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淡水鯊魚是近些年新引進的淡水優良品種,淡水鯊魚養殖技術是怎樣的?

馬鵬堃


淡水鯊魚也就是巴沙魚,巴沙魚屬於芒鯰屬,是東南亞地區常見且非常重要的淡水魚,在越南有非常廣泛的養殖面積。以前,我國只從越南進口巴沙魚,2008年,我國成功繁育出淡水鯊魚(巴沙魚)後,我國的巴沙魚養殖面積越來越大,那麼巴沙魚該怎麼進行人工養殖?

水溫低於20攝氏度,巴沙魚就會停止攝食,水溫低於16攝氏度,處於淺水的巴沙魚就很危險。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嚴格把控水溫,水溫最低不能低於22℃,養殖池中的水溫控制在25℃~29℃,可以很好的提高巴沙魚的生長速度,如果水溫低於15℃,就會嚴重降低巴沙魚的食慾,甚至不進食,溫度更低的情況對巴沙魚的生長產生威脅,所以養殖戶要儘量將養殖池打造出與自然條件相似的環境,這樣可以幫助巴沙魚快速生長,養殖戶需要將池塘建立在水質乾淨、有充足的水源並且沒有任何汙染的地方,池水中的肥力要適中,要有比較好的排灌系統,根據養殖的數量決定養殖面積,pH值處於微鹼狀態,池水的深度不能低於2米,且要有一定的透明度,以便觀察巴沙魚的生長情況。

養殖戶在確定養殖場地後,在放養前要先對池塘進行消毒工作,先將池塘放幹,進行暴曬,然後灌進25釐米左右的池水,並且還要使用生石灰粉進行消毒,在潑灑一個星期後,再將池水灌至60釐米,潑灑適量的水產養殖菌液。放苗前根據池塘面積投入適量的有機肥和豆漿,等到池塘出現各種浮游生物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放苗了。放苗之後要將池水加深到1.5米~2米,在根據池水的肥力情況適當的追施有機肥。

放養密度和巴沙魚的生長有非常大的關係,養殖戶要根據池塘面積、育苗大小以及周圍環境和市場需求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如果養殖過密會對巴沙魚的生長產生很嚴重的影響,但養殖過稀,巴沙魚不能繁育出足夠的幼魚,影響出欄量,每畝養殖數量需控制在4800尾~5100尾,也可以在其中適量混養少量的其它魚種。

儘管巴沙魚對氧氣的需求並不很高,但養殖戶還是要適當控制池塘中的溶氧量,與巴沙魚混養的魚種要以草食性最好,適當撈出部分巴沙魚進行觀察是否有疾病發生特徵,及時進行換水,換水量可根據水質的好壞和透明度來決定,注意控制好水溫,不能讓水溫太低,否則會影響巴沙魚的正常生長。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漁人劉文俊。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留言或評論分享!


漁人劉文俊


養殖技術:

①池塘單養。

池塘面積1畝~10畝均可,水深1.2米~2米;每年4月~5月,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即可放養規格為5釐米~10釐米的苗種,每畝放養量一般為1000尾~2000尾,條件較好的池塘放養量可達2000尾~3000尾;投餵人工配合顆粒飼料,每天投餵2次,投餵量為魚體重的3% ~5%。

②池塘混養。


可與四大家魚、羅非魚、斑點叉尾魚回、蝦、蟹等混養,一般每畝水面混養量為100尾~200尾(規格5釐米~10釐米),不需另投

③網箱養殖。


網箱規格一般為4米×4米×2米或5米×5米×2米,有效養殖水體為25立方米~45立方米,放養規格8釐米~10釐米魚種100尾~150尾/立方米。投餵人工配合顆粒飼料,飼料蛋白質要求28%~32%,以浮水性飼料為佳。

飼料為:

①飼料與投餵。


剛孵出的魚苗以水生動植物為餌,可採取培育四大家魚魚苗的辦法進行培育。若採取水泥池培育可投餵水蚤或鰻魚飼料,當魚苗長到5釐米以上時,則可投餵營養全面的顆粒飼料。成魚養殖以投餵顆粒為主。各階段投餵的顆粒飼料粒徑應與魚的口徑相適應,日投餵2次~3次,日投餵量為魚體體重的3% ~5%。投餵飼料時,應做到“三看”、“四

②病害與防治。


養殖實踐證明,淡水鯊魚對化學藥物較為敏感,故在飼養期間應儘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強,副作用大的化學藥品。在魚病流行季節,定期潑灑含“氯”藥物,或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素”、“土黴素”等藥物,預防細菌性或病毒性病毒發生。在魚苗階段易感染小瓜蟲和車輪蟲等寄生蟲病,若患腐皮、疥瘡等皮膚病,可用20微克/克的福爾馬林全池潑灑,並保持藥效2小時以上。

池潑灑,並保持藥效2小時以上。


你6我6一塊二


第一步、首先建或挖魚塘,先對魚塘或者養殖池進行消毒殺菌工作,

第二步、然後購買體健、無病害的魚種,魚種放養時間以春季3月中、上旬最佳,放養以後,在整個養殖階段,要根據水質情況,適時進行追肥。

淡水鯊魚簡介: 淡水鯊魚其實又稱虎頭鯊、巴丁魚或八珍魚,主要分佈要東南亞一帶,有黑、白、灰三種體色,分河系與海系生長,黑色的稱淡水黑鯊,原產於泰國,1978年引進我國,白色的稱淡水白鯊,原產於馬來西亞,1998年引入我國;灰色的稱馬來亞河系灰鯊,肉質較好,2000年引進我國,



