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第四大的民族,历史可追溯到肃慎新开流文化时期。清朝政权的统治,使满族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满族宫廷首饰的发展也随着时间和文化的沉淀,成为中国古代首饰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宫廷首饰纹样作为中国古代首饰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基本特征大多与满族本民族的审美特点和信仰相辅相成。满族宫廷中首饰种类繁多,纹样的寓意大部分都是抱有美好的期盼和祝福。

对于首饰的造型特点,材料的运用和工艺技术的完善,使满族首饰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其对当代首饰行业的遗失与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未来首饰纹样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首饰纹样设计中的意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日,本文便基于此进行撰写,以期让大家学得更多。

一、清朝宫廷首饰的种类

清朝满族宫廷首饰种类多样,纹样造型丰富。首饰纹样因为功能性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和工艺。

(一)头饰

清朝满族宫廷首饰中,头饰占据重要地位。满人的旗头是当时满族妇女最具有民族代表性和独特风韵的发型。旗头是清朝宫廷女子最常见的发式,随着发式的演变发展,相对应的头饰工艺和造型设计也愈发精细。

在清代宫廷中头饰的饰品大致分为朝冠、钗簪、流苏、钿子、扁方、金约、发簪等。当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上这些饰物,因为等级高低不同,饰物的数字亦有所不同,举一例如皇后至贵妃,东珠顶都是三层,朱绛上金凤七只。妃和嫔的东珠顶都是两层,金凤五只。

1.“朝冠”

《大清会典》记载:清代皇后的朝冠,冬天用黑色貂皮,夏天用青绒制成的折檐软帽,上面覆以红纬,在帽子正中,还迭压着三支金凤,每支金凤的顶部,各饰一颗珍珠,有的还饰有东珠、猫眼石等。红纬四周缀有七支金凤,另在冠后饰一长尾山雉,翟尾垂五行珍珠等,集珍珠宝玉之大齐。

从朝冠的整体配色来看,黄色为顶,黑貂或青绒为地。这是当时皇族最尊贵的颜色。在造型上,清朝的皇族崇尚龙凤图腾,皇后的朝冠完全以凤的样式为主,每支金凤的造型栩栩如生,衔接流畅。金凤由东珠为饰,大小分布错综。后缀的长尾山雉更是形似神似,翟尾的五行珍珠垂坠,动静皆宜。这些《清代帝后像》中有十分具体的描绘。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皇后朝冠

相对于皇后的朝冠,清朝皇帝的冠相较为简单,但冠顶的装饰却华丽异常。所谓的冠顶是指在金冠帽顶部的装饰,他的制作多采用锤鍱、镂刻、镶嵌等多种手法。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嵌东珠皇帝朝冠顶”、“嵌宝石金冠顶”等,其精美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朝代。工艺复杂,用料豪饰,做工精细,盘龙图腾惟妙惟肖,斜出欲飞。镂刻和锤鍱完美结合,镶嵌的珍珠宝石点缀的恰到好处。充分的体现了满清皇族对美的理解和展现。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皇帝朝冠

2.“钿子”

钿子”是未曾在《会典》中记载的一种头饰,如皇后、皇贵妃、贵妃生活中,穿吉服有时不戴吉服冠,而戴“钿”,俗称“钿子”。满族妇女,上至皇后,下至品官命妇,很早以前就用“钿子”这个饰物,但穿吉服袍褂以钿子代替吉服冠,却是清晚期开始流行的。

所谓“钿子”,就是用金嵌成花状的一种头饰。清代宫廷妇女所用的“钿子”,实际上就是皇后、妃嫔们在穿吉服时所带的便帽,一般用藤丝或细铁丝编成帽架,上面缠绕黑色丝线,再用各种宝石、珠翠嵌于帽架上。组成吉祥的图案。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凤钿从前看,很像凤冠,而后面覆加一箕状平面,造型很有特色。钿子前口沿还装饰钿口、上配钿花、后垂细尾。后妃多用凤纹钿口,有九凤、七凤、五凤等。九凤钿口为皇太后、皇后所戴用。由此可见,钿子在清朝宫廷首饰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头饰,做工要求考究且精细。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凤钿

