以大志的推断。李傕郭汜等人知道求赦不得,便集结了十余万军队,兵分四路进攻长安。而吕布率军迎击李傕郭汜,王允守城,由此推断吕布应该带走了一般左右的人马。吕布与李傕郭汜激战,双方相持不下,可知兵力相当。
张济樊稠奉命前去围攻长安,可知他们应该带领多余长安守数倍的人马,这样他们才敢围城。十万人已被李傕郭汜分去一部分,还能围困长安,可知长安的收守军应该在两三万,吕布应该带走了两三万。再由后来吕布回援长安,李傕郭汜等人也杀到,而吕布的军队数量兼职不值一提。演义这样记载:
由此可见,不足十万军队就将长安围的水泄不通,王允闭门不战,可知军队少的可怜。吕布到达长安后,作战不利,说明吕布的军队数量有很大的劣势。据此推断,吕布与王允的军队数量总和应该在五万上下。只可惜王允因不自量力,再次将小献帝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你是如何看待王允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王允这个人不但迂腐,而且做事摇摆不定,结果把死亡名额留给了自己。
那么,王允为什么不特赦西凉人马呢?正史记载的意思是说:除掉董卓之后的王允,这时候自以为他已经牢牢控制了长安城,认为李傕和郭汜这两个反贼根本就不足为虑。所以,信心爆满的王允,做出了一个最愚蠢的决定,以一年之中不能大赦两次为由,拒绝了李傕和郭汜归降的请求。同时,王允唯恐西凉军不反,又缺心眼儿似的杀了蔡文姬她爹蔡邕,一下子就把西凉军彻底逼上了绝境。
就在这个“风雨欲来风满城”的关键时候,出馊主意的西凉人贾诩出场了!他力劝李傕和郭汜二人说,听说现在长安要杀光凉州人,你们这个时候放弃军队逃跑,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在半路干掉你们,反正伸头缩头都得挨上一刀,干脆反了吧!于是,李傕和郭汜率十万西凉军又杀向了长安。
盲目自信害死人!王允天真的以为:凭借长安城坚墙高,又有吕布所率董卓留下来的一万多人马军队守城;而李傕和郭汜率领的又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敢和他公开叫板开打。他哪儿知道,他守城才守了八天,西凉军就攻进了长安。从此,陷入了比董卓还黑暗的后董卓时代!
历史兵说
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他不是自信,是杀掉董卓后高兴过了头,很轻松。这时,尤其还有吕布在,导致他轻敌了。王允和朝臣很透了董卓,连带着也很西凉军四大军头,他们是董卓帮凶,王允此时十分自大,就拒绝了投降。试问,要是此时允许投降,西凉军四军头因为王允和吕布在,不会掀起风浪了。那么王允也是好人,可以自命为丞相之类,吕布为大将,其他人辅佐。就会又是一番天下,说不定曹操等也出师无名。中央政权在王允领导下走向强盛。
浩浩和汤汤
王允这个人,出身豪族世家,从小饱读诗书、学富五斗,19岁就出仕当官,非常痛恨宦官和贪官,而且不畏强权,不向权贵低头,高风亮节,王允这些行为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汉灵帝去世后,王允进京奔丧,被何进征辟为从事中郎、河南尹,何进被杀后,董卓进京掌控朝政,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董卓虽残暴无道,为了掌控朝政,还是任用了一些名士,如蔡邕。
而王允的尚书令官职虽低,但是一个有实权的职位,朝政大大小小的事,尚书令基本上都有涉及。王允之所以暂时投靠了董卓,一是因为董卓势大,控制朝政,不投靠要么逃离,要么身死;二是因为王允有野心,想干一些大事。
董卓初进京时,只带了三千西凉军,进京后吞并了何进的大将军所属军队,吞并了何苗的车骑将军所属军队,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及京城的南北禁军,再加后来陆续到达京城附近的西凉军,董卓手上的军队不下五万人,在董卓手下掌兵的是七位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杨定、徐荣、吕布,除吕布外,其它将领都被董卓安排在长安以东驻守,或参与和关东军的战争,或驻守在长安的东边,而留在京城长安的只有吕布。
正因为董卓的如此布置,才让王允和吕布有了可乘之机,吕布诛杀董卓后,王允与吕布合力控制长安,而依靠的军队主要是原来丁原的并州军及长安的禁军,人数不足万人。
董卓死后,王允因大儒士蔡邕叹息了一声,便以同情董卓的罪名杀掉蔡邕,这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满,而且对于事后的论功行赏,多封自已的亲信,对于同样有功的士孙瑞却没有封爵,吕布劝王允将董卓的财物分赏众人,赦免董卓的西凉军,王允将不同意,连吕布都明白的道理,王允不明白,只能说明王允在政治有多么的幼稚。
