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雍正王朝》里康熙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四爷的?

黄益坦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老四胤禛通过多年的努力,干掉了一个个竞争者,最终夺得了皇位。从老四胤禛的角度出发,确实历经万难,夺嫡之路可谓艰辛。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康熙帝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康熙帝根本就没得选,全剧的隐藏线索注定只能雍正帝即位。

那么康熙帝到底是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老四胤禛呢?

一、

我们首先要找出《雍正王朝》全剧的重点线索,表面上看,就是老四胤禛从一个皇子,到郡王,再到亲王,最后到皇上的晋级之路。整个路程充满着勾心斗角,你死我活,打败了一个个对手,最终站到了金字塔顶尖,却又戛然而止,留下了多少故事,讲给后人听……

但实际上,《雍正王朝》并不是宫斗剧,也不是全部讲的权谋,它的真正主线却跟钱有关:

开篇一开始康熙帝为什么忧愁啊,为什么把底下的众位皇子大批一番?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

康熙帝所谓的弄成这个样子,是指什么样子?

就是老八胤禩说的那个样子:

“儿臣认为,当务之急无非是钱粮两项……”

这就是全剧的主要矛盾,那就是看似辉煌的康熙帝国,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问题重重。国库没钱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到南方闹灾了,康熙帝才猛然发现,原来太子胤礽监国这么多年,国库都给掏空了。

于是整个剧情都是围绕着国库没钱展开的,这就是全剧的隐藏主线,记住哦,这不是支线,是主线!

由于出了这个问题,康熙帝才醒过味来,一开局的朝堂之上,就对底下的皇子进行了一波考验,这场考验的结果如下:

太子胤礽一问三不知,只是机械的讲要赈灾,要修河堤,可是康熙帝问怎么赈灾,怎么修河堤时,他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

“皇阿玛英明睿断,自有主张!”

把锅甩给了皇帝,让康熙帝很是郁闷,转而问老八胤禩,老八胤禩先是拍了一通马屁,又提出了解决方案:

“第一,应该立即降旨灾区临近省份,命他们即刻调粮运往灾区,第二,立刻降旨户部,从国库拨出银两抢修河工。”

二、

但是方案是提出来了,但是并没有实事求是,因为实际情况是临近省份已经无粮可调,而且国库根本没钱!此时有一个细节描写,由于当天是打雷下雨,只有老四胤禛的鞋底是湿的,其他皇子都是干的,也表明实干家跟空想家的区别。

随后老四胤禛提出的方案才是最恰当的方案,先是马上拨出仅有的银两在直隶一代买粮运往灾区,并且派出钦差到南方筹款赈灾,修河堤。

康熙帝随后自言自语道:

“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祸!”

说完这句话,他把头歪向太子胤礽,瞪了足足有好几秒,看得出,他对太子胤礽是有想法的。

由此,整部剧就定了基调,那就是国库没钱,而且人事不修,后面所有事件的发生,皆由这两件事而起。

我们先说国库没钱:

治国其实跟养家在某种程度是没有区别的,不管是治国还是养家,都离不开一个“钱”字。而决定钱多钱少的因素无外乎两种途径,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

康熙帝当权时期,税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此时各地闹灾,康熙帝又比较“仁爱”,更不可能提高税收,那么开源这条路暂时行不通。那么从节流入手,不难发现,国库的银两流向不太正常,竟然都被官员借走了?

用邬思道的话讲,借钱的人分为三类:

一类是不得已而借之,一类是居功自傲而借之,还有一类是贪得无厌而借之。

其实康熙帝是真的想追回欠款,但是挡在老四胤禛面前的对手也着实强大,不要以为一直是老四胤禛孤军奋战,其实康熙帝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

魏东亭为什么会自杀?难道康熙帝不知道他的钱花到哪里了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魏东亭这个拦路虎不除,后面追缴欠款根本无法进行,但是康熙帝又仁慈,没有想到魏东亭真的会自杀,于是自掏腰包替那些老臣还款。由此,邬思道分析的第二类人,败下阵来,此时拦在老四胤禛面前的就剩下皇亲国戚了……

康熙帝不适时宜的叫来太子胤礽,让他管管下面的人,不要以为是管老四胤禛,其实是让他管管老十胤誐: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

结果太子胤礽误会了康熙帝,他给免了大家的欠款,延期缴纳,就因为太子胤礽的行为,让整个追缴工作功亏一篑,气得康熙帝感慨一句: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三、

也正是由于国库没钱,康熙帝对钱看得很重,甚至都默许了太子胤礽买官卖官,但是从内心来讲,他是鄙视太子的。

因为要还户部欠款,太子胤礽的手下背着他收了任季安的银子,这就是掀起朝政动荡的张五哥“刑部冤案”事件。

后来的事情就是一件套一件,一步步走向了康熙帝所不希望看到的境地,这里面又涉及到“人事不修”的因素,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国库没钱。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既然节流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从开源入手呗?

