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真實的九子奪嫡,要比電視劇更慘烈,最後結局讓人唏噓

康熙皇帝在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大婚,那是他與妃嬪都還是尚未發育完全的少年,所以康熙的前六個子女都在四歲左右就夭折,胤禛是康熙成年後與烏雅氏所生的兒子,根據大清朝王室規定的,凡是夭折的皇家子女,不再在兄弟中算排行,所以在胤禛之前雖然有十幾個皇子,這就是為什麼最後胤禛排在皇子的第四位了。同時不得不提這些皇子的名字,這幾個字都是冷僻字,目的就是為了避諱,這樣也省去了許多麻煩。這兩個字在詞典中的意思是以真受福,康熙希望他的這位皇子,對天地和祖宗真誠,以此來獲佑福氣。

他們這些皇子生下來就與常人不同,他們四歲就要進上書房學習,具體學習滿文漢文四十五經,除此之外還要學習騎射游泳這樣的軍體客項目,目的就是要培養一個文武雙全的全面人才,很多人都驚歎皇室的這種嚴苛,而且他們還是這個國家最尊貴的人。康熙還親自考察監督皇子們的學業,等到十三四歲的時候就把他們帶到身邊去圍場狩獵。精明的康熙皇帝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王室兒郎,卻也沒有想到聰明有才華的他們,在自己晚年的時候,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與煩惱。

真實的九子奪嫡,要比電視劇更慘烈,最後結局讓人唏噓

與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不同,滿人在入關前並沒有建立相關的儲君制度,康熙不希望再有大臣專權的事情發生,康熙深受漢文化的薰陶,他強烈摒棄過去的傳愛傳少原則,積極接受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胤礽為皇太子,對他著重栽培,為他請專門的老師,並抽空為他親自講解四書五經。

看似如此完美無缺的一個皇子,卻在一片片讚美聲中,逐漸的飄飄然起來,他越來越無心於學業,胃口好,慾望越來越強大,想要在政治場上真的一席地位,一批人知道康熙對他的信任與器重,這樣一股勢力就像胤礽靠近,由此形成了太子黨。同時在另一方面,康熙的真正長子胤褆也有了動作,朝中的大臣因為康熙的護短,似乎讀出了他願意朝中分幾股勢力,此後兩股勢力一直進行著明爭暗奪的爭鬥。尤其是胤礽,他在東宮在禮法上已經逾越了皇權,康熙在親征噶爾丹後對他的這位一直器重的皇太子倍感失望,康熙只好將胤礽身邊的人賜死,將他拘禁起來。

真實的九子奪嫡,要比電視劇更慘烈,最後結局讓人唏噓

其他皇子見狀,心裡都紛紛蠢蠢欲動起來,尤其是以胤褆為首的明珠派,他迷信厭勝術,他將巴漢格隆請來“施法”,希望以此咒死胤礽。八皇子胤禩也非常得康熙的喜愛,18歲就被封了貝勒,他非常喜歡招賢納士,其實心裡對王偉也非常覬覦,他與九皇子十皇子關係都比較好。

在胤禛幼時的時候,康熙對他十分疼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康熙對他的疼愛逐漸減少。胤禛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培養著自己堅韌的性格,在外人面前,一般都表現的極有城府,他一般都喜形無色,他雖然生來比較感性,脾氣暴躁。但經過了後天的鍛鍊與培養,三十歲之後的他仍舊時時提醒自己。

真實的九子奪嫡,要比電視劇更慘烈,最後結局讓人唏噓

由於胤褆對康熙說出了胤禩府上的張明德之詞,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但康熙此時卻對胤褆更加沒有了好感,康熙沒想到他的這位皇子殺氣這麼重。康熙也從曾寄希望於胤禩,讓他參與管理軍政大事,卻沒想到他徇私舞弊,對案件草草瞭解,只顧著為自己博名聲,這使得康熙不再對他抱有希望。

康熙生了一場大病,胤禛作為年長皇子,對康熙皇帝無微不至地關心與照料,康熙帝突然發現他的這位皇子如此孝順,而且他還發現他是如此地顧手足之情,因此在朝臣面前表揚了他的這種行為。

真實的九子奪嫡,要比電視劇更慘烈,最後結局讓人唏噓

康熙日漸衰老,爭奪皇位的情況愈演愈烈,但此時的胤禛整天嚮往山林野老的生活,他的這種行為對其他皇子完全沒有政治上的威脅,其實他是極聰敏極具有心計的人,他在明間探訪中結識了年羹堯,他的辦事能力極強,為自己做了很多大事。

隨著皇子們一個個退出了政治舞臺,胤禛充分的在康熙面前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他辦事沉穩果斷,最終成為了晚年康熙的左右手,最終成為了皇子們爭奪皇位的最大贏家。

真實的九子奪嫡,要比電視劇更慘烈,最後結局讓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