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为什么放弃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小右PAI


元末时期,吏治腐败,国内战乱四起,百姓生活于水生火热之中。朱元璋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将元朝推翻,建立了大明帝国。但是我们都知道,元帝国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帝国,元朝的疆域我们也都很清楚,它非常地广阔。但是为何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何要主动放弃元朝的大片领土呢?愿意其实很简单!也很无奈!

当然了,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来看一下元朝和明朝的疆域分布!

朱元璋——剧照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并且是从原来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所过渡而来的帝国,其统治逻辑与中原王朝完全不同。在统治上,元帝国往往能同时统治长城南北地区,但中原王朝则做不到。因此,元帝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帝国”。

元朝的前身为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在铁木真建国时,领土面积并不大,但是经过铁木真以及子孙的三次西征之后,其疆域得到大幅扩张,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但是请注意了,虽然此时蒙古帝国的疆域很大,但是随即便被分割了出去,最后形成了所谓的“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

公元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了窝阔台在漠西的领土,其国土面积达到1372万平方公里,若将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地区,则领土面积高达2267万平方公里。

元朝疆域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元朝是“四大汗国”中名义上的主导国,但实际上这些国家与元朝并没有半点政治关系,更谈不上管理。所以,元朝的疆域面积也就不涉及到四大汗国的疆域范围之内。它所统治的地区,除了中原地区以外,还包括有蒙古诸地。则大致包括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等地。

明朝将元朝推翻之后,不仅占据了元朝占据的中原地区(汉地),同时也占据了长城以北的大部分领土,其中包括辽东之地;西北的哈密、沙洲、安定、赤斤蒙古、新疆等地;西南地区的吐蕃之地;东南地区的澳门等。这些领土归结起来,已经差不多和元朝的一样了,但是没过多久,这些领土的是统治权已经外流,朱元璋更加无暇顾及。所以到了洪武后期的时候,明朝疆域,大致有900多万平方公里。当然了,这与元朝的疆域比起来的确是要小得多。原因何在呢?

明朝疆域

实际上也很好理解,朱元璋虽然推翻了元朝,占据了元朝的大部分疆土,但是他所管理的地区基本上只有长城以南地区,至于长城以北之地,根本就难以涉及。因为明朝是一个典型的汉人王朝,它的统治逻辑,基本上都只是针对中原地区的,对于草原上的逻辑来说,它根本无法企及。

首先就税收和官僚体制来说。皇帝想要更好地实现统治,那么就得需要官僚来帮助他进行管理,官僚也需要养家糊口,所以就需要给他们发放工资。那么这些工资从哪儿来呢?当然是从中央财政出,中央财政则需要国家税收来维持。我们知道,明朝初期的税收主要还是农业税,但是想要收取农业税就需要一个能够定居的地方。而草原上则就不一样了,因为自然原因,草原上难以像中原一样实现耕种,至于定居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明帝国想要维持这些地方的稳定和统治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再者,对于朱元璋来说,明帝国刚刚建立,最需要稳定的应该是中原地区,这不仅是国家财政的最大来源,同时也是实现统治最好的地区,至于北方哪些少数民族地区,即长城以北之地,只要他们名义上服从自己就可以了。至于他们干什么,自己也无暇顾及。

所以总的来说,朱元璋为何要放弃元朝大片的领土呢?实际上并不是他想放弃,而是能力有限。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

  1. 《明史》

  2. 《元史》

  3. 《中国通史 · 明清史 · 第三章 · 制度的更张与势力的发扬》


方圆文史


明取元而代之,朱元璋带兵打跑了元朝的统治者,建立大明,这才让天下最终姓了朱。不过元朝当时并未被朱元璋完全消灭,而是跑到了暂时更加适合避难的地方去休养生息。

按道理来讲,此时元朝人的手中还有约1000万平方公里地盘存在。明朝若想永绝后患,怎么也该想尽一切办法将之占为己有。可是实际上,明朝并未做到这一点。那么,明朝建立后,元朝还有部分地盘存在,为何明朝没有将之占为己有?

