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導語:唐朝作為封建文明的鼎盛時期,此時的國家疆域遼闊,政治穩定,經濟穩定,各個國家的使者也頻繁來往於唐朝,這一切的文化交流都為唐朝的妝妝飾發展奠定了基礎。

白居易的《長恨歌》裡面就有不少關於女子妝容的描寫,但是《長恨歌》也不僅僅單純描寫了女子,其中還描繪除了唐朝的歷史和封建社會的各種社會關係以及人物細節,這也讓《長恨歌》後來成為了唐朝詩歌的代表。

一、唐朝女性們的首飾飾品

1、詩中的頭飾暗含寓意

看到《長恨歌》中"雲鬢花顏金步搖"的第一反應出的就是白居易對於唐朝女子首飾華麗的描繪,白居易運用了一種直觀地寫作手法,營造出一幕幕唐朝的宮廷生活的真實感。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長恨歌》中"雲鬢花顏金步搖"的繪畫

或許也就是白居易的這番描寫,也暗自道出了楊貴妃從人生的得意到悽美的死亡之間的落差,白居易利用"金步搖"的描繪展現了唐明皇與楊貴妃二人深厚的情感,還使得全詩有了一種動感的狀態。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長恨歌》中描述的繪畫

詩中的"鈿合金鐵寄將去"中的"鈿合",其實說的是古時一種可以容納各種金銀珠寶化妝盒,這個"鈿合"還有"複合"之意,詩中本是描繪""與""的"飲擘黃金合分鈿"則暗暗描繪出了楊貴妃與唐明皇此時已是天各一方的狀態,

從而使詩歌表達出了無盡的悲傷的色彩。

2、束髮物品的轉變

唐朝作為文化快速交融的時期,當時社會上的婦女也有了很多創新性的發展,髮飾不再僅僅是一個束髮的物品,還是一個體現女性社會地位的物件。

在較早的時候,人們使用的束髮物件一般都是木質的或者竹質的,但是在唐朝時期則出現了很多金、銀、玉等質地的,並且在造型上也越來越多樣化。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電影《妖貓傳》中楊玉環的玉髮簪

首飾的演進也說明了一個國家的強盛,畢竟只有國家強盛這些作為裝飾品出現的物品才能有機會進行發展變化,包括唐朝時期出現的釵也都是髮飾演化的產物,同時由於釵的質地比較多變,所以在唐朝時期釵還可以表現出女子的社會地位以及風姿。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紈扇仕女圖》中長釵首飾

唐朝時期的髮釵與簪子最大的區別就是,簪子是一股的,而髮釵卻是兩股的,髮髻上戴的金翠花鈿,並且還有一定的數目規定,這樣做主要是可以明確地位身份,據唐朝史書記載,是可以分為一品九鈿,二品八鈿,三品七鈿,四品六鈿,五品五鈿。在唐朝時期的釵還多為長釵,長釵可以適合於當時較為高聳的髮髻,不僅可以固定髮髻,而且重量較大的釵頭部分還可以與髮髻相平衡。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紈扇仕女圖》中頭部飾品金步搖

唐朝時期除了簪子、髮釵還有一種特別能顯示出女子特質的髮飾,那就是步搖。其中有不少古書中都有對步搖的描繪,"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這也是源於步搖插在女子頭上的時候,步搖會跟隨人的走動,而有微微的顫動,這種

搖曳的風姿可以展現出當時女性的一種朝氣蓬勃。

並且步搖不少都是由金子製作而成,上面也有時會鑲嵌珍珠等物件,女子插上步搖後也會顯現出一種雍容華貴的氣度。

二、唐朝女性們發部造型

1、 唐代女性的"當窗理雲鬢"

唐朝時期,人們不僅喜歡在髮飾做創新,對於頭髮本身也是很喜歡有創新改造的,如在《樂府詩集》就曾說過關於唐朝婦女比較喜歡雲鬢的頭髮造型,這種造型主要是能體現出頭髮的飄逸性。

白居易詩中的"

雲鬢半偏新睡覺"就是描繪出了楊貴妃髮飾上的精美,從而還映襯出了楊貴妃的優美與從容。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紈扇仕女圖》中雲鬢髮飾