老四胤禛之所以赈灾成功,就是因为从盐商手里“勒索”到了钱,但凡国库没钱,要想开源,也就只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在《雍正王朝》中都有体现,但是不太明显,但是在《大明王朝1566》中就相当明显了:

分别是掠之于民,掠之于商,掠之于官!

《雍正王朝》里,民穷,无法掠,先是老四胤禛对盐商入手,后来开始从官员入手,等到了雍正帝即位后,连读书人和旗人都不放过,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库没钱的困境。

康熙帝说的很清楚:

“从盐商身上弄那么一点,一次可以,两次行吗?黄河、淮河今年治了,明年又决……治国的根本不在于此!”

由此,老四胤禛跟康熙帝有一段深刻的对话,这段对话就是后来雍正帝即位后推行的三大改革有关,尤其是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这就涉及到康熙朝的税收政策了,按照剧中的说法,改革前税收主要是人头税,所谓的人头税,就是按照人头收税。这种税收一开始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可是随着国家稳定,贫富差距拉开,这种税收的弊端就逐渐显现,举个例子:

我们大家每次看公布的平均工资,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不乏有人会这样留言:

“我何止是拖了大家的后腿啊,简直连脚后跟都碰不到……”

那么如果大家交税都是一样的,贫困山区的人怎么活?不能活那就只能卖儿卖女,卖地,而有实力买地的人都是有钱人,而且很多是士绅阶层,还不用交税。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还不断的吞并土地,不交税的也越来越多,国库当然没钱啦!

四、

所以,在追缴户部欠款之前,老四胤禛就跟康熙帝分析过税收的利弊:

“这样一来,土地年年兼并,贫富日益不均,而国家的税收确是年年减少!”

难道康熙帝不知道吗?

他当然知道,当时他就一拍大腿回复了老四胤禛:

“你能看到这个弊端,说明你肯用心思,其实朕何尝不清楚!”

只是几次想丈量土地,结果报上来的都是假数据,京城的官员不借钱的反成了另类,由此老四胤禛才推出了“孤臣”一词,这时候他们两个把重点都放在了“臣”字上。

其实并不是康熙帝推行不下去,而是不愿,康熙帝最在乎的就是他的名声,包括后来废太子,也是不止一次的问周边的人:

“如果朕再次废了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史书会怎么评述?”

而推动这项改革,触犯的就是当年更康熙帝一起打天下,一起坐天下的人,寒了这群人的心,与康熙帝的“仁德”不符,这也是他能德高望重,统治稳固的根基所在,动了这个根基,朝政不稳。

但是,康熙帝心中也十分明白,朝廷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灾难,就像当初南方赈灾一样,如果赈灾不利,数十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数十万义民,到时候洪水淹的就不是黄河两岸了,而是紫禁城!

而自己底下的这些皇子,哪个能继承遗愿,大力推行改革呢?

老大自不必说,实在是愚蠢的像个猪,竟然说出替父杀弟的话来,对待自己的亲弟弟尚且如此,还指望他能很好的对待百姓?老二太子也不行,虽然自己一遍遍给予机会,可是每次都让自己失望,既不得民心,又不能笼络百官,缺乏壮士扼腕的精神,是不可能推行的好新政的;老三更不行,他本身就是读书人的代表,他的支持基础也是读书人,以后要革这类人的命,根基必然不稳;老八则走的精英路线,上台依靠的也是这批人,以后改革也是需要这批人,动不了这批人,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康熙帝说的很对: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国,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

所以遍观众多皇子,真正有魄力,有毅力改革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四胤禛:

老四胤禛号称“冷面王”,谁的面子都不给,前期江南赈灾得罪一部分人,追缴户部欠款又得罪一部分人,且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孤臣”,“孤臣”到“孤君”也就是一个身份转换。

而他能推动改革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军权牢牢握在手中,后来他成立军机处,也是为了加强军权控制。正是由于他的性格使然,恶人还需“恶人”治,就像主题曲唱的那样: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所以,雍正帝上位,就是为了弥补康熙帝的过错的,而康熙帝也确实有难言之隐,在他驾崩前就说了:

“朕相信,你一定能刷新吏治,匡补朕的过失!”

后来雍正帝确实是励精图治,拼命推动改革,虽然操之过急,不过也确实没办法,也正是他的呕心沥血,这才延续了大清的寿命,给乾隆帝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

当然,由于推动改革过程中得罪了读书人,这才留下了滚滚骂名,毕竟得到实惠的老百姓,大都不会写字啊,而且没有话语权,雍正帝也确实委屈!

