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吳王行宮靈巖山,王家園林氣派傾

靈巖山位於江南水鄉蘇州西南的木瀆靈巖山,因為靈巖塔前有一塊“靈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靈巖山”。山上多奇石。巨巖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於彷彿。舊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說。

吳王行宮靈巖山,王家園林氣派傾

靈巖山


  靈巖山,本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館娃宮的舊址,也是越國獻西施的地方。現今尚存吳王遺蹟和古蹟有:吳王井、梳妝檯、玩花池、玩月池、響廊、琴臺、西施洞、智積井、長壽亭、方亭等。靈巖山有昂首攀遊狀的石蛇,敲打有聲的石鼓,狀若發團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龜,兩耳直豎的石兔,形影不離的鴛鴦石,埋頭藏泥的牛背石等。

  靈巖山寺西部以花園為主,俗稱山頂花園。園內浣花池相傳西施於此泛舟採蓮。池西有石城,即山顛圍牆,相傳為吳王闔閭所築,以石砌成冰紋形。玩月池曾供西施玩月。吳王井呈圓形,也為吳宮遺井,曾供西施照容。智積井為八角形,因是梁代智積和尚修浚,故名。

  井中泉水甘例,煮茗甚佳。井北砌有假山,上有“長壽亭”,傳為西施梳妝之所。靈巖山的最高處位於靈巖寺之西的琴臺,相傳西施操琴於此。

吳王行宮靈巖山,王家園林氣派傾

靈巖山古亭


  沿登山御道拾級而上,首先是繼廬亭,因靈巖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師的別號繼廬而得名。亭柱上有對聯“大路一條,到此齊心向上;好山四面,歸來另眼相看”。接著是迎笑亭,相傳始建於宋代,東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釋友。盤折再上是“落紅亭”,靈巖也有“象山”之稱,舊有“象王回顧落花紅”之句,這裡是觀日落之佳處。

  亭東乃印光塔院,為印光和尚埋骨處。印光法師(1861-1940)為近代佛教界泰斗、淨土宗一代宗師,東南亞印光派創始人。落紅亭西有西施洞,相傳越王勾踐與范蠡獻西施給吳王夫差於此等候。後人在洞前建屋,洞內鐫刻觀音像,洞外種有紫竹,所以又名“觀音洞”,香火頗旺。

吳王行宮靈巖山,王家園林氣派傾

靈巖山牌樓


  落紅亭左折而上約300餘步,人稱“百步階”,為乾隆帝登靈巖時所築御道的一段,山勢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磚砌之臺為梁代靈巖山開山和尚智積的衣缽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烏龜,昂首面向太湖,故有“烏龜望太湖”之說。石背鐫有“望佛來”三字,石上有腳印,據說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鄉。

吳王行宮靈巖山,王家園林氣派傾

靈巖山·靈巖寺


  山頂是靈巖寺,即吳王“館娃宮”的舊址。春秋吳越夫椒一戰,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和大夫范蠡被押為人質,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獻上越中美女西施。吳王夫差為西施在靈巖山上建造行宮,銅鉤玉檻,奢侈無比。吳人稱美女為娃,故名“館娃宮”。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從水路攻進吳國,把這富麗堂皇的館娃宮付之一炬,燒成斷壁殘垣。東晉時有人在靈巖山吳宮遺址修建別業。後舍宅為寺,唐代改稱靈巖寺。

  靈巖寺現存寺院規模宏大,為典型的中國佛教淨土道場之一。靈巖寺建在山頂,高聳入雲,巍峨壯觀。寺門前松柏參天,門額“靈巖山寺”為趙樸初題寫。進門便是天王殿,亦稱彌勒閣,殿中央供奉天冠彌勒,背後供韋馱菩薩,兩側排列著四大天王。再進為前院,院中有池名硯池,池上架有“界清橋”。

吳王行宮靈巖山,王家園林氣派傾

王家園林·靈巖山


  靈巖山有“靈巖秀絕冠江南”和“靈巖奇絕勝天台”的美譽。因此來靈巖山遊玩定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