3.“簪”

“簪”的本名为“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也是女孩“及笄”蜕变成女人的标志。

簪的造型多样,纹样中大多讲究寓意

,即“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蝙蝠之上有铜钱的“福在眼前”、喜鹊登梅的“喜上眉梢”、桃子佛手石榴组成的“福寿三多”等等。

材质多为金属、兽骨、玉石等制成,一般成双交叉为钗。清朝满族的宫廷首饰的头饰中,簪钗很常见,大多都是成双成对出现。随着簪装饰性的演变,簪头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最后演变出簪花。

簪尾也应满族宫廷对首饰审美要求,分化出很多花样,最后演化成两根或多根的钗。满族清朝首饰中,簪的样式大多精细华美,兼顾审美与实用。

材质取材也很丰富,玉石、金银、珍珠、玳瑁、珊瑚、象牙等等,再由这些宝贵材料制成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这些精致美丽的簪头,在梳好的发髻上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这些花簪深受清宫后妃们的喜爱,一些花簪的俗称也直接表现出它们的插戴方式,如“矗枝花”、“扒枝花”、“压鬓花”,这些名称直接表明了簪花的不同插戴位置和功能性。

由于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其中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现藏故宫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用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雕成一笔写成的“寿”字,簪梃就是寿字的最后一笔。整个寿簪一气呵成,造型纤巧、秀气,尤其一笔寿字,极为少见。

同时材质也和季节息息相关,像冬春两季的时候佩戴金簪,夏秋两季换戴玉簪。由于簪在满族宫廷中占有重要实用地位,对簪的造型工艺要求也随之应用而生。佩戴者的地位、佩戴时的季节、佩戴的场合,都是有要求的,所以对于簪的纹样发展也愈发丰富繁杂,精致中不失华美大气。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花卉纹钗

4.“扁方”

扁方为晚清满族妇女特有的首饰装饰,专为旗头中两把头和大拉翅所用的扁平一字型大簪,梳这两种发式的时候用扁方横贯发髻或者发冠中央。扁方的长度一般约在一尺二寸左右,类尺型,一端造型圆润呈半圆形,另一端似书卷卷轴微微卷起。

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在晚清满族宫廷首饰中,扁方的质地也较为丰富,翡翠、白玉、金银、玳瑁等,以此为底,在上面在进行装饰。工艺上有金银镂空、金镶玉、金累丝点翠、玳瑁镶金、玳瑁镶珠玉等等,皆为美轮美奂的上品。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清·镶珠镂空扁方

5.“流苏”

流苏是满族清朝宫廷头饰中一种类似于簪子,下面垂有珠穗的饰物。流苏源于古代汉族首饰的“步摇”,步摇的顾名思义就是一步一摇,是装饰性和审美性都很强的一种头饰。

在满族清朝首饰中,流苏顶端造型多为拟物,如风头、雀头、花朵、蝴蝶、鸳鸯、蝙蝠等等。下坠垂珠一层、二层、三层不等。垂珠之间一般由宝石或金银间隔装饰,坠角多为珠玉。流苏顶端包裹的针梃是细长笔直的金银质地长针,末端尖细,便于插戴。

几乎所有的流苏都坠有珍珠为穗,顶端除了最基本的金银累丝勾勒出来的吉祥图案,也有各色宝石或珠玉雕刻出来拟物纹样的动物形象。点翠、镶金、银镀勾勒出一派富贵吉祥奢华的流苏首饰纹样。

珍珠垂坠中间隔的饰物也是造型丰富,做工精细新奇,寓意和针梃顶端纹样遥相呼应,垂坠下的宝石多由金属纹饰包裹,显得分外晶莹剔透。流苏长短不一,没有特别的要求,

长流苏一般斜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与肩齐平。短流苏一般插在发髻侧面,与耳尖齐平。

在清朝宫廷头饰中,流苏顶端凤衔滴珠最为罕见,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北京故宫珍宝馆现存的“银镀金点翠米珠双喜字流苏”,是同治帝大婚时皇后带过的。

