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僅有38條的“沙漠魚”生存現狀堪憂,為什麼不將它們轉移到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

獵奇動物社


網上盛傳的“沙漠魚”就是魔鱂(jiāng),生活在美國西部內華達州死亡谷國家公園一個名叫“魔鬼洞”的地下水潭裡。魔鱂的歷史只有5-6萬年,沒有50萬年。38條是2018年6月的數據了,如今魔鱂的數量已經增加到200條以上,這一物種正在逐漸遠離滅絕。科學家建立了一個魔鬼洞的複製品,以此對魔鱂進行人工繁育並獲得成功。

所以,你這些話全都不對。

物種保護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種方式,一般實行的是就地保護。就地保護:即保護物種的野生環境,比如建立保護區、國家公園地等方式,讓物種繼續在其原生環境中繁衍生息,擴大種群。

遷地保護:主要針對野外功能性滅絕或原生環境破壞殆盡的物種,這些物種待在野外遲早會滅絕,就把它們收集起來,移入繁育中心、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等地,對其進行人工繁育,保存種群,等到合適時再進行野化放歸。
魔鱂全名叫魔鬼洞鱂,是一種死亡谷魔鬼洞裡特有的鱂魚,只有生活在魔鬼洞裡的鱂魚才能叫魔鱂,把它轉移到其它地方它就不是魔鱂了。所以魔鱂與魔鬼洞是不可分割的,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繁育出魔鱂,再將其放歸到魔鬼洞裡。

魔鱂的概況

美國西部的死亡谷國家公園是地球上最炎熱的地區之一,這裡曾達到過56.7℃的極端高溫。在死亡谷中心地帶的一個石灰岩洞穴裡,有一汪小水潭,被稱為魔鬼洞。1930年Wales在這個小水潭裡發現了一種小魚,這是一種全長2.5釐米左右的鱂魚。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伊斯梅爾·薩拉姆和邁克爾·米勒領導的研究團隊將魔鱂與生活在美國西部的歐文鱂和異鱂進行基因比對,確定魔鱂在5-8萬年前就和它們分離了。而且結合地質研究,魔鬼洞約在5-6萬年前形成。


以此推測,魔鱂原本是一種生活在美國西部沙漠裡的普通鱂魚,後來地質變化,被困在了這個小水潭裡,進行了5-6萬年的獨立演化,適應了這個狹小、高溫的小水潭,成為特有的魔鱂。
▲沙漠水潭裡的鱂魚

魔鱂屬於鱂形目-鱂科-鱂屬。鱂形目是一大類生活在美洲、非洲和亞洲熱帶的小型魚類,這些魚類非常耐旱,因此能在沙漠裡生存。沙漠裡有時會形成季節性河流和水域,土裡的鱂魚卵趁機孵化出來,幼魚快速長大進行交配產卵,水體乾涸之後,成魚全部死亡,魚卵埋在土裡,等著下一次合適時機。所以鱂形目魚類雖然小,但都非常頑強,比如【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的食蚊魚就屬於鱂形目。
魔鬼洞水潭目前只有約3米寬,20米長,所以魔鱂可能是現存棲息地最狹小的脊椎動物之一。魔鬼洞每年有2個月的時間無法獲得足夠的陽光,水中的藻類光合作用降低,水體缺少氧氣,而且水溫長期維持在33.3-33.9℃,這是大多數魚類能容忍的溫度上限。

魔鱂的保護

1930年發現魔鱂時,魔鬼洞裡還能看見成百上千條魔鱂,到了60年代,農業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下降,魔鱂的棲息地不斷縮小。▲左邊是雄性,右邊是雌性

1967年,它成為瀕危物種保護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Preservation Act)裡的第一批物種。1976年,美最高法院規定要保留魔鬼洞的最低水位,減少地下水的抽取,保護了魔鱂與洞中的其他生物。

90年代,洞裡的魔鱂只有500餘條,保護人員將魔鬼洞用鐵絲圍起來,限制遊客參觀。


2013年,科學家推測魔鱂的數量只有兩位數了,在非繁殖季節只能觀察到35條魔鱂。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在魔鬼洞外不到一英里的地方,啟用了阿士梅多斯魚類保護區,建造了一個類似於魔鬼洞的人工環境,相當於遷地保護。各種媒體開始宣傳魔鱂,使其名聲大噪,以此來引起人們的關注,以求更多的人投入到魔鱂的保護工作之中,但也為其引來了“殺身之禍”。2016年4月,當地的三名醉漢闖入了死亡谷,開槍破壞了魔鬼洞圍欄的門鎖,跑到水潭邊上大肆破壞,他們在水潭邊上亂踩,有一名男子甚至還跳進水裡游泳。最後留下了嘔吐物、空酒瓶和一潭渾水,甚至還有一條魔鱂屍體。三名男子隨後被逮捕,判罰了一年左右的監禁。

