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導語: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中國近代史的地位不可謂不高,在他的人生歷程之中做出了一系列改變近代史走向的活動。1929129日,學者梁啟超在上海協和醫院溘然長逝。對於梁啟超的離開,許多人在他追悼會上,懸掛的歌功頌德的輓聯、悼詩數以千計可見人們對於他是多麼的緬懷。只有楊度一人聯雲:"事業本尋常,成固欣然,敗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殺,我獨憐才。"

從楊度的輓聯之中,我們可以看見楊梁兩人的關係。楊度與梁啟超兩人並不是老鄉,但是他們同屬於封建士大夫出身的知識分子,並且都是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頗著的政治人物,兩人對當時的中國歷史都曾產生過較大的影響。正是因為這樣,他們的關係在早年是非常要好的,但是後來兩人的關係降至冰點,甚至如同生死大仇。導致這種反差的原因到底為何?

一、楊度與梁啟超友誼的產生

1、楊梁兩人初識

楊度與梁啟超年齡相仿,均出生於19世紀10年代,當時正是封建政府極其腐敗,人民革命的低潮時期。在這個新舊交替的社會時期,許多追求民族富強先進的人士選擇向西方學習,當然也有許多封建衛道士在捍衛腐朽的封建思想。梁啟超作為先進分子的代表,很快就成為了年輕的維新志士,而楊度則在湘潭王闓運的門下潛心"帝王之學"。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楊度

在19世紀90年代,梁啟超作為維新運動的代表在湖南時務學堂擔任中文總教習,在此期間他極力宣傳西學,為變法維新鼓吹。第二年,楊度就到了長沙拜會梁啟超。這次的會面兩人主要就是對春秋公羊之學展開論述,雙方觀點相差非常大。為此他們互不相讓,舉了非常多的例子來論證,這此的學術論戰就是兩人的初識。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梁啟超

梁啟超與楊度兩人的青年時期,正是中國被列強領略,快速的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看見了國家的危機,他們為挽救危局,於是將矛頭指向腐朽的舊制度。正值青年時期的楊度,滿懷強烈愛國思想和求知慾,於是他果斷接受維新變法思潮,並且如飢似渴地學習維新派的新學。

接受新的思想洗禮之後,為了進一步尋求救國的方法,楊度不顧家人和恩師的勸告,毅然決然的去赴日留學,入東京弘文師範學院,成為湖南首批留日師範生。在日本,楊度"以勤學稱",後來因為與日本學者探討救國方案而名聲大噪。這時梁啟超因戊戌變法失敗已避居日本橫濱,並主辦《新民叢報》,頗負盛名,兩人互相仰慕。

2、楊梁兩人思想的分歧

因為對功名極度熱忱。所以楊度於

190210月中旬回國,次年2月就參加了清政府開設的經濟特科考試,被錄為第一等第二名。因為黨派之間的鬥爭,所以軍機大臣瞿鴻向慈禧太后進讒,說第一等第一名梁士詒的名字與康有為(又名祖詒)、梁啟超的姓名各同一字,是"梁頭康尾""。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康有為

因為維新變法的原因,慈禧太后對康梁維新派平素仇恨。所以她就認定梁士詒是康梁同黨,不予錄取,並下令查辦閱卷大臣,監察御史也提出彈劾。這件是一出,作為第二名的楊度就因為與梁士詒系同科錄取,加之他在試卷中又大談其新學,當然也犯有新黨嫌疑,在國內不能立足,所以他只能再度回到日本。

重回日本後,因"名捕之禍"而受打擊的楊度,對於自己祖國面臨的問題非常著急。同時又親眼看到日本人向西方學習,實行明治維新的顯著成效,所以他對君主立憲制度非常推崇,他的這種思想與梁啟超這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但是他們思想也存在分歧,康梁主張由清廷立憲,而楊度則主張召開國會決定國是,並不一定擁戴清朝皇帝。

二、"二人相與,天下之至好也"

1、師生友誼到同志友誼

因為維新變法而避居橫濱的梁啟超在白天寫作,而晚上則在大同學校講授中國歷史。因為梁啟超的思想與楊度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他常去聽課。因此,梁、楊二人有了師生之誼,至此兩人正式締交。

