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手机用户59239030639


洪洞大槐树移民又称明初大移民,这次移民是中国历史上,官方组织的最大一次移民活动。据史料分析,这次移民的数量超过了百万人口,而且移民的安置地区也遍及了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江苏等各个地区。



移民原因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封建地主和某些特殊的寺院对百姓的压迫无以复加,他们大肆兼并土地,残酷剥削压榨广大的劳苦百姓。据记载,仅蒙古安西王非法侵占的土地就达到了30万顷,大护国仁王寺、大承天护圣寺等寺院占据的良田也都在10万顷以上。

土地兼并导致无数的百姓破产,他们被迫卖身成为驱口(元朝特殊产物,基本等同于奴隶)。

面对元朝残暴的统治,逼上绝境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尤其是中原一带,仅至正元年就爆发了上百次起义。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起义。这一次彻底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郭子兴、张士诚、朱元璋等人纷纷响应。其后十几年的时间,农民军与元朝军队在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展开拉锯战。

为了维护腐朽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地主武装竟然残忍的下令屠城;

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

除了劫财屠城之外,元朝末年的天灾也是接连不断。大家翻开《元史·顺帝本纪》可以发现,元顺帝当政时期,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旱灾、水灾、蝗灾。灾情严重时,就连京师都会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洪洞(tong)移民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河南、山东、苏北、皖北百姓损失达到了80%,名城扬州由于兵祸、天灾,更是仅剩十八户人家。

与中原地区的残破相对应的是山西。当时的山西受战火波及很小,而且山西地区也没有遭遇很大的灾情。于是为了恢复生产,巩固大明江山,朱元璋酝酿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移民活动。

这次移民从洪武初年开始,最初的目的地是安徽。比如洪武六年和九年,朱元璋分两次从山西移民到了安徽凤阳垦荒,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

但在移民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对移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心里,这让朱元璋想费劲了心思,大体上采取了三个办法,即鼓励、欺骗、强迫。



最初朱元璋采取鼓励政策,只要大家向中原移民,都会有所奖励。比如曾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袁公正,他主动带领族人由山西洪洞移民到了山东,朱元璋很高兴,直接升官三级,还赏赐了一块玉碑。

很快,奖励政策不起作用了,于是朱元璋开始了诓骗。比如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从山西招募了2.4万户百姓从军,结果这些人被安排到了中原一带后立刻复员,成为了百姓,并且在当地垦荒。

欺骗也不行的时候,朱元璋采用了强迫的行为,给山西各府县配给名额,规定当地官员招募一定数量的人移民。比如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下令山西泽州、潞州等地招募田少或者无田的百姓迁往河北和山东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都是被迫从山西各地迁往中原一带。其中洪洞县因为一棵千年的大槐树而让过往移民牢记,人们可能来自于四面八方,但却深深的记住了这颗树,从此大槐树成为了明初大移民时影响力最大的标志物。



朱元璋去世后,由于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再次让中原地区惨遭蹂躏。朱棣登基后,为了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延续了朱元璋的政策,继续由山西向中原移民。直到永乐末年才终止了这一移民活动。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相传,小脚趾的指甲盖是两瓣的人都是山西移民的后代,不知大家是不是?


我是越关


元末战乱,中原沃土直杀得血流漂杵,大战之后必有大疫,人口锐减十之八九,更加之永乐靖难四年的战火摧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山东,河南,河北成了人间地狱,而左依太行,右有黄河,吕梁之塞的山西时成乐园,加之难民涌入,人口骤增,明廷为开垦中原增加税赋,制定了从山西移民到中原的国策,其移民治所就在平阳府(今临汾),移民场地设在洪洞广济寺,广济寺有棵大槐树,当暮鸦回巢时分,移民上路,依依不舍离开家乡,一步一回头,家乡在那一刻,唯剩下一棵大槐树,定格在移民子子孙孙永世的记忆中,口口相传,生生不息,”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鸪窝”,老鸹不是吉祥的鸟,今天洪洞人按照作家李存葆的考证,全球华人传唱了五百年的歌谣易了一字而成老鹳窝,意思虽好但不少移民可能并不认同,当我拿回来一堆大槐树照片,乡亲们道,去老鸹窝了?我只好说现在改做老鹳窝。又问,五百年都这么叫,怕你去的两个地方吧?我只有苦笑,山西人民心是好心,只怕为各地移民不理解,词改一字,无人见得,移民后裔不是李存葆。


魂舞大漠


你的问题问的很好:”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你可能问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喏,很简单的信息传播,就出现偏差了。




根据学术界的观点:

1.明初山西大量往外移民是事实


2.并没有证据山西人移民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出去的。


3,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以民国初年洪洞士绅景大启、刘子林等创修遗址和编撰志书为发端。但这个历史事件”不见诸史, 惟详于谱牒“,特别是新修族谱,并且是在不断扩大的,一些族谱开始并不是说自己来自大槐树,后来也改成了这个,很可惜,这些说法几乎全部不可考,也就是说说法大都很模糊,没有可以考据的证据。而离移民时间很近的时间点上,并没有发现大槐树传说的踪迹


4.人的记忆本来就是不稳定的。集体记忆更是如此。古代资讯不便,普通大众受教育水平也不高。一来二去历史记忆发生变化也并不稀奇。


5,在很多问题上,学术界其实早就讨论过不少了。他们了解的文献和解释的思路上,不是外面的业余人士可以比的,外界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


战时灯火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事件,是发生在明朝初年,从洪洞县向全国各地进行的大移民。

这次大移民是官方组织的,而移民的政策极其的苛刻,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有向外移民的人。

移民的策略具体是这样实施的,三口之家留其一,六口之家留其二,依次类推。

古代的时候,每一户人家都有很多孩子,所以说洪洞县的大部分人,每家每户都有向外移民。

那么明朝初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官方会组织这样的移民呢?

原来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国家尤其是中原一带,发生了自然灾害,紧接着就是一场瘟疫,让大量的人,在这场瘟疫之中,失去了生命。

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四省尤其严重,昔日最繁华的这一地区,几乎成了无人区,出现了十室九空的场面。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走到这里考察。当看到这种衰败的迹象的时候,他就有了要向这些地区移民的心思。

毕竟这里有良田,有农舍不能继续荒芜下去呀。

经过长久的考察,朱元璋发现山西的洪洞县人口最为稠密,所以,他就选在了从这里向外迁人口。

那么外迁人口又和大槐树有什么关系呢?

当时从洪洞县外迁的人员,有一个必经之地,这个必经之地的路旁,就长着一棵大槐树,据说这颗大槐树是汉朝的时候种植的。

到明朝的时候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为这颗大槐树长的很粗,要七个人才能手拉手的把它给合抱起来。是真真正正的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所以,为了方便外迁的人能够更好的,回到老家探亲,所以,就统一记住了这颗大槐树。

也就是说只要他们回家的时候,见到了这颗大槐树,就说明已经就要到家了。

后来经过专家推测,当年从大槐树外迁的人口中,涉及到的姓氏多达八百多个,遍布中国的全国各地,当然了中原地区的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的移民是最多的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经常会听到老人给我们讲,其实我们是来自山西大槐树的原因。

最后,那棵上千年的大槐树,现在还有吗?

很遗憾,那棵大槐树在清朝顺治年间的一次大水中,被冲走了。如今的洪洞县的大槐树,是用钢铁水泥修成的观赏性的景观。

所以,它已经不存在了。


汉史趣闻


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群居性和舒适性的特点

群居性就不用多说了,那么舒适性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儿女,有了自己的邻居,有了自己熟悉的环境,轻易是不愿意挪动的,因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得需要好长时间来适用。

那么什么情况下,人会进行迁移呢?

一个是发生大的灾害,这个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政府强制所谓,你不得不离开。

自然灾害很好理解,指得是发生大的火灾和大的旱灾水灾。

这些灾害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产不出粮食了,人没有的吃了,就只能到别的地方找食物吃,不去别的地方那我们就只能等死,没办法那就走吧。。。。。。

人为灾害是啥呢?就是战争!

这天天打仗的地方是不能待的,整天炮火连绵,我们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保证不了,

天天提心吊胆,出去买个菜,“啪”,一发炮弹落在你身边,你不害怕那都是假的,

怎么办?只能走吧,离开这里。

那么政府所为呢?也很好理解。

就是执政者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牢固,会想方设法的增加对民众的控制。

比如钱多了,会想办法把你的钱在吐出来一些,

如果收入少了,想办法给你增加收入,如果吃不上饭的人太多,那不得闹事啊。

一个地方入口太少,得想办法用点优惠政策吸引人过去定居,

一个地方太穷,国家会给你补助政策,给你发点红包等等。

最终目的就是均衡发展,大众乐了,执政者也就放心了。

那我们在来看明初山西洞洪大槐树的移民就很好理解了。

自然因素:就是黄河泛滥成灾。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

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至正八年正月黄河决堤济宁路。

至正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

至正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

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有人要问,为什么皇上不管啊?

这个时候的皇帝是元顺帝,不是他不想管,是他实在是管不了了,自己东躲西藏的好不容易当了皇帝,这个时候各个阶层的矛盾很严重,官吏贪污腐败,农民起义不断,这皇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哪一个朝代的末代皇帝的命运都是如此。

有压迫就有反抗,农民就要暴动,那就打仗呗。

打仗就得死人,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

战争使得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乐陵一县,仅剩 400 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

这就是当时作为主战场的实际状况。

而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自然人口就众多了。

那么这个时候,最为皇帝的朱元璋就要发展生产了,先要把吃的问题解决,

中原地区土地是有的,但是没有劳动力耕作啊,不能土地闲在那里吧,

怎么办呢?只有迁移人口。

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当然有正当方式,也有连哄带骗的方式,这个肯定少不了。

那为什么叫做"洪洞大槐树“移民呢?

