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在当时是指哪些人?

不喜欢看新闻


先来看看一些答主所说的“焚书”

首先,“甲历史”这个题主说的《道经》是错的,因为所谓的十六字心得乃是出自《尚书》,在宋明理学那里才奠定了“道心-人心”的地位——“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其次,焚烧百家之书,不仅仅是《尚书》和《诗经》,史书记载,焚毁的是“百家之书”,乃李斯建议而由秦始皇施行。李斯又推行了挟书令,民间私藏书籍者会遭受严刑,因此,书主要集中在博士手中。但是,紧接着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坑儒事件。


方术和儒的关系

最先提出秦始皇坑的是方士者,或者主要是方士者,我听人说是“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的明星学者们水平本身就不太高,并非国内一流学者。譬如我比较喜欢的易中天老师,他讲三国,但是连“信”通“神”都不清楚,硬伤也是好几处。

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儒特指狭义的儒学文士,其实来自于近人章太炎。在章太炎之前,术士、方士都被包括在儒家里面。虽然没看百家讲坛这部分,但我估计百家讲坛的学者不清楚章太炎的这段历史(这在史学和哲学两个专业上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知识点),所以才说坑儒坑的大部分是方士。

从哲学意义上来看,古“方”通“术”,而第一个使用“术”这个概念的便是孔子。我们知道,后来比较有名的一个跟“术”有关联的人是“申不害”,《史记》说慎到、申不害等人都学黄老术,但从郭店简文献来看,出土的楚国文献除了《老子》等书确实是楚文字写成,其他文献却都是由齐文字写成,上博简中出土的“慎子”一篇更像是儒家作品,而没有黄老学的痕迹,因此,黄老学出现于战国中期的说法很可能是太史公误记,就像他分不清《庄子》的寓言一样。

《史记》中,卢生等人虽然是术士,但他们和一般欺骗秦始皇的野人还不一样,本身是因为德行和名声而受秦始皇尊重的人。从他们为秦朝的博士们(儒生)说话,进而批评秦始皇暴虐来看,他们跟儒家关系很亲近,所以后来秦始皇抓他们时,连坐“诸生”(儒生)——抓的都是儒家,要他们检举揭发卢生等人。

最重要的是公子扶苏也出来说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之后,公子扶苏就去了边疆监督修长城。

这里的诸生就是儒家,否则,怎么会皆诵法孔子?皆即全部,诵法孔子难道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吗?


其实很多时候人更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这是指没有经过学术训练的人。以前跟一个人辩论,他说八里桥战役里清军没使用火枪和火炮,当我把大量资料汇集给他以后,他竟然说这些资料全部是外国人编造的——实际上,史料中很容易查清第二次鸦片战争里清朝军队有没有使用火枪和火炮。


肥嘟嘟的小不理


焚书坑儒说的是秦一统天下的初期发生两件事儿:

焚书的实际发起者是李斯,在当时有一博士(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政府官员)淳于越(老家在齐国)提出应恢复分封制,否则国家便不会长久,but秦丞李斯将这建议给驳回去了。理由是时代在变化治理天下的政策也应该相应的变化,所谓治国不必法古;

此事过去之后李斯为防止儒生们的言论会破坏当下的国家统一,因此建议秦始皇除秦纪、医药、算卦、农业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

现在说坑儒这件事儿,这事儿的确是嬴政的一手操纵的,话说是这样的哈秦皇晚年的时候港式寻求长生不老药,因此手下有两个特别受宠的方士侯生、卢生,但是实在想不通这俩哥们儿是咋想滴竟然在背地里说自个儿老大残忍好杀、毫无怜悯之心,一天晚上这俩哥们弃官逃跑了,秦始皇直接炸毛了说:“我对方士这么好,他们竟然背叛我,连方士都这样对我,那咸阳还有好几百书生呢,肯定经常妖言惑众。这次一定要彻底清查一下”;

所以这样来讲的话那些书生的遭遇这俩方士在其中也有导火线作用;

“儒生”到底包括那些人

从上文的故事中咱不难知道:

第一:一些书生;

第二:当然可能改包含一些没有实权文臣,

第三:但是据传言被坑杀的”儒生“其实是那些方士,由于没能按照秦始皇的要求制造出长生不老药,害怕被惩罚,便四处散布谣言,秦始皇知道这事儿下令彻查此事,那些凡是参与过散布谣言的方士全被处死了;


努力将历史写成段子,我是不举兄若喜欢就请诸位点赞关注下呗!