190310月,楊度曾寫給梁一首五言言志詩,追憶了過去討論春秋公羊、互有異同的往事。詩中說"大道無異同,紛爭實俱誤",今後"願以宣聖訓,長與相攻錯。"隨詩還附有一信,對所謂"中國青年子弟道德墮落"深致慨嘆,想要用"保持國粹"的教育來挽"狂流",並說"今同處異國,於眾人之中,而求可以匡吾過而求吾失者,無如足下。"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新民叢報

梁啟超在詩中明顯流露出了將楊度引為同志的思想,同時他還將將楊詩和信公開發表於他所主編的《新民叢報》"飲冰室詩話"之中,甚至附了頗帶感情色彩的跋語:"嗚呼,自萬木草堂離群以來,復生、鐵樵宿草之後久矣。夫吾之不聞斯言也!吾之疚日積而德日荒也,十年於茲矣。風塵混混中獲此良友,吾一日摩挲十二回,不自覺其情之移。"

也是在這一段時間,梁啟超還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楊度所作的《湖南少年歌》,並大加讚賞地說,"昔盧斯福演說,謂欲見純粹之亞美利加人,請視格蘭德;吾謂欲見純粹湖南人,請視楊皙子。"這首歌也不負梁啟超的期望,此歌發表後,對激勵全國尤其是湖南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起了積極作用。

2、從楊梁兩人的作品中看兩人的關係

19042月,楊度作《黃河》歌,梁啟超又將其刊載於《新民叢報》"飲冰室詩話",稱道說:"今欲為新歌,適教科用,大非易易。蓋文太雅則不適,太俗則無味。斟酌兩者之間,使兒童諷誦之程度,而又不失祖國文學之精粹,其非易也。楊皙子之《黃河》、《揚子江》諸作,庶可當之。"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時報

同年12月,楊度"聽講義於箱根,歸而以詩三章見示"梁啟超,在這些文章中有"萬山擁翠來迎我,一月當空出照人"的句子,梁啟超"讀之而有以知皙子道心之增進也",贊其修養有長進。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粵漢鐵路議》

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楊度與梁啟超兩人關係的蜜月期,在之後兩人的關係就開始惡化了。1905年後,楊度和孫中山在東京富士町聚議三晝夜,討論中國革命問題,孫中山表示希望楊度能投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楊度說:"度服先生高論,然投身憲政久,驟難改。"這反應出了

梁啟超見楊度能言善辨,文采斐然,在各黨各派之間又能不沾不脫,超然自處,不禁推崇備至,於是就將其推薦給康有為,請待以國士禮。然而楊度對於革命的理解與梁啟超有著一定的差異,所以他不願加入保皇黨,他們之間的合作之議也未達成。

三、革命浪潮中的配合

1、立憲中的配合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革命浪潮,清政府決定"預備立憲"。所以在1905

年下半年,清廷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作為預備立憲的第一步。所以他們就想找一位對這方面瞭解的人來為他們做指導,並且撰寫文章造勢。

1906年,他們找到了當時在這一方面及其有名的楊度,並且邀請他為清政府預備立憲撰寫相關的文章。楊度視此為實現自己政治主張和救國抱負的機會,欣然受命。而且他還想到了與自己志向極為接近的梁啟超,他希望梁啟超能夠和他一起來完成這項使命。本就想要實現立憲願望的梁啟超自然欣然應允。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預備立憲的隊伍

1906年夏,楊度的《中西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施憲政程序》兩稿,梁啟超的《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均脫稿。五大臣就把這三篇論文作為考察各國憲政的報告上奏。19069月,慈禧太后下詔"預備仿行憲政",清政府預備立憲開始,楊度、梁啟超積極響應。

並且,很快他們就對立憲事宜展開了討論,併成立個名為憲政會的新組織,擬先在東京行結黨禮後,即設本部於上海,以楊度為幹事長。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導致情況發生一點變化,不過並不影響大局。清政府發佈詔書搞所謂"預備立憲"時,梁啟超認為"從此政治革命可告一段落,此後所當研究者,即在此過渡時代之條理如何。"

2、輿論宣傳的呼應

雖然立憲的相關事宜已經討論完畢,但是在在輿論宣傳上,楊梁二人還得彼此呼應。因此當梁啟超在革命與保皇、土地制度等重大問題的論戰中頗感窘迫之際,楊度便於《中國新報》,發表長文《中國新報·敘》、《金鐵主義說》,加入了同《民報》論戰的行列,為君主立憲幫腔造勢。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大同報

