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老吳艾國潮|揭祕孫思邈百歲艾灸奧祕,分享膏肓灸創新解決方案

歡迎點擊關注【老吳艾國潮】,共同“守正創新”古老艾灸。跨界集成現代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眾多奇點科技,以體溫管理為核心,專注創新新尚醫學艾灸,助力都市群體迴歸太陽溫潤生活方式,趕走低體溫,驅離寒溼淤。我艾太陽,因艾生愛!讓每個生命因艾充滿陽光!

在很多介紹藥王孫思邈艾灸長壽的文章裡,大多可以看到兩句話,一是“身要安三里莫要幹”,一是“艾火遍身燒”,那麼這兩者之間有無聯繫,而藥王壽過百年的灸法到底有何奧秘訣竅,就更是值得仔細斟酌和深入研究的問題,非常有健康價值。

[藥王長壽靠艾灸]

首先來看“艾火遍身燒“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其並非是說真的艾火全身炙烤,而是要始終保持“灸感”的傳導,或者客觀存在,這與“三里莫要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描述灸感及其程度的。唐代時,盛行瘢痕灸,灸後會在穴位表皮上形成灸瘡,經久不愈,或者有意在灸瘡上繼續施灸,令灸瘡新老疊加,持續保持無菌感染,但又分泌物滲出的狀態,這就是”三里莫要幹“的真實含義。

老吳艾國潮|揭秘孫思邈百歲艾灸奧秘,分享膏肓灸創新解決方案

孫思邈畫像

​瘢痕灸所造成的炎症過程,無疑會使機體持續“灸感”及其傳導狀態(例如痠麻脹困,寒熱溫涼痛等),並處於創傷應激的高免疫力狀態,也就是“艾火遍身燒”的狀態,可見長時間持續保持灸感(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自然接種免疫的狀態),才是其重中之重,也是藥王孫思邈艾灸的奧秘之一

古往今來也都將足三里作為養生調理的第一要穴,認為堅持艾灸足三里穴可以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有助維繫後天之本的穩定,保持氣血生化之源不竭,調節和振奮臟腑之機能。因此,足三里穴也受到了歷朝歷代名醫大家的重視。據傳我們曾在延安時期和解放初期,開展過以刺灸足三里穴為主,預防流行性感冒、麻疹、腸炎、細菌性痢疾的工作,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時也多有新聞和學術報道。相傳日本在上世紀30年代也曾由厚生省發佈元旦全國通令,號召掀起一個“人民三里灸健康運動”。

現代研究證明,刺灸足三里穴對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運動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體溫調節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有比較顯著的影響。特別是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在對神經系統的影響方面,可以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復,提高大腦皮層的工作活力,促進植物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在循環系統、血液成分的影響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調節心律,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此外,還能調節內分泌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應激能力等。足見刺灸足三里穴是有科學基礎的。

老吳艾國潮|揭秘孫思邈百歲艾灸奧秘,分享膏肓灸創新解決方案

足三里穴位置

弄清楚了“艾火遍身燒”主要是指“灸感遍身傳導”,那麼艾灸足三里穴屬於藥王孫思邈當年最主要的保健灸法呢,答案是並不完全,因為除了足三里穴,藥王其實還有更加系統的保命灸法殺手鐧-那就是“膏肓灸”。也許足三里可以是常用灸法之一,也是比較容易堅持和流行的灸法,但並非藥王孫思邈保命延壽的奧秘灸法。

[藥王膏肓灸]

簡要回顧梳理膏肓灸發展的來龍去脈,有助於更加清晰的瞭解和認知其在中醫體系裡的獨特地位與價值。數千年來,“膏肓灸”既是中醫起沉痾去痼疾,治病、防病、養生的大法之一,更是中醫重量級的成熟特色外治方法。