其实,明朝并不是不想去将整个原本归属于元朝统治的疆域都收入囊中,而实在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将元朝仅剩的那部分领土打下来罢了。要知道,从朱元璋正式称帝开始,他就曾多次亲自带兵去攻打元朝的残余势力,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消灭元朝的这些残余势力,并将原本属于他们的领土收归到大明朝的疆域范围内。只可惜每次出征,收到的结果都不是很能令明朝的当权者们感到满意的。这样到后来,明朝的其他统治者不但放弃了攻占元朝残余势力所占领着的疆土,甚至还将曾经专门用于防范这些残余势力南下入侵大明疆域所设的边防机构都撤销掉了。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会对明朝打不下元朝残余势力,占领着的疆土的原因颇感兴趣。其实,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确实是蛮多的。

元朝残余势力占领的疆土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

其实说起来,当时明朝没有攻下的原本属于元朝的疆域部分也就差不多只剩下漠北及西伯利亚、半岛北部、宝岛群岛了。而从地形地貌和这些地方的具体自然条件来看,都无疑给明朝的军队制造了比较大的进攻障碍。就算明朝的军队能够顺利开拔到元朝残余势力占据的那个地方,他们中的多数人也很难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

这样一来,别说攻打元朝的残余势力了,能不在当地生病或者遇到各种其他方面的麻烦就算是很不错的了。相反,元朝的残余势力对他们所处的那个环境却适应的很。

在这种情况下,两军之间一旦爆发战争,明军根本就不太可能有好果子吃。就算他们能够在正面与对方交战的过程中将对方打败,那对方在逃亡过程中也会比较占熟悉地形的优势。所以说,不管怎么样,明军最后都将得不偿失。既如此,他们还怎么可能会继续恋战呢?

明朝能用于继续攻打元朝的将领已经所剩无几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曾经先后对元朝的残余势力发起过很多次的进攻。虽然最后都并未占到太大的便宜,但起码那时的明军手中还握有个进攻的主动权。而之所以明军当时还能拥有这样的主动权,不光是因为他们的皇帝足够英明神武,还因为当时明朝拥有大批能征善战的大将,比如徐达、汤和、常遇春等等。即便有几次讨伐元朝残余势力时,朱元璋并未亲自挂帅,但是明军的气势却依然很大。如果不是朱元璋自己在世的时候急于为孙子清除称帝的障碍,杀了那么多擅长打仗的大将,那他之后继位的皇帝,应该还有机会继续攻打元朝才对。

只可惜朱元璋当时可没有这个觉悟,只知道将心思都扑在如何才能帮助自己的孙儿将称帝之路清扫干净这件事上。结果到他的孙子继位的时候,大明朝真正还能用得上的武将已经所剩无几了。虽然后来朱棣谋夺了皇位后,也曾经致力于过讨伐元朝残余势力这件事。但是他在这件事上取得的成效并不太明显,就更不要说他之后的明朝接班人在这件事上能够做出多大的成绩来了。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元朝剩下的那些疆土之所以到最后都没有被明朝占据,并不是因为明朝不屑于或者主动放弃了与元朝残余势力争夺这部分地盘的机会,而只是因为明朝当时根本没有能力将这部分疆土占为己有罢了。正因为如此,元朝灭亡后,它的残余势力才会一直都与大明王朝并存。而且但凡元朝的残余势力抓到了机会,他们就会对明朝展开疯狂的骚扰和反扑行动。由此可见,当时明朝在北方的边防形势应该算得上是蛮严峻的。


汗青正浩



不是朱元璋要放弃,而是北元不允许明朝占领漠北之地啊。

大家想想朱元璋是怎么建立明朝的,是通过第一次北伐成功,消灭了元朝才建立明朝的。大家注意朱元璋的北伐成功,只是结束了元朝的全国性统治,当时元顺帝由大都逃回漠北老家,继续抵抗明朝,是为北元政权。

