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動員案例研究:現代戰爭要求動員速度要快,戰爭儲備要充足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局座對馬島戰爭動員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撰寫了大量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選擇其中一些內容進行連載,供大家參考借鑑。


(二)商船是戰時海軍兵力的戰略預備隊

海軍武器裝備具有技術複雜、品種繁多、建造週期長和造價高等特點。一般來說,即便是具有較強海軍艦艇建造和出口能力的發達國家,艦艇、潛艇從預研、設計、建造到裝備部隊也要10—15年,航空母艦、核潛艇等重型武器裝備則長達20—25年,就是具有一定的技術儲備,光是建造一艘中型水面艦艇也要4—6年,大型艦艇則需6—10年。

再則,海軍裝備價格也十分昂貴,是其它任何軍兵種裝備所無法比擬的。以美國為例,一艘重型核動力航空母艦80年代造價達34億美元,90年代就漲到了45億美元。


導彈巡洋艦和驅逐艦8-11億美元,攻擊型核潛艇則達15億美元。現代海軍裝備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戰時難以突擊性大批量生產,平時又不便大量存儲的發展趨勢。因此,如果能有效地挖掘戰時工業動員的潛力,並能充分利用民用商船的話,將是中和平戰矛盾的一個重要選擇。

動員案例研究:現代戰爭要求動員速度要快,戰爭儲備要充足


歷史經驗證明,戰爭期間,商船不僅能作為海軍艦隊的重要支援力量,經過改裝,還能直接參加海軍作戰,彌補戰爭損失,迅速擴大海軍規模,成為海軍兵力的一個強有力的戰略預備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對戰艦、特別是航空母艦的需求量猛增,所以各國竟相趕建航母。


即使如此,整個戰爭期間,各國建造的航母總數還不到30艘。但在戰爭期間,美國用商船改裝了590萬噸的艦船,其中,改裝的航空母艦就超過了100艘。這些用商船改裝的護航航母在戰爭中擔任了反潛護航、飛機運載、訓練支援乃至攻擊作戰等多種任務,戰績赫赫。


僅在1943年4月至1944年9月的一年半間,英、美護航航母便在大西洋和北極水域擊沉德潛艇約60艘,在反潛戰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並部分地彌補了因戰前估計錯誤造成的兵力不均衡問題。

動員案例研究:現代戰爭要求動員速度要快,戰爭儲備要充足

美國海軍博格級護航航空母艦巴恩斯號 (來源:美國海軍)


(三)現代戰爭消耗高、破壞力大

戰爭從來就是財富和物資的巨大消耗,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儲備作後盾,便無法維持戰爭,更不能獲取軍事上的勝利。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共消耗了1000萬噸彈藥,美國消耗了18760萬噸燃料,相當於和平時期10—20年的消耗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量新技術、高技術應用於武器裝備,使現代化戰爭的消耗量直線上升。英國赴馬島遠洋作戰,一艘巡洋艦以18節航速從本土到戰區便耗油約8100噸;戰爭中實際作戰時間僅36天,英國就耗資21.8億美元,平均每天近3000萬美元。


彈藥消耗15000多噸,平均每人日7.25公斤,是二次大戰中美軍人均每日彈耗的15倍;油料消耗50萬噸,人均日耗油280公斤,是二次大戰中美軍人均日耗油的25倍。此外,現代戰爭的破壞性大,設(裝)備戰損率高。馬島海戰中,英國參戰艦艇中損失了20%,阿根廷參戰飛機中損失了38%。

動員案例研究:現代戰爭要求動員速度要快,戰爭儲備要充足


這種較和平時期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大批量的裝備和物質消耗,要求國家必須進行戰時經濟動員,否則無力維持戰爭和奪取戰爭的勝利。同時,現代戰爭又具有爆發突然、持續時間較短的特點,因此更要求動員速度要快,戰爭儲備要充足,物源要豐富。


馬島海戰爆發後,英國的造船、航空與航天等軍工企業只用兩天時間便由平時轉入戰時生產;二次大戰中,蘇聯在戰爭爆發後第二天就實行了彈藥生產的動員計劃,一週後便批准了一季度的國民經濟總動員計劃,使得蘇聯軍事經濟的實力開始迅速擴大。


——摘自1990年代

馬島海戰動員案例研究

張召忠


動員案例研究:現代戰爭要求動員速度要快,戰爭儲備要充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