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說病毒既無生命又有生命?

一線教師觀教育


說病毒有生命吧,它不能完全自力更生;說病毒無生命吧,但是他卻能不斷繁殖。下來聊聊:1,病毒的特徵

病毒沒有完整的細胞,也就不能產生最基本的酶,以及蛋白質。也就不能自己合成遺傳物質,目前的研究出了朊病毒,其他的都是DNA或RNA。

就和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吃喝拉撒都要人管,不然就自生自滅了。所以一般的病毒脫離宿主,在空氣中,或者酒精,次氯酸,以及紫外線,高溫消毒。大多數就會死掉。

2,病毒有生命

病毒雖然脆弱,但是繁殖快呀。可以一傳十,十傳百,這樣的話。有了大量的宿主。就不容易徹底的消滅了。像我們生活中的禽流感,豬流感等,目前通用的辦法還是捕殺。

最常規就像目前的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雖然發現了這麼久,但他們一直存在,最後危害也越來越低,甚至無危害。要說什麼時候絕對的消滅,誰也不知道。

3,病毒無生命

說病毒無生命,大家都知道寶寶必須要打疫苗。像卡介苗預防結核病;百白破疫苗(預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灰疫苗預防小兒麻痺等等。這些都是強化自身抗體,為消滅病毒做預備隊的。

就是病毒不能自力更生,然後全民打了疫苗,病毒自己生存不了,又傳染不下去。有的早期傳染病病毒,只存在實驗室裡面。這和滅絕有啥區別。

總的來說,病毒不能獨立存活,需要外部宿主。說他有生命是傳播能力強;說無生命,大家都能免疫,那病毒雜存活?


90後聊基因


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關於什麼是病毒,病毒到底有沒有生命這樣的問題,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關心,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也並沒有達成共識,關於病毒的一些相關基礎知識,今天就來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如果說病毒既無生命又有生命,這樣的說法雖然看似矛盾,但對於病毒來說,卻是一種很形象的表達,很多科學家都認為病毒不能算作是一種“生命體”,而病毒卻可以利用宿主細胞進行繁殖和複製,同時病毒自身也在不斷的發展和進化,因此,病毒到底算不算一種生命體,目前為止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如果要探討病毒到底是不是有生命,我們不妨先來定義一下常規意義上的“生命”——

1. 生命應該有細胞,一般的生命,即使是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也是有完整的細胞結構的;

2. 生命通常有自我繁殖能力,生命通過複製自身的DNA而進行自我繁殖,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繁殖,才能夠不斷繁衍,生生不息。

3. 生命存在就會有能量的消耗,這是能量守恆定律決定的,生命體要存活,要發育,要繁殖,都需要一定的能量消耗。

4. 生命能夠獨立存活,通常之所以成為生命體,是因為生命就要存活,這種存活應該是獨立的,通過吸收外部能量,維持機體的存活,才能稱之為“生命”。

如果從這4個方面來進行定義“生命”的話,那病毒一條都不符合,病毒是什麼,它是有一段遺傳物質結構(DNA或RNA)以及蛋白質組成的一種物質,它既沒有細胞應該具有的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細胞結構,也不能利用外界的自然環境獨立存活,在自然環境中,病毒也沒有自我繁殖能力,同時也不消耗任何能量,這就是很多人認為病毒不能算作是一種“生命體”的主要原因。

但病毒與完全無生命的物質又不相同,病毒上的蛋白質囊殼可以與宿主細胞的受體結合,使得病毒的遺傳物質注入宿主細胞,通過宿主細胞完成病毒遺傳物質複製,病毒利用的能量也是宿主細胞的能量,從而完成其複製繁殖的過程,病毒能夠感染宿主,甚至引起宿主的病理學變化,同時不同的病毒還有不同的傳播特性,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傳播和複製,保持病毒的活性。

科學研究還發現,由於病毒的特殊結構,在感染宿主的過程中和自然界存活的過程中,病毒還在不斷的“進化”,2015年,有科學家研究了數千種病毒的蛋白質摺疊,研究結果表明,病毒確實處於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在進化中病毒的基因編碼會變得更加穩定,病毒在進化的過程中,並沒有變得更加複雜,而是變得更加簡單,而較為簡單的病毒結構,好像更利於病毒的存活,而目前地球上繁多的病毒種類,也證明了這一點。

