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何吐蕃持續一百多年攻打武功強大的大唐卻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天竺?

洛神崑崙


先說為啥吐蕃不打印度:

1.同時期而言,那個時候印度是四分五裂 ,也就是那個時候印度遭到了伊斯蘭化的突厥人的攻擊, 北印度佛教徹底消亡。突厥人建立了以德里蘇丹國為主的許多伊斯蘭領地。

2.印度太熱了,吐蕃士兵對於熱帶氣候的極度不適應,吐蕃地處高原寒帶,氣候以乾冷為主,印度地處熱帶,氣候以溼熱為主,而且雨季偏多,吐蕃騎兵不適合在熱帶作戰。

3.印度太窮了

吐蕃的生命掌握在中原及大理的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有鹽鐵、茶等物資,只要斷了一切對吐蕃的供給,那吐蕃就跟掐住脖子的雞沒有兩樣。他們基本沒有侵略印度的動機,要佔領也是會向中原和大理進攻。

那為啥吐蕃要打大唐呢?

先介紹一下唐與吐蕃的戰爭,這是公元7世紀至9世紀發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間的戰爭。吐蕃是居住在我國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於公元6、7世紀建立的奴隸制國家。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吐蕃與唐時戰時和,幾乎與二者存亡相始終。原因是吐蕃與唐朝爭奪西域和青海地區。唐太宗時期,雙方發生一次規模有限的衝突,唐軍擊退了吐蕃軍;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唐朝處於守勢,保住了西域;唐玄宗時期,吐蕃處於守勢。安史之亂期間和之後,吐蕃藉機控制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唐朝聯合回鶻、南詔、大食,合圍吐蕃,加之吐蕃連年征戰,內戰爆發國王被殺,國勢大衰此後吐蕃成為無王國時代各分部落稱帝。直至元朝被忽必烈收復才正式併入中央版圖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唐和吐蕃主要是領土的爭奪,爭奪西域、河西走廊、青海,甚至是長安,其實吐蕃攻入長安只是進行了劫掠,當時大唐長安兵力空虛,吐蕃才敢打進長安,後來大唐軍隊回援,吐蕃即可退出長安。

爭奪青海,主要是因為青海還有一方勢力:吐谷渾,吐蕃把青藏高原當作自家地盤,當然要清理家裡的衛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而西域和河西走廊的爭奪是多次進行的,主要是安史之亂的時候,大唐忙著平內亂,吐蕃才得以“有所成就”。

總而言之,吐蕃與大唐的戰爭就是吐蕃“佔便宜”,能佔一點是一點。畢竟兩國邊境太長,向北、向東都是大唐,而相對吐蕃,大唐又太富裕,有吐蕃需要的物資,那吐蕃不搶你搶誰呢?


大地航拍


吐蕃與唐朝有200多年的爭端,前百年時,吐蕃輸多贏少,後百年時,吐蕃輸少贏多。而在後百年吐蕃與唐朝攻伐之時,印度已經臣服於吐蕃。


1、公元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為平定叛亂,唐朝抽調了大量對付吐蕃的軍隊,使得西部地區防務空虛,,吐蕃與唐朝的局勢開始反轉。而之後的唐朝因為多次內鬥,無力顧及吐蕃,在與吐蕃的這百年爭端中,輸多贏少,吐蕃趁機佔領了隴右、河西、北庭、安西等重要地區,直到公元848年吐蕃沙洲首領張議潮投降唐朝,唐朝的局面才開始反轉,收復了被吐蕃佔領的土地,而吐蕃也因為陷入內鬥中,不久後分崩離析。2、 吐蕃一直是四處征戰的,與大食和印度都有過戰爭,之所以與唐朝的戰爭更多是因為與唐朝接壤的部分更多。吐蕃曾兩次攻佔印度,第一次在公元648年,協助唐朝使臣王玄策攻打印度,佔領了印度500多個城池,將印度國王阿羅拉順押送到了長安。第二次是公元8世紀時期,攻打到恆河流域,但因為吐蕃人適應不了印度高溫潮溼的氣候,因此接受了印度君主的臣服,雙方以恆河為界,劃分疆土,印度每年向吐蕃進貢,吐蕃撤軍。