由此,我们分析出,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老四胤禛会当皇帝,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可能是在弘历得了金如意的时候,可能是老四胤禛提出“孤臣”时,可能是老四胤禛空手接白刃时,也可能是死鹰事件之时,至于到底是什么时候,我想该剧一开播的时候就注定了他是皇帝!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既然题目是问《雍正王朝》里的,那我们就只说《雍正王朝》里的情节,康熙有传位给雍正,大概有以下几处细节可以发现了出来。

第一,在雍正要接追国库欠款的时候,康熙要让雍正做一个“孤臣”,而“孤”正是皇帝才使用的,那么“孤”是从“孤臣”开始做起的,另外康熙拒绝让老十三帮助雍正,就是要让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第二,热河行宫的那场狩猎比试,康熙把那个应该属于太子的明黄如意做为奖赏,最后给了雍正的儿子弘历,这个就有点隔代传位的意思了。

第三,老十三和老十四在殿前打架,老十四还因为康熙责罚佟国维和老八的事情,与康熙顶嘴,气得康熙拔剑想要杀老十四,雍正用手来挡这个剑受了伤,不过,事后康熙竟然封雍正与老十四之母德妃为皇贵妃,并且让弘历进宫,他要亲自培养。

老十四做错了事情,康熙反而晋封德妃,显然不可能是因为老十四,而是因为雍正,抬高德妃的地位,自然也就抬高雍正的地位。

第四,康熙让弘历写字,弘历说太高够不着,康熙竟然让经历骑在他的脖子上写,雍正看了,大吃一惊,默默退出去,另外弘历与康熙在雪地那边玩,都可以看出康熙十分喜欢弘历,典型的好圣孙的情况,那么要传位给弘历,必然要先传位给雍正。

第五,死鹰事件之后,张廷玉、王琰、马齐、雍正等人者遭到了罢黜,其实这个是在保护他们,雍正自以为自己没戏的时候,邬思道向雍正指出,康熙之所以不彻查死鹰事件,就是为了求稳。

而稳对雍正有利,乱对老八和老十四有利,那么康熙此时求稳,显然是为了雍正,也就是这个时期才大概确定是由雍正继位。

太子是在第一次被罢黜的时候就失去了资格,而老八是太子第一次被废黜之后,众官联络推举老八的时候失去了资格。

而老十四,是在热河行宫伪造太子手谕调兵,虽然当时没有查,但事后肯定也必然会查出来,康熙后来让老十四当大将军王,其实是在分化老八和老十四。


历史简单说


《雍正王朝》中,康熙最终决定传位给雍正是什么时候,我认为就是雍正推举自己的一母同胞的弟弟胤禵为大将军王,当康熙看到雍正所写的奏折时候,康熙一边看着雍正的推荐奏章,同时,心里也就确定,雍正就是自己的接班人。


这其中最直接的证据就在邬思道这里。

当西北叛乱爆发,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希望从皇子中选择一位,晋封大将军王,带领大军前去平叛。

最开始雍正是要准备举荐十三爷为大将军王,但是邬思道认为不能举荐十三爷,而是应该举荐十四爷,不仅是为了保全朝廷的十万大军,更是是作为交换,将年羹尧安插到西北控制老十四的后援,同时邬思道也提到了康熙继位人的问题,这是要让康熙看到雍正的胸怀,看到雍正懂得以大局为重。


“太子一位虚悬,皇上又日渐苍老,这大清的继位人,才是他老人家最大的心事。这个继位人皇上心里早就有数了,可又一直不把他抖搂出来,为什么?一是为了要保护他,以免重蹈废太子的覆辙;二是要进一步观察他,看他这个人是不是有人君的气宇。

四爷,您如果真的有这个气宇,这一次,一定要以朝廷的大局为重,力保十四爷出任大将军,而不是去争这个大将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是邬思道最后一次就康熙选择继位人的问题向雍正出谋划策,之后再有这样精彩的分析就是康熙驾崩前,他们已经基本确认了雍正是康熙的继位人后,对夺位的形式进行分析以及对具体计划的部署了。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最为传奇的地方就是他能够通晓康熙内心的所思所想,为雍正的夺嫡之路出谋划策,是雍正登基的最大功臣。但是对于观众而言,邬思道的存在以及邬思道的精彩分析,能够非常直接的将复杂的剧情和其中各种阴谋阳谋解释清楚,前后剧情得以呼应,不至于那么晦暗难懂,因而邬思道的这段话便成为了最重要也是最为直接的证据。


康熙之所以这个时候确认雍正为继位人,就是要最终考核雍正对于兄弟们的态度,这也是康熙最不放心的。

“九子夺嫡”让康熙的儿子们打做一团,关系势同水火,一方上台,另外一方难免会受到清算,这些都是康熙多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想让发生的,他希望的是一个能有人君气宇,有包容心的皇帝,这样不仅能让阿哥们人尽其用,有利于朝廷,也不至于兄弟阋墙,骨肉自相残杀。