病毒沒有生命體的常規特徵,而病毒有能夠通過宿主細胞完成繁殖和複製,同時還在不斷的進化發展當中,或許從病毒的這些特性來看,病毒也可以算作是一種更加廣義定義上的“生命體”。

世界那麼大,我們對於世界各方面的認知也還非常有限,對於微生物世界、病毒的相關了解就更少,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生發展,就是給予我們人類的一種警示。在當前的形勢下,對於這種新型病毒做好有效防控,仍然是我們每個人值得注意的,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讓自然界中沒有“生命”的病毒沒有宿主可以侵入,才能夠更好的控制好這場疫情,最終迎來疫情的真正控制和消失。


李藥師談健康


病毒是生命嗎?

如果你站出來問一個學生物的:病毒是生命嗎?他可能會沉默幾分鐘,然後說,我不知道。

其實,說病毒不是生命也對,因為它連單細胞都不是,只有一個核酸長鏈以及蛋白質外殼構成,

在自然界中不能進食,也不能活動,更不能繁衍。

而且,病毒的體型非常小,大多數直徑只有幾十納米,比細菌還要小許多,在自然狀態下,病毒不會表現出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這種特徵和一塊石頭沒什麼區別。

但要說病毒是生命,別人也不會說你錯。因為當病毒入侵生物細胞後,它就可以通過逆轉錄酶讓自己的核酸長鏈(RNA)整合進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長鏈(DNA)中,指導宿主細胞內的蛋白質生產,從而為自己供應能量,此時病毒就會“活”起來,開始自我複製,產生更多的病毒。

也就是說,當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後,病毒就不會體現出生命跡象;當進入到宿主細胞後,病毒就會表現出生命的特徵,開始自我複製,繁殖後代。而當病毒離開細胞後,病毒又會立即表現出無生命的狀態,所以,目前很難定義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只能說病毒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

當病毒表現出生命的一面時,也就是在宿主細胞內時,病毒很容易變異。

我們知道,大多數生命的遺傳物質是DNA,DNA是由兩條鏈條構成的,在進行自我複製時,這兩條鏈條就相當於兩個指揮官,當其中一個出錯時,另一個會糾正;只有當兩個指揮官同時出錯時,才會出現複製錯誤的現象,所以DNA作為遺傳物質時,自我複製的出錯概率非常低。

而RNA只有一條鏈條,相當於只有一個指揮官,沒有人能夠幫助它糾錯,所以它很容易變異。

對於大多數生物而言,容易變異並不是有利的特徵,這是因為外界環境相對而言比較穩定,而變異速度過快時,容易出現一些後代,由於變異不再適應環境而死亡。

但對於病毒而言,變異速度過快卻容易躲過一劫,這是因為當宿主細胞感染一次病毒後,體內容易出現抗體,造成同一種病毒很難在短時間內再次感染同一個個體。

但是,變異後的病毒能夠突破宿主細胞的抗體,所以變異速度快對於病毒而言,是有利的特徵。

病毒的目的是殺死宿主細胞嗎?

對於一般的生物而言,病毒的存在就是損害健康,剝奪生命。但對於病毒來講,它對自我的定義是一個小偷,目的並不是“謀財害命”。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病毒寄生在宿主細胞內,並不是要讓宿主死亡,而是想要竊取宿主細胞的營養以及利用宿主細胞進行自我複製。

如果病毒的毒性較強,造成宿主上午染病,下午死亡,由於宿主還沒來得及將病毒傳播給他人,就死亡,那麼該病毒雖然毒,但不會造成大規模感染,該病毒也無法大規模複製自己。而且,當宿主死亡後,病毒在宿主體內也不能進行生存,病毒會再次變為無生命特徵,直到遇到下一個宿主。