1907625日,為了進一步宣傳立憲制度,楊度又為清朝貴族所辦的《大同報》作長篇《題辭》。雖然他的這些舉動都是愛國熱情的體現,可是在中國改革應走什麼道路的問題上,他卻沒有把握正確。他堅持"莫開國會若也",並在《致〈新民叢報〉記者一文中提醒梁啟超不要以人民程度不足的說法來反對君主立憲,梁啟超接受了楊度的勸告。

3、楊度為梁啟超所做的犧牲

楊度在國內為清王朝謀劃預備立憲時,為兌現曾經對梁啟超許下的諾言,於是在19111月初專折入奏,設法為梁啟超開釋。楊度在奏摺中說:"

捕臣梁某,學識才望超越群倫,請旨特赦召用,一新耳目,以示朝廷實行立憲之誠意。"他極力吹噓梁啟超自戊戌變法後逃亡國外後的十年間,堅持同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進行論戰,"獨持君主立憲,以日本憲政為規,力闢其非"的"功績"。

他提到"方今籌備憲政之初,正為起用人才之日,與其赦罪於後,何若用材於先。"並且"倘啟超被赦之,或有不利於國家之危,惟乞皇上誅臣,以為臣子不忠之戒。"只不過他的提議很快就遭到了反對。

反對者稱"梁啟超既用,則康有為必返,三兇合謀,禍且不測","該逆楊度,實今日罪魁禍首,宜必有以處之",請旨"睿裁"。還好當時楊度有著袁世凱、張之洞兩位軍機大臣力保,才沒有被追究責任。

四、從袁世凱陣營矛盾到關係破裂

1、同心護袁

雖然楊度向清廷保舉梁啟超的行動失敗了,但是他找到了另一個方法,那就是向袁世凱推薦。因為袁世凱當時也正在偽裝熱心憲政,廣事拉攏各方人才。梁啟超才華出眾,自然是他理想中的工具,所以袁世凱對於楊度的建議欣然應允。但是非常不幸的是袁世凱被逐,所以赦免梁啟超的事也只能暫時擱置。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後,由於楊度在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的過程中有功勞,所以他成為了袁世凱手中的一顆重要的棋子。不久又被袁世凱任命為學部副大臣,當南北議和時,他就被派去與革命黨人斡旋。

1123日,楊度發出了《呈請內閣代表書》,提出"實行停戰","一俟武昌革命軍承諾停戰之後,即將赴鄂軍隊撤回",然後再"議決君主、民主問題。"這一言論很快就成為和議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這時,仍在日本的梁啟超密函楊度說,欲求君主立憲宗旨之"實現","端賴項城",表示同心擁袁,並"以言論轉移國民心理"為重。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袁世凱

議和成功之後,袁世凱獲得完全勝利。由於楊度的利用價值暫時沒有了所以原本應該被封賞的功臣卻受到冷落,不但無組閣的機會,連閣員也沒他的份。為此,楊度只能把一切咬牙扛下。之後他除了對袁曲意逢迎,隨時獻計以鞏固其信任外,同時開始注意結交袁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企圖找到一個有力的靠山。

1912108日,梁啟超結束其在日本的流亡生涯,作為同志的楊度立即趕去迎接,並代表來賓致辭,對其回國表示熱烈歡迎。之後梁啟超就加入了袁世凱的陣營,與楊度一同為袁世凱效力。國會成立之後,楊梁兩人的聯繫就變得更加頻繁了起來。

國會開會前夕,為了迎合袁世凱的心願,梁啟超發表了《說幼稚》、《革命相續之原理及其惡果》等文章,對革命進行了批判。國會開會後,他又發表《同意權與解散權》的文章,袁世凱渴望獨裁統治進一步造勢。

當袁世凱決心發動對付國民黨人的軍事行動的時候,他又立即拋出了《共和黨之地位與其態度》的演說,與袁世凱對國民黨殺氣騰騰的叫囂相呼應,為其獨裁專制服務。這一段時間,楊度、梁啟超都在袁世凱陣營之中,兩人一明一暗,相互配合,共同為袁世凱效力。

楊度當時曾感慨地說了這樣的一段話:"光緒二十九年,我同梁士詒同考經濟特科;光緒三十一年,又同梁啟超一道編訂憲法大綱,今天又同這兩個姓梁的碰在一起。韶光如矢,忽忽十年,昔日少年,而今都兩鬢如霜。"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君憲救國論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鎮壓二次革命後,圖謀帝制。楊度在這一進程中,積極地充當了御用工具。"