不举兄爱说话


历史,把远古的某些事呈现于当今。翻开书,展现出历史的每一页。

秦王朝的统治者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功与过,众说不一。其中,“焚书坑儒”事件中,有一个人是与其脱不了干系,他就是:李斯。



李斯,博学多才,善于思考。他从茅侧里的老鼠和粮仓里的老鼠中悟出他的人生真谛。《史记》中关于李斯也有记载。经推荐和自己的努力,逐步登上左丞相置位,可谓人生得意也莫过如此。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设置酒宴,有七十位博士上前祝酒。仆射周青臣上前颂扬始皇的神威和功德,这使秦始皇非常高兴。博士齐地人淳于越进言,反对周青臣的奉承,说他是从中加重了始皇的过失,不是忠臣。秦始皇把这件事下发给群臣讨论。讨论不欢而散。


李斯,回到家后,气恕难消,连夜上书,请求命令史官把除《秦记》以外的史书都焚毁。不是博士官的职务需要,天下若有人敢于隐藏《诗》、《书》、百家典籍的,都应该将这些典籍交到守、尉等地方官府一同六焚烧。若有人敢相聚论说《诗》、《书》的就要被当众处死。用古事来非议当今的人要被诛灭全族。官吏中若有知道和看见而不检举的人和他们同罪。所不烧的书籍,是有关医药、卜筮和种植一类的书籍。如果想要学习法令,就应拜官吏为师。

秦始皇阅后,下达制书说:“可以”。焚书的灾难开始了。



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到处求仙炼药。侯生和卢生骗取始皇对他们信认,骗得不少钱财。秦始皇又广泛召求了许多文学、方术人士,希望通过他们谋求太平,方士炼丹来求奇药。侯生和卢生心里有鬼,怕始皇发觉逃跑了,这使秦始皇非常恼怒。派御史全面审查究审问那些方士儒生,那些方士需生相互牵扯告发,就从中查出触犯禁令的有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在咸阳,使天下的人知晓这件事,借以警告后人。坑儒里的,有不少想骗些钱财的人。





还有些书中记载,是把那些名士骗到山中活埋的。因为他们诽谤秦始皇,夸张他失德。有名望的儒生,说出的话,相信的人较多。

历史,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可以给后人以借鉴。



石大哥14


作为秦始皇加强思想专制措施的“焚书坑儒”是中学历史课上的一个难点。而我们很多历史老师在讲解“坑儒”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是比较片面的,只是照本宣科的说秦始皇下令把460名儒生和方士坑死。

“儒”指的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因此我们很多人会把这段历史理解成秦始皇打击的对象是方士和儒家学说的追随者。其实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

那么秦始皇“焚书坑儒”中的“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之后,加强了对国人思想的控制,这在每朝每代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有两个为始皇求取长生不老丹药的术士却长了长舌头,就在私底下议论秦始皇。

说秦始皇虽然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就把从古之今的所有圣贤都不放在眼里,他刚愎自用完全听不进去批评的声音,下面的官员为了讨好他,都捡好的说,完全说在欺骗他。更为可气的是他还颁布法令,规定我们方士之术如果不灵验的话就要被处死。像他这样的暴君我们不得为他求长生之药。