大家想想,明朝是活生生将元朝的全国性政权给消灭了建立的,蒙古族回到漠北草原,肯定咽不下这口气,因此他们建立的割据政权北元,就将明朝的北上的路给堵死了。

而同时期,明朝先后平定了四川、云南、东北等地,也就是说其他方向都开始陆续统一,只有北方草原的北元政权一直在阻止明军北上。

最开始明朝也想将北元击败,彻底按照元朝的版图统一中国,但受阻了。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五万骑,三路出兵“清沙漠”。

何为清沙漠呢,当时明庭将对北元用兵,称为“清沙漠”或“肃清沙漠”,意思是彻底清空,可见明庭之决心。

但这次用兵并不顺利,徐达率领中路军出雁门,至野马川败北元军队。五月,至岭北,扩廓帖木儿与贺宗哲合兵来战,徐达竟然罕见的战败,死伤数万人,因此徐达“敛兵守塞”。冯胜的西路军和李文忠的东路军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无关大局,这次出征自然是失败了。

这一次出征失败以后,朱元璋感到北元一时难以全部平定,就改主动出击为以防御为主的战略。

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徐达和李文忠前等往山西和北平练兵备边,临行时告诫他们说:山西、北平紧邻蒙古,“无事之时,正宜往彼练习军士,修茸城池,严为守备”。“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若专务穷兵,朕所不取,卿等慎之”。

除了对北元军事行动以外,朱元璋还对北元采取了拉拢政策。特意申述:“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

元朝全国性政权结束以后,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留在了中原广大地区,还有元朝军队,当元顺帝北走时,也留下来不少,都被明庭安排到全国各地,或编为民,与汉人一起从事耕种,互通婚姻,或编入军队之中。

可见不论是军事行动还是拉拢政策,朱元璋都没有放弃蒙古,更没有放弃漠北之地。

但由于元朝全国性政权结束以后,蒙古建立的北元割据政权,又开始退化成为强大的草原部落,这些军队依仗很强的机动性,明军是无从下手,最多是胜仗,却做不到歼灭或者降服,最后只能被迫放弃了。

而随着北方蒙古的牵制,加上受限于农耕文明的局限性,明朝自然没有余力再在向其他方向大规模的扩张了。


宋安之


楼主问的有问题,不是放弃,而是打不过去,这里主要说的就是漠北和西伯利亚。

在1367年底,朱元璋在平定了江南诸割据势力后,命徐达、常遇春率25万精锐北伐大都,旨在一举消灭元朝,赶走蒙古,收复大都。

北伐大军出乎意料的顺利,先后攻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与1368年八月攻入大都,元顺帝携蒙元贵族北逃漠南。随后北伐军陆续收复山西、山西、甘肃等地,剿灭了长城以南的蒙元势力,重新确定了汉人对长城以南的统治。但是蒙元贵族逃回漠南,其仍有强大的军事势力,仍对大明北部造成威胁,并时时南侵,企图重新夺回大都。

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发兵北征,剿灭北元残余势力、稳定北部边疆。于1370年,分兵两路北征,并大破北元势力,北元迁往漠北。

此后朱元璋又七次北征漠北,但均未彻底消灭蒙古势力。之后的明成祖朱棣,又是先后五次亲征漠北,但依然没有彻底消灭蒙古势力。朱棣以后,明朝对于蒙古的军事行动趋于停止。在明宣宗之后,实行战略收缩,先后撤回了从西北到东北的北部边境卫所,于是蒙古势力又兴盛起来,并不断南下,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彻底失去了对蒙古军事行动的主动权,开启了大明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拉锯战。

所以明朝的时候不是放弃漠北和西伯利亚,而是打不过去,在漠北地区,蒙古势力仍然具有强大的军事优势,就是汉人攻入漠北,也难以在漠北立足。直到之后的清朝,采用多种手段,才统治住漠北地区。


史海沉沉


这个问题,有瑕疵啊!

明朝是继承元朝的土地啊,不过那是一寸一寸打下来的,不是全部继承后放弃的。即使造成了明朝没有拥有元朝的领土部分,那也是明朝没有能力收复或者不想收复,绝对不是明朝想要放弃。历朝历代帝王哪个不想拥有全天下?所以这个问题提法不恰当。

而明朝没有收复元朝的哪些土地呢?

