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孔明一死,便要求停止北伐,魏延不肯,诸葛亮便杀魏延,这是啥心态?

刘黄叔


古梁镛解答。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遗计除魏延,所思所想都是为了蜀国国脉的延续,诸葛亮在生命弥留之际依然心系蜀国发展,其高尚的人品可谓感天动地。

下面详细分析。

蜀汉第一功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汉政权的建立,论功行赏,毫无疑问诸葛亮当属第一,想当年刘备屯兵新野小地,面对天下风云变幻的局势无所适从的时候,徐庶推荐诸葛亮给他,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获得诸葛亮的认可,诸葛亮为其分析天下形式,谈笑间已经将目前、将来的天下走势分析的清晰明了,全面到位,自此之后,刘备发展目标明确。

可以说,假如刘备没有碰到诸葛亮,那么他必然如一条充满雄心壮志但目标不清,身体羸弱的游鱼,飘荡在诸侯割据的碾压下,最终被毁灭。

诸葛亮赤心辅佐刘备,助力刘备实力迅速壮大,开创了西蜀板块,自此之后,和江东孙权,北方曹操三分天下。



三国演义核心思想:人心

不同的人阅读三国演义,看到的结果各不相同,有的人看到的是权谋,有的人看到的是贪欲,有的人看到的是名声,有的人看到的是忠义,有的人看到的是情义。

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古梁镛认为,三国演义最为核心的思想,其实是人心。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依靠自己的内心想法来做抉择,比如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陈宫的“至死不辅曹操”,荀彧终生为汉臣等等,都是依靠的人心。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三十六计同样如此,三十六计高深莫测,究其根本,还是人心,诸葛亮能精确判断对手的人心,所以他总能快人一步,郭嘉深明对手的心思,所以总能助力曹操节节胜利,贾诩能够终老,更是他知人心的体现。

诸葛亮去世,蜀军人心涣散,军心既散,何以为战

刘禅时代,蜀汉为何任然能强势存在,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蜀汉丞相诸葛亮可谓是凝聚人心的核心所在,人心起,山可移。诸葛亮每次率军北伐,军令到处,人人积极响应,假如没有诸葛亮,毫无疑问,在刘禅黄皓的治理下,蜀国早已分崩离析。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眼看就要成功,因此此时司马懿方面的心态也到了面临崩溃的境地,诸葛亮多次侮辱魏军,这本身就让魏军非常恼火,群情激愤,后来诸葛亮更是用妇女的衣服侮辱魏军,魏军情绪彻底被激怒,司马懿也马上压制不住了,假如诸葛亮再多活几日,司马懿还能镇的住魏军,继续做缩头乌龟吗?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的军心立马涣散了,因为在大家心目中,诸葛亮是如亲人一般的存在,这些将士大部分都是跟随诸葛亮出生入死多次作战的人物,小部分新人也对诸葛亮崇拜尊重不已,诸葛亮的死讯可谓是闻着落泪。

抛开蜀军中低层不说,此刻的高层也是人心涣散,魏延、姜维、杨仪等人开始争夺军队领导权,这是什么概念?在大敌当前,主帅去世的关键时刻,蜀军居然内乱了,这种情况下,谁还敢继续北伐?何况魏延虽然也算得上智勇双全,但是面对司马懿这只老狐狸,很明显魏延比不了司马懿。因此魏延坚持北伐是假,夺取军权是真。

通过古梁镛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死后遗计斩魏延,实在是为蜀国的发展操碎了心。在后世所建的武庙中,诸葛亮作为武庙十哲,不管历史如何发展,朝代如何变迁,诸葛亮的地位从来没有变过,可见大家对于诸葛亮的认可和尊敬。

谢谢大家。


古梁镛


题主这个问题存在严重错误,诸葛亮确实预料到了魏延不肯退兵的可能,但是并没有想杀魏延。但是诸葛亮死后,魏延自己作死,起兵作乱,最后才兵败被杀。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进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到秋天,诸葛亮因为病重,自知时日不多,于是开始安排撤军事宜。诸葛亮命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率军撤退,魏延负责断后。考虑到魏延心高气傲,自己死后未必会服从命令,诸葛亮还特意交代万一魏延拒绝服从命令,那么不用管他,各军自己撤退就是。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违抗军令是很严重的问题,不过从诸葛亮这个安排来看,他对魏延格外宽容,给魏延留了一条后路,希望他能知难而退。

