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施耐庵呢,还是施罗合著的?证据何在?

醉心创作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就有争议,各家说法不一,甚至大相径庭。个人认为可能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施耐庵或罗中独立完成。例如,明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曾说《水浒传》是“武林施某所缩”,“世传施号耐庵”。杭州师范大学的马成生也赞同这种观点,并给出了具体的论据:“从《水浒传》中江北部分的气候物象描写、地理态势描写以及素材采集、历史知识文字功底等来看,其作者不应是大丰施彦端。而从《水浒传》中江南部分(主要是杭州一带)的气候物象描写、地理态势描写以及素材采集、方言‘尾词的运用等来看,其作者应是‘钱塘施耐庵’”(马成生:《“让〈水浒传自己来指认”一一关于水浒传〉的作者》,载于《济宁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与施耐庵是《水浒传》唯一作者的观点不同,另外一些人则提出罗贯中才是《水浒传》的唯一作者,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认为《水浒传》是罗贯中独立所作。现代学者李伟实在《〈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之说不能成立—兼论〈水浒传〉的作者为罗贯中非施耐庵》(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中,也坚持认为《水浒传》的作者就是罗贯中而非其他人。杨子华在《〈水浒〉的作者是杭州书会才人施耐庵——兼驳ㄑ施耐庵墓志〉、ㄑ施耐庵与水浒》(载于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由于学界普遍坚持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或者至少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北大教授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编者都将《水浒传》看作施耐庵的著作。

其次是施耐庵与罗贯中合著。而这种观点又可被划分为两类,首先是有人认为《水浒传》前面的七十回是施耐庵完成的,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续补的。其次,另外一些人认为《水浒传》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并没有参与具体的文字创作,而只是对已经完成的书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理和编辑今所见最早的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其题署上面就非常明确地写着此书是“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意思是施耐庵撰写了此书,而罗贯中完成的大体相当于现在出版社编辑的工作,但我们并不能说罗贯中就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

此种说法后来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如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作者就认为《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郎瑛的《七修类稿》中也曾经说过: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书志》亦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同样说是“施、罗二公”。从目前学术界的学者认同来看,这种观点颇有影响力。

最后是“世代累积型群众创作”也称“陆续完成说”。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倾向于认为早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当时社会上就流行着大量的水浒故事。而施耐庵和罗贯中在对这些故事进行创作和深加工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曾经大量参考、借鉴和吸取了当时的很多素材和史料,其中既包括史籍和笔记等,比较具有可信性的内容,同时也参考了某些完整的小说和戏曲作品等具有艺术夸张成分的某些文学片段。

他们之所提出这种观点,一方面是承认施耐庵的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也想提醒人们施耐庵、罗贯中两人并不是白手起家,在他们之前的历史故事对于这部书的成书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这一点是不容抹杀的。例如,陈松柏在对前人各种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的基础上,认为《水浒传》并非是有一人一地完成,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陆续完成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有施耐庵说、施罗合作说、罗贯中说、山东罗贯中说、明中叶同名小说家说、罗著某续说、非罗非施说、陆续完成说。综合研究这八种说法,陆续完成说比较可信。”(陈松柏:《〈水浒传作者研究八说》,载于《南都学坛》2000年第5期)

除目前广泛认可的《水浒传》为施耐庵和罗贯中合作完成外,关于此书的作者问题,历史上还有其他几种观点包括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但这些观点所依据的材料相互矛盾之处不少,让人很难信服。所以我们初步还是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或者是施耐庵与罗贯中两人。

1982年4月18~25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邀请了国内外大量《水浒传》研究专家,对江苏省兴化县和大丰县新发现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施让地照》、《施氏长门谱》等文物资料,进行了实地参观和详尽考察,最终提出这些材料都是确信无疑的,而且都是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具体考察内容可以参见《对江苏省新发现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载于《江苏社联通讯》1982年第7期)。由此可知,从目前出土的一些材料可以证明,《水浒传》的作者之一至少是施耐庵。








乡村故事疯一把


目前,比较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的观点,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但是,施耐庵没有写完,只写到梁山好汉大聚义便去世(或者是别的原因)了。后来,他的学生罗贯中补写了后面的五十回。因而,总共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就是这对师徒的共同作品,署名:施耐庵、罗贯中。

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可以百分之百的予以否定。为什么呢?假若这个最为读者所知、或者所接受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呢?

