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戰國時期把死棋下活的故事,對當今仍有深刻的人生啟迪

春秋戰國時的各國王侯,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焦慮的人了,因為那個時候,幾乎動不動就會發生走成“死棋”的情況。

比如今天要講的《戰國策》裡的一個故事。

話說楚國的國君楚懷王去世了,而楚國太子,楚襄王要回去即位。

此時楚襄王正在齊國做人質。按照當時規矩,放人質在齊國,相當於楚國和齊國是聯盟關係,齊國應該放人回去繼承王位,可齊國卻跑來“敲竹槓”。齊王對太子說,放你回去可以,但要給我東邊的500裡土地,否則就別回去了。

中國歷史歷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分的最久,最亂的時期,非戰國莫屬了。今天我們是朋友,明天就把你滅了,今天是父子,明天是仇人,這樣的故事就是戰國的日常。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簡直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這個問題現在拋給了楚襄王。但此時楚襄王還年輕,不給吧,不放我回去,給吧,回去要背個罵名,怎麼辦呢?幸好當時做人質的太子都有一位老師帶著,楚襄王的老師叫:慎子。

“獻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

慎子到底是老江湖,他說,土地是為了安身的,可因為土地,而不為父親送葬,這是不孝。所以,就給了吧。這話乍一聽沒什麼,其實很高明,高明在什麼地方呢?

1、洞察到問題的根本:

當時的情況,回去即位比什麼都重要,糾結給不給,或者糾結給多少,都不是現在應該考慮的事情。

2、給領導找好臺階和藉口:

即使真的把土地丟了,這鍋也不用背,因為給父親奔喪連500裡土地都不要了,這是盡孝,對外也不會讓人說閒話。一下子把領導心理負擔都卸了。

許了500裡地,楚襄王終於回到楚國,繼承王位。可是問題遲早要面對,不久,齊國就派人來了,說好的500裡地,我們來接收了。

楚襄王又問慎子,慎子說,作為一個君王,不能自己先拿主意,要先聽臣子的意見,於是讓大家頭腦風暴。

上柱國子良先發表意見:

“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萬強乘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後不可以約結諸侯。請與而復攻之。與之信,攻之武,臣故曰與之。”

子良說:

不能不給齊國。因為大王說話一言九鼎,不給就沒有信譽,以後和其他諸侯談事情人家都不鳥我們。但是給了以後再去攻打。給他是講信用,打他是不示弱,所以我認為應該割地。

子良發言完,第二個發言的是昭常:

“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東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與。常請守之。”

昭常說:

不能給齊國。一個國家能被稱為萬乘之國,是因為有龐大的土地為基礎。現在東邊丟了500裡,等於東邊一半沒了,支持國家戰鬥力的條件減一半,那隻能是徒有虛名。所以我說不能給,而且我願意去守東邊的地。

第三個發言的是景鯉,真有這名字。

“不可與也。雖然,楚不能獨守。臣請西索救於秦。”

景鯉說:

不能給齊國。儘管如此,但光我們也守不住。我請求去找秦國援助我們。

光從這三位臣子發言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簡直如同教科書一般,教你如何正確提出觀點。

首先,三人上來不廢話,直接說出結論。其次,馬上說出為什麼提這個觀點的理由。最後,不僅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

你看,思路清晰,效率高超,有理有據,敢於擔當。這樣的員工誰不喜歡?

臣子問題和建議都說了,接下來更重要的問題是,建議擺出來了,都很有道理,該如何決策呢?

楚襄王又不知道怎麼辦了,就去問老師慎子,老師你看他們說的都很有道理,該採用誰的方案呢?慎子說,都很有道理,那就都採用吧。

楚襄王說,老師你沒事吧,他們三人意見都不一樣,怎麼都採用啊?

慎子說,你照我說的做,看我怎麼把齊國忽悠瘸了。

於是,提議割地的子良就被派去齊國獻地,齊國覺得楚國看來就這樣了,於是就派使者去接收了。

結果到了東地,守城的是昭常。昭常說,我是主管東地的大司馬,要與東地共存亡,我已動員了從小孩到60歲的老人全部入伍,共30多萬人,雖然我們的鎧甲破舊,武器魯鈍,但願意奉陪到底。

齊國很生氣,就把子良叫過來問,這怎麼回事?

子良估計心裡也在罵娘,昭常你這是嫌我不夠危險,那我也破罐子破摔了。他就和齊國講,我是奉楚王命令來的,這個昭常肯定是假傳王命,請齊國幹他。

齊國想你們這唱雙簧呢?幹就幹,誰怕誰啊。正準備一戰,突然探子來報,後院起火。

原來景鯉真的是錦鯉,他到秦國搬救兵,秦國已經派了50萬大軍進逼齊國的西境。考慮當時的形勢,秦國最強大,齊楚任何單方都扛不住秦國。齊國只好退兵,500裡地的事情也只好不了了之。

慎子的決策其實並不是簡單的把幾位的思路彙總一下,而是在更高的層次思考。

我們再來複盤下,當時,牛,楚襄王已經吹出去了,齊國也按約定放人,現在道理不在楚國。

所以子良說的把地給齊國,在道義上我們也佔據制高點,這是對的,但是子良又說給出去再打回來,以當時楚國國力肯定打不過,這點可行性不大。但可以看出此人道德高於利益。

緊接著昭常說不能給,但願意去守城。這個是魚死網破的辦法,但可以看出此人忠誠高於道德。

最後景鯉說去秦國求援,且願意自己去求援。這在當時已經算可行性最高的辦法了,雖然以後會被秦國拿住把柄,但能救眼前。這可以看出此人理智高於道德和利益。

而在最後的執行中,讓每個人都執行自己最適合的一部分,又讓年輕的王看清手下的能力界限。可以想象最後的賞賜也是三人均有,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計謀被採納,而更加忠於新王。仔細一想,這真是一次完美的決策和執行。

這個故事出自《戰國策·楚策》,這在整個春秋戰國不過滄海一粟。春秋戰國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年代,也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

由於每個國家都可能在不經意間就被滅,所以每個國君都生怕錯過新奇的謀略或知識,這種知識焦慮完全不比現在少,於是反而造就了知識自由傳播,每天都有新思想產生,每天都有新觀點顛覆認知。

而這些知識並不會因為時代變遷而過時。

英國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就說:“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

我想,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我們要重讀經典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