而雍正也正如邬思道所言,在康熙面前果断举荐了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赢得了康熙的赞赏,也让康熙对于雍正最终放心。因为康熙经过之前的考察,对于雍正其他方面都很满意,唯独不放心的就是他日后对于兄弟们的态度,所以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记提醒雍正:“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这些都说明了康熙的担心,也成为了康熙考察雍正,以及考察其他皇子的最后一道题目,有没有人君的气宇,能不能包容兄弟和臣下,而此时的雍正,交给了康熙最为满意的答卷,康熙也就此最终决定将大位传给雍正。


为什么不是之前的某些剧情?因为之前的剧情都是铺垫,都是康熙对于雍正的考察,并不是最终确定。

雍正前往江南办差,追比户部欠款,百官推举新太子时坚持推举废太子胤礽,这些都让康熙看到了雍正的办事能力,以及雍正对于国家、对于朝廷,对于自己以及对于太子的忠心。但是这个时候,康熙是完完全全没有传位雍正的想法的,这个时候太子的地位非常稳固,康熙的选择始终都是太子,对于雍正,康熙希望他做“孤臣”,是在为太子未来的道路铺路,对于阿哥们,康熙的培养目标都是福全、杰书这样的“贤王”。

而当众烧毁《百官行述》则让康熙对于雍正另眼相看,康熙的默许就是对他行事公允,不趁人之危的最好肯定,也是康熙所倡导的忠恕之道的体现,再加上太子胤礽继续的随心所欲,出事有欠分寸,也让康熙对于雍正有了更多的信任和喜爱。

与此同时,康熙也在有意无意的为雍正铺路。升格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就是为了提升雍正的出身,平衡与八爷党势力对比;封十四爷为大将军王,为的是帮助雍正分裂八爷党;把弘历带在身边是为了亲自调教下一代的核心骨干;圈禁十三爷,也是为了能为雍正培养一位帮手;此外,对于四爷府上唯一出名的年羹尧,也是一路提拔,放在了重要位置上。

这样,一边是考察雍正,另一边也是在为他铺路,当然,康熙同时也在看着其他阿哥的表现,但是最终,在推举大将军王这件事情上,雍正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让康熙非常的满意,而康熙也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雍正。


雍亲王府


康熙的心中的继承人是这部剧中最大的“悬疑”,邬思道对于雍正相当于张良对于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到康熙油尽灯枯安排后事的时候,才确定康熙真正传位人是雍正。那么以前他把握康熙帝王心术,给雍正的建议更多的是谋略,怎样去让雍正让康熙更多的青睐。

康熙什么时候选定雍正为继承人,最有力的证据的临终前单独召见雍正,向他交代后事说的话。分析可知是太子二次被废,十三阿哥被圈禁的时候。

康熙原寄希望于太子,然而其非人君之才。后分析了八阿哥学康熙假仁假义收买人心,让他即位会拖垮大清江山。十四阿哥心胸狭隘,带兵能力刚及格、没有能力做好帝王。十三阿哥,指出了他们光明正大的侠王,义气用事不适合做帝王。最关键一点是囚禁十三阿哥十年,怕他惹祸牵连雍正,这可怎么办?其实,就是点明了太子已经不抱希望了,不得不圈禁十三阿哥保护雍正,说明太子被废和十三阿哥是同一事件,可以确定雍成为康熙心中继承人。当然康熙还不放心,又用大将军王的人选考验了雍正的人君气量,确定他可以善待自己的兄弟和臣民。

说说康熙的立储的帝王心术!

第一,康熙喜欢儒家理论。提倡忠孝仁义,臣子忠于康熙,儿子孝顺父亲,民心是天下百姓之心,君主善待臣民。儿子们不可争位,大臣不可参与立储。

第二,康熙善于政治平衡。太子复立有对他的偏爱,也有看到儿子大臣为争皇位,已经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只有太子才可以实现各方平衡,不然立雍正为太子,是压不住八阿哥一方势力的。

第三,康熙思虑全面周到。击破八爷党,跟佟国维唱一出双簧;二次废太子,做一个大局引君入瓮;传位四阿哥,进行人事调整安排辅政大臣传诏书……

第四,康熙谨慎选继承人。施政宽松,吏制腐败,接班人要成为孤臣,来匡正自己的过失。调离贬谪太子旧人,让太子成光杆司令;当众击破八爷势力,让他彻底失去众望;分化十四阿哥八爷,让其脱离八爷集团;四阿哥冷面王形象,最终通过孤臣考验。

这部剧分析康熙帝王心术内涵丰富,作答所限制留给大家思考发挥!