膏肓灸“奠基於秦、漢《內經》的基礎理論指導;繼承於魏晉發展出的化膿灸;崛起於唐孫思邈《千金方》中指稱“膏肓無所不治”;盛極於宋代的廣泛臨床應用;至南宋莊綽以《灸膏肓腧穴法》集宋以前膏肓灸之大成,涵蓋揣穴方法、灸療壯數、灸後補養等內容,撰成專著,

開創了單穴成書的先河,也標誌了“膏肓灸”的日臻成熟。後普及於明、清各個醫家及醫著的闡發。膏肓灸這種清晰而無斷代的根脈源流,傳承闡發脈絡,充分展現了其巨大的臨床價值和生命力,足見其守正創新的必要性和深遠意義。

老吳艾國潮|揭秘孫思邈百歲艾灸奧秘,分享膏肓灸創新解決方案

孫思邈著作《千金方》

首先,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對針灸有系統而深刻的親身實踐和豐富總結,也有遍訪當代名醫高人的體驗總結,形成內容十分豐富的針灸驗方900餘首,同時還有關於針灸理論與方法的系統論述,頗多創新。其中尤以對艾灸的論述豐富和獨到,其在針灸方面的貢獻,被後人稱為繼

《內經》和《甲乙經》之後的第三個里程碑,迄今難以被超越。可見孫思邈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對膏肓灸的獨立成法,及其進一步提升和發展推廣都至關重要,很大程度上不失其奠基樑柱的關鍵支撐作用。孫思邈的膏肓灸法最早載於《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七,南宋莊綽撰為一卷集《膏肓腧穴灸法》。其灸法要點主要包括:一是強調膏肓穴的取穴方法,務必使兩肩胛骨充分分離,“筋骨空處,按之患者覺牽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孫思邈特別強調取穴的體位和準確,“若能用心方便,必得灸之,無疾不愈矣”、“不爾,即胛骨覆其穴,灸之無驗”。可見選穴不準,不獨療效不顯,而且可能徒傷皮肉臟腑。正確體位,準確取穴是膏肓灸能否成功的前提。藥王的經驗和無私的分享告誡,也引起了後世歷代醫家的高度重視和共鳴,莊綽的膏肓穴專著中,羅列有13種膏肓穴的取穴方法與體位,並附有18幅附圖以說明詳細的尺寸和注意事項等,這在整個中醫藥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範例。

二是膏肓灸必定要重灸,施灸壯數宜多,灸量務足

,“灸至百壯千壯”以上,方能效如桴鼓 。結合現代臨床的具體情況,一般以十多壯,或者幾十壯為宜。當然對虛勞、腫瘤、多種慢病等消耗性疾病,必須重灸才能達到治療量,如果灸不到位,只會損氣耗氣,可能還會造成氣機壅滯等變證,這也是施行膏肓灸必須要注意的。古語所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其實不僅是說艾灸須用三年陳艾,以減少艾的燥熱性,使火力柔和,免傷皮膚腠理。而且深一層意思更是指出,治療七年之久的慢病、久病等虛證,要灸療三年以上才能根治的意思。

老吳艾國潮|揭秘孫思邈百歲艾灸奧秘,分享膏肓灸創新解決方案

膏肓穴位置

三是說灸完膏肓穴後必須灸氣海(或丹田、關元、中極之一穴)、足三里穴等三穴,“以引火氣實下” ,防氣火壅盛於上,可見藥王艾灸並非傳說之中的僅灸足三里穴那麼簡單。

藥王還特別強調膏肓灸後的調養管理,至少包括:飲食宜忌溫軟清淡,忌食生冷葷腥發物,謹防風寒暑溼,勿房事。至此,灸前操作體位正確,灸穴灸量足夠,灸後調理完善,必能達到藥王孫思邈當年所描述的“膏肓無所不治,無所不療”的至善境界。

[如何守正創新膏肓灸]

