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想要影響他人,讀讀這本書

看到《文案的基本修養》這個書名,我第一跳入腦海的是《演員的自我修養》。對於涉獵戲劇較深的東東槍來說,把一本“廣告新人必讀書”起這麼個標題,或許也有致敬的意思。

最早接觸東東槍是看他的《六里莊遺事》戲劇,平時也看他的公眾號。東東槍的風格是記錄瑣事,然後從中找到小亮點並點評。這本書被切成了很多小片段,讀起來很輕鬆,每個片段後還有點評——自己點評自己的文章,很“東東槍”。

這本書可讀性非常強,如果有大塊時間,完全可以一次讀完,內容輕鬆,隨處閃爍著作者的智慧的洞察。但,這並不削弱內容的專業性。所以,這是對“如何影響別人”思考得深入且貫通之後才能寫出來的文字。真心推薦給所有人讀一讀。

為什麼一本看似廣告從業人員才需要的書,推薦給所有人讀呢?這涉及人為什麼會看廣告。東東槍說,廣告就是創造並傳播內容,來改變他人的看法和感受,以促成其行為的改變。說白了,廣告的目的就是影響別人。想要影響別人,需要把人研究透了才成。所以優秀的廣告文案一定是人精,或者說是洞察人心的高手。只要你希望影響他人,就應該看看廣告從業者是怎麼做到的。

想要影響他人,讀讀這本書

先明確一些概念

從專業角度說,東東槍在書中釐清了一些業內的基礎概念。什麼是廣告?什麼是文案?什麼是Idea、Insight(洞察)、看法和感受、Slogan、Brief、對錯與好壞,廣告文案的道、術、功……

這些詞,廣告從業者經常掛在嘴邊,但可能並不深刻理解內涵。例如,Idea是創意嗎?東東槍認為不是:“idea不是創意而是主意,是可以變成解決方案solution的想法。具體的講,通常是能更有效的傳播,更有效的說服、感染他人的主意、想法和辦法。”

弄清楚這些概念有什麼用呢?其實有本質性的意義。因為如果把廣告當成完全的創意作品,那麼就可能陷入“自我表達”,也就是表達一個東西獲得別人的認知,但廣告一定要影響一些人以造成改變。如果是創意作品是糖,那麼廣告就是藥,要解決問題。

再比如,什麼是傳播?什麼是創意?什麼是廣告?上學時,新聞學、傳播學和廣告學在我們學院是三個不同的專業,經常一起上課,但沒深究過,看了這本書就明白有什麼不同了。

“走心”“共情”“同情”“共鳴”“啟發”,這些詞彙有什麼區別?不明白概念的區別,兩個人聊天就可能雞同鴨講。你以為的是A,別人聽了以為是B,最後誤人誤事。

想要影響他人,讀讀這本書

不當“西施”當“情人”

在《思考快與慢》當中,丹尼爾·卡尼曼已經說得很清楚,不是理性支配感性,而是感性支配理性。因此,看法常常取決於感受,而行為的改變往往就來自看法和感受的改變。因此,東東槍認為,廣告要讓受眾喜歡,即便沒什麼實際內容,但喜歡就很重要。你告訴受眾自己是“西施”不重要,你讓受眾把你當成“情人”最重要,因為“情人”眼中自然就會呈現“西施”的樣貌。

這裡就要引出調性這個詞了。內容創意人員都很在乎調性。調性為什麼重要?因為調性調動的是人的感性思維,讓人直接喜歡上你。而不是說服。說服調用的是理性思維。調性很多時候就是人格化。

很多觀眾看了以後也不知道說了什麼的廣告,往往是意圖用調性讓你記住品牌。吉百利的“一杯半出品”傳播項目,製作了“大猩猩篇”“眉毛篇”“卡車篇”三支視頻,這不是一個能帶貨的廣告,只是讓大家感覺內容好玩兒,然後把好玩兒與吉百利的產品關聯起來,結果整個傳播項目比以往的廣告項目為公司多帶來171%的回報。

想要影響他人,讀讀這本書

瞬間發現真相的能力

如果只把這本書當成廣告人的入門書,那就太小看東東槍了。書中充滿人生感悟。誰說生活中的洞察只有廣告能用上?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書中提到了一個當年給客戶設計兒童保險產品廣告的例子。一個同事說發現過這樣一個現象,把保險賣給孩子的父母,那麼父母都不買,但如果要是賣給孩子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就會非常痛痛快的掏錢。這個時候,一位資深的策略前輩就問,你知道這個背後的洞察是什麼嗎?這個背後的洞察是,爺爺奶奶覺得自己可能看不到孩子長大,保險通常是給長大的孩子準備的,十八九歲之後孩子能每年領到錢,很多爺爺奶奶會覺得這是他們與孩子的長期連接點,特別打動他們。

所以瞬間發現真相是好的廣告人應該有的能力,也是一個人情練達的人應該有能力

所有這些的關鍵,其實在於對廣告這個事情的理解。廣告需要藝術,但不能只是藝術。廣告不只是自我表達,而是要有明確的傳播目標,要解決實際的商業問題,要確定目標消費者。沒有這些談廣告,就好像一個陌生人拿著一盒藥來問,“你說我吃這藥好不好?”這個沒法判斷,因為連你什麼症狀都不知道。

我們做其他事也是一樣。不問為什麼要做,而是事情來了眉毛鬍子一把抓,先做了再說,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離題萬里。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做事方法倒是比比皆是。這也是為什麼做同樣的事情,成功的永遠是少數人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