流苏顶端羽毛点翠如意云头,云头不平行,坠着三串长珍珠,每串珍珠又平行分为三层,层与层之间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滴管用红宝石做坠角。整个流苏长26.7厘米,戴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与肩平,是流苏中最长的一件。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清·金嵌白玉镂空花卉 珊瑚米珠流苏

6.“金约”

金约是清代后妃在穿朝服戴朝冠时必备的一种发饰,金约束发才可以佩戴朝冠,形似圆形发卡。在可以查到的资料中记载,金约由金箍和后部垂缀的串珠两部分组成,以其上镂雕的金云纹和镶饰的珠宝数目以及脑后所垂贯珠的形制区别等级,直接反映了后妃等级地位的高低。如皇太后、皇后的金约后垂珍珠五串,以青金石等玉石作为分节点,将珍珠分为上下两段,谓之五行二就。皇贵妃、贵妃为三行三就,妃为三行三就,嫔为三行三就,依次递减。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金约简图

(二)耳饰

无论满族汉族,戴耳坠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清朝的皇宫中,满族妇女有一耳戴三件耳饰的传统习俗,并且称环形穿耳洞的耳饰为“钳”,皇后、后妃在穿朝服时均一耳戴三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金环镶东珠耳坠”,全套耳坠 6 只,左右各三,通常 1.5cm。金环下坠累丝帽各镶东珠两颗,类葫芦形状。6 只耳坠东珠大小几乎相同,金累丝坠帽团纹细腻精巧,金环形状难辨差异,与嘉庆时期慧贤贵妃所带的耳坠非常相似。

后来,这种一耳戴三钳的风俗逐渐减弱,皇宫贵妇也只饰一对耳坠,耳饰的制作也更加华丽精巧。如“银镀金梅蝶竹叶嵌珠耳环”则华美精致,银镀金的点翠竹节型,配上镶珊瑚制成的蝴蝶,嵌珠点翠梅花,下坠竹叶形状的鎏金点翠叶。将珠宝的镶嵌于色彩的组合搭配的完美无缺,极尽华贵精细。

当时的宫廷首饰工匠技艺也相当完善,除了继承前人的技法,更是创新出很多新的样式,制作的耳饰从清新淡雅到奢华大气,风格不一,却件件美轮美奂。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一耳戴三钳

(三)“项饰”

1.“朝珠”

清朝宫廷首饰中的朝珠是清朝代表官阶项饰,由念珠演变发展而来,朝珠与念珠外形相似,均由 108 颗珠子组成,但在细节处又略有不同。朝珠较之念珠要复杂许多,每 27 粒朝珠要间隔一个不同质地的珠子,称为

“佛头”。整串朝珠 4个“佛头”,其中一个“佛头”上连接半个葫芦叫做“佛头嘴”。在朝珠本身分支处三条细珠分垂左右为“记捻”,一条丝绦为“背云”

而清朝满族宫廷女子朝珠的“记捻”与男子所佩的朝珠“记捻”是有所不同的,男子的两串“记捻”在左,女子的两串“记捻”在右,二者不可颠倒。同时,佩挂的朝珠数目同样有要求,如命妇妃嫔穿着吉服参加祈榖等吉礼,挂一串朝珠;若遇到重大朝会,如祭祀先祖、接受册封时,需穿朝服挂三串朝珠。一串正面佩于颈间,另外两串由肩至肋交叉于胸前。至于男子,在任何场合都只悬挂一串朝珠。

清朝的皇帝,因场合的不同,所佩戴的朝珠和材质均有所不同,如皇帝在大的典礼时要用东珠朝珠;在天坛祭天时用青金石朝珠;在地坛祭地时要配挂蜜蜡或琥珀朝珠;在日坛朝日时用珊瑚朝珠;在月坛夕月时用绿松石朝珠。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朝珠介绍

2.“领约”