守正創新至少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其一就是為什麼現代人膏肓灸的灸量需要變小那麼多,如何把握才好。主要原因包括地球持續變暖,遠較唐代的平均氣溫低,艾灸的基礎消耗量增加;其次,唐代人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太陽軸心生活方式為主,體型粗獷而耐受性更高,而經常曬太陽也令其對艾熱的敏感性降低。非足量無一達成溫通之效。經過一千多年的進化之後,當代人的都市生活方式相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現代都市族群更像溫室內的弱苗,對於艾灸的敏感度大幅增加,而耐受度則大幅降低,這大約就是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臨床施灸時,必須遵守“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三因制宜原則,做到辨證施治和辨人施灸並重,對於意志堅定,或者求生意志強烈的患者,在徵得患者本人和家屬同意之後,依然可以選擇較大灸量的瘢痕灸(但需謹記創傷性灸療屬於醫療行為!)。


老吳艾國潮|揭秘孫思邈百歲艾灸奧秘,分享膏肓灸創新解決方案

瘢痕灸之瘢痕

二是普遍不用瘢痕灸,如何保證“艾火遍身燒”。都市群體愛美時尚,怕痛懼傷,非到萬不得已,是絕難接受瘢痕灸的,不僅疼痛,而且會留下永久瘢痕,創傷期大致還會影響穿衣活動等,種種都與現代都市生活群體的理念和習慣等大相徑庭。灸量減小之後,如何遞補替代,有效補償灸感的問題,自然就變得十分突出。這顯然已經成為當下傳承發揚膏肓灸最大的困難所在,也是能否獲得較好療效的關鍵之所在。解決的思路大方向當下也許只能是尋求奇點科技來彌補和破局

三是創新向善的膏肓灸法國潮解決方案。總體方案包括整體統籌,內外兼顧,三棲合力,營造膏肓灸較長灸感的舒爽小環境。在三因制宜和辨人施灸的前提與基礎上,變單一的艾灸“火箭”為導彈,增加精準制導的外用靶向釋放系統,直接加強艾灸的灸感穩定持續存在。同時在灸後梢事休息完,即內服源自藥王孫思邈的藥食同源灸茶,小分子快速直接吸收,健脾益氣,平衡陰陽,迅速解決艾灸後過度應激,比較容易出現的口乾舌燥,肢體酸困,頭暈脹悶等不良灸感,同時配合艾灸時用的灸液製劑,發揮內外兼顧,整體配方,三棲合力,疊加聚焦的協同增效作用。

在艾灸過程中,與艾灸同時增加應用的灸液,成為能否保持“艾火遍身燒”的關鍵之一(內服灸茶也有貢獻!)。沿用孫思邈的中藥經驗,以艾草和生薑等為主組成複方,採用分子動態萃取技術或者離子提取技術,獲得全生物活性成分的灸液,並將其進一步創新制成能夠靶向速釋透皮,緩釋吸收的外用脂質體系統制劑,既能夠快速透皮吸收到達深層的皮下筋膜、經絡和網絡體系,在艾灸過程中起到增效減負,改善衛生和安全基礎等作用,又能夠緩慢釋放,生物賦能起到持久溫熱同頻的“灸感”,發揮平均不少於6小時甚至更長的持續艾灸作用。

老吳艾國潮|揭秘孫思邈百歲艾灸奧秘,分享膏肓灸創新解決方案

守正艾灸,創新國潮依然在路上。眼下的膏肓灸解決方案可能並非終極方法,有關膏肓灸的傳承創新會持續迭代,不斷提升完善。隨著整體科技進步,特別是現代物理化學進展,特別是複雜性科學對生命本質等認知的持續深化,相信有一天,我們一定能夠創新出更為理想、更加可靠的“膏肓灸”法,讓百姓不再會病入膏肓,而是像孫思邈一樣,善用膏肓灸,人人都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有興趣瞭解更多者,請直戳:


吳周強研究員,百年醫藥世家、圩年中藥專家,艾灸創客,守正艾灸,創新國潮。

*敬請大家批評指正,也請【點贊】、【關注】、【私信】。所有評論諮詢必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