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唐詩為鏡照汗青 第七章(上) 太白醉草嚇蠻書

時光荏苒,轉眼進士考試之期將至,賀知章對李白言道:“今春考官乃是楊貴妃之兄、宰相楊國忠,監考乃是大太監高力士,都是愛財之人。賢侄若不拿出些金銀去買通他們,就算你有滿腹的學問,恐怕也難中進士。不如我寫封帖子去,預先囑託一下,也許他們兩位能給我一點面子。”李白點頭稱謝。

賀知章當時便寫了兩封推薦李白的書信,差人分別送給楊國忠與高力士。楊高二人看信之後,都是微微冷笑:“老賀八成是收了人家的金銀,卻空手寫了書信來我這裡白討人情,這麼不識相!到那天如果真有李白名字的卷子交上來,我便看也不看就給他廢了。”這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到了考試那日,李白文思泉湧,一筆揮就,當先交卷。楊國忠見卷子上有李白之名,果然言出必行,看也不看就一頓亂筆塗抹:“這樣的書生,只配給我磨墨。”高力士哈哈大笑:“我看連給我磨墨也不配,給我脫靴結襪罷了。”

李白被楊高二人如此嘲笑了一番,怒氣沖天地回到賀知章家。賀知章勸道:“老弟不必煩惱,暫且在舍下安心住著。我再幫你謀劃謀劃。大不了等到再次考試,考官換人,你必然能夠登第了。”李白無計可施,只好終日與賀知章飲酒賦詩,倒也快活。

一天,賀知章照常上朝。專門負責外事接待的鴻臚寺卿(不是鴻臚寺方丈)出班上奏道:“今有渤海國遣使我朝,並奉上國書。”只見一位身材短小、外邦衣著的使節,雙手捧著國書緩步走上殿來。奇怪的是,當他走到最後幾步時,每步均稍稍一頓。眾大臣微覺詫異,留心一看,不禁咋舌。殿前堅硬的青磚上,他走過的地方都留下了半寸深的足印,原來是有意顯露武功示威。唐玄宗見此,眉頭也不由地微微一皺。使者行禮如儀,朗聲道:“渤海國使者拜見大唐皇帝陛下,並奉上國書。”漢語稍顯生硬,倒也字正腔圓,調調和今天的留學生“歪果仁”們差不多。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旁邊的翰林學士展開國書,倒吸一口冷氣,趕快拜伏啟奏:“臣等學識淺薄,全然不識一字。”唐玄宗見使者面露微笑並不接話解釋,心知原來這是故意考較本國來了,便道:“將國書傳與諸大臣,看可有人識得。”傳了一圈,眾人盡皆搖頭。唐玄宗無奈道:“楊愛卿,你乃今春考官,學識淵博,翻譯來聽聽罷。”楊國忠汗如雨下,只能不住磕頭:“陛下聖明!若是吐蕃、回紇等大邦文字,我朝學士盡皆純熟。此小邦語種,並未設四六級考試,故大家均未學習。此誠應試教育之弊端也!”

唐玄宗心想:這小邦使節都能講如此流利的漢話,我堂堂大唐威加四海卻無人能識得彼邦文字,豈不被他小瞧?於是當即勃然大怒:“爾等空食君祿,竟無一個飽學之士與朕分憂!此書識不得,如何答覆?天朝的臉面豈不丟盡!”百官免冠叩首,不敢答言。賀知章見時機已到,趕緊出班奏道:“臣家有一飽學之士,姓李名白,博學多能。陛下可請來一試。”賀知章是唐玄宗為太子挑選的老師,素以滿腹經綸為當朝所推重,他既然舉薦李白,唐玄宗正手足無措,自然病急亂投醫,立刻遣使去賀宅宣召李白火速入宮。

李白聽使者講了原委,抬頭打個哈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穿了御賜袍服,打馬入朝。上得殿來,看見青磚上的足印,心中一動,面上卻不露聲色,當下緩步上前,每一步都正好踏在足印之上,並微微搓上一搓。殿前文武見狀,俱留心他走過之地,只見渤海國使者留在青磚上的足印已被搓得痕跡模糊,忍不住低聲叫好。唯有楊國忠和高力士見李白露了這一手,臉色愈發難看。渤海國使者本來一臉倨傲,此時也不由地微露欽佩之色。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唐玄宗見李白比武已勝一籌,自是龍顏大悅:“今有外邦國書,無人能解。聞得李愛卿博學多能,特宣卿至,為朕分憂。”李白此時倒開始端起架子了,躬身奏道:“臣才疏學淺,應考也不能中。今有番書,何不令主考官解之?”唐玄宗道:“賀公力薦愛卿,卿其勿辭!”遂將國書賜與李白觀看。李白一路看,一路隨口譯出:“渤海國王書達大唐皇帝:自貴國佔了高句麗,與敝國逼近,邊兵屢犯吾界。何不將高句麗一百七十六城,讓與敝國,免傷和氣?敝國自當有好禮相送。如若不肯,願與陛下會獵於高句麗。”