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漠北及西伯利亚、半岛北部、宝岛群岛。


1、漠北及西伯利亚

漠北是元朝的发源地,也是元顺帝退守的主要地区。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即发兵25万大举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收复河南、山东、关中等地,对大都形成合围。

识趣的元顺帝很快开溜,明朝顺势收复了大都,长城以南的汉人区域再次完整地回到汉族政权手中。

因为元顺帝主动撤出,并未遭遇到明朝大军的毁灭性打击,因此退守蒙古高原后的元朝势力收缩防线,随时准备南下反击明军,明朝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而明朝一直是在自南向北扫北,在长城南部,因为有大量汉人的支持,因此明军进展神速,很快将元朝赶回草原。但是越过长城后,就是完完全全的蒙古人的势力范围,明朝没有群众基础,再加上游牧民族飘忽不定的特点,因此在这里彻底消灭蒙元势力难度很大。

虽然朱元璋不断越过长城对蒙元进行北伐,设置了大宁卫、开平卫等卫所巩固边疆,但是在大漠深处,明军始终鞭长莫及。从北元到鞑靼再到瓦剌,明朝和蒙古打了200多年,始终没有消灭蒙古势力。

说到底,包括明朝在内的汉人政权,缺乏对北方游牧民族区域有效的统治形式,唐朝虽然设置了都护府但是本质还是羁縻形式,这一问题直到清朝才获得了彻底的解决。

2、半岛北部

蒙古汗国成立后,迅速向周边扩张,周边政权基本都灰飞烟灭。

1231年至1273年,蒙古先后九次征伐高丽,最终高丽投降,成为元朝的征东行省,一直到1301年撤销,再此期间,半岛全境被元朝统治。

而在撤销征东行省后,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但元朝仍然控制者半岛图们江以东的盖马高原地区。

1392年,李成桂建国,随即臣服于明朝,李成桂积极北伐,占领了鸭绿江、图们江以东全部地区,和今天的国境线基本一致。李成桂主动讨好朱元璋,请求朱元璋将鸭绿江以东地区赐予李成桂,获得允许,从此中原王朝彻底退出鸭绿江以东区域。

3、宝岛群岛

1281年,忽必烈在澎湖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于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巡检。明朝继承这一政策。

但是1384年,因为实施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澎湖巡检司,明军退出澎湖。1563年,考量到沿海治安等因素,恢复澎湖巡检司。但是此时的明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在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时,明朝没有能力维护海疆。1622年,荷兰人占领澎湖,1624年,郑芝龙收复澎湖。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并未实际控制宝岛,但是影响力已经覆盖。而明朝时期,多数时间中央政府并未影响到该地区。

至于新疆地区,元朝时期就隶属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不属于元朝的区域。不属于明朝没有收复的区域,而实际上明朝也没有能够收复。

四大汗国和元朝没有隶属关系,当然和明朝也没有关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一起探讨历史!


静夜史


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两回事。虽然元朝名义上仍然是蒙古帝国的宗主,是各个汗国的宗主,但从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实际上就已经分裂了,各个汗国都是自行其是,并不完全服从元朝中央的命令。

而且,因为蒙古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性,所以经常发生继承人之间的战争。忽必烈继位后,就和阿里不哥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而在当时从蒙古的传统习惯来看,阿里不哥的合法性要比忽必烈更强,所以大多数蒙古王公选择了支持阿里不哥。经过这个战争之后,元朝和西部、北部的大多数蒙古汗王就处于对立状态了。

从这个角度说,虽然蒙古确实征服过很大的区域,大半个欧亚大陆都曾经被蒙古帝国征服,但这并不都是元朝能够有效管理的疆域。

即便是从元朝能够实际控制的区域来说,如果只是从地图上看,明朝确实也比元朝小。但反过来说,明朝对自己领土的实际控制能力,要远远超过元朝。

元朝对地方上实际上谈不上什么治理,更谈不上什么有效治理,整个国家管理都很简单粗暴,只要不耽误财政收入,治理上怎么简便就怎么来,主要是靠武力去压。所以现在还有些人说,元朝的时候国家法律环境比较宽松,其实完全不是宽松,而是偷懒,弄得太复杂了,他们自己也玩不转,又不愿意过多的依赖汉人,只能尽量简单。

