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蒙古族飲食風俗的三個特點

蒙古族特色主要體現在蒙古族的菜點風味上。蒙古族人的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的菜點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菜點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燒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蔥加工燒製的佳餚。此菜用料講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軟,富含營養,常用於迎賓宴席。馬奶酒: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奶皮子:味道純香、營養豐富。酥油:酥油味道獨特營養價值極高,中西餐均可飲用。奶酪:質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眾喜愛的奶食品之一,蒙古族的飲食文化豐富多樣。在創造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時,也形成了相應的飲食習俗。這些習俗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蒙古族飲食風俗的三個特點

先白後紅
蒙古族的飲食習慣為先白後紅。白指白食,乳及乳製品;紅指紅食,肉及肉製品。這種稱呼極富色彩感和生動性。蒙古人以白為尊,視乳為高貴吉祥之物。如果誇你心地像乳汁一樣潔白,你就得到了最高的獎賞。牧民有誰不慎撒了奶子,就會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額上,說一聲“啊唏,折福了”。若是掉一點兒肉,或許就隨手丟給了貓、狗。不論大小宴席,都用白食開路。主人端來一隻盛奶的銀碗,按照輩份年齡,讓客人一一品嚐,這是一種神聖的禮節。客人即使七八十歲,大過主人幾倍,也要跪接銀碗。不是給主人跪,是給乳汁跪。婚禮上的人多,行這一禮節如果漏掉一位,對主人是最大的失誤,對客人是最大的不敬。每逢祭奠翁袞山神、敖包、蘇魯德的時候,都要用新擠的鮮奶向上天和聖主祭灑。在喜慶和祈禱之後,往往揮動著桶裡的鮮奶,進行招福致祥的儀式。放羊背子的時候,一隻綿羊割六七件,盛在一隻大盤裡,略似平日臥狀。羊頭在上面,羊頭上面又抹了黃油,表示紅食仍要以白食為先導。如果你到牧區,看到手扒肉上來就下手,不先品嚐奶食,那就要被主人下看。

蒙古族飲食風俗的三個特點

以飲為主
諺雲:“學之初啊(蒙文的第一個字母),食之初茶”。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凡走草地的人,不論蒙漢生熟,主人必先雙手給你捧上茶水:“有好茶喝,有好臉看”。今天,牧區的蒙古人不論早上、中午都有喝茶,這就是“寧可一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牧民喝茶,講究配套:炒米、酥油、酪蛋、白糖,冬天往往還有肉。牧民習慣,客人喝茶,飲未及底,復來續滿。客人如不想飲,可以聲明,否則你只能灌一肚子茶。這大概就是蒙漢族在吃上的不同吧?漢族從小吃慣乾的東西,吃稀的總感到吃不飽。蒙古族從小吃慣稀的東西,吃乾的就不舒服。如奶稀飯和霍零飯(稀肉粥),其實都有是半流食。也許是以飲為主積久成習,蒙古人把吃肉也說成“喝湯”,把羊肉說成“湯物”、“湯羊”。

蒙古族飲食風俗的三個特點

輕便簡樸

“奶茶泡炒米”,是遊牧民族的一大發明。不僅有生活依據,而且有科學依據。吃上一頓手扒肉,再美美喝一頓茶,不僅葷素搭配,稠稀結合,口中不膩,胃裡舒服,而且很容易消化。牧區的蒙古族,常把炒米裝在一張整剝的牛犢皮裡(有時也裝些乾肉),酥油放在用酸水泡製出來的瘤胃中,帶在馬身上,不怕磕碰打碎,行走無聲響。即是到了荒無人煙的地方,只要有水,撿幾塊幹牛糞就能舉火熬茶。直到今天,打草、走敖特爾、長途拉鹽或打獵的時候,仍然堅持這種輕便簡樸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飲食風俗的三個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