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中國傳統戲曲在現代音樂市場的創新與發展

中國傳統戲曲以其悠久的歷史,富於變化的舞臺形式,豐富的舞臺表演在古代成為了人們主要娛樂方式,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傳統戲曲逐漸沒落,本文主要討論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戲曲的發展,以及我國戲曲的悠久歷史,創造的璀璨成就,討論傳統戲曲在現代的創新,討論傳統戲曲在現代發展的方式與途徑,以及中國戲曲創新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戲曲在現代音樂市場的創新與發展

一、中國傳統戲曲的悠久歷史

戲劇是一個折射人生的大舞臺,有著唱不盡的婉轉綿延、悲歡離合、人生百態。唱著戲中人的內心獨白,臺上的人情世故變成臺下人的五味雜陳。

中國戲曲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中國傳統戲曲是我國優秀文化的見證與重要載體。在世界上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三大古老戲種。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兩種戲曲的消聲滅跡,最後唯有中國戲曲不斷完善,創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風格特點,還活躍在世界舞臺,為世界人們帶來獨特的視覺感受。

傳統戲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最早追溯到秦漢時期,那時的戲曲多是多種民間藝術的融合,如張衡的《西京賦》。戲曲的成熟與發展時期在宋代,宋代的戲曲叫宋雜劇多是以對白為主的滑稽戲,元朝的藝術成就最為突出,元朝的戲曲體質結構已經變得完整,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關漢卿。以及後來明清時期一系列的發展,近代的戲曲融合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變化才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種形式。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崑曲,川劇,秦腔,晉劇,黃梅戲,粵劇等等。

二、中國戲曲的沒落以及發展困境分析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戲曲發展逐漸沒落,戲曲的沒落是由以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傳統戲曲在現代音樂市場的創新與發展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文學觀念逐漸的從政治化向多元開放的方向轉變。而傳統戲曲仍"高臺教化"的單一理念扮演著教育者的角色,固守單一的表演模式和單一的價值觀念使戲曲逆現代潮流而上,這樣的結果註定這鮮少有市場。
  • 戲曲市場的銳減導致的是從事戲曲表演創作的人越來越少,精英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戲曲的研究評論也日漸薄弱。難以創作出好的有影響力的戲曲作品,像當年的"潘金蓮"那樣的戲曲作品在社會引起轟動的,引發熱烈討論的作品更是匱乏,導致戲曲走上了孤寂之路。
  • 進入了二十世紀,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的思想,審美又一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戲曲源於民間,興於民間,人們在豐收季節帶著豐收的喜悅,在廣場搭戲臺,千家萬戶簇擁在戲臺,人頭攢動的現象已經很少見,新媒體電視歌舞晚會的出現是對戲曲的致命打擊,斗室文化替代了廣場文化。前面對著信息為紐帶的瞬息萬變的世界,傳統戲曲將再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三、中國戲曲的創新元素。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婉轉新穎的歌詞火遍了大江南北,周杰倫以清新的語調唱著古時愛情的朦朧柔美。早在《青花瓷》的年代,歌詞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就已經開始以新的載體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了。

中國傳統戲曲在現代音樂市場的創新與發展

2016年的春節晚會上歌手譚維維與幾位華陰老腔藝人將華陰老腔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中國傳統樂器甚至砸板凳的方式共同演奏,平均年齡68歲的華陰老藝人與時尚搖滾女歌手和聲共鳴。將黃土高原上那粗獷豪放的風土人情,與傳統戲曲的獨特韻味表現的淋漓盡致。讓觀眾深刻的感受著那幹著農活 ,頂著太陽還不忘縱情高歌的黃土農民的豁達豪邁。將原本的陝西方言,改編成普通話。加入了電吉他的元素,使用搖滾,說唱的方式重新唱出華陰老腔。

轉型升級後的老腔再次走紅,身價倍長。這讓我們看到傳統戲曲與現代音樂元素結合的可能

四、現代的音樂市場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衝擊

現在中國音樂多以流行音樂走紅,音樂市場良莠不齊,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抖音快手等新興音樂傳播媒介,致使出現了各種神曲,洗腦解壓的毫無營養的說歌,大多數的青少年從小就聽的這種網紅歌曲,那麼他們的心靈能得到淨化嗎,在網紅歌盛行的趨勢下,反而一些傳統戲曲無人問津,難道是因為傳統戲曲晦澀難懂,若將傳統戲曲進行合理的改編,使之更符合現代人的音樂口味,使之更易與人們所接受。

