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人龔自珍的字如何?當年他考中進士卻因字排在三甲第19名

 科舉考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科舉考試最初的目的是從民間選拔人才,整飭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來說無疑是一種進步。然而,隨著科舉考試的日益僵化,特別是後期的“文必八股,書必館閣”,使科舉考試飽受詬病。那麼,什麼是八股文?何為館閣體?

晚清文人龔自珍的字如何?當年他考中進士卻因字排在三甲第19名

龔自珍《病梅館記》手跡

“八股”一詞現在多用來比喻內容空泛、形式呆板、缺乏新意和思考的文章。但在明清科舉制度中,“八股”則是科舉考試所必須採用的一種特殊文體。

  八股文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要求每篇文章必須由破題、承題、起講、領題(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後比(後股)、束比(束股)八個部分組成。破題共有兩句,即點破題目的要旨;承題可有三四句,以承接題義並申明之;起講則概講全體,為全文議論的開始;入手為起講後入手之處;以下的提比、中比、後比、束比四段,方展開議論,而中比則為全篇的重心所在;這四段都由兩股相比偶的文字所組成,合計八股,故稱八股文或八比文。各部分之間必須有固定的連接詞,如“今夫”、“嘗思”、“苟其然”等,每一部分的字數也都有嚴格的限制。八股文重章法,且將散文與辭賦融為一體,但“文必八股”的科舉考試,專講形式、缺少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因其形式與內容嚴重地桎梏了人的思想,一直備受抨擊。

  館閣體是科舉考場上士子們必須採用的一種書體,以明清兩代為盛。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其書寫特點是方正、光潔、烏黑、大小齊平。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因要求以這種書體應考,所以,又有“幹祿體”之稱。清代洪亮吉在其所撰的《江北詩話》一書中記載:“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館閣體講究黑、密、方、緊,寫出的字拘謹刻板、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但士子為求幹祿不得不競相摹習,因此,館閣體被看成是明、清科舉取士書體僵化的產物。

  晚清文人龔自珍以《己亥雜詩》聞名於世,道光九年(1829年),38歲的龔自珍經過第六次會試終於考中進士。他在殿試對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撰《御試安邊撫遠疏》,議論新疆平定準噶爾叛亂後的善後治理,從施政、用人、治水、治邊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張,閱卷考官都為他的才情所折服。然而主持殿試的大學士曹振鏞卻以“楷法不中程,不列優等”,將龔自珍排在三甲第19名。所謂“楷法不中程”,就是說龔自珍的楷書寫得不好,不是當時科舉考試流行的“館閣體”。

(文章 北京晚報 王勞來 涉及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