淡水鯊魚耐低氧能力強,適應性廣,但抗低溫能力較弱,水溫低於18℃時活動緩慢,反映遲鈍;水溫低於12℃時開始死亡,該魚食性較雜,幼魚以浮游動物為餌料。


放養一般放養密度:單養每畝2000尾,混養每畝100尾;網箱的每立方水體100尾。成活率達90%。


廣西農人謝謝


淡水鯊魚又稱蘇氏圓腹鯰、虎頭鯊、巴丁魚或八珍魚,屬熱帶魚,水溫持續低於12℃時開始死亡。主要分佈在東南亞一帶,為近年新引進的淡水優良品種。淡水鯊魚體色有黑、白、灰、紅四種。前三種體色的鯊魚多作為食用魚飼養,尤其是灰鯊魚最受歡迎,其背部青色,體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紅鯊魚即水晶巴丁魚,多作觀賞魚飼養。灰色的稱馬來亞河系灰鯊,肉質較好。

一、放養密度

1.池塘單養。

池塘面積2畝~10畝均可,水深1.5米~2.0米;每年4月~5月,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即可放養規格為5釐米~10釐米的苗種,每畝放養量一般為1500~2000尾,條件較好的池塘放養量可達2500尾~3000尾;投餵人工配合顆粒飼料,每天投餵2次,投餵量為魚體重的3%~5%。

2.池塘混養。

可與四大家魚、羅非魚、斑點叉尾魚回、蝦、蟹等混養,一般每畝水面混養量為100尾~150尾(規格5cm~10cm),不需另投餌料。

3.網箱養殖。

網箱規格一般為4m×4m×2m或5m×5m×2m,有效養殖水體為25m3~40m3,放養規格8cm~10cm魚種100尾/m3~150尾/m3。投餵人工配合顆粒飼料,飼料蛋白質要求28%~32%,以浮水性飼料為佳。

二、飼養管理

1.飼料與投餵。

剛孵出的魚苗以水生動物為餌,可採取培育四大家魚魚苗的辦法進行培育。若採取水泥池培育可投餵水蚤或鰻魚飼料,當魚苗長到5cm以上時,則可投餵營養全面的顆粒飼料。

2.人工配合飼料。

淡水鯊魚的人工配合飼料蛋白含量魚苗期須在30%以上,成魚在25%~30%。可用以下配方:魚粉20%,肉骨粉5%,小米糠13%,熟豆粕20%,麥麩10%,啤酒酵母粉5%,玉米麵18%,麥芽4.5%,豆油1%,雙魚牌礦物元素添加劑2%,雙魚牌複合維生素添加劑1%。在配好的原料中加30%的水,拌勻後製成顆粒飼料。成魚養殖以投餵顆粒為主。各階段投餵的顆粒飼料粒徑應與魚的口徑相適應,日投餵2次~3次,日投餵量為魚體體重的3%~5%。

三、病害防治

1.腸炎病:病魚行動遲緩,不吃食,腹部膨大,體色變黑,特別是頭部顯得更黑,肛門紅腫,用手輕壓腹部,有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打開病魚的腹腔,腸壁充血,呈紅褐色,腸內沒有食物,只有許多黃色的粘液,如不及時治療,病魚會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①用二氧化氯0.5ppm全池潑灑;②大蒜素混飼投餵,3.75mg/kg~7.5mg/kg體重每日1次~2次,連用3天~5天。使用時須注意:魚給藥前要停食一頓,並且使用時要和飼料拌合均勻。

2.白點病:又叫小瓜蟲病。魚體被小瓜蟲寄生後,病魚的鰭條和皮膚上出現一個個的白點,所以叫白點病。感染了小瓜蟲的魚由於受到刺激,體表和鰓部分泌大量的粘液,魚因呼吸困難而死亡。每年的3月~5月和8月~10月是小瓜蟲的流行季節。15℃~25℃的水溫是小瓜蟲繁殖的最適水溫,當水溫在10℃以下和26℃~28℃時發育停止,28℃以上容易死亡,小瓜蟲主要危害夏花魚種和越冬魚種。

防治方法:放苗種前,用生石灰徹底消毒;發病後,用40%的福爾馬林浸泡;提高水溫;每畝水面均1m深可用250g辣椒,加100g乾薑片,混合加水2kg煮沸後,煎熬半小時,連渣帶汁兌水全池潑灑,連續兩天,每天一次即可治癒。

3.氣泡病:主要發生在魚苗階段,成魚很少見。這種病由三種原因引起。

第一,魚池中施了過多的未發酵的腐熟肥料;

第二,是由於池水中的N達到飽和狀態引起的,據報道,1升水中含N量達到18.6mg~19.73mg便可使魚產生氣泡病;

第三,是水中氧氣達到過飽和狀態所引起。池場內的水生藻類,如金魚藻過多,在強陽光進行旺盛的光合作用而釋放大量的氧氣於水中,使水中的氧氣過飽和,在鯊魚的體表、鰭上、鰓上形成許多氣泡,使魚的浮力增加,失去正常的遊動能力而死亡。

預防方法:禁止在魚池中施放未發酵的肥料,施肥和投餌量要適量,防止池塘中的腐殖質過多;清除池中的水草,調節水質使養殖水體“肥、活、爽”;往病魚池中加註新水,可防止病情變化,加入新水後,病情輕的魚可以排出氣泡,恢復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