这两人议论完了之后,害怕被他人听见,就找到机会溜之大吉了。

无巧不成书,这件事情正好被秦始皇知道了,凑巧此时又有人举报咸阳城中有儒生妖言惑众,给老百姓洗脑。这还要的,秦始皇大怒下令逮捕散布“妖言”的读书人,并对他们严刑拷打,要求他们互相揭发,结果共有460名儒生被牵涉进来。最后这460多人被统统活埋。这就是发生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坑儒”事件的前应后果。


阆里巴人


先说答案

秦始皇坑的是学道立方的方士、术士,而非儒士。

《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於是乃亡去。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益发谪徙边。

《史记.儒林列传》: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六从此缺焉。"

所谓“焚书坑儒”

中国文化,所有的各家思想,都指向同一个道。

各家学说的差异,只是一道各用用法各异而已。

这个道是怎么来的呢?因为锚定天地而来。

天地只有一个,所以天下也只能有一个道。所谓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会有那么多的百家之说呢?

因为存在着一个学道立方的问题。道只有一个,但是道有无穷多的方面,不得大道,只寻得大道之皮毛,以皮毛立一方之学,这就是道裂为百。

立一方之学的人,则被称之为方士。

始皇帝焚书坑儒,坑的就是这些学道立方的方士,并没有几个儒生。

秦始皇时代的孔子后代是孔鲋,当时居于魏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孔鲋不愿出仕,于是令其弟子叔孙通在朝廷担任了待诏博士,后被秦始皇召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在秦国严格的赏罚制度下,可谓作为特例厚待了。

秦始皇烧的书,也是一些不道的方术之书。

代表国家官学的士人,还有国家官学的典籍,始皇帝根本没有禁毁。

秦始皇帝的用意是好的,因为要复官学,必须得禁私学,要立道,必须得废异端。

所以,始皇帝做的事,是复道之举。


平凡2850


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是秦始皇被坑的最惨的一次,焚书也只是焚了一部分书,这个起码说焚书是有的。坑儒就更冤枉了,因为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生成了社会的主要力量,儒家就不停宣扬秦始皇坑儒事件,要把秦始皇的残暴,王朝短命和坑儒联系在一起。后世一看到坑儒两个字,立马想起来是成千上万人被活埋的情景,但这也实在是太冤枉秦始皇了。

秦始皇是坑杀了人,但也就四十几个儒生而已,主要是当时儒生们并不招人待见,秦朝是法家地位天下。但坑儒这个词实在是太扎眼了,仿佛秦始皇把天下儒生都杀了一样。

这个锅,秦始皇可是背的太冤枉了,那个时候儒生还很渺小,跟墨家势力相当,只不过后来儒家做大,不断放大自己的苦难经历,比起被汉朝弄的彻底绝灭的墨家,坑杀那几十个儒生对于一个帝国来说,完全不算个事儿。


昭烈名臣


愚民是儒家一贯的伎俩,也是针对99%以上平民是文盲的现实。现代人还继续拿谎言来愚民,就太弱智了。

一、“焚书”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摘自史记)

1、为什么“焚书”?

淳于越的言论,是“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象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

2、怎么“焚书”?

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

3、是焚书嘛?

请注意“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和“以官吏为师”这两句。博士是秦朝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的一个官名。秦朝的官吏是包括儒家在内的百家的。有儒家弟子为博士,就有儒家书籍、也就有儒家学说的传授。所以,所谓“焚书”实际上是禁止《诗》、《书》在内的诸子百家著作在社会上流传(违者焚烧、杀头)。同时,保留了国家级的《诗》、《书》在内的诸子百家著作学习和研究,以及诸子百家的官方渠道的教授。

4、真有焚书嘛?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儒家六艺指的是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此后的儒家、现代儒家,缺少了哪一种?儒生说是缺少了射。儒家是缺少了“射”。但汉朝就有李广射石的传说,中国历史上从未缺少过射箭的技艺。是秦始皇焚烧了儒家射箭的技艺,还是儒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己丢失了射箭的技能?很显然,焚书是儒家的谎言。