如果病毒的毒性很弱,能夠長期寄生在宿主體內,那麼病毒就可以持續的自我複製,比如:HIV,能夠潛伏在人體內十幾年,在這期間,病毒一直在生存、繁衍。

因此對於病毒而言,“有利”的進化方向是“低毒性、高傳染性”。

每年冬春之際的流感,就是這種類型的病毒,它雖然每年都會流行,但不會傷害宿主的性命。但對於人類而言,無論病毒如何演化都是有害的,因為它能損害人類健康。

但可惜的是,演化是沒有方向的,對於病毒也是如此,它們總是在不經意間演化出“高毒性、高傳染性”,造成宿主大規模死亡,比如:埃博拉。

總結

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物質,而且由於它們體型小,變異速度快,我們無法通過預測來判斷它們的演化方向,更沒有辦法短時間內製作出對應的疫苗。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隔斷傳染源,可以有效的避免該病毒在人群中傳播。

為了你我的安全健康,請您在此期間減少出行,接觸他人要戴口罩,多洗手,勤通風。


鍾銘聊科學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命,這個問題是眾說紛紜。它沒有細胞結構,專門靠寄生在細胞裡為生,沒有自身的新陳代謝。目前,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而病毒則沒有細胞結構,這就很尷尬,所以也可以勉強說是是非細胞的類生物。

病毒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的大小,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核心主要是遺傳物質RNA或者DNA,外面有個蛋白質外殼作為保護。病毒只能寄生到細胞裡,要想存活,必須就要感染細胞,進入去獲取所需的物質。

但病毒卻無所不在,無論是細菌,植物還是動物,包括人類都是病毒的宿主,一旦侵入,這些生物都會成為病毒繁殖的工廠。所以,對於病毒來說,不管是蝙蝠,果子狸,還是人類,都只是個生活和繁殖的大工廠而已。

病毒的最大敵人就是宿主的免疫系統,當處於其他野生動物體內,例如日常發燒體溫40度以上的蝙蝠體內,病毒只能選擇潛伏和冬眠,以求自保。相比蝙蝠而言,人類當然是個良好的棲息地。

雖然人體的免疫系統也不斷阻止病毒的侵入,也在不斷殺滅它們,但新型的病毒往往也可以騙過免疫系統,在人體裡大肆繁殖,而給宿主造成傷害。病毒也必須在致病性和傳播性上做出選擇。

雖然生物界有自己的定義,但量子君認為:病毒應該算為一種生命。病毒僅僅靠這麼簡單的結構,就能精確的複製繁殖,甚至做出改變宿主行為的事情,怎麼能和非生命的磚頭瓦塊相比呢。


量子實驗室


病毒是一種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有機物種,它不是生命也不是非生命。


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它比細菌還要小,大約是細菌的千分之一,因此我們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他。而且病毒只能寄生與宿主細胞內,是由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如果他離開寄生的細胞中,就不具有生命特徵,會變成蛋白質結晶體,類似於石頭一樣。



早在1892年,俄國生物學家伊凡諾夫斯基就發現了病毒的存在,也就是菸草花葉病,這種病毒會感染菸草使得菸草會出現死斑,褶皺或者畸形,當時伊凡諾夫斯基研究菸草花葉病毒時發現,通過細菌略器的菸葉汁也可以感染無病的植物上,他猜測可能有一種比細菌更小的微生物存在,後來病毒學的開創者馬丁烏斯-貝傑林克證明是正確的,並將這種病原體命名為,病毒。


從去年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RNA病毒,他是由蛋白質外殼包裹著RNA,在他的包膜上存在棘突,因此叫冠狀病毒。當冠狀病毒寄生與宿主細胞內,就會導致人的肺部引發炎症,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會死亡。不過大部分都是具有其他病史的老年人居多。

因此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我們平時一定要勤洗手,食清淡,多飲水,不要參加聚集活動,出門戴口罩,這是預防病毒的最好辦法,無需過度恐慌!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病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蛋白質包裹的一個基因片段(DNA病毒),甚至是由蛋白質包裹的半條基因片段(RNA病毒)。有的病毒甚至完全就是一段基因片段並沒有完整的蛋白質包裹。

當他們沒有接觸到細胞的時候,他們就是一個片段漂浮在大自然中,也許是附著在大自然的石頭之上,也有可能冰凍在北極的冰雪之中。就好像一種子在沒有遇到適合生存的土壤之前,紋絲不動一點生命跡象都沒有。