百官聽了,面面相覷。楊國忠好大喜功,出班奏道:“渤海國夜郎自大!微臣不才,願提十萬勁旅平之。”賀知章趕快諫阻:“太宗皇帝天縱神武,連徵高句麗尚未能取勝,府庫為之虛耗。今承平日久,無將無兵,倘若輕動干戈,兵連禍結,且難保必勝。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唐玄宗點頭:“這般便如何答他呢?”賀知章道:“李白善於辭令,可使其作國書復之。”唐玄宗大悅,即拜李白為翰林學士,賜宴金鑾殿:“李卿可開懷暢飲,休拘禮法。”李白果然喝得酩酊大醉。唐玄宗吩咐御廚做醒酒羹,親手賜予,李白一飲而盡。楊國忠、高力士見了,自是愀然不樂。

唐玄宗又賜李白坐在御榻之前的錦墩上草詔。李白奏道:“微臣靴上不淨,恐有汙前席。望皇上寬恩,賜微臣脫靴結襪而登。”唐玄宗覺得這個要求很合理嘛,遂命小內侍:“與李學士脫靴。”不料李白的真意在後面,他藉著酒勁道:“微臣還有一言,乞陛下赦臣狂妄。微臣之前入試春闈,因才疏學淺被宰相楊大人批落,又為高大人所笑。今日二位大人領班,微臣見之神氣不旺。乞陛下吩咐楊大人與臣捧硯磨墨,高大人與臣脫靴結襪,微臣始得意氣自豪,舉筆草詔,口代天言,方可不辱君命。”唐玄宗本就是一位性格寬厚的皇帝,且一來知道李白是要報被辱之仇,並非無端挑釁;二來見他醉態可掬;三來見他識得渤海文字,確是奇才,此誠用人之際,不願拂了其意,當下傳旨:“既然如此,著楊國忠捧硯,高力士脫靴。”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兩人見李白恃天子一時寵幸,居然就在大殿之上當著百官之面來報復前仇,心中大怒,然皆敢怒不敢言,只得垂頭喪氣照做。李白洋洋得意,筆走龍蛇,須臾間草就了詔書獻上。唐玄宗一看自然不識,便命李白讀出來。李白意氣風發,讀得聲韻鏗鏘:“大唐皇帝詔諭渤海國王:自昔石卵不敵,蛇龍不鬥。大唐應運開天,撫有四海,將勇卒精,甲堅兵銳。突厥背盟而被擒,吐蕃鑄鵝而納誓,新羅奏織錦之頌,天竺致能言之鳥……皆畏威懷德,買靜求安。高麗拒命,天討再加,傳世九百,一朝殆滅,豈非逆天之咎徵,衡大之明鑑與!況爾海外小邦,高麗附國,比之中國,不過一郡,士馬芻糧,萬分不及。若螳怒是逞,鵝驕不遜,天兵一下,千里流血,君同頡利之俘,國為高麗之續。今大唐天子聖度汪洋,恕爾狂悖,急宜悔禍,勤修歲事,毋取敗亡,為四夷笑。爾其三思哉!故諭。”

這篇詔旨可謂恩威並濟、氣勢逼人,群臣齊呼萬歲。唐玄宗捋須大喜。渤海國使者不發一言,接書告辭而出。鴻臚寺卿送至宮門,使者私下裡問:“適才宣詔者何人?”答曰:“姓李名白,翰林學士。”使者又問:“他是多大的官,能夠使宰相捧硯,太尉脫靴?”鴻臚寺卿專門負責外事接待,腦筋和口齒都是第一等的人才,在這種時候當然要抓緊機會樹立國威,當即回答:“宰相太尉,不過人間之極貴。李學士乃天上神仙下凡,更有何人可及?”

使者聽了,點頭而別,歸至本國覆命,詳述了在大唐的見聞。渤海國王看了國書,心想:大唐有神仙相助,那還如何與他們做對?於是立刻修書結好,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這一段演義,民間稱為“李太白醉草嚇蠻書”。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由此唐玄宗對李白十分寵幸,常常宣召他入宮吟詩作賦,並以政事相詢,想看他是否有治國之才,評估一下能否重用。就在這恩幸日隆的蜜月期裡,李白做了一件日後挽救大唐王朝的事情。

一日,李學士正在長安大街上閒遊,思索著要去哪家酒肆歡飲,忽聽得鑼鼓齊鳴,一隊刀斧手擁著一輛囚車經過。駐馬問之,原來是從邊疆押解來的行軍誤期軍官,按軍法推至東市處斬。只見囚車中站著一位壯漢,容貌英偉,虎背熊腰。李白是個好奇心旺盛之人,便問其姓名。那人回答得聲如洪鐘,並無赴死之人常見的恐懼戰兢。李白見他氣概非凡,心想若留得此人性命,將來必為國家柱石,遂喝住刀斧手:“爾等不可動手,待我親往駕前保奏。”眾人見是神仙下凡、聖眷正隆的李學士,誰敢不依,樂得做個順水人情,便停車相待。李白當即回馬直奔宮門求見唐玄宗,舌燦蓮花地討來了一道赦敕,便像電視劇裡常見的那樣,一路高喊“刀下留人”,飛馬趕到東市,打開囚車放此人出來,許他戴罪立功。欲知這位被李白從囚車裡救出的壯士是誰,請看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