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首小詩是龔自珍組詩裡的一首,這首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何融為一體。

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用移情於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境界。在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出新的花枝,他的生命就得以延續,生生不息。


龔自珍生於官宦家庭,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官職。可謂青年得志,仕途通暢。可他主張改革,力挺林則徐禁除鴉片,揭露某些統治者的腐朽。後終因與權貴道不同而辭官。然而辭官之後,他仍想著為國效力。此時他的心情是複雜的,既有離愁別緒,又有壯志滿胸,所以發出了“更護花”的感慨。


龔自珍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洋溢著愛國熱情。本詩既有抒情也有議論,“”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


像龔自珍一樣,即使官職被貶或身受凌辱,仍心繫國家的大有人在。

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首詩是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酬答詩。白居易在贈詩中寫道:“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意為別人都升職了,只有你在那荒涼之地一呆就是二十多年,是多麼不公平呀!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又怎樣?病樹又如何?沉舟側畔,必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是萬木逢春,自己欲重整旗鼓,為國效力。這是多麼寬廣的胸懷呀!二十三年的被貶生活讓他越來越堅強。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段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結尾部分,詩中大部分描寫茅屋之破,自己一家境遇之艱,讓人禁不住心生憐憫,可作者在詩的結尾卻發出這樣的感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作者認為自己不論如何艱難,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只要天下寒“風雨不動安如山”就心滿意足了。作者心懷天下,摒棄一己私利的胸襟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司馬遷為了寫這部鉅著,受盡磨難,忍辱苟活,為的就是完成父親的遺願,完成自己的理想。這部鉅著在文學上、歷史學上都有重要地位,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難怪人們稱讚他“剛直不阿,留得正氣衝霄漢;幽思發憤,著成信史照坐寰。”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這是范仲淹《岳陽樓記》選段,文章表現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做官則為人民民擔憂,貶官則為國君擔憂。只有天下人都樂他才樂,曠達愛民的形象呼之欲出。“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就是他的真實寫照。


貝多芬說:“卓越人的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裡百折不撓。

以上幾位就是這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