这就和洪洞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了。

从政史资料记载从山西迁出的人口有很多地方,因为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派人管理此事,也是为了图个方便。

对咯,我得赶紧回家问问长辈们,自己的祖上是不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说不定哦!


阿金大哥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从小就一直听老辈人说的两句话。

元末,中原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又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农民纷纷不堪忍受暴政而起义。最著名的就是“红巾军起义”,朱元璋那时候还是红巾军的一个小兵。

那时候中原地区是交战的主战场,又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十室九空。而山西则很少受到战乱的影响,所以明初便从山西向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部大移民。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就是当时最大的一个移民转运点,人们就口口相传大槐树就是咱们的根。

因为故土难离,当时的移民都是被士兵押着绑着去往自己的移民地的,路上想上厕所了怎么办?就要叫当兵的来解开手上的绳子,这也就是上厕所叫“解手”的由来。

还有人说,为了防止逃跑,在每个移民脚上的小脚趾甲都用刀被划了一道,所以现在小脚趾甲分成一大一小两半的就是当初移民的后代(只是据说)。




予安何时安


“若问家乡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我们是洪洞县人,小时候,就听父辈们这样说。

我们这一带,把上厕所叫作解手。“解手”就与山西大移民有关。为了防止逃走,这些移民都被反绑着双手,由一群官兵押送着。在押送的路上,当有人想上厕所时,便说:“官爷,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就是现在,这一带人,仍把上厕所叫作“解手”。

民间传说与文献记载是吻合的,明朝大移民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共十八次。分布于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共八百八十一姓。光河南就有一百零六县。

明朝大移民,官府由于怕同姓同村人在一起聚众闹事,有一个规则,就是同姓不能迁移到一个地方。这些被迁移的移民,都是一些,既无权也无钱,既无关系也无势力的底层贫民。

现在农村,有许多农民在续家谱,但是,一般的通例,上限只止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之移民,再往上就不得而知了,故有五百年前是一家之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的一些人虽有家谱,也不是当时所立,而是好几代后才立的,比如我的徐姓,也是到六世祖时才立的家谱。这还是比较好的,有的甚至连家谱也没有,只知道听父辈说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人。这也说明,这些移民都是社会底层的穷苦农民。他们既无显赫的家世和高贵的门第值得炫耀,又无文字记载故乡家世的能力,老来常常思念故乡,常对子孙们说,“咱是洪洞县人”,希望后世不忘自己的根。

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农民,而是为了明王朝自身的利益。

由于连年战乱,内地千里无人烟,土地荒芜。而山西基本上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富庶而人口众多。明王朝之所以大规模地移民,就是为了开发内地,为明王朝创造更多的财富。


天使之翼22143


“问我始祖何处来,山西洞洪大槐树”。

现在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老人说起过去的事时,总会说自己是“山西大槐树”下来的。那么这“山西洞洪大槐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还要从公元1373年说起,从那时起,到后来大槐树总共发生过10多次大规模移民。大槐树的移民分布在我国陕西、河南、河北等地。

为什么发生大槐树移民?

元朝末年河南、河北中原之地,以及山东等地,自然灾害严重。

据《元史》记载,单是元朝末年,大规模旱涝灾害,山东19次、河北15次、河南17次,此外江淮地区,也是连年灾害。

就在这些地方闹灾时,山西却是一派祥和之景,山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再者,元朝末年又是一场天下大乱,每逢战争,中原地区必是战火连天,民不聊生。很多百姓也是为了躲避战火开始迁移。

后来到了明朝,为了能尽快恢复生产力,官府组织专门负责移民的人,还在山西大槐树下设了专门的移民负责点。

在中原地区太平以后,很多大槐树下的移民。又开始陆陆续续回到原来的地区,或者去了别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历史上从朱元璋那里开始,到后来,山西大槐树这种断断续续、来来回回的移民曾发生过10多次。

现在哪些地方的大槐树后人最多?