物语影视


我的答案是:《雍正王朝》中康熙是在热河兵变时决定传位给雍正的。

热河事件之前太子与郑春华的事就被康熙发现了,康熙已显示出对太子的失望,四爷此时已经接手了很多得罪人的差事,其他兄弟都在争权夺势,唯独雍正实实在在为康熙分忧,康熙已对雍正抱有希望但是他还下不了决心。

是否记得死鹰事件,那是老九模仿老十四的笔迹调包死鹰换陨石,热河事件明面上是太子谋逆作乱,实际上背后推手是八爷。

热河事件是老九模仿了老十三的笔迹调的兵,由于事出仓促康熙不得不囚禁太子,处分老十三。

此时跳出来一个大阿哥,要替代康熙动手杀太子胤仁,已获得自己长子继位,让康熙很是愤怒,大阿哥竟然用魔咒来谋害太子胤仁,为了皇权而不顾及手足,简直是丧心病狂,从此大阿哥彻底被否定了。

太子被废,康熙要选继位人,满朝文武,上书选了八爷,可见八爷势力之大,但是正是此举,暴露了他谋害太子谋逆的行为,康熙对老八也失去信任,不仅不信任他而且开始打压他。复立太子胤仁就说明了康熙是在牵制八爷。此时康熙对四爷和十四爷是最看好的,希望他们兄弟连手,毕竟是一母同胞,然而老十四是心胸狭隘,用来治兵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用来治国必然坏事,他同老十三一样是性情中人。

康熙最终打压了老八,把兵权给了老十四,囚禁了老十三,老十三是侠王,容易被陷害,康熙皇帝软禁了他实际在保护他,希望通过十年,他能够成熟起来,做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兵权给了老十四希望他将来能够统领军事辅佐雍正,儿太子的复立,就是为了打击八爷争取时间,太子二度被废,则是必然。


巴巴里阿影视


在电视剧里,雍正的继位之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康熙下定决心决定传位给雍正,是老八在寿宴上送死鹰之后。在此之前,康熙还没有下定决心。他仍然想继续考察雍正和胤禵,看看他俩到底谁更合适一点。

但是送死鹰的事情让康熙心力憔悴,身体一蹶不振,眼看就要灯干油尽了。皇位的继承问题不能再拖,必须立刻下决定。首先,康熙要找出死鹰是谁送的。

是十四爷吗?肯定不是!因为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就被假的太子手谕忽悠过,冤枉了胤礽。后经张廷玉提醒,立刻顿悟。这次看到死鹰后,康熙非常的镇定。肯定立刻想到了死鹰必不是老十四送的。



老十四经过历练,已经长进了很多。康熙也评价他:“看起来,胤禵也会动心思了。”

如果不是胤禵送的,那有胆量干出这种不忠不孝之事的人就只有老八了。问题是,康熙只是怀疑,没有证据。

结果,康熙还没有发话,老九和老十自己就先跳出来了。



现场那么多人,那么多阿哥,都跪在地上不敢吭声,唯独老九和老十跳起来了,嚷嚷的最厉害。

平时也没有见这哥俩很孝顺自己啊?

现在这么积极,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老九和老十这么积极,说明他们事先肯定就知道了。而他们又一向唯老八马首是瞻。所以幕后黑手肯定是老八,这支死鹰必然是老八送的了。

此时老爷子仍然在沉思中。这么多年都在捶打老八,希望他能有自知之明,可惜这个人就是痴迷不悟。老十四还太嫩了,他不是老八的对手。老三又太文弱了,不是老八的对手。只有老四还行。

老四虽然不结党,但是老四的手腕强。此时也唯有老四可以制衡老八党羽。因此,康熙决定传位给雍正,其实就是在送死鹰之后。



这么说,有三个理由:

首先,康熙始终都没有放出老十三。

放出老十三就意味雍正的皇位十拿九稳了,可是康熙始终没放。这说明老爷子之前,还没有下决心。现在决心已定,想放也来不及了。只能先安排好后事,卖个人情给老四,让他去放了。

其次,康熙安排的传旨人并不可靠。

传旨人是谁?朝三暮四的隆科多。老皇上在无人可用的前提下,想到了隆科多。这个人对康熙的忠诚没得说,但他不是雍正的心腹。让隆科多宣布继位人,可见康熙谋立之仓促,决心所下之迟。

第三,雍正也并非是没有缺陷的人。

康熙很清楚老四的缺点,曾经就批评过他的办事风格。遇事容易急,爱与别人较真,不会权宜变通。这种性格,做一个辅国匡民的孤臣可以,做皇帝就不太合适了。


康熙看的不准吗?非也,康熙实际上看得非常准。雍正继位后,立即下令清查藩库亏空,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结果后来还闹出了诺敏欺君事件,皇帝的颜面荡然无存。在这个期间,没有人敢站出来指点雍正。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太容易急,稍不如心意就翻脸不认人。大臣其实都很怕雍正,也包括老十三。