根據艾媒網2019年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監測報告顯示,中國音樂客戶端用戶規模達5.42億人,這莫龐大的消費市場,讓我們看到傳統戲曲在未來的無線潛力。也讓我們看到線上音樂的龐大,可將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的元素相結合,發佈線上各大平臺,利用互聯網的力量,傳播我們的國粹,讓人民群眾領略到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讓傳統戲曲被更多的人所知道。

中國傳統戲曲在現代音樂市場的創新與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戲曲可謂是內憂外患。戲曲面臨的第一個危機就是國辦戲曲劇團的銳減。觀眾人數也在不斷減少,民營劇團可謂舉步維艱,同時由於越來越少的人進入戲曲領域導致戲曲生產能力不足,人才嚴重斷層,傳統戲曲的市場份額逐漸被新興市場所代替,傳統戲曲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

五、傳統戲曲繼承與發展的具體方法論

首先我認為傳統戲曲中既有糟粕,也有精華,在傳承與發揚的時候應該有所取捨,保留戲曲中符合人們普遍價值觀,符合現代社會潮流的社會正能量的一些東西,去除掉一些保守封建思想,在傳承傳統的同時能讓人民群眾看到更多不一樣的東西。在娛樂的同時也能淨化心靈。

另外要時刻重視戲曲在傳承過程中的完整性,創新中國文化也應當以文化為主,不應該過分的創新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失去了創新的初心。創作內容應該貼近群眾生活,創作方式符合現代潮流,文藝作品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在吸收各個民族和民間劇種的特色與長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在不破壞戲曲的形式與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大膽的借鑑,創新。

要還戲於民,傳統戲曲本身就有這濃厚的群眾基礎,在戲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的離人民群眾越來越遠,還戲於民第一個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讓人民群眾成為戲中人,創作出人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節目。

中國傳統戲曲在現代音樂市場的創新與發展

第二點就是要處理好觀眾與市場的關係,在做到座無虛席的同時,還要滿足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做到為群眾演戲,讓群眾入戲,給群眾寫戲。但還戲於民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其中的問題,普通的老百姓看戲往往是不掏錢,或者是花很少的錢,他們往往喜歡露天戲臺或者公益演出,而戲曲表演者組織者也需要盈利,如果能保證普通老百姓看戲的權利,能看得起戲的權利,這才是真正的還戲於民。

要十分重視各地的非遺戲曲品種的傳承,以及一些容易被人們遺忘的戲曲形式,比如嘗試拍一種尋找民間非遺傳承人的紀錄片,為戲曲的發展為線索尋找更多的繼承人。

中國傳統戲曲在現代音樂市場的創新與發展

戲曲文化傳承創新是重視發揮新媒體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已然成為人們獲得信息和選擇信息的重要途徑,利用好新媒體可以有效的抓住年輕的受眾群體,將新媒體與戲曲文化藝術相結合提升了戲曲的傳播速度,同時互動性也增強了,能及時的瞭解到群眾的觀點與收聽感受,傳播品質得到了保障,具體可以註冊官方實名認證的微信,微博等公眾賬號,並且定期的公佈演出信息,介紹演出劇目。

戲曲文化傳承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中國戲曲表演的形式傳播出來。從而將中國傳統的道德規範,傳統思想觀念,人文主義等優秀思想在戲曲創新中重新迸發出新的魅力,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

中國傳統戲曲在現代音樂市場的創新與發展

戲曲的創新發展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促使戲曲不斷髮展的因素很多,希望每一個都能奉獻一份屬於自己的力量,讓傳統戲曲在現代也能熠熠生輝,讓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讓傳統文化在現代也能發光

參考文獻:

1、吳雅婉《戲劇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創新發展》

2、劉佳音《淺析如何促進東北地方戲曲的創新發展》

3、《劇景時報》

4、《戲劇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