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施耐庵也词穷了吗,起了100多个经典外号,为何对武松却敷衍了事?

鸢_戾天


先说结论,我不认为施先生是在敷衍行文,因为就命名的绰号而言,细数梁山一百单八将的绰号来历,主要是根据其人的行事评价,职业、外形特征、性格、能力等级等来划分的。而对于文中对各位好汉的职业出身风格来说,作为职业名称的“行者”的名称还真不算敷衍。


《水浒传》书中除了宋江之外,对于两个人的叙述章回最多,一个是鲁智深,一个是武松。而事实上,施公正是在鲁智深上了二龙山后,把宋江安排进入了故事情节中,而宋江正是在故事发展中又再次引入了武松的入场。结果,这三人的大段故事断续已经在梁山好汉大聚义前占了一半章回还多。

不得不说,以篇幅而论,宋江如果是书中一号男主,那么武松和鲁智深就是二、三号了。

四大皆空,即入佛门,名列皆空

而这三人,宋江外号呼保义及时雨,作为梁山之首,此外号的含义主要在于褒扬夸赞的含义,如此方能让众好汉归服梁山。但对于二三号角色,施公却最终给了他们两个佛门出家人的身份。

宋江自命以忠义向君爱国,却拗不过奸臣陷害倾轧,最终落得个服毒而亡。而鲁智深和武松两位佛门子弟虽然背负各种杀戮血腥,但一路修心,最终化身世外,也算有了善果。所以,给这二位的绰号以社会职业身份和尚以及行者是最恰当的。实际上作为出家人,本应该四大皆空,对于功名利禄皆该抛,本不该有太多修饰。

而这两位和尚出家人相比,花和尚鲁智深是因为身体特征上背有花绣,所以落了个花和尚之号,这个名称是职业以及外形的共同表达。实际从他的的行事经历上来说,这绰号也有酒肉穿肠,却心存佛心的含义在内。

对于行者武松来说,身体上并无什么特征,除了有囚徒黥面外,并无什么其他外形,所见简单以行者而论


出于避讳及避重,也符合他未来的生涯走向

以武松最出名事迹来说,除了为兄复仇的事迹,应该是他的景阳冈打虎经历。正是这个经历,才让水浒传之后以打虎为名的实例,第一人就想会想到武松。而细数一百单八将中,以虎为名的绰号却多达十人,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打虎将李忠,笑面虎朱 富,青眼虎李 云,母大虫顾大嫂,卷毛虎倪云,甚至和武松很有交集的金眼彪(彪为虎豹杂交)也有虎的属性。

古人有时候特讲究个名讳避嫌,这十个人中,打虎将李忠是史进的第一个师傅,武功一般,而他的外号打虎将,似乎已经有不妥了。而武松之所以以行者号的原因,在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的章回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是为了避免与打虎将李忠重名。而这位打虎将实际上并没有打过虎,倒是后面的李逵、解珍解宝有着杀虎经历。如此,在我认为,不以虎相关一是为了避讳,而是避免重复

张青、孙二娘看了,两个喝采道:“却不是前生注定!”武松讨面镜子照了,也自哈哈大笑起来。张青道:“二哥为何大笑?”武松道:“我照了自也好笑,我也做得个行者。大哥,便与我剪了头发。”张青拿起剪刀,替武松把前后头发都剪了。诗曰:打虎从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幸有夜叉能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

这首诗赞里,”幸有夜叉能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又提到了夜叉。

而夜叉也是佛教正法天龙八部护法神之一, 在佛法中善恶两类:爱吃人的是恶夜叉,护持佛法的是善夜叉。而正是这夜叉说法,才表达了武松的人生历程中的血腥以未来会以护持佛法主要修行方向。


可见,这行者之称是符合武松的人生路径以及故事要求,绝算不上是敷衍,实际上可以说是施公用心而为了。


流光手记



答:是的是的,施耐庵对武松的外号是有些漫不经心了,给人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

要我说,武松绝对是水浒世界里一等一的英雄人物,神力盖世,遇强愈强,战必胜,攻必克,最后断了一臂,也是断在妖道包天师淬炼过的玄天混元剑之下,虽败不辱。

像武松这样一尊凛然如天神的好汉,无论起什么惊世骇俗、震耳欲聋的绰号,都不过分。

我们看小霸王周通、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等等,绰号都是以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人来比拟,实际上,他们的实力弱爆了,根本不值一提。