不过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仅拒绝撤军,还认为杨仪没资格指挥大军撤退,想夺取兵权。他要求来传令的费祎和他一起联名给各将下书,命他们留下听自己指挥。费祎自然不可能跟着他乱来,于是借口要去说服杨仪主动让出兵权脱身而去。

得到费祎的回报以后,杨仪于是决定按照诸葛亮的第二个方案行事,不管魏延自己撤军。如果此时魏延收手,那么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是魏延在得知蜀军主力撤退以后勃然大怒,起兵追杀杨仪,还一路“烧绝阁道”。

杨仪立即上表弹劾魏延谋反,而魏延也上书刘禅,说杨仪作乱。刘禅接到两人表章以后召见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两人意见。因为魏延平时就脾气暴躁,与人不和,加上杨仪这边还有费祎等人作证,董允、蒋琬都认为杨仪没有问题。刘禅于是下令蒋琬率宿卫诸营北上,以防万一。

不过在蒋琬赶到前,杨仪和魏延就已经打了起来。由于魏延抗命行事,手下军士人心散乱,因此未战而败。魏延只能带着儿子和亲随逃亡,结果被马岱追上杀死。

从这里看,魏延完全是自己作死才招来大祸。把魏延之死责任归咎到诸葛亮身上,无非是想抹黑诸葛亮而已。


不沉的经远


因为诸葛亮担忧魏延谋反,再者即使魏延不反,孤军奋战难以取胜,劳民伤财也是孔明不愿意看到的。

魏延生平

魏延最早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家产。刘备也想从中分杯羹,以调停的身份出现。此时,刘备和平民躲避曹操要进荆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门砍掉绳索放下吊桥,想救刘备进城,可是刘备并没有进去,带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难敌四手。刘表手下文聘杀了过来,魏延就跑了,寻刘备不见,就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关羽战长沙,魏延杀韩玄然后和黄忠一起投奔了刘备。

魏延是慕名而投刘备的,诸葛亮见他勇猛,开始只是想给魏延一个下马威。目的无非是告诉他,蜀国,诸葛丞相说了算。加之,这时孔明看魏延和关羽长的有几分相像,并且都用一把大刀,触景生情,心想魏延你没有根基,以后别给我学关羽那一套。乖乖听我的话。于是,才有了对魏延的一顿杀威棒。

从以后的情况来看,刘备对魏延确实有知遇之恩,这从刘备舍弃张飞,而任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可窥一斑。要知道汉中是蜀汉面向曹魏的门户要冲,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说明在刘备的心中魏延比张飞靠谱许多。魏延顺杆爬,总想成为继关羽死后,成为刘备的股肱之臣。孔明看出了苗头,不吃醋才怪呢!

要说孔明嫉妒魏延不大可能。孔明不怕关羽难道怕他。让孔明杀魏延的不是嫉妒造成的。明着为刘禅着想,暗里是为自己。明着是政治谋杀,实则为了一己之私。孔明知道自己死后,以刘禅软弱无能的性格,恐怕驾驭不了魏延。这只是表面文章。实则是魏延提出的奇谋――兵出子午谷惹的祸。

子午谷奇谋

这计谋就是魏延带少量人马突袭魏国首都长安。说实话这计谋确实有点冒险,但打仗哪能四平八稳呢,三十六计不是讲过“兵行险道,兵贵神速”,这例子应该不少吧。汉朝的霍去病不是率少量人马,突袭匈奴老窝吗?霍去病能名扬天下,靠的是突袭和挺进。他的功劳比他的舅舅卫青大许多。

孔明老谋深算,老狐狸能不知道这些历史?孔明六伐中原,都无尺寸之功,如果让魏延突袭成功,老脸往哪搁?据后人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功率为百分之八十。如此看来,值得一搏。可为什么孔明不许呢?

