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象形玉佩

商代

高2.7、寬3.3釐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灰黃色。片狀。站姿,鼻端勾捲成孔,軀體肥碩。頸上緣對穿一孔。此器兩面均留切料痕跡。光素無紋。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牛首形玉飾

商代

高4.2、寬3.8釐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受土沁呈灰黃色。牛面中部起脊,牛角寫實,陰刻雙鉤方眼。嘴至下頷對穿一孔。反面平素。技法簡練純熟,屬商晚期風格。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鴞形玉佩

商代

高5、寬3釐米

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玉質青色。器圓雕一立狀鴞,鴞勾啄,立耳,雙翼併攏,短尾下垂,足尾處有小十字穿孔。通體以精緻雙陰線琢出捲雲紋。頭頂飾一斜對穿,以供穿綴。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鳳形玉佩

商代

長13.2、寬7.4釐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白潤,經浸蝕局部泛黃褐色暈斑。體扁平,用絲鋸鏤空線刻。器呈回首長尾夔鳳形,周邊為齒狀,有四個單面鑽成的小孔。兩面紋飾相同,精巧寫實,有石家河文化玉鳳構圖遺風。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鸚鵡形玉佩

商代

高8.4、寬3.6釐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黃綠色。高冠,冠邊緣出脊齒,圓眼,尖喙下彎成鉤,身以陰線雙鉤法刻勾雲紋,短翅長尾,立爪。造型及雕刻風格與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鸚鵡極為相似。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刻銘鸚鵡形玉佩

商代

高8.4、寬4.2、厚0.6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青白色玉質,表面有大面積鐵褐色沁。器物呈片狀,雕琢一鸚鵡,兩面紋飾相同,鳳鳥昂首,“臣”字眼,勾喙,胸前出四組有扉牙。身飾羽翅紋。頭上有冠,冠兩面分別刻有“牧”、“侯”二字。冠部有孔,可穿繫繩。商周時期,刻有文字的玉器極少,此器所刻二字,可能是器物主人的名或爵位,十分珍貴。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高冠鳥形玉佩

商代

長8.13、寬2.04、厚0.17釐米

現藏於旅順博物館

玉質沁呈雞骨白色。扁平狀,弧形。一端刻成鳥首形,勾喙,圓眼,月牙形眉,頭上以平行陰刻線刻出高冠,冠上有一圓孔。鳥的身體上以雙陰線刻出羽翼,尾部齊平。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戈狀冠鳳形玉飾

商代

長11.5、寬3.5、厚0.4釐米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灰白色沁。體扁平。鳳鳥冠雕刻一大一小彎弧形援戈,中間有脊鋒,前鋒呈三角形,尖銳,兩側帶刃,大援下部有扉稜和穿孔,可佩系。鳳鳥呈側立狀,頭後有角,稜形眼,尖喙,雙翅拼攏,尾部向上捲起,爪呈鉤狀,尾、足各有鏤孔。翅膀用陰線雕刻,表示羽翎紋,兩面紋飾相同。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鳳形玉佩

商代

長10.2、寬4.4釐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黃褐色,純潔瑩潤。方形冠,陰刻長羽紋,淺浮雕圓眼,喙略外翹,並對穿一孔,線條流暢,粗細兼施,刀法剛勁。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鳥形玉佩

商代

長8.9、寬3、厚0.1釐米

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玉質褐色,有白沁。玉鳥呈伏臥狀,為片狀玉料琢成,圓眼,雙面皆為單陰線雕刻,尾下垂,嘴有一圓孔以供穿綴。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鳥形玉佩

商代

高2.2、長4.4釐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青白微泛黃,夾有赭紅色硃砂。鳥側身而立,變異長尾呈片狀。下面以雙勾徹線刻出鳥的圓眼、尖喙、鳥羽及渦紋形胸羽,胸下有一個圓孔,可知是垂飾之屬。背面光素無紋。鳥形簡潔古樸,琢制線條剛勁流暢。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鳥形玉佩

商代

高3.5、寬3.3、厚1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潔白溫潤,少有沁色。燕首稍圓,前有三角形尖,圓凸眼。燕身張兩翅,上以雙鉤陰線飾羽紋。尾部分兩瓣,有一圓穿孔。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鳥形玉佩

商代

長2.6、寬1.5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細膩溫潤,有少許鐵鏽沁。圓雕一小鳥,圓凸眼,張口。頸部有一橫穿孔。身上減地浮雕羽紋,尾部以陰刻線表示。玉鳥小巧精緻,十分生動可愛。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鳥形玉佩

商代

長5、寬2.6、厚0.25釐米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灰褐色沁及硃砂痕跡。呈片狀,首部前仰,圓眼,身飾陰刻羽毛,短足,長尾下垂,在鳥的嘴部與胸部各有一圓穿孔,可穿系。兩面紋飾相同。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螳螂形玉佩