打虎将李忠的绰号更是白瞎了,他不过一个靠玩杂耍卖膏药为生的江湖郎中,什么时候打过虎了?也敢吊起“打虎将”这样的招牌。

也幸亏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青眼虎李云、跳涧虎达、花颈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这一票绰号带“虎”的猛人没找李忠的晦气,否则,这些人,基本任何一个都可以辗压李忠。

想想看,《三侠五义》里的锦毛鼠白玉堂就因为展昭的绰号叫御猫,就跟展昭没完没了,互相斗法,互相掐架,险些闹出人命。

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也有个响亮的绰号——镇关西。

鲁达听了,鼻子差点气歪,他说,我当是哪儿来的大神,原来是个卖肉的屠夫,狗一般的人物,也配叫镇关西?!

说起来可怜,鲁达、武松和史进这几个,是少数出场还没有绰号的梁山好汉。

史进还好,因为做了个纹身,纹了九条龙,就浪得了一个“九纹龙”的称号。

鲁达呢?也有纹身,但要到做了和尚,这纹身才和和尚这个职业结合到一起,成了“花和尚”。

但无论是“九纹龙”还是“花和尚”,一听还是有些高大上的感觉,颇堪玩味。

唯独武松,因为当了行者,就挂上了一个“行者”的绰号。


实际上,行者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或者是一种身份,都算不上什么绰号!

只能说,鲁达、武松和史进这几个,出道太晚了,不像其他好汉,早早就在江湖上闯荡出了名气。

武松绝对属于大器晚成类。

他去投奔柴进时,在江湖上还没有任何战绩,仅仅是在清河县老家和乡人斗殴,失手打伤(注意,不是打死)过人。

我们看,林冲、宋江、朱仝、雷横、石勇、李逵等人到了柴进庄园,哪一个不得到热情洋溢的高规格接待?

只有武松,被当成了个蹭白食的闲汉,冷落了一年多。

出道迟了,在其他好汉的人设已定的前提下,武松只被冠以平淡无奇的“行者”之称,这,也算作是另一种方式的大言至简罢?


覃仕勇说史


题主的描述有误,在逻辑文史姨看来,梁山108将中除了宋江外,还真没有谁的绰号比武松多的。

首先梁山上有两个佛门性质的人,一个是鲁智深,一个就是武松了,这二人也是唯二出场没有绰号的人,但我们从二人的事迹来看的话,施公早就把他俩的绰号安排在其他人头上了。首先武松刚出场限时揍了只老虎,然后成为了打虎英雄,还当上了都头,所以这段时间武松的绰号其实就是“打虎将”。

接着武松遇到了哥哥和风情万种的大嫂,大嫂禁不起西门庆的勾引毒杀了武大,在郓哥以及何九叔的帮助下,武松仔细查案,最终手刃杀凶仇敌,此时的他,俨然是一只灵敏又警觉的猛兽,一个“金眼彪”的称号颁给他,实在是太合适不过。

武松在结识施恩后遇到了不少奇葩事,在被张都监陷害后武松大闹飞云浦并在鸳鸯楼上拿着朴刀怒杀数人。值得注意的是武松在那一夜杀了不少无辜之人,好似一只拿着砍刀的魔鬼,那就送他一个“操刀鬼”的名称吧。

所以我们发现,武松的故事完全可以拿别人的绰号来表述,而李忠、施恩、曹正均是桃花山和二龙山的成员,当然,两座山上除了杨志外还有周通、孙二娘、张青在,这三人的绰号正好讲的是鲁智深的故事。

首先鲁达当年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当他得知郑屠在渭州称自己是镇关西时就大发雷霆,他说自己才是镇关西,镇守一方,守护百姓,就是当地的“小霸王”。

鲁智深在下五台山之后,才在桃花村扮新娘暴打周通,活脱脱一个暴躁的“母夜叉”。

鲁智深曾在大相国寺种菜,所以他也可以是“菜园子”。

因此,并非施公词穷,其实人家是在秀…


就是这个样子。


逻辑文史游


施耐庵,19岁就中秀才的才子,自然不会词穷。为什么没给武松一个响当当的绰号,勾冶认为,其实有这么几点原因:

1、“行者”武松的绰号早在南宋就已经定了,根本不是施耐庵起的。

施耐庵撰写水浒传时,“行者”武松早就在民间出名了。在日本发现的《醉翁谈录》这本书,是在宋末元初成书的,其中就已经有《武行者》的内容。而实际上,“行者”武松的形象还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了。而施耐庵作为元末明初人,距离“行者”武松出名,已经100年左右了,所以,再改是显然不合适的。更不能怪施耐庵没认真给武松起绰号,因为根本就不是施耐庵起得。

2、“行者”绰号并不随意,受“孙行者”影响颇深。

《西游记》成书时间虽然晚于《水浒传》,但“孙行者”孙悟空早就借着《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出了名,其形象也早就已经奠定了。孙行者干了几天弼马温大闹天宫、武松干了几天都头就杀人放火,孙行者侠肝义胆、见妖就除,武松路见不平一声吼、醉打蒋门神,孙悟空打了老虎穿上衣服是第一次小试身手,武松景阳冈打虎也是出世第一件事,这些,一定程度上都能说明武松行者形象、性格的塑造,都跟孙行者有一定关系,作者在心中,必然是比较研究过的。

3、作者用全书十分之一篇幅塑造武松形象,绝非随便安个绰号了事。

塑造人物形象最敷衍了事的办法是什么?笔者看就是安个绰号了事!最认真的办法是什么?那就是细心刻画,通过细节展现性格、塑造形象,但这个最费事。遍观这个水浒传,武松的待遇是相当高的,章节连续不断篇,就按百回本来说,一共100章的书专写武松就用了10章,而其它好汉,有的基本就是草草带过、毫无存在感。

在勾冶看来,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越是简简单单地写实派绰号“行者”,倒是越能体现人物的不凡。也符合武松个性。

我是勾冶,欢迎您关注、点赞、一起学习交流!


勾冶


武松是一个不世出的英雄豪杰,武松力能打虎,不但力气大而且武功高强,在《水浒传》里是一个耀眼的明星。

但是和其他的好汉相比绰号似乎不太响亮,其他的什么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神行太保戴宗、九纹龙史进、浪里白条张顺,张青还叫菜园子呢!

武松这样的英雄,景阳冈上打老虎、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大战飞云浦……哪一样都是响当当的战绩。但是最后却只得了个行者的绰号。其实,不要小看这个绰号,这里面还是含有一些用意的。

行者是个佛教用语,意思是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武松的那一套头陀的行头是抢来的,也就是说他是没有正式皈依佛教,属于病急乱投医,和鲁智深当和尚——半路出家一样。

所以武松算不得真正的和尚,但是他一路走来抱打不平,行侠仗义,很好地实践了替天行道和救苦救难的精神。佛教强调的是舍己为人,佛陀的很多故事都是涉及到这个精神主旨,比如著名的舍身饲虎的故事。

武松为了人间正义舍弃了很多,比若说官位、名声等等,打死西门庆就舍弃了官位和自由,之后又替施恩夺回了快活林酒店。为了兄弟情义上梁山、受招安、征方腊,结果痛失一臂。可以说武松为了人间正道舍弃了很多,这是他舍己为人精神的体现。

这样一个人其实已经符合佛教徒的标准了,比那些披着袈裟,奸盗淫邪的和尚、道士要强太多了,他已经从外到内完成了一个凡夫向佛弟子的转变,他虽然不懂佛法也说不清楚佛经的玄奥精微。

但是他却身体力行的做到了,他在仪式上没有皈依佛教,但是他在思想和行动的上已经皈依佛教了,所以他已经是一个合格的佛弟子了,所以作者施耐庵给武松取了一个看似随意,其实暗含深意的绰号——行者。

另外,武松本人的武功和业绩十分出众,这就像一块黄金或者一颗大钻石,就不用太多的包装了,过度包装并不能增加黄金或者钻石的价值。

同样道理,武松本身就具有非凡的价值,不需要再用绰号提升知名度了,如果绰号太华丽,反而会因为花里胡哨的绰号而损害武松的英雄形象,只要说出四个字——打虎武松就够了。

能打虎的就一个武松,谁也不敢冒充,这就像珍贵的食材不用复杂的烹调手法,只需要最简单的办法加工一下就行了,这样加工出来的珍贵食材,可以保住其本身的美味。施耐庵就用最普通的手法给武松加工了一个绰号,这样一来,反而显得武松与众不同,名震天下。