关于《水浒传》的版本问题

本回答导语中所讲到的《水浒传》署名问题,是一个极大的笑话,这样署名太不负责任。且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水浒传》的版本问题,看看这个错误荒唐到什么地步。

《水浒传》到底成书于何时,是洪武初年,还是洪武中晚年,甚至更晚一点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这个课题暂且留到后文再讲,这里,先来辨析一番罗贯中署名这件事。

这部伟大的著作成书之后,一直没能刊印传世,直到明嘉靖年间才得以付梓。但是,据说嘉靖时期刊印的《水浒传》只留下五卷残本,学术界认为,这应当是现存《水浒传》的祖本。祖本不全,自然不能作为全面考察《水浒传》版本依据了。现在的通行本所祖之本,应当是万历年间的容与堂本,以及托名天都外臣序的石渠阁补刊本。这两个本子大致相同,都是百回本。

也就是说,即便是现在通行的所谓“水浒全传”,也有二十回书是在万历年(大约万历三十年)之后补写的。此时,罗贯中早已作古,他怎么能把田虎、王庆的故事写进“水浒传”?

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合著的依据,大概是出自明代高儒《百川书志》史部野史类,其中提到有《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题有“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一行字。先且不说这种说法的对错,就凭“编次”二字,就可否认罗贯中的著作权。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署名罗贯中,经毛纶毛宗岗父子整理润色,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毛氏父子所做的这件事,就是“编次”,如果像《忠义水浒传》那样,难道《三国演义》的作者署名应当是这样的:罗贯中、毛纶、毛宗岗?

《水浒传》刊印以后,金圣叹极端不满后几十回书,认为这是罗贯中狗尾续貂,施耐庵只写了前七十回,加上“楔子”,也不过七十一回。于是,便挥刀斩掉了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故事。金圣叹的这个本子,就是非常有名的贯华堂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水浒传》就只有七十回,绿野老道最早读到的也是这个本子,所宗版本就是金圣叹批注本。大约是在“评水浒,批宋江”时(上世纪七十年代),《水浒全传》才为广大读者所见。据说,这个本子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的冠有天都外臣序的石渠阁补刊本(或说“容与堂本”)。

后来,为了给《水浒传》扩容,几乎绝大多数的《水浒传》都是以此为“祖本”,但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腰斩、增删,把《征四寇》作为后五十回,搞成了一百二十回本。版本乱了,自然署名就搞不清东南西北了,只好原文照抄,依旧署上“施耐庵、罗贯中”。

金圣叹先生腰斩《水浒传》没有做错,但他把“续狗尾”这件事安到罗贯中头上,则有失公允。这个问题,留待下文再讲。

施耐庵一定就是《水浒传》的作者吗

上文讲到,把《水浒传》的作者说成是施耐庵,是明代高儒的观点。据此,便开始“按图索骥”,“制造”了一个真真切切的施耐庵来。还说,施耐庵的“耐庵”是字,此人的名字叫做“施彦端”。

施耐庵就是施彦端,最早的依据大概是王道生撰写的施耐庵墓志。据说,这个王道生与施耐庵是邻居,两家仅间一墙。由此人所撰之墓志,难道还能有疑问吗?大有疑问。此处只说两点疑问,便可一窥王道生这个墓志铭的谬误了。

首先,王道生所说的这个施耐庵,生于公元1296年,殁于公元1370年,也就是明洪武三年,享年七十五岁。后来,出土了施耐庵之子施让的墓志和地照。地照,就是人死之后在土地庙卖一小块地,把去世之人的生卒年刻在砖块上埋葬。施让的地照上清楚的写着,施耐庵的这个儿子生于公元1373年。难道死去三年的人还能生儿子?那么,是不是施耐庵去世之后没有后代,从其他房过继了一个儿子呢?学术界基本上否定了这个说法,而且,作为与施耐庵一墙之隔的邻居,王道生难道不知道这个情况?