但是病毒一旦接觸到細胞,就好像種子開始生根發芽一樣,病毒的遺傳物質會被注入到細胞之中,然後利用細胞裡面完整的各種結構來完成自我複製。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它就像是被編好程序一樣的基因片段。只要條件成熟,就可以利用它所附著的細胞,完成自我的繁殖。

這樣的自我繁殖,我們用人類的思維很難理解,是不是存在著自主意識。我們也很難明白,為什麼他能夠被這樣完美的編輯出來,目的就是為了入侵現存的那些生物體裡的細胞。

理論上如果人類的基因編輯能力非常的強大,身體裡面的任何一個細胞裡面的基因物質都可以被人類拿出來編輯成一個病毒。畢竟一個完整的病毒就是由基因片段組成的,只需要有自我複製的能力,並且利用細胞裡面的其他物質的能力就行了。

這樣的一個病毒和我們身體中的一些DNA成分並沒有很大的區別。只不過我們人體中的DNA完成自我複製的時候是良性的複製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外來入侵的這些病毒進入身體以後,利用了人體之中的物質進行自我複製,造成人體的很多功能沒有辦法完成。進而引發一些症狀,比如說呼吸困難,缺氧,血液出現異常等等。

可以這麼理解,一段來自於體外的基因片段奪走了本該由身體內良性的基因片段完成的任務。造成了身體運轉的不正常。而這樣的基因片段在完成自我繁殖以後,又流入到大自然去感染其他的宿主。

一個病毒能夠感染一類物種,很可能是隨機的。比如說這個物種體內的細胞恰好包含著這個病毒自我繁殖所需要的原料。換了另外一個物種,由於缺少那樣的原料,這個病毒就沒有辦法自我防止,所以很快會被體內的免疫細胞所消滅。

能夠防止是生命的一種特徵,具有DNA也是生命的一種特徵。所以,可以說病毒是一種生命。

但是,這樣的生命類型,離開了其他生物就沒有辦法單獨的生存。看起來又像一個遊離的基因片段。因此又可以說成是沒有生命的。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想象,如果一種病毒它本身不屬於任何生物體,但是它進入了某個生物體以後,能夠承擔這個生物體生存的某一種功能,成為了這個生物體體內的一部分,那麼我們根本不會把這樣的基因片段當做是一個生物。

假設這樣的基因片段可以跟隨著生殖細胞傳播到下一代,甚至這樣的基因片段會融入到一個生物的染色體之上,那麼它就變成了這個生物體的一部分。那麼我們也不會把這樣的病毒當做是生命,甚至都不會把它當做病毒來看。

絕大多數的這樣的病毒所攜帶的基因片段都是對生物體有害的,但是極少數對生物體有益的可能就成為了生物體本身的一部分。因為有害並且要不斷的傳播,你會把它當做是一個生物但是由於的情況下,你就會把它當做身體功能的一個分支了,你就不會覺得它是生命了,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我們人的身體可能是由無數的生命所組成,而我們一時所能控制的自己,可能只是我們身體上所有生命中的其中一個而已。所以我們活著,我們可能並不只是自己活著,而是讓非常多的生命和我們一起共生。

這種感覺應該是非常奇妙的吧?


外語那點事


不管是普通的感冒還是水痘,或者是其他的病毒。病毒在自然界很常見,它們的數量遠比地球上的任何生物數量都要多。一旦感染卻很難治療,因為抗生素對它們基本不起作用。原因是病毒不像我們習慣的其他生物那樣是有生命的。事實上,我們很難將其歸類為“有生命”或“沒有生命”。這是為什麼呢?

不符合生命的定義

病毒甚至不是細胞。儘管它們有遺傳物質,如RNA或DNA,被蛋白質外殼包裹,但僅此而已。它們沒有任何細胞器,甚至沒有細胞膜。

大多數時候病毒並不活躍,它們不消耗任何能量,也不能自我複製,甚至不能獨自存活。病毒“活著”的唯一時間和方式是當它們接觸到宿主細胞的時候,它們與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將自己的遺傳物質注入細胞,劫持細胞的能量和複製工具來複制自己。

病毒的簡單結構,上圖為登革熱病毒。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堅持認為,病毒之所以沒有生命,是因為它們不符合我們對生命的定義。它們不能進行新陳代謝,不能對環境變化做出任何反應,不能生長,不能排洩。它們唯一真正進行的過程就是繁殖,但它們不能自己繁殖。由於它們大部分時間都不活躍,沒有宿主甚至不能生存,因此一些人認為它們沒有生命,也不是活著的。

揭示病毒的起源

病毒的獨特結構一直讓生物學家困惑,病毒是怎麼來的?是什麼製造了病毒?