领约是满族皇后妃嫔紧贴领子佩戴的一种必备项饰。领约与项圈的样式相近,通常用金银累丝编织成圆环形状,上嵌各式珠宝,两端各垂一条丝绦,丝绦中间末尾分别坠有珠饰,使之有垂坠之感。同时为方便佩戴,金环的中部一般都会安装可以开合的铰具,使用的时候打开金环,从脖子上套入即可。

按照规定,领约必须戴在礼服衣领之外,丝绦垂坠在背后。上自后妃,下达命妇在行大礼时都要必须佩带,而在平时穿常服的时候是不能使用的。

与很多服饰制度一样,领约上嵌珠宝材料、数量和丝绦颜色,都是有品级要求的。

《清史稿·舆服志》载:“(皇后)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而二,中贯珊瑚,末坠绿松石各二。”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清 铜鎏金皇贵妃珊瑚领约

(四)手饰

1.“戒指”

清朝时期,满族宫廷戒指工艺已经相当完善了,除了传统的金银戒指,和金银镶宝石戒指,还有许多玉质上乘的翠玉戒指。还有很多外国流传来的舶来品——戒指表,作为礼物或者商品传到中国。

从现存至今的戒指来看,满族清朝宫廷的金戒指工艺较为复杂,多为浮雕图案覆盖整个指环。像“端康”和“莊和”两款桃式赤金戒指,外径约2厘米,桃形面刻楷书“端康”/“莊和”二字。字迹清晰突出,桃心两侧均有明显生动的浮雕花纹。戒身内存印有“鸿与原金”的戳记。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清代镂空雕蝶恋花翡翠戒指

2.“扳指”

扳指古称为“韘”,材质有骨质、角质和玉质的。我国已知最早出现的一件韘,是商代晚期王妃妇好墓中的。最早是拉弓射箭时扣弦用的一种工具,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

扳指在清朝却是盛行到了极致,现存至今的单乾隆皇帝的扳指就有七件,存放在极为精美的红紫檀雕漆剔红盒子中,扳指皆是御制的翡翠和和田玉。清朝之所以如此盛行扳指,因满族原本是游牧民族,拉弓射箭是他们的基本技能。

清军入关后,为提倡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精神,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及皇子都很喜欢狩猎,手戴扳指是为了拉弓射箭,平时在大拇指上也常戴各种扳指以表示不忘武功。清朝的帝后有时也会把它赏赐给有功之臣,致使无论大小官员还是文人秀才都戴起来扳指

清朝宫廷的扳指一般为玉质,最好的就是翡翠扳指,玉料的好坏也成了男人们之间相互讨论的话题。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清乾隆三色俏作白玉扳指

3.“手镯”

翠镯、玉镯是清朝最常见的圆环状手镯样式,而在玉镯中最贵重的玉镯就是翡翠镯。在故宫藏清代后妃首饰中就有这类碧绿的翠镯。玉质色泽翠绿透亮,玉质圆润,质料上品。还有一些比较考验工艺的金镶珠玉手镯,这类的手镯一般都是工艺复杂,雕龙戏凤的同时又把珠玉镶嵌在手镯上,使之看起来华丽且精致。

清朝宫廷后妃手饰中,也有一些材质较为特别的,如金镶迦南木和玳瑁镶金,这些都宫廷御制的手饰都做工精料,细节考究,材质珍贵。上嵌金石珠玉与整副手镯融为一体,立显皇家气派。

还有用珠子穿成一串的镯式被称为软镯,在当时还不是十分流行这样的手串。故宫藏清代后妃的手镯中有一件“金镶珠翠软手镯”,除了正面的翠面用制成花样的金托镶一颗珍珠,左右可嵌三颗珍珠,素圈由一截截小的短金链相连,配合翠面金镶珠,别有韵味。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清朝镂空金镯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清朝软手镯

4.“指甲套”

甲套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 “指环”的中间再伸出一个银质的“指甲”,这种指甲套多为金银制品。