其次,王道生所撰墓志铭说,施耐庵不愿意为大明做官,躲在乡下著书,其著作共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好个王道生,简直是贪天功为“施”有,这么多著作都成了施耐庵写的了。那么,是不是这些著作同样也存在署名不清的问题,果然就是施耐庵所为呢?

别的暂且不论,只说《三国演义》。上文讲到,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平话》再创作,他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末清初时,毛纶、毛宗岗父子才改名为《三国演义》。施耐庵的邻居王道生此时早就不在人世,他怎么知道罗贯中的著作改名了?

王道生的墓志铭不值一驳,施耐庵就是施彦端,施彦端写了《水浒传》也就十分的不可信了。

那么,《水浒传》的作者是不是罗贯中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十分复杂了。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还真讲不十分清楚。从《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渊源看,似乎有可能是罗贯中所为。《水浒传》中的宋江、关胜、朱仝与关羽的形象很接近,三个人的合体似乎就是关羽了。林冲的形象则与张飞很相似,吕布被分解为史文恭、郭盛、吕方,也隐约的出现在了《水浒传》中。

不过,从语言特点和小说体式来看,应当不是罗贯中写了《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采用的是章节式的体式,故事以“则”分段。《水浒传》是章回体的,回目对仗,很整齐。经毛纶、毛宗岗父子之手,《三国演义》才变成了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语言比较接近文言文,《水浒传》的语言则更白话,而且有非常多的方言。这一点,读者可以自己体会,两本书的语言特色是非常独特鲜明的。

那么,是不是施耐庵指导了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又在师父死后,续写了《水浒传》呢?

施耐庵、罗贯中是师徒吗

绿野老道通过对《水浒传》的解读,非常怀疑施耐庵是罗贯中老师这个说法,当然,也质疑施耐庵指导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续写《水浒传》这一结论。

按照王道生施耐庵墓志的说法,施耐庵生于公元1296年,而有人考证出罗贯中生于1330年。那么,这两人相差三十四岁,有可能成为师徒。但是,施耐庵就是出生于公元1296年吗?

在先承认施耐庵就是《水浒传》作者的前提下,且让我们从《水浒传》文本中来讨论一番,施耐庵到底有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贯华堂本“楔子”、容与堂本“引子”及第一回,都写了“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其中的洪太尉加上朱武,以及文本中的暗示,都指向朱洪武,即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年号“洪武”是公元1368年的事,按照王道生的记载,施耐庵在明洪武三年就去世了。

有“洪武”年号,才有《水浒传》“朱洪武”的隐喻。假若施耐庵死于1370,七十三岁的老人还有精力对整部著作进行调整吗?

更重要的是,《水浒传》的故事充满了反元寓意,大明王朝推翻了元朝,汉人王朝又回来了,这不正是施耐庵所希望的吗,他有什么理由不顾如此高龄,要对这个王朝进行讥讽呢?

有人说,施耐庵早年参加过张士诚起义,而灭掉张士诚的,则是朱元璋及其两员得力大将徐达和常遇春。确实,放走妖魔之前,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的就是这两人。但是,别忘了,施耐庵七十三岁高龄再有仇恨,也来不及写书泄愤。那么,是不是他的学生罗贯中给师父出了这口“鸟气”呢?

上文讲到,王道生的所撰墓志铭,施耐庵不可能死后三年再生个儿子,那么,施耐庵就不可能卒于洪武三年。学者还讨论出,施耐庵曾得到过儿媳妇的侍奉,也就是说,施让成婚时,他的父亲尚且健在。若此,施耐庵恐怕要活到洪武中期了。施让出生于公元1373年,古代男子成婚较早,即便是施让十六岁结婚,施耐庵便有可能活到了1399年。按照施耐庵属猴的说法,其卒年便存在1406年的可能。此时,已是明太祖永乐四年。这个结论说得过去吗?

《水浒传》中有一条好汉,名叫病尉迟孙立。此人武功极好,上梁山之前,带领兄弟孙新及登云山强人劫了登州牢狱,救出了解珍解宝兄弟。但是,梁山大排名时,却被打入地煞之列。为何?

头条朋友提醒我,这件事与朱元璋的帝位传承有关。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做了皇帝,当然是“孙立”了。朱武与洪太尉隐喻朱元璋,孙子怎么能排在皇爷爷的前面?