迁到大槐树下的人,主要是中原地区和山东、陕西这一带的人。后来在天下太平之后, 在官府的帮助下,他们又开始迁走,毕竟山西资源有限,不可能让他们全部留下。

大槐树下的人经过多次迁移,迁出山西,去往云南、贵州、新疆、四川、陕西的居多。当然还有很多人跟着解放前的“下南洋”,到海外经商去了。今天他们大槐树后人的足迹,已经遍布大江南北。

其实今天大槐树后人最多的省份,应该是陕西省,陕西与山西相邻,很多人后来就直接去了陕西。比如陕西北部靖边县的樊氏、陕北米脂县的杨家、陕西武功县的戴家、陕北米脂县的并家,这些人都是曾经从大槐树下迁移去的。

大槐树下的后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棵移民神树。


斯幽说历史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山西洪洞大槐树,或许从老一辈那里听说,自己的祖先正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过来的。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不远,根据各种史料来看,确实都存在着明代初年从山西洪洞县向外移民的记载。中国北方很多的族谱,墓碑,祠堂碑文等等也可以证实明代初年山西移民的历史。

明朝初年的洪武,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的移民活动确实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持续最长的移民活动。


之所以移民,主要是因为这里人多,而其他地方人少。

元朝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安徽一带,人口锐减,但是稍微在西边的山西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有统计显示,在明代洪武初年,山西人口接近400万。


今天山西临汾一带是当时整个山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而洪洞县又是临汾地区,人口最多的县。


由于其他地方人太少了,所以为了加快其他地方的发展,新建的大明王朝选择了从山西洪洞一带向外移民。

有数据显示,从明代朱元璋登上帝位的洪武元年开始,一直到永乐十五年,不到50年的时间里,官方就曾经组织过18次大规模的移民,而移民所到之处包括了大半个中国,其中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都是接收移民的主要省份,这并不是全部,在陕西,甘肃,宁夏,云南,四川,贵州,新疆甚至东北三省都有山西移民的身影。


一盘拉条子


在山西省晋南地区洪洞县城北二华里靠近贾村有个大槐树处。大槐树本来不是地名,但现在已被叫成地名了。大槐树处挺有名,这是山西移民的遗址地。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曾存在自然移民和官制移民两种形式。自然移民多因天灾兵患所造成,是属逃亡性的大迁徙。官制移民是官方有目的有准备的强制性迁民行为,是为调节军事政治或经济诸方面的失衡所需要。大槐树处遗迹就是这种官制移民的物证。

元朝末年,兵戈四起。朝野攻伐、拔地屠城,兵患持续十六年。除兵患以外,水旱灾害以及蝗灾和瘟疫亦经年不断。天灾加人祸,致使中原地区 “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到处 “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各地方政府官吏纷纷向中央政策奏报当地破败景况。劳力不足,大片土地荒芜,财政无以支持,直接危及了明王朝的统治。明政府遂采纳了户部等部门和官僚的建议,做出了移民屯田的长远决策。于是从洪武三年便开始了一场时跨半个世纪的大规模的官制移民。

当初,中原各省天无宁日地无宁日,而山西却很少遭受兵患和天灾波及,境内大部分地方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尤其是晋南平原上,居民丛杂,仰事俯育,一片和平富庶景象。这样,山西便成了向外省输送移民的供给地。山西移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人,但洪洞地处交通要道,在晋南又居人口稠密县,便使洪洞在那次大移民中的地位醒目起来。明初时候,洪洞城北有个寺院叫广济寺。寺内设有驿站,并设有常驻驿吏,接洽全国往来公差。大槐树就在寺旁。这棵汉植古槐,树身数围,荫匝数亩之阔。古驿道就从树下通过。汾河滩上的野禽老鹳经年构巢于树冠之上,到了秋冬叶落之际,老鹳窝挂满树间枝桠,星罗棋布,景观甚为别致。明初大迁民的年代里,官府又在大槐树处设置机构,派驻役员管理移民事务,编排队伍,发放 “凭照川资”,即通行或用于说明身份的证件和路用银两。山西当地居民、世世代代守家在地,不愿往别处迁徙。这就更加促进了这种官制移民的强制性。政府更多地采用了招诱和征派方式。传说政府曾广贴告示,说不愿移民者需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并规定集合时限,愿移民者可在家中等候。于是人们纷纷赶到大槐树下。有一回,晋北晋南晋东南三日之内在大槐树周围集中了十几万人。这十几万人突然被武装军队管制起来,被告知大明皇帝有令,凡到大槐树下集中者一律迁走。之后强行被登记,强行发给凭照,踏上不知何时能返的移民之路。

据《明实录》记载,移民活动多在晚秋时节进行。此时百草凋蔽,大槐树也叶落几尽,唯余满眼的老鹳窝 。大槐树下,每当官差下令启程,这些祖先移民们无不泪横满面、缓

缓而行。三步一驻足,五步一回首地寻望家乡故里,越走越远,越走越难再见家乡景象,最后只能看到大槐树上的老鹳窝,留在身中的也是栖息在树间的老鹳在深秋时节无奈的悲鸣。于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就成了最后记忆在移民祖先们脑中唯一的家乡标志。“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这几句民谣就在从大槐树那里出发移居到全国各地的山西居民的后裔中产生和续代相传。如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这些地方,这几句民谣仍旧生机勃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