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元、明、清曾兩個保定並存,並且另一保定比今保定早得名200多年

保定市是河北省的一個地級市,因位於首都北京的西南方,素有“首都南大門”之說,在清代時為直隸總督府的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也兩次為河北省省會。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資料。

元、明、清曾兩個保定並存,並且另一保定比今保定早得名200多年

新鎮鎮位置示意圖及與保定的距離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元、明、清三個朝代,被稱為“保定”的地方有兩個。除了今天的這個保定之外,另一個保定位於北京的正南方,比今天的保定距離北京更近,兩個保定之間的直線距離還不到100公里。如果以距離北京的遠近做對比,無法證明另一個保定比今天的保定底蘊更深的話,那麼還有另外的證據也能來證明這一點,那就是另一個保定比今天的保定使用“保定”這個名字要早200多年。


元、明、清曾兩個保定並存,並且另一保定比今保定早得名200多年

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的新鎮鎮衛星圖,依稀可見其城牆

元、明、清曾兩個保定並存,並且另一保定比今保定早得名200多年

今天的新鎮鎮衛星圖片

這個今天已經名聲不顯的“保定”現在是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新鎮鎮,位於文安縣北部,霸州市的正南方。這裡在北宋時真宗趙恆的景德元年(公元1034年),因地處宋、遼邊界線的要衝,取“保衛邊塞,永求安定”之意,將原來的平戎軍改為了保定軍,這是我國曆史上以保定作為地名之始,到了宋徽宗的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廢保定軍改置保定縣。

元、明、清曾兩個保定並存,並且另一保定比今保定早得名200多年

北宋時的保定軍和保州

元、明、清曾兩個保定並存,並且另一保定比今保定早得名200多年

金代的保定縣與保州

那麼今天的保定市的歷程又是怎樣的呢?其實它和另一個保定今天的文安新鎮鎮被重視也是在北宋時期。在隋唐及五代十國時期,這裡還是一直被稱為清苑縣,或被河間郡、或被莫州管轄。到了北宋時期,這一線成為了宋、遼邊界線之後,才委以重任。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在今天的保定市區置保塞軍,到了宋太宗趙匡義的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升為保塞州。金代的時候為保州。在宋、金時期,雖有“保”字,但還未獲得“保定”名字。元朝建立之後,初為順天路,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名為保定路。

元、明、清曾兩個保定並存,並且另一保定比今保定早得名200多年

元代的保定路與保定縣

到了這個時候,兩個“保定”就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不過今天的保定在1275年得名比起文安縣新鎮鎮在1034年得名“保定”要晚了241年。

不只這樣,由於今天保定市一開始的級別就比較高,在元代為保定路,在明、清時均為保定府的所在,而名字為“保定縣”的今天文安縣新鎮鎮自從宋徽宗時期改置為了保定縣之後,其級別一直為縣級,比保定市整整低了一級,所以在民間就被稱為“小保定”,哪怕它早得名“保定”200多年,但也改變不了這種狀況。因此在民間還流傳著“先有小保定,後有大保定”的說法。

元、明、清曾兩個保定並存,並且另一保定比今保定早得名200多年

明朝的保定縣與保定府

元、明、清曾兩個保定並存,並且另一保定比今保定早得名200多年

清朝的保定縣與保定府

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時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啟矜上書大總統袁世凱,主要內容就是《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申請對各省重複縣名進行改變,在這份名單裡因“保定縣”與“保定府”重名,因此改名為新鎮縣。

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對敵鬥爭的嚴酷態勢,新鎮縣的建置也變化頻繁。到了1945年5月17日,新鎮在日本侵略者手裡獲得解放,單獨建縣。在解放戰爭時期的1947年1月,新鎮和文安兩縣合為文新縣。1948年4月,新鎮又與雄縣、文安、霸縣的部分村莊組建新雄縣。1949年3月,新雄縣撤銷,所轄的大清河以南村莊劃給文新縣,後改為文安縣,新鎮縣自此就作為文安縣的一個普通鄉鎮直到今天。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