王允不仅幼稚,而且开始骄傲了,居功自傲,群臣的大部分建议不能正确听从,在对待西凉军的问题上,犯了很大的错误,再加上当时的西凉军诸部听说董卓死后,谣言四起,西凉军诸部很快从长安东边向西边逃窜,在路上听从贾诩的建议,合力围攻长安城,当时长安城中军队不足万人,而西凉诸军至少有三万人。
长安城不是被破的,还是被蜀兵从内部开了城门,这些蜀兵从哪来的,史书没有记载,这些人应该是董卓的余党,在西凉兵攻城时,打开了城门,城门一开,吕布并逃亡,王允没有逃,被西凉军杀死。
王允一生所从事的官职不过是:郡吏、豫州刺史、从事从郎、河南尹、太仆、尚书令等文官,虽饱读诗书,但没有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对形势的判断完全错误,以为杀了董卓后,西凉兵就会乱成一团,不足为惧,王允不是自信,他是自满,一招错导致身死城破。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司徒王允在对待凉州军的态度上走了一步臭棋,那是肯定的,派皇甫嵩去接管凉州军是最好的办法。至于王允不愿意接纳董卓的手下,从王允的立场也是正常。
董卓进京以后,废少帝立汉献帝以后放纵手下的凉州兵公报私仇随意抄没官员家产,奸淫妇女,严刑拷打百姓。趁着何太后下葬,抢掠帝陵中的珍宝,甚至奸乱公主。不少官宦人家的女子被赏赐凉州的将领、士兵,国家的纲常法纪荡然无存!离开洛阳迁都长安的时候,董卓
命令手下烧毁皇宫以及整个洛阳城,致使洛阳城两百里内无人烟。最令人发指的是凉州军捣毁汉室的帝陵和王公贵族的坟墓,抢夺里面的陪葬品。凉州军原本是在边境上对付羌人叛乱的,作战过程中大量的羌胡加入进来,史书记载李傕手下有羌胡数千人,并有羌胡大帅在内。这些骄兵悍将即使董卓也是放任他们抢劫,通过不断赏赐来笼络,最后没钱把秦始皇时期收天下兵器所铸的铜人都化了铸钱给手下发饷。凉州兵战斗力虽强,军纪极其败坏,在关西地区犯下的罪恶可以说罄竹难书,老百姓是恨之入骨,王允厌恶凉州军也是情有可原。加上手里有足够实力,趁着董卓已死,凉州军群龙无首,消灭他们。
王允手中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吕布的并州军团,吕布杀董卓,除了和董卓的小妾私通,并州军和凉州军两大军事集团的利益冲突才是关键。吕布收了董卓的好处背叛丁原,并被董卓认义子,出门都跟随左右,看着恩宠有加,但是以董卓多疑的性格,对军力比自己多的吕布和并州军一定有防范的。
董卓的亲信兵马其实并不很多,凉州边章、韩遂、马腾等叛乱,皇甫嵩和董卓各领两万人马进剿。董卓嫉妒皇甫嵩的战功,相互告状,汉灵帝升董卓为并州牧,把兵马交给皇甫嵩指挥。董卓带走五千兵马,上书说和士兵长久相处有感情要带到并州,驻留观望,等来了汉灵帝驾崩,何进请他进京。董卓只带领三千人马进京,靠着白天大摇大摆的入城,夜里出城,第二天再大摇大摆的进城,反复操作才忽悠住朝臣。另一个被何进请来的并州刺史丁原,可是带着五万并州军进京的,而且并州军的战斗力是不弱于凉州军的。董卓听从了李儒的建议重金买通吕布杀了丁原,控制了并州军和原来由外戚何苗掌握的禁卫军。董卓嫡系的凉州兵后来肯定是又调来不少,但肯定没有并州军和禁卫军的多,为了增加兵力董卓甚至请过去的对手韩遂、马腾带兵到长安共商国事。
兵力上的优势就是王允要除掉凉州军的底气,更何况王允还有关东诸侯的支持。原本一切都按王允的想法进行,董卓一死,凉州军群龙无首,自己已经乱了。吕布、李肃进攻董卓女婿牛辅,凉州军不战自溃,牛辅逃跑路上被自己人杀死。要不是贾诩,王允应该已经成功,贾诩找到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将,向他们晓以利害说“听闻长安城内商议要杀光凉州人,诸位抛下部属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了。不如带兵向西,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失败再跑不迟。”人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听说朝廷要杀光凉州军人,这些人也知道一旦失败,凭他们在关西地区这些年犯下的罪过,怕没什么好果子吃。
王允在这个时候又犯了错,派同属凉州军的胡轸、徐荣来讨伐,结果不是出身凉州的徐荣战死,胡轸和李傕、郭汜一起反了。在长安城里的凉州兵接应下,很快攻入城防坚固的长安城。东汉最后的机会也失去了,王允不肯逃走殉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