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都知道曾侯乙編鐘珍貴,可誰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現代科技都造不出


都知道曾侯乙編鐘珍貴,可誰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現代科技都造不出

"明物知過往,不悔華夏中華郎"。五千年的歲月,我們國家出現了許多能工巧匠,製作了許多精美的物件。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了,有許多高仿品,它們甚至比真品的質量還要好。但是有一件中國文物用再高的科技都仿製不出來,它是曾侯乙建鼓底座,上面有很多條龍,而且很難數清龍的條數。

兩千五百年前的智慧

現代人都無法仿製的文物,竟然是誕生於戰國時期。當時曾侯乙掌管著一個位於南方的封地,因為他是繼承祖輩的封地,祖輩幫助他把這裡建設得很好,所以曾侯乙有空閒時間去陶冶情操。

都知道曾侯乙編鐘珍貴,可誰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現代科技都造不出

曾侯乙喜歡音樂,有天便讓一個青銅器澆鑄巧匠給他造一套編鐘和建鼓底座。這套編鐘的音色不錯,但這並不是最吸引曾侯乙的地方。建鼓底座十分精巧,高0.5米,直徑0.8米,是鏤空的,由8對大龍和許多條小龍組合而成。這些龍首尾糾纏在一起,錯綜複雜,令人眼花繚亂。但是這麼多的龍在一起並沒有雜亂無章的感覺,它們好像是按什麼方法排列的,但又說不出來,十分奇妙。

龍的形狀都不一樣,身上都有鑲嵌綠松石,栩栩如生。在編鐘聲響起的時候,這些龍還會交疊、相互攀爬在一起,並且交疊的時候顯得很有規律,給人美的體驗。因為可以動,本來就很生動的龍就又多了些生機,遠遠看上去好像是群龍在一起嬉戲。並且在不同的角度看這個底座,龍的條數都不一樣,僅靠目測很難數清楚有多少條龍。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建鼓底座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什麼事古代的鼓。在戰國時期,鼓是立在地面上的一個長柱,敲打它可以發出聲音。因為長柱立在地面上不能站得很穩,敲打的時候會發生移位,所以用底座來固定。

都知道曾侯乙編鐘珍貴,可誰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現代科技都造不出


曾侯乙在收到工匠作品的時候,表示十分喜歡這個底座。不過可惜的是,因為龍的樣子有些怪異,這個工匠沒有得到特別多的賞賜,甚至都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名字。

在曾侯乙去世後,這套編鐘作為他的喜愛之物葬入墳墓中,陪伴他沉睡了兩千五百年。

出土時震驚眾人,工藝難度極大

1978年1月的一天,駐紮湖北隨州的解放軍某空軍雷達修理所正在進行施工。原本他們只是執行一次普通的任務,進行一下廠房擴建而已,誰知道竟然會有如此大的發現。

當時修理所的人員要開山炸石,當爆炸聲響起,人們除了和往常一樣看到滿天飛的灰塵,還看到了數不清的文物。於是這塊地方成為了考古地點,出土了一萬五千多件文物

都知道曾侯乙編鐘珍貴,可誰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現代科技都造不出

考古人員入墓室後,對編鐘進行了清理。這時,考古人員發現編鐘的旁邊還有一個鼓和建鼓底座。鼓因為是木質的,不容易保存,所以已經腐爛了。但是建鼓底座是銅質的,不易被腐蝕,還很完好。讓人奇怪的是,在場的專家們竟然從來沒有見過相似的。要知道,自古以來皇室的陪葬就很講究,專家一般是見識過各種珍品,所以見到稀有的文物時也是比較鎮靜的。但是這個建鼓底座可是獨一無二的,讓在場的人無不讚嘆。

一般來說,文物不適合見光,被手機拍攝也會對它們造成損害。所以博物館展出的很多物品都是仿製的,以此來保護真品。這些仿品除了年代不同,容易被鑑定出來之外,外表和觸感簡直是一模一樣。從現在到底座出土的時間,已經有將近半個世紀,理應已經有仿品出現。但是這個建鼓底座卻仿製不出來一樣的,仿品和真品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它究竟是有怎樣的奧秘,讓聰明的現代人都還原不了它呢?

都知道曾侯乙編鐘珍貴,可誰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現代科技都造不出

在還沒有3D打印技術的時候,湖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都沒有辦法回答龍的確切數目。大龍的數量比較好數,是8條,但是小龍的數量可不好確定。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上去,龍的數量是不一樣的。有些遊客對這件青銅器很感興趣,沒事就來數一下,得到的數字也不一樣,有人說108條,有人說107條,而且他們自己也不敢肯定說的到底對不對。

並且這個底座並非一次澆鑄而成的。這樣複雜的物件,想要一次性完工簡直就是難如登天。所以專家分析,它是在多次澆鑄之後拼接成的。而且這件底座上面的龍,除了時間對它們的鏽蝕,竟然沒有一點別的瑕疵,這就加大了還原這件文物的難度。更神奇的是,底座明明應該是採用了分段式澆鑄,而上面居然找不到焊接的痕跡,

這樣看來,這個底座簡直就是一個渾然天成的作品,它似乎一開始就長這個樣子。這樣的作品,難以想象是出自人類之手,還是兩千五百年前的人。

都知道曾侯乙編鐘珍貴,可誰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現代科技都造不出

勉強做出的仿製品差異極大,還原仍是難題

用3D打印技術可以將其勉強複製一下,但是真品和仿品顯然不一樣。別說是研究青銅器的專家了,連普通人都能一眼看出來兩者的區別。曾侯乙建鼓底座上面的龍是很有生機和活力的,而機器做出的龍很僵硬。就像手工的針織品和機械的針織品差異很大一樣,這些龍給人的感覺就很不一樣。

再說原件是渾然天成的,沒有瑕疵,各部分交相呼應,少一點都不自然。仿品還原不出這種感覺,沒見過真品的人可能還會稱讚一下仿品,見過真品的人可就不會覺得這有多麼好了。

這並不能怪湖北省博物館沒有用心製作仿品,負責人也是請了很多實力強勁的單位來進行還原,但是效果都很一般。這樣一件文物,連數清上面的龍都極為困難,仿製的難度自然不必說。或許我們只能再等幾年,看看有沒有更先進的技術出現,再去考慮還原它的事了。

都知道曾侯乙編鐘珍貴,可誰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現代科技都造不出

在節目《傳世國寶》的第一期,講的就是這個曾侯乙建鼓底座,足見其精妙。不過就是因為它太過出名,曾侯乙墓出土的其他七件國家級文物顯得不那麼耀眼。

除了用高科技把它還原,我們還真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探索出曾侯乙建鼓底座的奧秘,知道它是如何建成的。如果能夠知曉,我國的手工業水平將會有不小的收穫,它或許還能激發建築業等行業的靈感。

古人的智慧實在是不容小覷,留給我們的東西也一定要研究好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令人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