當時正值魔鱂的繁殖期,三名男子毀壞了很多魚卵,讓魔鱂艱難的處境雪上加霜。2018年6月,科學家觀察統計時,只發現了38條魔鱂。但此時,魔鱂的人工繁育卻不順利。“僅剩38條魔鱂”的消息發佈不久後,科學家們才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是一種龍蝨在搞破壞。這種龍蝨在魔鬼洞裡也有,科學家在複製魔鬼洞環境時將龍蝨也投放進去,誰知這些龍蝨卻大肆繁衍併吞食魚卵。

▲龍蝨,俗稱水鱉

科學家們只好將龍蝨清理出去,魔鱂才得以成功產卵並孵出幼魚,再把這些幼魚放生到魔鬼洞裡去壯大野生種群。等到2018年底再次觀察時,魔鬼洞裡的魔鱂數量增加到了187條,短短几個月就翻了好幾倍。

2019年魔鱂還會進行一次繁殖,因此目前為止,魔鬼洞裡魔鱂的數量保守估計在200條以上。

結論

魔鱂是死亡谷魔鬼洞裡的一種特有鱂魚,它在魔鬼洞這樣的特殊環境中生存了數萬年,已經適應了魔鬼洞的環境,轉移到其它地方就會不適應,也會喪失它的獨特性。“38條魔鱂”已經是2018年6月時的統計數據了,如今以遠不止這些,只要能保證魔鬼洞的水位處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外部環境不發生劇烈變化,魔鱂就沒有滅絕的危險。


百科千尋君


僅有38條的“沙漠魚”生存現狀堪憂,為什麼不將它們轉移到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

在北美洲的莫哈韋沙漠與科羅拉多沙漠生物圈保護區,存在著一個面積14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山谷,因為這裡海拔很低,山谷周圍的高山又擋住了來自太平洋的溼潤海風,所以這裡就成了北美洲最炎熱、也最乾旱的地區。統計數據顯示,這裡的夏季氣溫通常都在37.7攝氏度以上,而最高的氣溫則達到了驚人的56.7攝氏度,在極度乾旱時,這裡的溼度幾乎為零。

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給所有的生命都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因此人們將這個沙漠山谷稱為“死亡谷”(Death Valley)。然而就在這樣一個令人生畏的“死亡谷”內,卻生活著地球上最堅強的魚——沙漠魚。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非常奇怪,魚不是應該生活在水裡的嗎?事實上,沙漠魚的確是生活在水裡的,在“死亡谷”的東部,有一個被稱為“魔鬼洞”的地下含水層,所有的沙漠魚都生活在這裡的一個水塘裡。

沙漠魚的平均體長大約只有2.5釐米,是鱂魚中的一種,因此人們也將它們稱為“魔鬼洞鱂”(簡稱“魔鱂”)。科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魔鬼洞”大約形成於50萬年前,而沙漠魚的祖先則是在大約6萬年前來到了這裡。

關於沙漠魚的祖先是如何來到這裡的,目前仍然沒有確定的結論,有人猜測是因為6萬年前的某種地質活動,也有人猜測可能是路過此地的鳥類將它們祖先的魚卵帶到了這裡,不管怎麼說,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這些沙漠魚在沙漠裡與世隔絕了6萬年。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魔鬼洞”內遠離了太陽的直射,但是這裡的生存環境依然非常惡劣,根據測量,這個小水塘裡的水溫常年保持在33.3至33.9攝氏度之間,並且水裡的含氧量極低,幾乎沒有魚能夠在這樣的環境裡生存。

這些沙漠魚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苦苦求生,在過去的6萬年裡,它們利用進化的力量演化出了極小的體型,並一直堅強地撐到了現在,這完全稱得上是進化史上的奇蹟,然而由於人類的活動,這些“進化史上的奇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自從1960年開始,受農業灌溉用水的影響,這裡的地下水位就持續地下降,這導致了沙漠魚棲息地不斷地縮小,儘管後來人們對沙漠魚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但是它們的棲息地仍然縮小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程度。

上圖中這個深約130米、長約20米、寬約3米的小水塘,就是沙漠魚在地球上全部的自然棲息地,而它們在地球上的數量最低時僅有38條。值得一提的是,當知道了沙漠魚的珍貴之處後,這個小小的水塘就引起了人們的深厚興趣,在過去的日子裡不斷地有人前來參觀遊玩。