1992年,科學家發現了mimivirus巨型病毒,直徑400納米,大約是大腸桿菌細胞寬度的一半,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具有比某些細菌更大的基因組文庫。其中的一些甚至擁有蛋白質基因,可以轉化mRNA來製造新的病毒。此外,它們還有DNA修復、新陳代謝和蛋白質摺疊的基因。所以它們實際上能夠自行復制。

2015年,伊利諾伊大學作物科學和卡爾·韋爾斯基因組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古斯塔沃·卡埃塔諾-安諾勒斯(Gustavo Caetano-Anolles)和他的研究生阿爾尚·納西爾(Arshan Nasir)追蹤了病毒的進化史,病毒DNA中有太多的隨機突變,因此不能提供信息,所以他們檢測了蛋白質摺疊。它們是病毒和細胞中特有的蛋白質,由基因編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更加穩定。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生命樹每個分支的3460個病毒和1620個細胞的蛋白質摺疊。在細胞和病毒之間共有442個蛋白質摺疊,只有66個是病毒獨有的。科學家的發現表明,病毒和細胞一起進化,然後出現了分化,也就是說病毒和細胞比我們想象的更為相似。但病毒在進化的過程中發生了退化,結構變得更簡單,而不是更復雜。也許較少的細胞機制對病毒來說更為有利。它們在地球上的數量也證明了其進化的成功。

它們是什麼?

人類喜歡以自己容易理解的方式對事物進行分類。例如,我們根據相似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我們可以根據我們所知道的來定義生命,但是當像病毒這樣的東西完全不符合我們的定義時,我們就會感到困惑。

大自然的運作方式並不總是黑白分明的。例如,有些寄生蟲,如細菌和真菌,不能自己繁殖,需要一個宿主來完成它們的生命週期和生存。他們仍然被認為是活著的。另外,如果你拿一粒種子,你會說它是活的嗎?它沒有任何生命跡象,但當種子被種植,並有適當的條件,然後它開始發芽和生長,就變成了生命。在這方面,病毒與之非常相似。它們在到達寄主並繁殖之前並不活躍,但是一旦進入宿主就會變得具有生命特徵。也就是說,只有活著的東西才會面臨進化和生存的壓力,而病毒就可以利用環境來複制自己,它們在複製自己的過程中會發生突變,也就是進化,而且非常多樣化。

病毒確實有生命跡象。但它們不太符合我們對生命的定義,沒有細胞結構,而這正是我們對如何給病毒分類感到困惑的主要矛盾所在。也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生命”的定義。


量子科學論


病毒真的是地球上簡單到極致的一種生物,但相反它們非常的強大,任何生物都可以成為它們的宿主。實際上病毒並不能完全的稱之為生物體,它們處在一種非常模稜兩可的位置。在西方國家對於生命體有這樣一個定義,小學時期就會接觸學習。



這個定義被稱為“格倫太太”,它代表著兩個英文單詞Mrs Gren,其中每個字母都有自己的含義:

  • 運動(movement)
  • 呼吸(respiration)
  • 感知(sensitivity)
  • 生長(growth)
  • 繁殖(reproduction)

  • 排洩(excretion)
  • 營養(nutrition)

病毒並不能滿足上邊這七點因素,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病毒應該是類生命體。病毒比較特殊,你如果說它是有生命的,那麼它並不能滿足生命的所有條件。你如果說它沒有生命,這種說法又不準確,因為病毒和常規的物質還是不一樣的。就像問題所說病毒真的是既無生命又有生命的怪異存在。