表狡辩 。孟姜女哭长城是儒家污蔑秦始皇暴政的一个经典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春秋时期出生的孟姜女,穿越300年时空到秦朝,在长城脚下痛哭流涕。在这个故事中,秦始皇穿越到唐朝,并携带一群和尚从唐朝穿越回秦朝,让这帮和尚们为孟姜女的丈夫做法师。谁是穿越剧发明者,谎言的鼻祖:儒家。

二、“坑儒”

1、史记原文是“坑术士”。儒家自认术士是儒家的一种。那么,儒家承认炼丹也是儒家的理论、文化嘛?儒家不承认。术士被杀的悲情,儒家要蹭个热度;术士炼丹害人,儒家推脱的干干净净。这种说法,儒家不觉无耻嘛?秦朝的儒生,仅博士就有70多人,以孔子弟子三千计,70多个博士每人一百个徒弟,秦朝的儒生就有7000多人。杀460个,是坑儒还是杀违法的诸生?表忘记,《史记》记载中,还有诸生”争相揭发“的记载。也就是儒生们相互揭发,同类相残的环节。而揭发本身,也说明杀术士等是依法杀人,有问询、查证、审判环节。

2、儒家自称,坑儒后儒生逃出秦国,投奔了陈胜吴广反叛军,并喊出了著名的“天下苦秦久矣”的骂词。反叛投奔,当然是需要投名状的,只是“天下苦秦久矣”这个投名状实在太空洞、毫无说服力。若真有焚书坑儒的事,儒家为何不用“焚书坑儒”作为反叛秦国、投靠陈胜吴广的投名状呢?当时的儒家,全是白痴?很显然,在儒家逃出秦国、投奔陈胜吴广反叛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焚书坑儒这个事。禁止非议朝政、诛杀行骗的术士,在当时是正义的行为,而非秦朝的过错。

儒家口水四溅的大谈“焚书坑儒”,但从来都不说是谁最早发明这个词汇的。为啥?没有哪个儒家敢承担谎言造谣的责任。“焚书坑儒”的作者,是儒家一直小心隐藏的秘密。

三、焚书坑儒的得失计算

若真有焚书坑儒,把儒家诗书都统统烧光了、把儒生统统杀光了。是什么结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此少了儒家这一家。

没有焚书坑儒。儒家以及儒家理论存货了下来。结果儒家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百家少了99家。只剩下的儒家还自宫成了儒教。

杀光儒家,显然是中华文化损失最小的唯一途径。杀光儒家,显然是保持中华文化传承的最有效办法。秦始皇最大的过失,应该就是没有把儒家、儒生统统杀光。留下了这个祸害、害了中国2000多年!


真希望历史上有焚书坑儒。杀光所有儒家,保留中华传统文化。

可惜,真没有。


沧桑短笛


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是李斯的主意。秦始皇确立了郡县制后,第八年,秦始皇听信李斯谗言,进言毁书。讨论《诗》,《书》,都以处死。除了《秦记》,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一些历史古籍,其他的一律销毁。官吏看到不举报灭族,形式非常严峻。


不到三十天,秦朝以前的书籍都化为灰烬,第二年,秦始皇开始了坑儒事件。秦始皇怕死,要寻找长生不老神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答应找到此药,可这种药哪里有呢?这两人自知弄不到长生不老药,回去也是死路一条,干脆逃之夭夭,还宣传秦始皇刚愎自用,滥用科罚,贪于权势,秦始皇听后大怒,下令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

焚书坑儒,焚书直接受害者是儒家学派,秦始皇做了焚书坑儒事件没多久就发现了这次事件带来的隐患,这也让秦始皇和李斯始料未及。这460余人也并不是儒家,而是一些术士,也或许有儒派思想存留者。



风筝m82


你没问书,好,我就答儒。“儒”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也指术士、方士(见《说文》),以及用巫祝卜卦谋生的人。


先解术士(别想着WOW的拉人放小鬼):

这里先放两段话,同出《汉书》,可以对比一下(比较长,只看划线加粗部分即可):