承極峰(指袁世凱)之旨",於19154月以答客問的體裁寫出兩萬餘言的《君憲救國論》(分上、中、下三篇)的長文,聲稱"非立憲不足以救國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憲",反覆陳述改大總統為君主"勢必迫成立憲的道理。"為帝制大造輿論。

後來楊度又與其他幾位御用文一起公開進行復闢帝制活動,並且在8月末發動請願,要求立即決定君主國體,並且還撰寫好了復辟帝制的奏書。在袁世凱復闢帝制快接近尾聲的時候,楊度甚至草擬《參政院代立法院第二次推戴書》,籲請袁氏"早登大寶"。

2、楊度兩人關係走向破裂

1914年初,由於袁世凱復闢帝制的願望即將達成,而梁啟超仍然提倡的思想之中有著一些對他不利的因素,所以梁啟超被袁世凱踢開了。之後,梁啟超為維護整個買辦地主階級的統治和改良派自身的利益,同時作為知識分子的他也感到復辟帝制是不被國人允許的,所以梁啟超開始有意與袁氏疏遠。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袁世凱稱帝

籌安會成立後,由於梁啟超曾經是進步黨的領導人,所以在京的進步黨人徐繼蘇、袁思亮等人向楊度提出:"這樣重大的問題不能不請梁任公參加。"楊度於是請和梁啟超關係密切的湯覺頓、蹇念益到天津見梁啟超,希望梁也參加這一活動。

8

18日,湯、蹇由津返京,他們看到的是梁啟超那篇後來傳誦一時的名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這可是一封與楊度絕交的書信,其中"吾人政見不同,今後不妨各行其是,既不敢以私廢公,但亦不必以公害私",很明確的表示不參加籌安會。

這篇文章提到許多的內容對復辟帝制絕對是不小的打擊,所以袁世凱令人以萬元高價收買,但是被梁啟超拒絕了。楊度派人找到梁啟超說,你如果反對帝制勢必又要逃亡出洋,使國家蒙受損失,而且於事無補,以此相要挾。梁說,"餘誠老於亡命之經驗家也,餘寧樂此,不願苟活於此濁惡空氣中也。"他顯然不畏楊度的要挾。

1915820日,就在袁世凱緊鑼密鼓地進行復闢帝制活動的時候,梁啟超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在《大中華》上發表了,正如袁世凱擔心的那樣。這篇文章在社會之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許多人都對復辟帝制提出了抗議。

早年志同道合的同志,楊度和梁啟超兩人友誼的締造

《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御用文人的楊度發表對梁啟超一文的聲明:"予之宗旨非立憲不能救國,非君主不能立憲,雖舉國反對,予必一人堅持,無論何種利害禍福皆非所計。若反對僅出於文字語言,更不必計較。

"表達其在帝制問題上的頑固立場。梁啟超後來去了雲南,贊同蔡鍔起兵討袁。袁世凱失敗後,梁啟超請求懲辦罪魁禍首,以謝國人。梁、楊之間的交情自此畫上了一個句號。

結語:楊度和梁啟超從1903年起兩人結識一直到1916年分道揚鑣,共經歷了13年。這段時間內,兩人曾經一起就如何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做過努力,也為飽受列強領略而前途黑暗的國家和民族擔憂過。他們曾經擁有著極為深刻的友誼,甚至願意用自己的性命去拯救彼此。後來兩人加入了袁世凱的陣營,在辛亥革命的過程之中充當了阻礙革命的角色。這段時間也是兩人關係打招呼的黃金時期。

然而兩人關係上的政見分歧、協同和言行比較,讓得他們友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裂縫,雖然兩人均具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均是在民族災難的強烈刺激下,懷著救國救民的抱負而投身政治運動的。然而梁啟超最終還是看出了革命的走向,最終脫離袁世凱,並且結束了與楊度長達13年的友誼。

參考文獻:

《飲冰室詩話》

《與黃克強相交始末》

《辛亥革命回憶錄》

《楊度生平年表》

《楊度集》

《致蔣觀雲先生書》

《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退廬奏摺》

《歷史與文物資料》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楊度傳》

《國體戰爭躬歷談》

《飲冰室合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