纵观《水浒传》,凡是绰号花哨的基本上都是武功比较差的,插翅虎雷横、打虎将李忠、云里金刚宋万、摸着天杜迁,武功都很一般,这些很吓人的绰号就是个吓人,没别的用,一旦上阵大多落败。

真正的高手,鲁智深绰号花和尚、林冲绰号豹子头,哪一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行者这个绰号,也符合古人“大道至简”的说法,真正厉害的好汉绰号反而简单。


小小嬴政


敷衍?也许更具备着深意!

如果单纯从表面上看,行者二字的确没有豹子头或者霹雳火那么霸气,也没有花和尚或者黑旋风那么通俗易懂,但简单的词语,并不意味着是一种敷衍,事实上却饱含深意。



事实上,行者是一个佛教专用词汇,可以指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也可以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泛指修行佛道之人。甚至连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有行者悟空的称号,能说这是一种敷衍吗?

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却对武松做出了一个很佛系的评价。或者抛开这些专用词汇,单从武松一生的实际情况来说,他也具备“行者”的称号,只不过这个行者有了别样的意思。

年轻的时候误伤人,被迫跑路逃命。

一年多之后听说无事,又大老远的跑回老家,中途在景阳冈拳打老虎,创造了轰动北方的壮举。

回到老家清河县成了都头,负责押送罪犯,又是一路东奔西跑。



给哥哥报仇怒杀潘金莲和西门庆,被发配孟州,继续开起了长途发配之路。

血溅飞云浦、灭门鸳鸯楼,武松再一次踏上跑路之旅,直到上了二龙山。

随着不久后的三山聚义,武松又归到了梁山的帐下,继续跟着宋江东征西战,招安前要打仗,招安后还是要打仗。

总而言之,武松前面的几十年,就是不停的跑来跑去,又岂能配不上“行者”的称号呢?所以最后来到六合音寺的时候,武松恐怕跟鲁智深一样,有了同样的感悟,自己的前半生一路东奔西走不停的杀人,可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呢?又究竟得到什么了?一场空的武松在这一刻终于放下了一切,选择了出家。

看似敷衍,但这两个字却也总结了武松的一生,从他假扮成出家人逃命的那一刻,她人生的最终命运也许就定格在了那里。


辽宁资深球迷


一、水浒人物绰号的主要类别

在《水浒传》中,梁山人物的绰号,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

1、具体器物:最常见的,是人物所使用的兵器。如呼延灼的“双鞭”,关胜的“大刀”等;

2、某种动物:借用一些动物的特征,来形容人的某种品质。如“鼓上蚤”时迁,“入云龙”公孙胜,“豹子头”林冲。这一类,占了绰号中的大多数。

3、某个特征:通常为让人物能一眼就能被辨认的特征,如杨志的“青面兽”、刘唐的“赤发鬼”、朱仝的“美髯公”等。

4、历史人物:借用某位历史人物的特征,来形容人的优良品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小李广”华荣,“病关索”杨雄、“小温侯”吕方等。

5、神话人物:借用一些神话人物的特点,来形容某人的突出特点,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托塔天王”晁盖、“母夜叉”孙二娘、“活阎罗”阮小七等。

6、某种职业:

借用人物所从事的职业,来为该人物起绰号,如“神医”安道全、“圣手书生”萧让、“白衣秀士”王伦等等。

以上是梁山人物绰号的主要来源,而“行者”武松,究竟属于以上哪一类呢?

通常来说,我们会选择最后一种——职业

二、“行者”的表面意思?

“行者”是何意?一般解释为:佛教中的带发修行之人。

所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也叫孙行者,“行者”并非孙悟空的绰号,而是他的职业。

可是,使用职业作为绰号,通常会在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比如安道全的绰号不是“医生”,而是“神医”;萧让的绰号不是“书生”,还是“圣手书生”。

这样一对比,武松的这个简单绰号,就显得有点太过于不合常理了。武松是《水浒传》中的男主角之一,其戏份丝毫不亚于宋江。

在书中,施耐庵用了足足十回来专门描写武松的故事,可见他对这位英雄人物的重视和喜爱。

可问题来了,这样一位在水浒故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施耐庵给他的绰号却相当敷衍——“行者”。

有人说,鲁智深绰号为“花和尚”,不跟“行者”差不多吗?