商代

長9.7、寬2.2釐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黃綠色,有少量褐色沁。體厚重可穩立。螳螂圓眼外突,前肢折曲,身陰刻雙鉤雲紋。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螳螂形玉佩

商代

長3.8、高1.3、厚0.5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表面有鐵褐色沁。扁平片狀,鏤雕一大腹螳螂,前爪及後尾處各有一圓穿孔。螳螂前肢彎曲下勾,大腹寬尾,腹部僅以幾道陰刻線裝飾。此器整體風格簡約,形象逼真,與商代常見細瘦之玉螳螂略有不同。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蛙形玉佩

商代

長2、寬1.5、高1.1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綠色,有少許水沁及土沁。圓雕一蹲伏之蛙,圓眼外凸,張口。通體光素無紋。此玉小巧,但形神兼備,是商代圓雕玉器的典型代表。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蜥蜴形玉佩

商代

長7.5、寬2.6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已受沁呈白色,並有土斑。器體為扁平片狀。蜥蜴呈匍匐狀,三角形頭,頭尖部穿一圓孔。浮雕橢圓形眼,頸部浮雕兩凸弦紋。四肢前伸,左後肢及尾斷缺。背面光素。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蜥蜴形玉佩

商代

長10.5、寬3釐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灰白色。片狀。蜥蜴肖生,呈匍匐形。淺浮雕圓眼,嘴微張,並與頷底一孔相通,陰線刻足爪。形象生動。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魚形玉佩(3件)

商代

上:長4.5釐米 中:長3.5釐米 下:長5.4釐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上:玉質青色。長條片狀微弧。大頭,體肥,尾下彎呈弧形。用陰刻線刻出眼、鰓、背鰭、胸、腹鰭和尾部,近口部有一穿孔,可佩系。中:玉質土黃色。扁平長條形。魚嘴處單面鑽有一小孔,可穿系,近尾處兩邊出鰭,魚身刻出頭部、眼睛、背鰭,斜尾。下:玉質青色,佈滿雞骨白色斑。薄片弧形。頭上部有一單面鑽孔,可穿系,正反兩面用粗短陰刻線琢出背鰭,尾部寬平,呈長方形,斜邊。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獸形玉飾

商代

長6.5、寬2.5、厚0.4釐米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灰褐色沁。呈片狀,“臣”字眼,嘴部平齊,足部飾陰線,尾部有刃,嘴部有一穿孔。兩面紋飾相同。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魚形玉佩

商代

高2.8、寬6.9釐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白色,潔淨瑩潤。魚體呈新月形。眼部對鑽一孔。陰線刻背鰭、腹鰭,尾端呈雙面刃形,頗鋒銳。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弧形玉佩

商代

長4.2、寬2.1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頭部有紅褐色沁。整器呈彎條弧形,故又被稱為璜形器。內彎處有幾道弦紋和凸稜紋,似簡化抽象的蟬,尾部分兩支,又似羽翅。背面光素無孔。此種彎條形飾在商代墓葬中已出土多件,所飾紋飾多以獸面、蟬紋為主。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龜腹形玉版

商代

長7.9、寬4.7釐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灰白色,多有黃褐色斑。上部對鑽一孔。正面陰刻格狀龜腹紋,下端分尖叉。反面呈凹弧形,並有四個對稱式橄欖形穴,表示龜版在占卜前進行鑽灼的鑽痕。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甲子表玉殘版

商代

長7.4、寬3釐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灰青色。正面陰刻雙鉤“庚”、“寅”、“辛”三字,其中 “庚”、“辛”二字泐傷。“庚”、“寅”、“辛”應是“庚寅”、 “辛卯”之缺。字體清晰勁健,背面平素。此甲子表殘玉版採用大字雙鉤法,是國內僅見之作。據陳邦懷先生考證,甲子表玉版原件為六片組成。每片文字兩行,每行二十個字。此殘片屬第三片,文字在第二行。此玉版亦是古文字

研究的珍貴資料。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虎紋玉璧

西周

直徑16.1、孔徑5.9、厚4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綠色,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體扁平,玉料邊緣有殘缺口,呈不規則圓形,但在紋飾設計時巧妙避開。器兩面紋飾相同,內外沿有一寬邊,內飾陰刻線及大斜刀陰線刻出的兩隻虎紋。虎呈側面行走狀,眼為“臣”字眼,出較長眼梢,口吐長舌,身飾羽形斑紋,長卷尾。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玉琮

西周

高5.2、口徑7.5、底徑7.5釐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黃褐色斑。矮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出射較矮,射孔大而薄,表面光素無紋。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玉琮

西周

高3.3、口徑6.4、直徑7.5釐米

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玉質白色,半透明,有玻璃光澤。內圓外方,兩端有短射。通體磨光,素面無紋。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玉琮(3件)