不僅僅是在白居易的詩中,杜甫和李白的詩中也曾有過關於婦女的雲鬢髮飾的描繪,如"香霧雲鬢溼"和"不整綠雲鬢"等等。

這種詩中高頻率對於雲鬢的描寫,都從側面反映出了唐朝的婦女是格外重視自己外表裝扮的。

2、京都婦人多兩鬢

在不少的唐朝史料中,不僅僅記載了有云鬢這種發部造型,還有很多其它的頭髮造型,如長鬢、鴉鬢、牙鬢、蟬鬢等等樣式,其中唐朝時期著名的《仕女圖》中就有很多關於發部造型的描繪。

如在《仕女圖》上有一種"蟬鬢"的頭髮造型就明顯是在"雲鬢"上的一種改良,"蟬鬢"就屬於是在梳理頭髮時,在"雲鬢"的基礎上將其將其彎曲翻轉的一種髮飾類型。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紈扇仕女圖》中蟬鬢髮飾

到了唐朝中晚期的時候,"蟬鬢"還發生了一些改變,那會出現了將"蟬鬢"可以與髮髻相互融合,使其更顯得女子柔美氣質,其中在《新唐書》中便有所記載"京都婦人梳髮以兩鬢抱面",其中"兩鬢抱面"便是形容這種梳髮方式。

三、宮廷女性的妝容

1、盛行於唐朝時期的粉妝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有不少關於妝容的描寫,其中如"蛾眉"、"雪膚"、

"花鈿"、"花顏"、"芙蓉如面"、"柳如眉

"、"玉容"、"玉顏"、"粉黛"、"花貌"這些詞彙基本可以說是涵蓋了當時女性化妝的一個大體形象。

粉妝對於古代女性來說是一種比較流行的化妝方式,可以顯示出女性的膚質如凝脂一般,也比一般化妝用的米粉更細膩一些,以在古代也是受到了女性的強烈追捧。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唐代壁畫中的粉妝

對於古人用""的化妝記載,是可以追溯到了戰國時期的,不過那會的他們一般是採用面脂和妝粉的方式來化妝。

在《長恨歌》中的"六宮粉黛無顏色"等描述裡,"粉黛"指的便是唐明皇后宮的妃子們的化妝的一個狀態,若是這些后妃們一個個不化妝的話,後宮將會失去一道美麗的色彩。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唐代婦女化妝順序

不過在唐朝時期,由於文化比較融合,所以化妝時所用的粉妝產品也是多種多樣多樣的,如光粉、粉錫、鉛英、鉛華等等。

最開始婦女化妝只是採用米粉,主要是由於米粉的製作方法較為簡單,並且化妝效果較為明顯,所以在唐代前期女性使用的較為頻繁。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唐代婦女化妝米粉

但是後來唐朝女子則是採用將鉛研成粉末之後再兌上米粉進行一個混合,鉛粉化妝不會出現米粉化妝那般的不服帖,以至於後來女子也就更加青睞鉛粉化妝。

當然除了鉛粉和米粉兩種較為普及的妝粉材料,在唐代還存在水銀膩和龍消粉製作成本較高的妝粉。

2、唐朝時期的"紅妝女兒燈下羞"

唐朝時期不僅有粉妝,還有紅妝, 這裡的紅妝可不是現代人們說的"不愛紅妝愛武裝"裡的紅妝,唐朝時期的紅妝是指,女性通過胭脂在臉蛋部分進行塗抹德一種化妝方式。

李白在其《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寫過"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岑參在《敦煌太守後庭歌》中也有過描寫紅妝的詩句"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這都說明了當時紅妝等裝扮都是相當被唐朝女性所喜愛的。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紈扇仕女圖》中女性紅妝造型

紅妝作為石器時期就已經通過紅色礦石粉末來化妝,後來隨著國家的發展,胭脂傳入內地,由於上色度良好,女性們就逐漸用胭脂替代了礦粉,特別是到了唐朝時期,西域胭脂流入大唐,並且製作工藝也得到了長足的長進,唐朝女子使用胭脂的方式也就越發的多樣化。

3、唐朝時期的

"芙蓉如面柳如眉"

唐朝時期不僅有出色的化妝樣式,還有高達十幾種的眉形樣式,其中還有十種,都是唐明皇專門下旨命畫工師傅親自設計的,它們分別是鴛鴦眉、小山眉、五嶽眉、三峰眉、函煙眉、拂雲眉、倒暈眉、桂葉眉、黑煙眉、半額眉。