總結:自安史之亂後,吐蕃與唐朝的百年攻伐之中,唐朝開始走向衰弱,藩鎮林立,武功並不強大,而此時印度已經被吐蕃征服。


達達說歷史


首先,地理因素。雖然中國境內犍陀羅文明代表藝術作品的發現證明了中國和南亞地區交往的存在。但是,對於大規模軍隊作戰,吐蕃的士兵、給養、輜重、兵器都存在運輸不便的問題。吐蕃的地理位置攻打天竺恐怕會造成殲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出現,並不合算。而且對於,整個國家而言,攻佔安西四鎮以及更深入的中國腹地,成本要小得多,而且回報率會大大增加。同時,作為一個具有高度信仰的國度而言,可能並不會侵犯具有相同或相近信仰的國家。

其次,政治因素。吐蕃對於中原的仰慕很可能是吐蕃屢屢進犯大唐的推動力。文成公主雖然入藏,帶來了豐厚的陪嫁以及中原的先進文化。但是,卻仍然無法撼動吐蕃與尼泊爾、天竺等國的的深刻聯繫。在松贊干布死後,祿東贊為首的國內勢力不斷擴展,吞併周圍的小政權。也打下了日後進攻大唐的基礎,這也是吐蕃可以趁著安史之亂後大唐國力空虛,發兵進擊長安的先決條件。

第三,氣候因素。青藏高原氣候嚴酷,氧氣稀薄。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向北發展雖然自然資源也不是非常豐富,但是氣候的變化幅度並不大。在醫療條件相對匱乏的時代,保證軍隊戰鬥力的前提就是保證士兵的基本健康。向北發展,可以使士兵儘快的熟悉環境,不會造成水土不服等惡劣問題。如果向南進入天竺,氣候變化較大,煙瘴與高溫便是考驗吐蕃軍隊的一個重大難關。很容易就會造成大規模非戰鬥減員,所以這一點想必也是被吐蕃統治者計算在內的。







經典守望者


簡短說一下吧。

一,地理位置

打天竺要翻雪山啊大哥,就算走隘口,那時候的隘口能和現在的比嗎,王玄策就那麼一小隻使節隊伍到達天竺的時候都是千辛萬苦的,更別說千軍萬馬了。

打大唐就不一樣了,跟下山土匪一樣輕鬆,而且要知道當時的唐朝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啊,就算打秋風也得找大戶吧。一個隔著大雪山國家還不是很富裕的印度,一個是富得流油下山就能打劫的大唐,要我選,我也要搶大戶。

第二,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

而且重點說明一下,松贊干布時期的藏族與大唐的關係可是很好的,文成公主都嫁過去了能不好嗎,當時的藏族與天竺也並不是很友好,當時天竺戒日王篡位,松贊干布可是強烈反對戒日王政權的,很是不滿。

要知道那時候王玄策在北天竺大殺四方的時候,吐蕃可沒閒著,1200名吐蕃士兵可是跟著王玄策過去要幹翻戒日王的。

要說後來吐蕃為什麼會對大唐動武,有一種說法是地區政治鉅變引起的,北天竺沒被王玄策洗地之前,吐蕃和大唐關係維持的還是很好的,後來經過王玄策洗地,天竺實力大減,地區性強國天竺對吐蕃的制衡被打破,吐蕃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當然要回過頭來咬大唐這塊兒肥肉兩口,我個人傾向於這個結論,因為比較符合實際。

報告樓主,我的話講完了,拜拜。٩(๑^o^๑)۶


縹緲峰下一粒沙


因為藏族來自印度,藏族和印度人是一個人種,基因均為D。所以藏族不打自己的兄弟祖先印度人,專門攻打大唐,這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何殷商多次遠征西羌並用羌人殉葬?為何蚩尤死後,黃帝厚待其東夷九黎族後代?殷商子姓作為華夏族子孫,多次遠征西羌用羌人殉葬,可以見得羌族和華夏族不是一個父系祖先人種。羌氐藏彝基因為D,華夏族基因O3,不是一個父系祖先。因為蚩尤炎帝黃帝都是伏羲後代,所以涿鹿之戰是華夏族內戰,所以黃帝在蚩尤戰死後,厚待九黎族後代包括鄒屠尤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