清代妇女,无论侍女还是宫廷后妃命妇都有蓄指甲的习惯,护指也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手饰之一。在清代慈禧的画像中,慈禧太后的手指上套有细长精致的金指套。画中的金指套华丽耀眼,光彩夺人。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很喜欢这种饰物,不过她所用的护指要比传统的指甲套更加细长。江苏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金护指,长5.5厘米,最大口径不过1.5厘米的金指套上,巧妙地镂刻出六个古钱纹样,正面四个相迭成穿,左右各一个单独分开,既有观赏性,又有减轻指套重量的实用性。工艺精良,镂刻细腻,是难得的精品。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慈禧指甲套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剧中的指甲套

(五)配件

1.“佩玉”

以上这些是传统意义的首饰,在清朝满族宫廷还有许多新型饰物,清代初期随着大规模的改装衣服,宫廷中传统的腰饰大佩制度就被废止。男子的腰间佩刀、荷包、小件玉佩等,女子腰间佩玉也是题材、样式多样,材质不一而足。这些共通特点就是从整体到细节无一处不精致。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古龙纹佩玉

2.“佩巾”

在满族宫廷中,后妃命妇多佩一种彩帨,其制式依身份而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太后、皇后用绿色,上绣五谷丰登;皇子福晋用白色,素而不绣等等。清代的这种彩帨阔带,仅仅是为了装饰,并无使用价值。但是彩帨并不是单纯的织物,上面还有许多零碎的小装饰物,如彩帨两边的珠饰,各种制作精致的“巾环等物品,是满族清朝宫廷饰品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饰物。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彩帨

3.“胸针、领针”

“针”是清朝妇女特有的首饰,用来别插在身上某处来作为装饰用的。领针是插在领子上的,胸针和别针是可以装饰在领子或者胸前比较明显位置的。这类胸针近代已经发展成为十分重要的饰物,有时甚至与服装成为一体。清代设计的胸针、领针,古意盎然,又不乏时尚,做工用料十分精美。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金镶清代点翠锁形吊坠胸针

(六)小结

清朝满族宫廷首饰的分类精细,从头饰、耳饰再到项饰、手饰和配饰,都有不一样的审美特点。奢华大气、精致繁复、高贵典雅成为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的代名词,这些美轮美奂的首饰,点缀着清朝满族宫廷的王权生活,填充了清朝首饰文化的历史。从造型、配色到纹样设计风格,至今仍然影响民族首饰创作和发展。这些首饰为清朝民族首饰纹样审美特点的总结,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清朝满族宫廷首饰纹样的审美意涵

(一)形式上流畅线条呈现的朴素美

清朝宫廷首饰纹样中,流畅自然的线条表现形式,给人一种古朴拙雅的自然之美。纹样通过组合、弯曲、切割编结、拉丝等等方法,打造出的首饰纹样形式别具韵味,无论简繁都带有鲜明的清朝首饰形式特点。从簪钗到各式钿花,结子,戒指等等,无论是复杂还是简约的首饰纹样,都展现出清朝对宫廷首饰纹样朴素自然的推崇。

这些纹样中,许多展现的是一种意境美,纹样和造型与心境结合,做到形神合一,简单的几个装饰,勾勒出纹样自然大方的朴素美,使整件首饰在审视时候,除了奢华的珠光宝气,平添许多意境在内。清朝满族宫廷首饰纹样在古朴大方的流畅线条中,锁住了皇家特有的奢靡风格,立显古典意象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清末年间,贵重金属不再仅仅限于金银制品,渐渐出现了白金质地的首饰。这款“白金镶珠戒指”就是由白金为戒托,上嵌一颗珍珠,外缀碎钻的戒指。

白金的戒托与白珍珠的搭配,造型简单,简约大方不减华丽本质。珍珠外围镶嵌的一圈碎钻搭配饱满的珍珠,晶莹透亮衬托着细腻的珍珠白色,使这款白金镶珠戒指简约不失精致。

这枚白金镶珠戒指整体造型简单流畅的外形,即使在今天看来依旧时尚端庄。运用精炼、抽象的造型语言,朴素中透出华贵内敛的流畅韵味。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二)色调上展现浓郁庄重的含蓄美