但是雍正的这个缺点,跟老十四比起来,又稍微好一点。因为老十四比雍正的性格更急,极容易被高智商的人利用。简单点说,雍正只是性格欠了点,智商没问题。老十四是智商和性格双欠。



至于康熙临终前跟老四说的那番话,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老四啊,我早就看好你了,之前的三上三下也是对你好,目的是历练历练你。现在传位给你,你要是继位了可要对我感恩戴德哟,不能搞政治清算这一套。

然后雍正继位了,感激涕零于老爷子对自己的赏识。明明就是一个守成之君,硬是给加了一个“圣祖”的庙号。我甚至怀疑历史上也是这么一个情况。雍正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意外的获得了皇位,对老爷子无比推崇,千古一帝就是这么吹出来的。


至于之前雍正取得的那些政绩,比如江南募捐赈灾、清理户部亏空、推举太子复位,弘历的大放异彩、推举老十四当大将军王。这些都只是雍正的成长过程——雍正在康熙心中重要性的变化过程。

江南赈灾和清理亏空:雍正从众阿哥中脱颖而出,让康熙关注到了他;

举荐太子复位和弘历的出彩:康熙已经在心里把雍正列为太子候选人;

举荐老十四当大将军王:二人一文一武,九子夺嫡变成了二选一。

送死鹰事件之后:碍于老八的势力,十四阿哥冤枉出局,最终雍正胜出。

所以,电视剧中康熙决定让雍正继位,就是在送死鹰之后。


Mer86


在一废太子以后,老十三和老十四在殿外打架,作为“八爷党”的主干老十四为老八鸣不平,气的康熙拿剑要砍,一个老八跪着抱着康熙的双腿,一个老四用手直接抓住康熙的剑刃,血流不止。

康熙怒气渐消,在养心殿休息,而德妃乌雅氏带着两个儿子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来给皇帝请安谢罪。

当时康熙看了德妃乌雅氏两个儿子,就封乌雅氏为皇贵妃。康熙这个举动可谓意味深长,乌雅氏不明白,老四疑惑,老十四也疑惑。但是,康熙内心是雪亮的,加封乌雅氏就是因为老四胤禛。

其实,胤禛在以前办差过程中就深得康熙赞赏,江南募捐,追讨国库欠款等等多项难办之事都让他完成,康熙对他的能力也是极为认可,而且,最为难得就是他不像老八那样搞小圈子,试图利用圈子的影响力来夺取皇位,康熙很是反感。

于是,康熙对众皇子的态度都是不一样,对老大胤褆的痛恨,对太子胤礽的失望,对老四胤禛的欣慰,对老八胤禩的厌恶,对老十三的疼爱,对老十四的反感。

故而,老八越是策划八爷党不停的搞小动作,他就离皇位越来越远。唯一能够大公无私办好差事的就是老四胤禛。



毋庸置疑,《雍正王朝》中头脑最为缜密和最富谋略之人自然是康熙。故而,康熙看人都是看的特别的准,他虽然明白老四能力最强,最有决断力,但是老四身上还有很多不利的一面,必须要加以磨练。

二废太子以后,康熙就没有复立太子,而十三爷受到牵连,导致被圈禁十年之久,而老四就是孤身一人面对八爷党的各种手段,正是如此,才让老四越发成熟,面对问题不至于冲动,面对选择不至于茫然,面对攻击不至于动怒。康熙看到了胤禛的成熟,而在推荐老十四做“大将军王”时又体现心胸和风度,这一切都让康熙甚为欣慰。

在“死鹰事件”以后,八爷就彻底无缘继承人,诅咒自己的父亲,真可谓“自作孽不可活”,而后就是康熙安排老四的顺利接班。当然,康熙的一系列动作又是深奥无比,特别是把四爷和张廷玉马奇撤职,对八爷和十四爷都没有处理,这其实都是最终为四爷继位做好了铺垫。

可见,康熙早就内心有打算,而只是用一些时间去考量老四,考量他的能力以及心胸,而老四也着实做到了。反而是八爷党一直兴风作浪,十四爷又异军突起,让局势更加复杂,但是康熙就是任你惊涛骇浪,我自岿然不动。



胤禛用自己的实力和隐忍最终得到皇位,这其中不乏阴谋诡计,毕竟邬先生是真正的阴谋诡计的行家,所以康熙每次出题,胤禛都能答对,因为他的军师能够揣摩到康熙的帝王心术。

自从康熙第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心中就应该有人选,他的内心必须要想一个问题,就是太子废了以后,谁来做太子?