  • 《汉书·宣帝纪》: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丞相、御史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经学之士,有以应变,辅朕之不逮,毋有所讳。
  • 《汉书·夏侯胜传》至四年夏,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或山崩,坏城郭室屋,杀六千馀人。上乃素服,避正殿,遣使者吊问吏民,赐死者棺钱。下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托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曩[nǎng]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术士,有以应变,补朕之阙,毋有所讳。


于是夏侯胜所言的术士,《宣帝纪》中的博问经学之士,就等同于唐代的李淳风、日本的安倍睛明。但是这种术士,玩弄的是“法术”,影响了朝政。《韩非子·人生》中曾言:

“且法术之士,与当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矣。”

此处假设一下:

  • 关中大旱。大臣正在集思广益,术士跳出来说,应该向神明祈雨。

  • 关中地震。大臣正在调配赈灾,术士跳出来说,应该向神祗祈祷。

  • 关中疫病。大臣正在寻找医家,术士跳出来说,应该书写罪己诏。

只有这样的情况,才可能与大臣“不相容”。而在《论衡·明雩》曾提到,这种“法术”只能蛊惑人君的,没实用价值。

“人君听请,以安民施恩,必非贤也。天至贤矣,时未当雨,伪请求之,故妄下其雨,人君听请之类也。变复之家,不推类验之,空张法术,惑人君。或未当雨,而贤君求之而不得;或适当自雨,恶君求之,遭遇其时。是使贤君受空责,而恶君蒙虚名也。”

是人就不会喜欢这种把戏,遑论还涉及诽谤非议始皇的事情。



再说方士:

《论衡·自然》中曾提到了方士的把戏,原文见下:

“武帝幸王夫人,王夫人死,思见其形。道士以方术作夫人形,形成,出入宫门。武帝大惊,立而迎之,忽不复见。盖非自然之真,方士巧妄之伪,故一见恍忽,消散灭亡。”

大意:汉武帝喜欢王夫人(不是他妈王娡),但她死了,想看到咋整?找道士用方术“嘛哩嘛咪哄”一下,变出个人。结果把汉武帝惊到后,才一起身,这人就又没了。作者王允就说了:因为不是真的,是方士搞出来的把戏,所以才一看见就消失灭亡了。


所谓的方士,于此处就是“用方术的道士”。我国曾拍过一部《巫师的骗术》,里面各种把戏都有,这些东西在秦汉时期就叫方术。(我又想起2016年7月的广安女童跳楼案了)。


然而坑的动机不纯粹:

西汉时期的《列仙传·玄俗》中曾记载:

余尝得秦大夫阮仓《撰仙图》,自六代迄今,有七百馀人。始皇好游仙之事,庶几有获,故方士雾集,祈祀弥布。

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那里方士雾集云合之多,几如泛滥一般。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方士侯生、卢生胡说八道的内容:

  1. 秦始皇刚戾自用,博士(上述的博问经学之士)虽七十人,然而只是摆设。

  2. 动辄就是个死字(特指辩验方术)。

  3. 贪恋权势,估计求不到仙药。


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侯生、卢生这吃着喝着秦始皇,还说他的坏话。这能忍?肯定要统统洒掉。但是因为涉及连坐制度,所以在御史查办案情,判问诸生时,以“诸生传相告引”,最终才挑出四百六十余人,坑于咸阳并广而告之。


毅而三思吴六奇


焚书坑儒,本意为“焚诗书,坑术士”,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所焚何书?为何而焚?

最主要的一本是《尚书》,因为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观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诗经》,因为诗经中多赞颂历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

还有一本是方士的《道经》。此经现唯留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所坑何人?为何而坑?

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即为“坑儒”。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什么?

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

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几个儒生茬之后,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激烈了点,但客观效果明显的。

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

其实“焚书坑儒”这件事在当时来看也并不是什么大事,甚至很大一部分是杜撰的事件,却成为了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使其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可以说,得罪文人特别是后来得到权柄的文人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们几乎成功的让一个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遗臭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