如白居易在詩句中就有過這樣的描述"蜂鬢如意梳,蛾眉用心埽",這些話語的描述都說明了,唐朝時期在眉毛描繪上就已經佔有較為重要的位置。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唐代眉形樣式圖

唐朝時期在眉色的運用上也是比較多種多樣的,其中比較常用的就有黑眉和翠眉上,這兩種就屬於在色彩上的濃淡選擇,也就是這般畫法,才造就古人常說的"畫眉深淺入時無"風格。

四、唐朝時期的玩樂項目

1、唐朝時期的宴會"鞍馬皆爭豔,笙歌盡鬥奢"

有了女子描眉化妝打扮,那自然是不能少了遊玩與宴會,這無論是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會進行的,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也是不僅描繪了唐朝時期宮廷女子的妝容,還有不少的詩句是描繪關於宮廷裡的宮宴活動,如"玉樓宴罷醉和春"以及"承歡侍宴無閒暇"這都詳細的描述了出了宮廷裡宮宴的狀態,。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那會不僅僅會組織在皇宮內部的宴會,還會舉行宮廷外的野宴,王維對於宮宴的描繪就是"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唐朝宮廷宴會

若宴會規模較大,平民百姓都可以參與其中則被稱為"酺會",此種"酺會"一般會持續數天。

除了宮廷宴酺會之外,在唐代的朝廷內部還常常舉辦內部的宴會,在《天寶遺事》之中便記錄了多次唐玄宗在宮廷中設立宴會的盛況"

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遊宴。"

在唐朝時期還盛行一種在船上舉行的宴會,只不過這種宴會會更受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不少詩句也都是在這樣的宴會中產生的,如劉禹錫的《三月三日與樂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就是如此誕生的。

2、唐朝時期的"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

那宮宴吃完,必然是還有玩耍的項目,如唐朝時期國家就專門設立了"旬假",這是給官員專門設置的出遊假期,文武百官可以利用這個假期,帶著家中女眷,到全國各地進行遊玩。

在《天寶遺事》中便有記載"長安俠少,每至春時,結朋聯黨,各置矮馬,飾以錦韉金鞍,並害於花樹下往來,使僕從執酒皿而隨之,遇好囿時駐馬而飲。"

我們所熟知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就是對於遊春的一個詳細刻畫,唐明皇為了讓人們有遊春的好去處,還專門將漢武帝所造之"曲江池"修整一新,使之成為花草繁盛、煙水明媚的遊覽勝地。

花鈿朱釵裝飾下的唐朝和它盛行的宮宴春遊發展經歷

唐代《虢國夫人遊春圖》

每到三月三,婦女們尤其是貴族婦女都來此遊賞。喜歡熱鬧的虢國夫人自然不會失去這個機會,與其姐妹結伴而來。

在其他詩句中也有對於遊玩的描述,如唐朝詩人張籍就曾和裴僕射出門一起春遊賞花,留下了"昨日南園新雨後,櫻桃花發舊枝柯。天明不待人同看,繞樹重重履跡多。

"這些詩句的流傳就說明當時不僅僅是國家規定讓人們多出行遊玩,百姓自身也是熱衷於出行遊玩的。

這些文史的記載,都說明了唐朝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所以使得國家的文娛產業發展是如此的良好。

結束語:唐朝時期開放的民風,使得民眾的文娛活動格外的多姿多彩,也就是這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唐朝的國力越發的壯大起來。

唐代女性的化妝濃豔、大膽、奢華,引領了時代的潮流,他們由原來的封建遮蔽到喜好開放的衣著風格,由簡單婉約趨向複雜奢華的裝飾,由俊秀而趨向豐滿的身材,突出了唐朝時女性的標新立異。

唐代人在追求大膽時尚的同時,也折射出唐朝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從另一方面看,也體現了唐朝追求男女平和女權的啟蒙。

白居易《長恨歌》中很全面的涵蓋了唐朝時期一個大的文化環境狀態,其中還反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水平,這都為後世人瞭解一個具有大融合氣質的盛唐風貌。

參考文獻:

《禮記》《唐會要》《舊唐書》《通典》《樂府雜錄》《唐六典》《天寶遺事》《唐音癸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