西周

左:高6、直徑6.5×6.5釐米 中:高7.8、口徑8.5釐米 右:高9、直徑7.5釐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左:玉質黃褐色。矮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對穿大圓孔,高出方體,方體四角平面向下斜,上下形制對稱一致,表面光素無紋。中:玉質黃褐色。矮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對穿大圓孔,高出方體,方體四角平面向下斜,上、下形制對稱一致。表面光素無紋。右:玉質黑褐色,佈滿花白色斑。內圓外方,上下對穿大圓孔,高出方體,上下形制一致。表面光素無紋。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玉琮

西周

高20.7、口徑9釐米

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玉質黃綠色,玉色斑駁,半透明質感。體內圓外方,兩端有射,射口較高。形制規整,通體光素。外表及內孔均拋磨光潔。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玉戈

西周

長11、寬2釐米

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玉質灰白色,有沁。器身呈長條圭形,下有短內,內與戈身結合部有一圓穿,三角形鋒。自戈尖以下有兩道凹槽。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玉戈

西周

長11、寬2.7、厚0.35釐米

現藏於旅順博物館

玉質青色,鋒呈灰白色。扁平體。三角形鋒,鋒部尖銳。援部有邊刃與中脊,有上下闌。長方形內,兩邊磨薄,前端中央處有一雙面鑽圓穿。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玉戚

西周

高15、孔徑7.5釐米

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玉質灰綠色,有黃白色沁。器略呈圓形,兩側近直。器兩側各切削平直,有的有牙齒形凸起。玉戚最早見於中原的二里頭文化,商周時期這類器物逐漸向瘦長髮展,製作也變得較為簡單。從考古發現來看,這類器物較少,多出於墓葬中,可能具有象徵軍事權力的儀仗作用。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人龍合體紋玉璜

西周

長10、寬1.9、厚0.5釐米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質青黃色,有褐色沁。片狀,弧形,璜下端兩側,呈對稱凹進狀,兩面雕雙人首紋。以大斜坡刀與細陰線並用,線條優美流暢,為西周玉雕風格。人首頭部毛髮雕刻細密,向後披,額部微凸,“臣”字形眼,闊鼻,口微張,勾雲形耳。器中部雕刻身軀,兩軀體為相互盤繞狀,用雙線雕刻出身軀、肢、爪等輪廓及紋飾。璜下端還雕刻雙龍首紋,長梢形圓眼,鼻上卷。璜兩端頂部各有一對橫穿孔。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龍紋玉璜

西周

長9.6、一端寬2.6、厚0.4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有鐵褐色沁。弧形,一端較窄,一端稍寬。器身以斜刀工藝雕琢四組龍紋。窄端有穿孔,另在三組龍紋中根據紋飾需要進行鏤雕。鏤雕時先打孔再進行搜鏤,狀似逗點。此玉器型多見於西周中晚期,紋飾精美,可能為組佩之一。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龍形玉璜

西周

長8.5、寬3.5、厚0.2釐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青中泛黃綠色,上有黑褐色斑。扁平弧形,僅為圓周的三分之一。璜面用細陰刻線琢出龍的頭、發、身等,四邊依紋飾雕出龍的身及足的輪廓。龍尾部鑽有一孔,可穿系。正反兩面紋飾一致。線條流暢,紋飾清晰,雕琢精緻。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鳳紋玉璜

西周

長9.2、寬1.8、厚0.4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綠色,局部有褐色沁及水沁斑蝕。璜為半圓形,兩端有孔,兩面採用斜刀工藝琢刻雙鳳鳥紋,鳳鳥身上飾有羽翅紋,身體相連。此璜為清宮舊藏品,為典型的西周玉器。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龍紋玉玦

西周

直徑3.9、孔徑1.4、厚0.3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褐斑。器物為圓形片狀,一側開口。器表飾雙龍,龍首雕橢圓形眼,龍身相交纏,身飾簡潔羽紋。玉玦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曾是中華玉文化的起源標誌物之一,商周時依然興盛,戰國以後衰落。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鱗紋玉玦

西周

直徑10.1、內徑7.2、厚0.5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微沁。圓環形,玦口開口處細窄。玉玦在外環減地浮雕一圈鱗紋。此器造型十分獨特,在傳世及考古出土品中少見。

收藏:中國傳世玉器全集

人龍合體形玉佩

西周

長6.9、寬2.6、厚0.5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表面有鐵鏽色沁斑。片狀器形,略呈弧形。以人龍紋裝飾,上部為人首,腦後匍匐一龍,胸前又雕琢一卷曲龍紋,龍張口吐舌,卷鼻上翹。人物側身屈膝蹲踞,腳部似踩一龍。這種以人與龍為組合圖案的玉佩在西周玉器中出土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