這無疑對沙漠魚又造成了另外的威脅,比如說在2016年,曾經有三個醉酒後的遊客在這裡游泳和嘔吐,直接造成了一隻沙漠魚以及部分魚卵的死亡。為了保護沙漠魚,動物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不得不在水塘周圍架設了高達2.4米的鐵絲網。

雖然在人們的精心呵護下,近年來“魔鬼洞”裡的沙漠魚數量有了較大的提升,估計這裡的沙漠魚如今已有大約200只,但就目前來看,自然棲息地終歸是有限的,因此這種地球上最堅強的魚仍然沒有擺脫滅絕的陰影。

既然沙漠魚生存現狀堪憂,為什麼人們不把它們轉移到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去呢?

要知道沙漠魚的數量就有限的,每一隻都非常的珍貴,再加上它們的生存環境非常特殊,一旦離開了這裡,稍不注意它們就可能因為環境異常而死亡。因此科學家對人工繁育沙漠魚持有非常謹慎的態度,儘管如此,科學家還是人工仿製了三個與這個水塘非常相似的環境,讓這些沙漠魚有了額外的生存環境。

然而進入新環境的沙漠魚,很快就出現了變化(例如體型增大),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沙漠魚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表型可塑性,所謂表型可塑性是指同一基因在不同的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表型,簡單地講就是,在不同的環境裡,沙漠魚會漸漸演化成不同的樣子,時間久了,此沙漠魚就不是彼沙漠魚了。

相關數據顯示,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目前地球上的物種滅絕速度比之前提高了接近1000倍,平均每1個小時,都會有一個物種永遠地退出地球的舞臺。對此有生物學家表示,假如這種情況沒有得到改善,那麼地球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將不可避免,人類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回答完畢,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魅力科學君


理論上,轉為人工養殖,是絕對可以令他們繼續生存下去的。

但是某些人卻不這樣做,他們認為不要人為干擾大自然,卻沒想到,現在自然界,就是人類的世界,人,則是自然。

同樣道理,犀牛,熊貓等,轉為人工養殖,都是可以防止他們滅絕的。

但是有些人不想那樣做,一方面,他們吵吵鬧鬧,說什麼保護動物,一方面,卻提出了不合實際的生物鏈理論。

是的,我認為目前的生態理論是錯誤的,西方人提出了生態理論錯得離譜!

因為人類已經代替了很多動物,很多肉食者動物早已經失去了他們維持生態平衡的功能了,它們的數量,說明了一切。

打個比方,一隻老虎,一年可以殺死幾百只其他野生動物,但是一個農民,只要你給他合法性,他一年可以殺死幾萬只其他動物,也就是說,維持生態平衡的功能,人類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其他動物。

大多數肉食類野生動物有的,人類都具備,它們沒有的功能,人類也具備。

現在如果談保護動物,唯一的道路就是人類養殖,沒有其他的辦法,不然任由他們在野外,對它們來說遲早是死路一條,對人類也不好,全沒有任何益處。

人,就是自然的一個環節,很多人總是把自己看成了另類,一味的反人類,卻不知道,大自然製造人類,讓人類變得如此強大,唯一的目的就是讓人類控制其他生物。

就好像你養狗,要讓它看家,養貓,讓他抓老鼠,大自然讓人類制約其他動物,人類應該發揮人類的功能,而不是讓它自己自生自滅。

要讓它們自生自滅,還要人類幹什麼?以前沒有人類的幾十億年,還不是那樣?所以大自然滅絕了恐龍,滅絕了幾萬萬億種類的生物。

但是有人類養殖的雞,狗,貓等動物,它們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少從生物學來說,從動物學來說,它們是成功的。

大自然要滅亡人類實在是太容易了,地震,天體運動,疾病,收拾人類真是分分鐘,但是我們發現,古代的災難太多了,但是現在卻越來越少了。

這就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結果,是大自然所要的結果。它就是要你那樣。

而不是某些西方人所說的,什麼人類危害大自然之類,那樣是錯誤的。

人類一直為大自然工作,替天行道。

如果某些物種,有利用價值,應該養殖,沒有價值,應該滅絕,這就是自然定律。

我們應該遵從自然定律。物競人擇,適者生存!


玄法水星


簡單說,就是沒有意義。38條已經註定滅絕的命運。而且沙漠中,生死對整個生態環境沒有啥影響。所以就隨它們自生自滅而已。


Vosamo202


也許是特殊環境造就了這個物種,如果離開沙漠,換個環境天敵太多,生存空間變得狹窄。條件太好有可能發生基因突變,長得不像純種的沙漠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