除了怕魏延夺得首功,还有就是灭魏后,怕司马懿把老底揭了出来。有人说孔明一生不喜弄险。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奇谋。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这是没有威胁他的生命,假如威胁到他生命,他一定会冒险。比如,空城计,当司马懿把他包饺子时,他不是一样铤而走险吗?在孔明死之前,魏延必须死的事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有点像宋江临死前,毒死李逵一样。孔明怕魏延一但冒险取胜,世人皆明白魏国不难灭掉,糗事一一暴露,势必遭国人耻笑。这就是为什么,孔明死后都不放过魏延的原因。

计斩魏延

孔明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必反,而“无大将”的蜀国已经没有人是魏延的对手,于是对马岱授予密计。孔明死后,魏延果然造反,并且拉马岱入伙。马岱假意迎合,骗取了魏延的信任后,等到了一个机会将魏延斩落。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魏延的死是蜀汉内部军权争夺的结果,其中的真相,史料记载大相径庭,是不是诸葛亮暗中授意,也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魏延是死在政治敌手杨仪和马岱的手上。

我们最熟知的经过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桥段,诸葛亮逝前料定魏延必反,因此遗计于杨仪马岱,阵前魏延大呼三声“谁敢杀我”,遂被马岱所杀,这也是最不靠谱的经过;按照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三国志》都说的是魏延并非要投靠魏国,而是要除掉政治敌手杨仪,而率军攻打杨仪,兵败被杀,《注三国志》中更补充道,魏延被杨仪陷害,谗言魏延率军投敌,被诬陷的魏延只得逃跑,最终被杀。元代史学家郝经也同样认为魏延被冤杀。

所以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关系应该不大,诸葛亮作为蜀汉的擎天柱石,何必要自损一臂弄死魏延呢?魏延如果真有反骨,早都反了,何必要等到年老力衰,投靠此时政局不稳的曹魏?而且魏延几十年来,一直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先跟随刘备,又跟随诸葛亮一生征战?所以怎么说都说不通的。

所以按照正史《三国志》的观点,就是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兵败被杀。至于疑点一,诸葛亮死后,兵权是交予杨仪还是魏延的,今天不得而知,疑点二,魏延北上是兵败逃跑还是投魏,也不得而知。但应该不是诸葛设计杀魏延的。


曹老师xixi


孔明一死,便要求停止北伐,当然是为了蜀国,同时也是有一点点私心。而杀魏延也是为了保证刘氏一族在蜀国的政权不受侵犯,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首先诸葛亮六次北伐皆以失败而告终,而纵观蜀国没有人能在才智和谋略上能够超过诸葛亮,他都不能成功,何况旁人。同时此时的蜀国也因为连年征战而导致国力空虚,已经无力再战了,运筹帷幄能征惯战之人已经寥寥无几,只有爱徒姜维可委以重任,守住蜀国的疆土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出兵北伐也是万万做不到的。孔明早已心知肚明目前的形式,而自己多次北伐,其一也是对先帝刘备的托孤之志,其二也是对自己的不甘心,自打出世以来,随刘备征战多年,最后还只是天下三分,感觉自己的才能还能发挥更大,所以多次北伐也是对于自己的不甘心。所以在临终之前孔明很清楚,自己死后没有人能完成这个大业了,蜀国稳定发展,长治久安已经是百姓之福,刘氏之福了。

而杀魏延也确实是万不得已而为之,诸葛亮知道魏延可能会成为自己死后的不稳定因素,但是蜀国太缺少像魏延这样的武将了,赵云已经过世,后起之秀关兴和张苞也小小年纪的都病死了,蜀国大将也就魏延的武力值最高了,所以他也不忍心啊!如果不是后来魏延逼宫,执意北伐,最后也不至于死在马岱的刀下。

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国家的兴衰靠一人之力真是杯水车薪,纵有诸葛之才,也难免抱憾而终。




冷风洛雨


诸葛亮到底和魏延有什么过节一定不放过他,在自己死前就安排好了杀魏延的这一幕呢?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魏延“功高盖主”诸葛亮感觉已经无法控制他了。在诸葛亮死后自己的亲传弟子姜维是无法驾驭的,如果不能驾驭只有杀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计划可以让姜维继续的实施下去。

魏延的强大让诸葛亮感觉到凭借姜维的能力还不足以驾驭魏延,而魏延作战冒进贪功的性格,所以诸葛亮为了给姜维建立一个良好的领兵环境只能讲魏延杀掉。但是杀掉魏延又没有适当的理由,只有在死前托付马岱引诱魏延造反,魏延造反是被马岱唆使的因为魏延不是真的造反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当家作主了。诸葛亮就利用了他这一点借马岱的手杀掉了他,武功高强的魏延怎么也想不到武功这么高会自己信任的人阴他一把,这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天竺阳光


