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著“中國華盛頓”不做,袁世凱為何一意孤行復闢帝制?

袁世凱死後,其"復辟帝制"的心腹楊度曾上輓聯:"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之後,再平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

鑑於楊度的個人立場,輓聯的上半段很好理解,無非是共和與民國兩相耽誤,而下半段突出一個"負"字,則顯得模稜兩可,究竟是袁大頭負了帝制,還是帝制負了袁大頭?楊度沒有明說。不過,據說此聯還有另一個版本,該句就相當清楚——君憲不負明公,明公實負君憲。

放著“中國華盛頓”不做,袁世凱為何一意孤行復闢帝制?

這就比較奇怪了,要知道,袁世凱放著好端端的"中國華盛頓"不做,硬是咬碎了牙稱天子,雖然最後失敗,下場也悽慘,但此等狼子野心,你說有負君憲,就真正是沒法說理了,君憲負了袁大頭倒是事實。

然而,從雜亂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卻發現,楊度實際上是對的。

因為,復辟鬧劇從一開始到結束,袁世凱就不是單純的想要做皇帝,換句話說,君不君憲不重要,稱帝也只是一種手段,其真正想要得到的,是隱藏在手段背後可以動用的權力,即稱帝能讓他幹些什麼。至於皇帝這種虛名,袁世凱並非十分在意,這也是為什麼在眾叛親離之下沒有選擇死扛,而是直接取消帝制,令楊度大失所望的原因。

既然個人野心不是主要因素,那袁世凱為何不選擇第二條路,卻非要硬著頭皮搞什麼復辟帝制?這一切,其實還要從民國初年的"共和亂象"說起。

放著“中國華盛頓”不做,袁世凱為何一意孤行復闢帝制?

辛亥革命以後,腐朽的滿清被推翻,中華大地迎來"共和"的朝陽,四萬萬人民興奮不已,對這套源自西洋的先進理念充滿信心,革命黨人是,北洋將領同樣如此。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共和"紮根在民國的土地上,生出來的卻是一朵奇葩。用辛亥元勳蔡濟民的話講,叫作:"為除虜政挽神州,翻不如前更可羞,貯看吹牛都致富,但憑拍馬博封侯。"

比起滿清,共和之下的民國居然"翻不如前",這有些匪夷所思,卻偏偏又是事實。歸根結底,民國初年的人,大多隻是用嘴來辦共和,至於共和該怎樣辦,沒有人瞭解,也沒有人想去了解,所謂"國猶是也,民猶是也",大抵此類。

可以說,民國自創建伊始,"共和"就已經淪為一面爭權奪勢的幌子。

早在南京臨時政府醞釀之初,革命黨人的"共和"是大總統說了算,等南北和談,把權力交到袁世凱手中,卻又變成大總統靠邊站,國會一家獨大的"共和"。而國會里什麼人都有,議員之間也派系林立,整天除了吵架,就只剩下吵架,單單不幹正事。

放著“中國華盛頓”不做,袁世凱為何一意孤行復闢帝制?

另一方面,手握"共和"的解釋權,也讓很多議員的個人水準直線下降,吃喝嫖賭無所不能,追名逐利成為主業,往往還巧取豪奪,以公報私,遊蕩於八大衚衕乃至廢寢忘食。一國之議事殿堂,被這樣被一群三教九流的渣渣霸佔。

上層人物尚且如此,來不及"開化"的底層平民更不用說。

以前有皇帝還好辦,畢竟"王法"在,如今共和了,也就是沒王法了,一時間,各種流氓無賴欺行霸市,狠一點的,扯一杆"共和"大旗就敢佔山為王。而某些會黨出身的革命黨人也產生質變,在他們眼裡,共和無非是"大碗吃酒肉,大秤分金銀",一旦成功,轉過頭來就變成原先要打倒的人。

在一般升斗小民看來,民國除了不留辮子外,其他一切照舊,且治安更亂了,生活水平更差了,就這兩點而言,的確比不過皇帝壓陣的滿清。

以上種種亂象,即袁世凱敢於復辟帝制的基礎,當然,倒不是說非要走到這一步,事實上,解決這些問題,只須把"共和"的解釋權奪過來就行。

放著“中國華盛頓”不做,袁世凱為何一意孤行復闢帝制?