我們可以把病毒稱之為非細胞型生物,因為它跟其它生物不同。在我們理解中生命體都是以細胞為基礎,有的甚至單個細胞就是生命,而細胞分裂就是它的繁殖方式,這也被稱為無性繁殖的一種。多細胞生命不同種類的細胞構成各種組織器官,典型的如人類的皮膚等等。

但是病毒不同,它們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可以把病毒看成是一段簡單的遺傳基因(DNA或者RNA),外層包裹著蛋白質殼體。這就是它們的生命形式,沒有完整的酶系統也沒有關係自己的代謝機構,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其它宿主細胞。當病毒單獨的存在就是沒有生命的,可以把它們理解成一堆毫無用處的化學物質。



病毒的繁衍只能通過宿主細胞,需要細胞中的能量以及各種原材料,這個時候病毒就是有生命的了。但病毒並非所有細胞都可以肆意侵入,它們整個生命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步驟:吸附細胞、丟棄殼體把遺傳物質注入細胞、合成(逆轉錄/整合入宿主細胞DNA)、利用宿主細胞翻譯蛋白質裝配,最後一個步驟就是破壞細胞進行釋放,之後會尋找機會侵入下一個細胞。


大多數生物體每天都在和各種病毒作鬥爭,人類的免疫系統對於一些普通病毒可以很好的進行清理,例如病毒性的流感是人類經常會發生的疾病,但可以輕鬆地治癒。而有些病毒就比較難對付,尤其是那些變異後或者新出現的病毒,人類的免疫系統對於它們比較“陌生”,無法更好的防禦。實際上各種病毒微生物的存在給其它生物帶來了生存壓力,因為它們的存在讓人類不斷的發展進化。

病毒這種簡單到極致的生物在地球上的歷史可以說非常漫長,目前已經發現詳細描述了將近五千種病毒,但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病毒的存在給了人類很大的壓力,霍金在生前就曾擔憂過這一點,尤其是現代社會抗生素的濫用很可能讓病毒進化變異,導致出現超級病毒,那將是人類最大的威脅。

當然了任何物種都在不斷的演化中,人類可以發展出智慧文明,就不會輕易的終止,未來我們將會進行星際探索飛出地球、飛出太陽系去到深空,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科學黑洞


因為病毒是介於非生命體和生命體之間的這麼一種東西。目前,關於病毒是生命還是非生命,科學界還存在爭議,所以說病毒既無生命又有生命。

認識病毒

19世紀,伊萬諾夫斯基在研究菸草花葉病的時候,發現了病毒的存在,他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病毒的人,被稱之為病毒學之父。

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此外,還存在一類比病毒結構還簡單的病毒,統稱為亞病毒。它們包括擬病毒、朊病毒、類病毒。其中,朊病毒就是蛋白質分子;類病毒和擬病毒沒有蛋白質外殼,就是裸露的核酸長鏈。

病毒個體很微小,需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到。生命分為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病毒,除病毒外都具有細胞結構。 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中包含DNA和RNA,而病毒僅包含其中一項,遺傳物質外包裹著蛋白質外殼。

病毒只能存活於活體細胞中,並利用細胞中的物質進行自我複製,脫離了活體細胞,病毒就什麼也幹不了。 因此,讓人們產生了困惑,病毒究竟屬於生命還是非生命?

病毒的地位存在爭議

地球上的生命是碳基生命。通常生命具有新陳代謝、生長、繁殖、遺傳、變異、應激性這幾個特徵。 在這些特徵中,新陳代謝是最重要的。

病毒不僅沒有細胞結構,更沒有新陳代謝功能。 病毒只有在活體細胞中,才能夠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進行繁衍。脫離了活體細胞,病毒便不再表現出任何生命活動跡象,完全是沒有生命特徵的化學物質。

特別是亞病毒的發現,讓人類對病毒的地位產生了疑問。很難想象,蛋白質分子和核酸長鏈也能算作生命。 病毒的結構還是太簡單了,達不到完整生命體的標準。可以認為,病毒是一種具有生命結構的複雜化學物質。


科學探索菌


病毒像不像是太極圖中的交界線?既無生命又有生命,既不屬於陽也屬於陽,既不屬於陰也屬於陰。人的細胞戰神病毒人類活,反則為死。病毒到底是什麼?從哪來的呢?會到哪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