诸葛亮算准一向自视甚高的魏延在自己弃世后一定不会服从其他人的管带,很可能要反蜀。于是生前埋下一路伏兵:让马超的弟弟马岱带领少量人马佯装“投靠”魏延,最后在关键时刻,马岱反戈一击,从背后很轻松地取了魏延的性命,避免了蜀汉的内讧。

问题是蜀汉那么多人?为何唯独选马岱呢?综合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马岱在蜀汉范围内算武艺高强,太弱的比如廖化、张嶷等恐怕跟魏延万一有武力争斗容易出问题,很厉害的姜维、王平等本身属于统帅型或统兵一方的将领,不能因为这个个别案例使全局谋划受到影响;

2、姜维、王平、张嶷、廖化等等都是蜀汉“老人”,跟随刘备父子及诸葛丞相大半辈子,对蜀汉是忠心耿耿。让他们某个来诈降,魏延很可能不大相信,而马岱是随其兄长马超半道才投靠刘备的,至少从外表上看,马岱的“投降”可最大限度减少魏延的疑心和防范心理,自然马岱更容易得手。

3、马超、马岱为首的“马家军”基本上一直是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的野战军。相对其他军队,与蜀汉整个军队体系的瓜葛较少。这样避免马岱杀魏延后,与蜀汉内部魏延的下属、旧部和其他拥趸的猜忌和摩擦内耗,减少不稳定因素。毕竟魏延是蜀汉后期首屈一指的名将,功成名就、劳苦功高。虽然从肉体上让他消失了,但是其消除其影响力绝对不会一蹴而就。

4、马岱做事认真细致,性格谨慎不张扬,深得诸葛亮信任。当年马岱初次登场随马腾入许昌,马腾和其余诸子尽皆被杀,马岱一个人能乔装逃出就可见一斑。最适合做“潜伏”者。这种性格或许就是他从年幼起就看见西凉马家从一个树大根深的大家族一次次被杀戮、漂泊、辗转投靠的血洗经历中逐步养成的。

另外,当今国际社会上经常出现所谓“双面间谍”甚至“三面间谍的情况,也就是潜伏者处于特定高压的环境,通常被潜伏方会对其采取软硬兼施手段来收买、拉拢及分化瓦解,诈降在特定环境下会转化成真降。如果马岱经受不了利诱或讹诈变成真降,再和魏延串通一气来演戏的话,蜀汉可就是万分危急。


公路造价干货集


这个问题是三国演义的版本,说的是诸葛亮临终前已预料到魏延要反,便做了一些安排,设计杀了魏延,但为什么呢?其实三国演义在之后的文中也做了一些交代。



在一百零五回文中,后主知丞相身故,又收到魏延表奏杨仪造反时,吴太后曰:“尝闻先帝有言:孔明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故姑留用。今彼奏杨仪等造反,未可轻信。杨仪乃文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必其人可用。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这说明,诸葛亮在早先对魏延的评论,在蜀国的老人心中早有定论,也说明了诸葛亮一直对魏延不放心。



后面又有杨仪表奏魏延造反时,蒋琬奏曰:“以臣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



这段蒋琬的奏表,很清晰的点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也侧面印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一直奉行尊刘贬曹,对刘备的蜀国大量正面描写,也对诸葛亮做了夸大描写,所以才安排了在诸葛亮身故后一系列印证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情,神话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阿逸君非常崇拜的一个人,这里没有任何贬低或其他意思,仅以事论事。


阿逸君


刘备曾将守汉中的重任独交给魏延,而不是张飞等人,魏延也完美地完成了使命,从中可以看出魏延的是有独当一面的帅才的。孔明将死,他最不希望魏延率队北伐的,其一,北伐如不成功,蜀国必危;其二,一旦北伐成功,或取得比他好的战果,他自己的曾经的威名必将受损。所以,孔明对魏延这件事上是有私心的,蜀国能战之将已不多,他还遗计除魏延,人心之恶,显也!


XXD3721


魏延有谋反之心!如果不杀掉魏延,让他谋反成功,那诸葛亮死后几天便是蜀汉亡国的时候!魏延也不会继续北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