在清朝的首饰纹样中,首饰大多选用一些含蓄庄重的颜色来表现。这一时期的首饰颜色纯度一般较低,明度也不是很高,多数趋向冷色调,给人一种厚重沉静的浓郁之感,所以清朝宫廷中首饰纹样的配色一般都趋向于庄重,沉稳。

其中点翠这一项工艺,在清朝宫廷首饰中,更是占有重要地位,因装饰的部分和工艺不同,呈现的色彩也不相同,如藏蓝色、焦月色、湖蓝色等等,均属于蓝色中较为端庄沉重优雅的冷色系。宝石更是倾向于浓郁的色彩,即使是红色也是倾向于庄重浓郁的暗红色。这些高贵典雅的冷色系,色调浓郁沉稳,让清朝满族宫廷首饰纹样呈现庄重典雅的含蓄之美。

注:借鉴可看上图胸针、钗子图。

(三)造型上呈现繁复精致的典雅美

清宫首饰造型一般分为实用和装饰两种类型,但不管是哪种类型,首饰的纹样大部分倾向于造型精致的复杂纹样,花簪的纹样大多带有吉祥寓意,主题性突出,花簪的构图和造型非常讲究,因此分外凸显首饰纹样的精致性和构图造型的严谨性。

清朝宫廷首饰纹样中,花卉类纹样大到花草的布局,小到叶脉的形态,皆为精致到每一个细节。动物或昆虫类纹样仿似实物,从形态到肌理,每一处细节都用不同的工艺来进行处理,真正的做到复杂中不失精细,繁复中不失精致典雅。

清朝同治元年一款“银镀金镶珠宝松鼠簪”长15.7厘米,宽15.4厘米。银镀金锤碟而成的主叶片为三,覆以藏蓝点翠,叶片上叶脉清晰可见,层次感分明,卷曲方向缱绻自然,如被微风吹过。中间主叶内嵌红宝石,主叶左下方一只银镀金累丝松鼠,头部摆向花叶中心方向,尾部微微下垂与头部方向相反,动作线条流畅自然,仿似活物。叶片周围饰缀各式打磨成水珠形态的宝石,宝石由碧玺、翡翠、紫晶、红宝石、米珠组成,银镀金丝撑起,可谓集珠宝之大成。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银镀金镶珠宝松鼠簪

(四)内涵上呈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清朝满族宫廷首饰,代表的不仅仅是清朝满人对审美的理解,更是满汉文化的融合和千年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审美易趣。穿过时间的洗礼,只有存于世间的一件件艺术品,留下时间流淌过的痕迹。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国家,满汉的大融合,让清朝在发展满族文化的同时,融合汉族文化,使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叉,互相包容,造就了清朝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珠宝首饰有满族特有的,如扁方、钿子等;也有在汉族基础上继承发展来而来的,如发簪、汉族称之为步摇的流苏等;更有承载着清朝兴衰寓意的东珠,这些具有时代烙印的首饰成就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的独特性和时代美。带着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把清朝首饰纹样推向了新的起点。

故宫藏一款“金累丝点翠扁方”长30.9厘米,宽2.5厘米,由金丝掏成的团寿形蝙蝠纹,饰以点翠的锦地扁方。扁方上的团寿纹出处已经不可考,但其外形却符合中国人对阴阳学说里天圆地方这种说法的理解,饱满,圆融,又四平八稳。

道家认为:“天圆”心性上要圆融才能通达;“地方”命事上要严谨条例。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讲究天地、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而团形文字完全符合中国人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寿字代表着中国人对生命长久和吉祥如意的美好期盼,蝙蝠纹和寿字的结合就是中国千年文化中代代相传的美好祝愿,意为“福寿双至”。

“琢就瑶笄,鬓云斜叠”:认识清朝宫廷首饰纹样,并发掘其意涵

金累丝点翠扁方

三、总结

清朝满族宫廷首饰纹样是首饰文化界的瑰宝,纹样的千变万化和工匠们不惜工本的打造,使清朝宫廷首饰成为首饰文化中的巅峰之作,其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些宝贵的历史纹样记录着千年历史的文化沉淀,在表现文化现象的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