虽说让朝廷官员来推选,但实际上他既然出题,就应该把答案准备好,不太可能只出题,让别人给答案。

官员推举的人选与他内心答案不符,故而他就复立太子,说白了就是隐藏内心的正确答案,让太子成为挡箭牌。

而康熙内心的正确答案,谁都不敢问,也不能问,只能去猜!而此人是谁呢,自然是四爷胤禛。

只能说,康熙才是真正最有心计之人,其它的都是答题交卷之人,最终老四胤禛考了80分,老八胤禩考了20分,老十四胤禵考了30分。




忠肝义胆岳老三


《雍正王朝》是一部充满权力斗争智慧的电视剧,剧中很多情节都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

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虽说直到康熙驾崩才分出结果,其实康熙早已在心中选定了四爷作为接班人。

那么康熙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决定传位给雍正的?最早在追比国库欠款的时候就有所显露。

康熙46年,黄河发大水,数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可是国库却拿不出钱来赈灾。康熙想在众多皇子中选出一位去赈灾筹款,其他阿哥都不愿干这苦差事,四阿哥胤禛挺身而出,帮康熙解了燃眉之急。这时候,康熙已经开始欣赏这位皇子了,加封其为雍亲王,可此时还并未动传位的心思。

紧接着便是本剧的第二件大事—追比国库欠款。这是一件很棘手的差事,上至王公皇子,下至各级大臣,几乎都借了国库的银子。追回了欠款便得罪了人,追不回便是完不成皇上的任务,八爷一党避之不及,可是四阿哥在邬先生的参谋下又果断接了下来。

在追比国库欠款中,四爷几乎沿用了江南筹款赈灾的原班人马,如田文镜、年羹尧等,但是唯独没有十三爷?为什么?是四爷不愿意吗?不是!而是康熙不答应。

从江南回京后,康熙与四阿哥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四爷:“十三阿哥胤祥这次赈灾修河,功不可没。一是请求褒奖,二是希望十三阿哥胤祥能协助追比欠款。”

康熙:“胤祥就不要参与这个事儿了,也不必过多褒奖。”

四爷:“胤祥为什么不能褒奖?为什么不能不能参与此事?”

康熙:“你真想知道?”

四爷:“儿臣想知道。”

康熙:“因为朕想让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听完这句话,跪着的四爷脸色为之一变,立即抬起头,因为他明白了康熙的心思。

皇帝被称为孤家寡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孤臣呢?那就是将来要当皇帝的人,因为康熙一朝党争激烈,所以康熙最恨党争,他不希望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结成党派。也就是这时,康熙已经决定了将大清的江山交于这位尽心为国的儿子。


寻古问今


个人觉得,康熙是在四爷胤禛推举十四阿哥胤禵担任大将军王时,才最终敲定了胤禛继位。

事实上,康熙对胤禛的了解、试探和考验是一直在进行的。自胤禛江南一行筹款赈灾后,康熙便将他纳入到了考察名单中了。但这个时候康熙压根没打算把皇位传给胤禛,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历练他,能让他在未来成为太子胤礽的得力助手,因为康熙已经意识到胤礽能力资质相当平庸,日后必须有强人辅佐。



随后追比国库欠款一案,康熙继续放手让胤禛去做,并鼓励他要做一个“孤臣”。康熙的用意想必是要胤禛利用这件事搅一搅那些死气沉沉的既得利益集团,同时看看他能否做一个六亲不认的铁腕人物。最终,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胤禛并没有办好,但康熙倒也没有过于严厉地责罚他,反倒是欠钱不还、卖官鬻爵还借机充好人的太子引来了康熙的极度反感。康熙第一次扪心自问:“这就是我大清未来的皇帝吗?”

紧接着,刑部冤狱一案胤禛躲了,这算是他耍了个小聪明,康熙也没怎么在意,但最大的收获是老八胤禩诱审肖国兴一事被康熙大骂其心可诛。之后太子第一次被废,胤禛力主举荐废太子,得到了康熙的暗暗赞许,而老八胤禩则因为势力太大而被康熙忌惮,彻底凉凉。在此期间,胤禛的儿子弘历得到了康熙的喜爱,康熙还决定把弘历带进宫来亲自调教,这对胤禛又是一大利好,但还不足以把他推上皇位。



然后太子第二次被废掉,康熙决定不再复立太子。事实上,从这时开始,康熙就加快了物色继位人的进度,而且基本属意胤禛了。因为当时大阿哥已被圈禁,三阿哥因为向康熙打小报告也基本被淘汰,老八彻底没戏了,老九老十本身就是八爷党,也没戏了,老十三被圈禁起来,实则是变相保护,但也与皇位无缘,就剩下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而康熙又深知胤禵的性格只适合带兵,不适合做皇帝。

这时,传尔丹兵败的消息传来,于是康熙要借此机会,最后考察一下胤禛是否拥有一个帝王的大心脏、大胸襟、大格局。康熙要选择一位皇子,以大将军王的身份到前线去统兵。在邬思道的建议下,胤禛推举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这让康熙看到,胤禛是那个以朝廷大局为念,不计前嫌,不搞朋党,为国举贤,是一个具备大胸襟和大格局的皇子,是一个可以在他去世后带领国家整顿吏治、改革弊政的“坚钢不可夺其志”的铁腕帝王。