朱元璋这样传承皇位,自然招来燕王朱棣的不满,便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水浒传》认为,这样一来,朱家皇朝的传位就“顺”了。所以,龙虎山上洪太尉遇到的那只白额锦毛虎不仅隐喻了徐达,还隐喻了“燕顺”。陈达不过是“跳涧虎”,燕顺才是“锦毛虎”。

因而,《水浒传》的作者极有可能见证了这段历史。那么,施耐庵卒于公元1406年应当可以成为一说。倒推回去,施耐庵出生之年就是公元1331年,比罗贯中还小一岁,如何做师父呢?当然,如果一定要拿“能者为师”来说事,我也没有办法了。

《水浒传》的作者有可能不是施耐庵

《水浒传》这部著作,隐藏了大量的历史真实,作者至少要阅读到《宋史》、《挥塵后录》、《大宋宣和遗事》、《东都事略》等历史资料。仅以《宋史》而言,是元脱脱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四月开始编修的,两年半之后完成。这在当时来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得到这部典籍。而《水浒传》一开篇,就摘录了《宋史·本纪第一·太祖》中的内容。此外,书中很多故事都是能够从《宋史》中查到依据的。假若施耐庵就是施彦端,隐居乡下,又是如何能够查阅得到如此多的,如此高级别的史料呢?

所以,《水浒传》极有可能不是现在所认定的施耐庵,一定是一个很有地位的大学者。究竟是谁,一如《金瓶梅》那样,将是一个文坛死结了。

那么,罗贯中有没有可能增补了七十回之后的故事呢?上面讲了,罗贯中有可能比施耐庵还小一岁,大约卒于公元1400年,他怎么还能给“师父”写续书呢?

同时,从续书的内容看,是歌颂皇帝,妖魔化起义的。这样的内容难道还要被查禁吗?不被查禁,《水浒传》应当早就刊印流传,也不至于版本纷繁,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了。一定是《水浒传》七十回之后,对大明王朝继续进行批评,这才遭到禁止刊印。后来,腰斩掉七十回之后的故事,补写了宋江向皇帝乞求招安,宋徽宗得到平反等内容,于是,“水浒传全传”出笼了。

因而,金圣叹先生把脏水泼掉罗贯中身上,没有道理。罗贯中其实并没有写续书。

本文仅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答,更着重于文本中透露出来的信息。仅是一家之言,共同好者参考。


绿野萍踪01


《水浒传》是施耐庵一人所著。施耐庵是金眼彪施恩的曾孙,自幼喜文好武,练就祖传功夫“二郎脱铐拳”。二郎脱铐拳乃是当年武松在飞云浦手镣脚铐束缚情况下,大战企图刺杀他的公人和蒋门神请来的四大武林高手,最后杀尽歹徒。后来武松从中悟出此脱铐拳,又叫二郎拳,并传授给金眼彪施恩,施恩又传子,子又传孙,施耐庵乃第四代传人。施耐庵除早晚练习武功之外,对学习文化也很刻苦,博览群书,真是文武全才。却说武松乃施恩的恩人加兄弟,家中历代供奉着武松的牌位,墙上粘贴着武松打虎的画像。由于施耐庵自小听着老人讲武松和梁山好汉的故事长大,更兼他的文学造旨高,一心想为武松等梁山好汉立传。于是施耐庵为了写好心中的英雄武二郎,便带足干粮,深入深山老林,在一棵参天大树杈上用树枝绳索构成一个小屋,住在上面观察老虎的习性,发现老虎扑食只有三大招:一扑,一掀,一剪。于是他就从武松打虎写起,写完“武十回”,再回头去写鲁智深林冲宋江……写了几年,经反复修改,终于写成一部震惊世界的“水浒传”。在写武松时,本来武松没有大哥武大郎的。武松自幼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姐姐,姐姐打小就给人家当童养媳了。武松十二岁上少林寺当杂役,二十岁下山,练就一身少林功夫。这个武大郎其实和施耐庵是同学,同时喜欢上一位临村的美女潘金莲,但武大郎是大户人家,有钱有势,最终大郎抱得美人归。施耐庵失恋了,他一怒之下,便把身高八尺的武大郎写进水浒成“三寸丁谷树皮”,把淑女潘金莲写得淫妇。但不管如何,施耐庵先生乃是大文学家也。