因此,袁世凱動用鐵腕手段趕走了鬧事的議員,解散了國會,頒佈了自己的《中華民國約法》,在"共和"的框架內,搖身一變成為事實上的終身大總統,最後,乃至大總統的接班人選,也得由他寫在"嘉禾金簡"上,藏於"石室金匱"當中。

做完這些,袁世凱在形式上近乎於皇帝了,看似也已經大權在握,然而,"共和"的事情,卻遠不止如此簡單。

很快,袁世凱又驚奇地發現,那些自晚清以來形成的各地軍閥,基本上沒人鳥他,更恐怖的是,自己的北洋嫡系軍頭,一旦下到地方,也開始老氣橫秋,玩弄權術,一個個儼然割據一方,變成獨立王國。而這一切的背後,除了民國初年亂象頻發,做不到"飛鳥盡,良弓藏"以外,也免不了有各自對"共和"理解的偏差在作祟。

為此,這位袁大頭兄弟又馬不停蹄著手改革,試圖以"廢省設道"、"廢督裁兵"等政策壓制已成氣候的軍閥。不過,這對一個共和之下的大總統來說,明顯力不從心,袁世凱忙前忙後,累得半死,效果卻微乎其微,反倒還得罪了很多地方上的實權派,可謂一地雞毛。

放著“中國華盛頓”不做,袁世凱為何一意孤行復闢帝制?

就在袁世凱焦頭爛額之際,一個人出現了——楊度。

楊度,湘潭人,此君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君主立憲派代表,向來鼓吹"廢共和,立君主"。恰逢時局一片混亂,認為施展抱負的機會來了,遂洋洋灑灑寫就一篇《君憲救國論》,送呈總統府,力勸袁世凱復闢帝制。

當然,所謂"君憲",並非恢復傳統帝制,而是創立一種類似當時德國與日本的君主制,即皇帝坐鎮幕後,卻享有一定實權的君主制。據稱,袁世凱看過之後大喜,親題匾額"曠世逸才"贈給楊度。

其實想想也是,以袁大頭的精明,不會不清楚社會上"民國不如大清"的輿論,而德日"君憲強國"的例子也是事實,且近在眼前。再者,藉助復辟帝制,既能提升個人威望,穩固內政,又能趁機給各路軍閥封侯許願,動用皇帝威望施加影響,的確不失為解決燃眉之急的方法。

但要說其中並無私心,卻也是扯蛋,既然誰都不會辦共和,那索性破罐子破摔,由我袁大頭撿個漏,撈個皇帝噹噹,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了。

放著“中國華盛頓”不做,袁世凱為何一意孤行復闢帝制?

於是,楊度等人開動宣傳機器,大肆為復辟帝制造勢,一時間,各種"請願團"紛至沓來,袁世凱如墜入雲裡霧裡,大錯就此鑄成。

復辟的消息一經公佈,先前一致同意的軍閥立刻改口,隨即發動反擊,當然,還是以"共和"為理由,打著"反倒退,反覆闢"的旗幟,一路橫掃袁世凱的"帝制殘餘勢力"。

直到此時,袁大頭才發現自己是冤大頭,居然被各種心懷鬼胎的人輪流耍,遂幡然醒悟,取消帝制,但大勢已不可挽回,最終,只得在無限悔恨中悽慘死去。

袁世凱的悲劇,說到底還是手段太愣,君不見,後續的幾位華夏大佬,有哪個不是帝王之術的信徒?又有哪個不是高舉"共和"的旗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