也就在这时,康熙才最终放心地敲定了四爷胤禛为日后的皇位继承人。


达摩说


很多人认为是在《雍正王朝》第四集,也就是康熙皇帝指明四阿哥胤禛要做一个“孤臣”的时候已经下定决心传位给老四。但我有不同看法,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虽然对太子胤礽很失望,但还没有完全放弃的勇气。在他没有考虑好真正的继承人的时候,太子是不能说废就废的。但是康熙要老四做“孤臣”的时候,却已经递出了一个信号:

在康熙眼里,四阿哥胤禛是他十分看重的皇储备胎。

他要培养四阿哥这个国之栋梁,进可以取代胤礽成为未来的皇帝,退可成为太子的膀臂、朝廷的肱骨之臣。也就是俗话说的两手准备,甚至N手准备。
对于康熙皇帝并不很看好、但是人望很高的八阿哥胤禩,如果康熙内心深处从没考虑过他,也不符合人之常情。我想此时的康熙内心知道太子胤礽不是明君之选,有了废黜他的动机,所以康熙和群臣一样都在观望各个皇子,看哪一个能脱颖而出取代太子。
其实无论怎样,无论是八阿哥、四阿哥还是大阿哥、三阿哥或十四阿哥,他们肯定都掠过康熙皇帝的心坎。但是朝廷局势风云变幻,皇上是迟迟难以下决心。如果他早早废掉太子改立其他皇子,没过几日出了新的幺蛾子又当如何?所以这时候就看谁能沉得住气。
在这种不确定的盲目等待中,很多皇子都沉不住气了。谁先如坐针毡,谁就先出局,比如大阿哥。
康熙钦定八阿哥胤禩代替太子招待蒙古王公,这在皇权争夺史上是一个非常举足轻重的信号了。虽不能说百分之百,但十有六七安排接待的皇子就是未来的皇帝。
如果说康熙这个安排只是布迷魂阵来扰乱视听、保护心中的储君人选四阿哥的话,未免有点套路过度。我想在康熙皇帝眼中,也是要给八阿哥胤禩展露头角的机会,而自己则是再好好斟酌一下真正的储君。
皇储事关江山社稷、亿兆黎庶和祖宗基业,面对如此责任重大的难题,康熙皇帝肯定不会匆匆忙忙就下定决心,他需要长期的考核。
但是老八也是一手好牌打烂了,除了四阿哥胤禛外,其他的候选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老皇上心中崩了人设,只有老四平安保住了自己在康熙心中的良好印象不曾让其失望过。
康熙皇帝将太子如意赏给老四儿子弘历(未来的乾隆皇帝)时,其实也代表不了康熙真的就决心把皇位传给胤禛。
注:历史上康熙对弘历的喜爱并没有超过其他皇孙,太子胤礽的儿子康熙也是高调宠爱着
但是他仍旧传递出一个信号:四皇子胤禛作为皇储备胎的获胜率已经大大加升,因为好几个竞争对手都被康熙巧妙地干掉了。
胤禛看到儿子得父皇宠,终于激活了他心中休眠已经的、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如果康熙心中不是觉得太子还可以抢救一下,断不会复立他的。所以康熙复立太子可能有给心中那个秘密皇储挡枪的动机,但是太子如果力挽狂澜重塑形象,胤礽还是会做皇帝的。那么康熙心中默默考虑的那个备胎,就是新皇帝的肱骨,势必像后来的恭亲王一般存在。
出于进可攻、退可守的考虑,康熙也不会把那个备胎推到前台,引来诸皇子的讨伐而陷入危机。胤礽如果自己没能力对抗其他皇子的炮火,这皇帝不要他做也就不做了。
康熙听说四阿哥胤禛病了颇为重视、胤禛不能参加木兰秋狝康熙很明显表示出不太痛快,这显然说明了康熙有意借这两件事抬高胤禛的地位,为皇储之路做铺垫。
无论是复立太子还是圈禁十三阿哥,这都是康熙在牺牲自己其他儿子,为的是给真正的国主铺路。毕竟,国家高于一切,自己的亲生儿子该是弃卒就得舍弃。太子果然不负众望,打烂了自己最后一张牌。胤礽第二次被废,基本上可以说只剩下老四和老八这两个候选人了。
在康熙皇帝心中,八阿哥早就因为把精力过多放在权术而不是国事上失去了皇帝的宠信。但是不到最后一刻,康熙皇帝是不会昭告天下自己的真正心思的。
我想康熙真正彻底放下一切顾虑,将四阿哥胤禛的名字写进宝册,就是在他死前不久的时候。如果康熙皇帝还能再活十年二十年,他还是会默默地观望下去,以防出现什么意外事件。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