所以元朝对地方的实际控制能力并不强,整个国家统治的稳定性特别差。才短短一百年,整个国家就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之下分崩离析了,地方上完全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镇压,只能坐视农民起义席卷全国,最后被推翻。

明朝与元朝完全不同。明朝初期也进行了对外扩张,但主要目的是打击作为对立政权的元朝残部,也就是北元的残余势力。明朝本质上还是一个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国家,所以更注重实际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不是一味的跑马圈地,劳民伤财。

比如对当时已经伊斯兰化了的新疆地区,明朝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服行动,而是到嘉峪关之后就停下来了。虽然明朝向西和向北的扩张并不积极,反而是态度比较消极的,只是画地自守,逐步形成了以长城为界的实际控制疆域范围。

但与此同时,明朝通过不断在西南剿灭各种依山阻险的少数民族势力,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虽然西南地区早在汉朝就已经被纳入历朝历代的统治版图,但是实际控制能力并不强,所以才会在唐朝出现南诏,宋朝出现大理这种地方政权,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局面。而在明朝,通过不断的军事行动,把这些地区逐步纳入了朝廷的实际有效控制。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萧武


现如今国内的史学界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成中国历朝历代的一部分,而国外很多历史学者不这么认为,他们反驳国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元朝的统治疆域超越了中国传统意义上领土的范畴,认为元帝国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对汉民族的中原地区实行的是殖民统治。


而朱元璋推翻元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一种复国行为。所以讲当时他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了大漠,谋求民族独立。因而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人的政权和领土。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后来他儿子朱棣又派遣兀良哈三卫深入草原大漠对北元残余势力穷追猛打。而这一系列的军事行为并不是为了开疆扩土,而是为了边疆稳定。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就是为了“天子守国门”,而事实上整个的明一朝都在招受蒙古部落的骚扰和劫掠。甚至好几次北京城都差点被攻破,“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做了俘虏,幸亏于谦力挽狂澜,开展“北京保卫战”,明朝才得以国祚延续。而这些残余势力占领的大部分中原以外的北方地区分割了大部分的疆域势力,所以导致只单单控制中原地区的明朝显得有些“小巧玲珑”。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也没有打出统一的旗号,把大漠和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中亚地区看成自己的固有领土。



再加上明朝由于是汉人政权,是农耕文明。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制约,更注重的是土地的耕耘。因而蒙古帝国统治疆域中的内外蒙古、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对汉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些土地要么适合游牧,要么土地荒芜贫瘠。所以明朝统治者也不愿意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去占领和实际统治这些“鸡肋”地区。只要这些地区名义上的附属,不惹是生非,明朝也不会去派遣军队和官员对其实际控制。


我们现在看历史书上的元朝疆域图大的不得了,这都是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太过生猛,所向披靡。把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大片区域收入囊下,后来除元继承的蒙古汗国之外还建立了四大汗国。这些土地同气连枝,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而现在一般讲到元的疆域的时候总会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显然也是有失偏颇的。元朝的土地面积并不是很大,《元史》载:“北越大漠,西及流沙,南到大海。”元朝皇帝自身所辖面积与今天差不多,新疆、中亚、俄罗斯由几大汗国所属,各方互不辖属。


明朝的陆地疆域虽然较之元朝少了,但海域面积和海外附属国却是空前繁荣,郑和下西洋更是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南洋的附属国。所以说元朝和明朝之前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一个陆上,一个海上。正是由于先人的不断开疆拓土,才有了我们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确立。我们现如今的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民族平等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坚决反对分裂祖国,开历史倒车的恶劣行径!


好史不死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时代,除了元朝的几大汗国之外,归元世祖忽必烈直接管辖的领土就达到了1372万平方千米,可以说是盛极一时。然而仅仅过了96年的时间,昔日的元帝国就分崩离析,此时从南方起义的朱元璋看到了这个契机,于是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遣徐达攻克了元大都,从形式上宣告了元朝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灭亡。但是如果我们有仔细看过元朝疆域的话,就会发现明朝的疆域要比元朝小了很多,那么有人就会说了,为什么朱元璋主动放弃了元朝的大部分故土呢?