确实,跟“行者”差不多的职业是“和尚”,和尚是剃了发的修行之人。

但鲁智深偏偏多了一个“花”字,突出了他身上有大团纹身的身体外部特征,跟武松的“行者”相比,显然还是进了一个层次。

从文学戏剧创作的角度来讲,要讲好一个故事,必须拿绝大部分精力去塑造主要人物,像武松这种重要人物,施耐庵肯定不会这么马虎的。

而且,就连“打虎将”李忠、“一枝花”蔡庆这种龙套角色,都有一个或威武或好听的绰号,更何况是顶天立地的好汉武松呢?

那么,施耐庵究竟想用“行者”这个绰号来表达什么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先看看“行者”的由来。

三、绰号“行者”的由来

我将武松的人生,分成以下几个阶段。通过这些阶段的划分,我们能更好的理解,“行者”这个绰号的真正含义。

1、第一阶段

武松第一次出场,是因为打了人而躲避在了柴进的庄上。此时的武松寂寂无名,又经常喝醉酒惹事,所以也不招柴进待见。武松心灰意冷,负气想要离开,无奈又得了疟疾。

此时的武松,还没有真正在江湖上闯荡,所以也没什么绰号。他想得到柴进的另眼相看,却又怨恨其喜新厌旧。

2、第二阶段

武松的人生转折,是在宋江出现以后。

宋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却能对此时穷病潦倒的武松高看一眼,还与他兄弟相称,这对于武松的自信心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武松迎来人生高光时刻,在景阳冈上打死猛虎,成功进入体制,成为“武都头”。

“都头”,相当于县刑警队长,以后就成为武松的官称。

而武松即便是因为杀了潘金莲、西门庆惨遭发配后,仍然在母夜叉孙二娘的酒店里自称是“都头武松”。可见,“武都头”在武松本人心里,也占有重要位置。

但很可惜,“都头”这个职业未能成为武松的绰号。

这个阶段的武松,处在生活与事业、爱情与亲情的矛盾之中。

3、第三阶段

到了血溅鸳鸯楼这出戏里,武松杀死蒋门神、张团练等15口,在一面白墙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武松这个复仇之神,完成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逆袭,他也彻底抛弃了“都头”这个身份,还是拿引以为傲的“打虎”二字作为自己的头衔。

然而,“打虎”只是一种人生经历,也不能成为一个绰号,起码还要在后面再加上一个名词,如“打虎将”。

而武松犯下惊天大案后,在张青和孙二娘的帮助下,化妆成了一名头陀。

《水浒传》中说:

“武松讨面镜子照了,也哈哈大笑起来......‘我也做个行者!’”

这个时候的武松,脱胎换骨,了却尘缘,从此与自己的过去告别。这也是“行者”这个绰号正式形成的时候。

四、绰号“行者”的内涵

如果单单把“行者”看成一个职业的话,那就有点太小看施耐庵了,毕竟,写出如此鸿篇巨作的人,不会对如此重要的人物敷衍了事。

要了解“行者”的内涵,必须看这个职业有何特点?

行者虽然名义上皈依了佛门,算是出家人,但他又是“带发修行”,又身在俗世中。

“行者”这个职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矛盾。

而“矛盾”二字,也几乎贯穿了武松的一生:

1、武松既可以是一个因打了人而畏罪潜逃的混混儿,又可以是一个敢作敢当、无所畏惧的战神。

2、武松既可以是一个能对弱者心生怜悯的良善之人,也可以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复仇魔王。

3、武松既可以是一个不近女色的耿直男子,也可以是一个对孙二娘满嘴荤话的油腻流氓。

4、武松既可以是一个为宋江两肋插刀的英雄,也可以是“招安”政策最坚决的反对者。

可背负着这样一种矛盾,武松却并没有像公孙胜一样一走了之,而是从一而终,以一种矛盾的心情受招安,并参加南征方腊的战役。

而因为在战场上丢失一只胳膊,武松反倒大彻大悟,决定不再做一个矛盾的行者,而是在六和塔出家,解放自我,真正修行。

一个简简单单的“行者”,背后是武松充满矛盾的人生。


深夜聊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承认施耐庵老先生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但是在坐的诸位认为108将都是作者原创的,绰号都是他给起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施耐庵写作也是有参考书目的,而所谓的参考书目一共两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而这两份画本中都有两份名单,而且是关于天罡的名单。这两份名单里的天罡人物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天罡人物大差不离,只有个别是有出入的。话不多说,上图:

(注:其中《葵辛杂识》又叫《宋江三十六人赞》)

这张名单上有两个画本的天罡名单和《水浒传》通行名单的对比。

两个版本加起来除去晁盖一共39人,看来作者是把两个名单的人都算上。最后只有病尉迟孙立,一丈青李横,摸着云杜千三人进了地煞,其余的都在天罡。

要说起绰号,作者一共只原创了69个。因为天罡前人已经起好了,所以不需要再重新起。

另外我们发现,原来画本中的有些人名和绰号都有所改变。但是作者却没有给他们任何一个人重新起绰号。

可见作者相当有敬畏心,充分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

那么再重新回头看这两份参考名单,武松的绰号就叫行者。看来不是施耐庵词穷,而是前人就词穷。不是施耐庵对武松敷衍了事,是前人就对武松敷衍了事。要是施耐庵真的对武松敷衍了事,作者还会乐意写个“武十回”?

所以一切都清楚了,武松历史传说中就号行者。施耐庵用了十回,一步步把武松从一个普通汉子变成一个

行者武松。

不得不说施耐庵的写作手法真绝,《水浒传》在四大名著完全够格。


泠朔


武松在水浒传里面并非没有绰号,他的绰号是“行者”。施耐庵给武松起的这个绰号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武松自从经历了一系列杀戮以后,能够死里逃生完全是自己的命好,遇到了孙二娘夫妇,孙二娘送给武松一副头陀的行头,使得武松化险为夷,从此走上了梁山落草为寇这条路。


所以说“行者”这个绰号就适合武松拥有,武松一路坎坷,经历了生离死别,最后居然不是头陀却要硬装作头陀,所以他不是行者谁是行者。施耐庵给武松这个“行者”的定位,也是恰到好处。武松一贯做事喜欢独来独往,快意恩仇,而且知恩图报,“行者”这个绰号用在武松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有绰号,武松作为水浒传里面的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一位,自然也不甘落后,所以施耐庵并不是词穷,也没用敷衍武松,而是把武松定位的很准,很到位,尽管武松前半生是打虎英雄、嫉恶如仇的好汉,可是后来的武松俨然一副头陀装扮,很明显武松走到这一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武松只能以头陀身份走完下半生。



如果武大郎不被潘金莲、西门庆毒死,武松也不会经历那么多血性的杀戮,没有被逼的走投无路,他也绝不会有这一步,也就不会有“行者”的绰号。所以我认为武松的这个绰号,完全是因为自己变成了头陀这个身份而起的。“行者”,“头陀”本意上来讲都是一路人,起码都是行走江湖的独行侠,看破红尘之人,所以我倒是觉得施耐庵给武松起的这个“行者”绰号,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且也是很有寓意的。


任驰赢天下


看来你对施大爷有所误解,《水浒传》里的绰号还是很讲究的。武松的绰号恰如其分,并没有敷衍的意思。

武松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在打虎之前其实功夫很好,也在江湖上游走,但是却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的,那时的他其实无意融入江湖,并不想闯什么名号。所以他给人的感觉总是言语不多,沉着冷静的旁观者形象。

景阳冈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场意外的遭遇战让他一战成名,从他欣然接受阳谷县都头这一职位和随后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他喜欢的社会角色,这也是他迟迟不肯融入江湖的原因。能在官府当差做事,不说有多风光,至少算个正经人家。这时候的武松,还是想低调地过正常日子的。

可惜,命运时常发神经。美好的生活没过多久,武大郎被害身亡,武松不得不拿起钢刀,他心仪的生活也就此终结。自此,他一步步陷入了他不愿意融入的江湖。武松的形象改变了,他开始以打虎英雄自居,也成了“敢作敢当、杀伐果断、人狠话不多”的形象代言人。

相对于豁达的鲁智深而言,武松的责任感更重,前者在大战之前脱离了队伍,而武松选择了有始有终,直至丢了一条臂膀。他是一个践行者,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觉悟,所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