猛龙再过江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就有争议,各家说法不一,甚至大相径庭。不过简单总结一下,倒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施耐庵或罗中独立完成。例如,明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曾说《水浒传》是“武林施某所缩”,“世传施号耐庵”。杭州师范大学的马成生也赞同这种观点,并给出了具体的论据:“从《水浒传》中江北部分的气候物象描写、地理态势描写以及素材采集、历史知识文字功底等来看,其作者不应是大丰施彦端。而从《水浒传》中江南部分(主要是杭州一带)的气候物象描写、地理态势描写以及素材采集、方言‘尾词的运用等来看,其作者应是‘钱塘施耐庵’”(马成生:《“让〈水浒传自己来指认”一一关于水浒传〉的作者》,载于《济宁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水浒传》剧照

与施耐庵是《水浒传》唯一作者的观点不同,另外一些人则提出罗贯中才是《水浒传》的唯一作者,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认为《水浒传》是罗贯中独立所作。现代学者李伟实在《〈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之说不能成立—兼论〈水浒传〉的作者为罗贯中非施耐庵》(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中,也坚持认为《水浒传》的作者就是罗贯中而非其他人。杨子华在《〈水浒〉的作者是杭州书会才人施耐庵——兼驳ㄑ施耐庵墓志〉、ㄑ施耐庵与水浒》(载于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由于学界普遍坚持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或者至少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北大教授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编者都将《水浒传》看作施耐庵的著作。

其次是施耐庵与罗贯中合著。而这种观点又可被划分为两类,首先是有人认为《水浒传》前面的七十回是施耐庵完成的,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续补的。其次,另外一些人认为《水浒传》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并没有参与具体的文字创作,而只是对已经完成的书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理和编辑今所见最早的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其题署上面就非常明确地写着此书是“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意思是施耐庵撰写了此书,而罗贯中完成的大体相当于现在出版社编辑的工作,但我们并不能说罗贯中就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

此种说法后来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如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作者就认为《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郎瑛的《七修类稿》中也曾经说过: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书志》亦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同样说是“施、罗二公”。从目前学术界的学者认同来看,这种观点颇有影响力。

最后是“世代累积型群众创作”也称“陆续完成说”。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倾向于认为早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当时社会上就流行着大量的水浒故事。而施耐庵和罗贯中在对这些故事进行创作和深加工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曾经大量参考、借鉴和吸取了当时的很多素材和史料,其中既包括史籍和笔记等,比较具有可信性的内容,同时也参考了某些完整的小说和戏曲作品等具有艺术夸张成分的某些文学片段。

他们之所提出这种观点,一方面是承认施耐庵的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也想提醒人们施耐庵、罗贯中两人并不是白手起家,在他们之前的历史故事对于这部书的成书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这一点是不容抹杀的。例如,陈松柏在对前人各种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的基础上,认为《水浒传》并非是有一人一地完成,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陆续完成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有施耐庵说、施罗合作说、罗贯中说、山东罗贯中说、明中叶同名小说家说、罗著某续说、非罗非施说、陆续完成说。综合研究这八种说法,陆续完成说比较可信。”(陈松柏:《〈水浒传作者研究八说》,载于《南都学坛》2000年第5期)

除目前广泛认可的《水浒传》为施耐庵和罗贯中合作完成外,关于此书的作者问题,历史上还有其他几种观点包括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但这些观点所依据的材料相互矛盾之处不少,让人很难信服。所以我们初步还是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或者是施耐庵与罗贯中两人。

1982年4月18~25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邀请了国内外大量《水浒传》研究专家,对江苏省兴化县和大丰县新发现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施让地照》、《施氏长门谱》等文物资料,进行了实地参观和详尽考察,最终提出这些材料都是确信无疑的,而且都是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具体考察内容可以参见《对江苏省新发现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载于《江苏社联通讯》1982年第7期)。由此可知,从目前出土的一些材料可以证明。


陶政聪


回答过,是二人舍作,前匕十曰为施作,后四十回为罗作。因后面写战争场面,是罗式风格。.因三国演义为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