其实,并不是朱元璋不想收复这些领土,对于他来说,这项工作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攻下元朝的都城之后,朱元璋不敢有丝毫懈怠,先后对元朝发动了8次大规模的战役。除了第二次北伐朱元璋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之外,其余的几次战役都极大的扩张了明朝的领土,将明朝的国境线也得以扩张到辽东地区,但是以下几个客观条件,却让朱元璋的战果大打折扣。

首先,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太强,只要拥有马匹,蒙古军队就有十分强大的机动性,就算朱元璋再怎么神机妙算,每次蒙古骑兵却总能凭借机动优势跑得无影无踪。除此之外,蒙古军队所占据的地方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十分剧烈,风沙也很大,这对于习惯了中原气候的明军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

其次,自从元顺帝北逃之后,元军之中也出现了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就是扩廓帖木儿,俗称王保保,他和元顺帝的儿子元昭宗相依为命,发誓要复兴元朝,并且挫败了明军的第二次北伐,为北元取得了一些喘息之机。而到了明朝后期,朱元璋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很多武将,因此明初的一些一流武将都是被朱元璋亲手送上了黄泉之路,因此明朝就更没有时间抽空来对付蒙古军队了。

朱元璋去世之后,明朝爆发了长达4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最终取得胜利,并且随后将首都迁到了北京。此时朱棣早已将蒙古当作一个独立的势力来对待,完全没有了朱元璋的雄心壮志,因此在和蒙古军队的作战之中,朱元璋也倾向于保守作战,只有能守住祖宗留下来的国土就好,而此后的明朝皇帝就更不用说了,想收复蒙古所占领的国土完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完颜翠花


这个说法是错的!明朝并没有放弃任何一寸可以取得的土地。之所以显得明朝版图小是因为当时的元朝并没有真正消灭元朝,元朝皇帝退出长城以后继续当皇帝,蒙古高原依旧控制在蒙古人手里,相当于明朝是从元朝版图里独立出来而已,即便是整个明朝时期也没有真正消灭蒙古人政权。

当时的元帝国主力部队并没有跟明朝交锋。两军在中原相持了大约8个月左右,元军粮草不济被迫撤退,这一退就退到长城以外去了。当时的元朝皇帝派王保保领兵2万人断后迎战徐达的北伐军,自己则收拾细软逃到草原上去,然后明朝宣布元朝灭亡,但是实际上蒙古人建立的帝国政权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才被清朝灭掉。

我们可以对比北宋时期的地图跟巅峰元朝地图以及明朝时期的世界地图发现。蒙古人在宋朝时期控制的地盘也就是蒙古高原那么大一片区域;到了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崛起并开始东征西讨,整个亚洲也就放过印度,其余的全部纳入帝国版图;到了明朝时期,在成吉思汗时期征讨的地盘大量独立出去,但是蒙古本土实际上还是由蒙古人自己控制。


优己


明朝是基本上能占的地方都占了,汉地全掌握在大明手中,四周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地区,云贵地区,青藏地区等。明朝的疆土不是靠继承和禅让得来的,是靠明军将士一点一点打出来的,不是想放弃大片领土,想要得到更多领土是要牺牲流血的,靠的是实力。

明朝统一建国,元朝不是彻底灭亡,只是在汉地统治结束。元顺帝逃回了蒙古地区,明朝称之为“北元”,直到1389年才被明军灭掉,蒙古人废除“元”的国号,大元国号的废弃一定意义上意味着蒙古政权放弃了争夺中原的目标,转为立足于蒙古本身。后来的的鞑靼与明朝抗衡至到,与明朝差不多一起灭亡。

大蒙古国(1206年-1635年)依照中国名称的划分,可划为蒙古(1206年-1271年)、元朝(1271年-1368年)、北元(1368年-1388年)、鞑靼(1388年-163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