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識|紫砂壺


紫砂壺


一識|紫砂壺

紫砂壺,紫砂陶①之器物,乃工藝美術心手相承之圖案也;遇嘉木,施其涅槃之功,非茶人文家能窺其境也。江南宜興盛產紫砂之礦土,巧述築壺。曰:紫砂壺。

為之序。

壺為器皿生活之具也,然材質不同者居多。紫砂壺選為茶具佳品,乃因不施色釉而透氣。有世間茶具砂為首之稱②。

曰:明太祖洪武頒令煮茶改之為泡茶③,得茶事之改革,良工文者賢達,附之考量,大而化小。出吳仕供春壺式④,文意之時壺⑤,陶刻裝飾鮮有聞。此皆因茶而宜相依。至清期,社會之思想變革,工藝流程之繁細,壺式附有琺琅、鏤空、泥繪、錫包等裝飾之案,且有宮廷定製之器用。此期壺式多創作,工藝之精湛。更有大亨者、鳴遠曼生公開概念文人壺之先⑥,皆成後人雅玩之效仿。民國時期,紫砂壺藝承前啟後,湧現上袁、西望等紫砂壺製作聚集區,發售至南洋、滬粵等地,熠熠生輝。新中國建設時期,墾建紫砂工廠,開班授課,施技於徒,分工種之細,七輔導功不可沒⑦。改革開放後,香港、臺灣同胞戀大陸之鄉情,寄情紫砂壺一丸土⑧遞鄉愁,大愛之。

今有,行業組織者放眼國際之舞臺,紫砂起源地之標識⑨,非遺之技藝⑩,紫砂之國家標準皆獲殊榮⑪。隨國之發達,薪火不斷的陶人傳承匠人之精神,為華夏之文化復興助力也。

家穩讀壺、學壺、作文以記之。


註釋:

①紫砂陶,中華陶瓷之一脈,特指宜興紫砂陶。紫砂脫胎於陶瓷,是一種炻器,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紫砂成品結構緻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並於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顆粒狀的變化,表現出不同於瓷器的砂質效果。(《宜興紫砂陶》宋伯胤著)

②世間茶具砂為首,1597年許次紓《茶疏》中記載。

③明太祖洪武頒令煮茶改之為泡茶,1391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廢團茶,興散茶。

④吳仕供春壺式,1508年宜興謝元吳仕設計了供春壺式,並請陶工製作,以促進泡茶法。供春壺式有《吳徑提樑壺》《龍蛋壺》《龍帶壺》《印方壺》等。(《徐鰲潤紫砂陶藝論文集》 徐鰲潤著 《陽羨茗壺賦》 吳梅鼎著)

⑤文意之時壺,時大彬"後遊婁東,聞陳眉公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几案有一具,生人閒遠之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遂於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陽羨茗壺系》 周高起著 )

⑥大亨者、鳴遠曼生公開概念文人壺,邵大亨,制壺大家。他在少年時就享有盛名,是繼陳鳴遠以後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壺以揮撲見長,尤其在制簡練形體,如掇球、仿古等壺,樸實莊重,氣勢不凡,更突出紫砂藝術質樸典雅的大度氣息,他的壺“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魚化龍壺,伸縮吐注,靈妙天然。他的作品在清代時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可見當時他的壺藝聲譽之高。現有《魚化龍壺》《龍頭一捆竹壺》藏於南京博物館。

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是幾百年來壺藝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所製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他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並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對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勳。

陳鴻壽,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中國清代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曼龔、曼公、恭壽、翼盦、胥溪漁隱、種榆仙吏、種榆仙客、夾谷亭長、老曼等。曾任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其工詩文、書畫,善制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書法長於行、草、篆、隸諸體。篆刻師法秦漢璽印,旁涉丁敬、黃易等人,印文筆畫方折,用刀大膽,自然隨意,鋒稜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為西泠八家之一。有《種榆仙館摹印》、《種榆仙館印譜》行世,並著有《種榆仙館詩集》、《桑連理館集》。嘉慶二十一年為周春撰著的《佛爾雅》提寫序跋。

⑦七輔導,顧景舟(1915-1996)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名景洲,出生於紫砂世家。20世紀30年代到上海仿製歷代名作,臨摹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之作。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編著並出版《宜興紫砂珍賞》一書,培育了周桂珍、李昌鴻、張紅華、潘持平等眾多中國陶瓷大師。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2009年,顧景舟《十一頭提樑壺》 拍得313萬;2010年5月,顧景舟制 吳湖帆做書畫的《相明石瓢壺》拍得1232萬;2010年6月《矮僧帽壺》 拍得313萬;2010年8月顧景舟的一對紫砂杯甚至拍到了20萬的高價。

王寅春(1897-1977)的朱泥小壺與眾不同,胚體圓而薄,下水平穩,出水爽,極為精巧。

裴石民(1892-1976)有“五蝠蟠桃壺”、“牛蓋蓮子壺”、“三足鼎壺”、“串頂秦鍾壺”等傳世經典名作。其做工精細,樣式甚多,有“當代陳鳴遠”之稱。

朱可心(1904-1986),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長,宜興紫砂工藝廠創始人之一。先後授藝帶徒數十人,名藝人有汪寅仙、倪順生、李碧芳、潘春芳等。為他的流世佳品《報春壺》、《三友壺》、《彩蝶壺》等至今暢銷不衰。

吳雲根(1892-1969)作品風格樸實穩重,光潤內韻,擅長筋紋器製作。

任淦庭(1889-1968)紫砂陶刻以傳統風格為主,畫以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圖案等為主,尤以梅、竹、蘭、菊為勝。書有正、草、隸、篆、鐘鼎、甲骨文等種書體。在當前藝術拍賣場上,任淦庭的作品也是屢創新高。

蔣蓉(1919-2008)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蓉大師善於將動物、植物、花果等自然形體。創作大多以自然界瓜果、動植物為題材,表現手法以仿生為主。

⑧一丸土,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清 汪文柏)

⑨紫砂起源地之標識,“宜興紫砂”作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得到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正式確認。(2007年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⑩非遺之技藝,2006年5月20日,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⑪紫砂之國家標準,2009年6月1日,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與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的《紫砂陶器國家標準》正式開始實施。


一識|紫砂壺

一識|紫砂壺

一識|紫砂壺

一識|紫砂壺

一識|紫砂壺


【 作者 小簡 】

一識|紫砂壺

紫砂文化學者,文化符·號壺 創始人,宜興紫砂品牌項目策劃人,沉心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地域文化符號壺的創作,幾年來先後編輯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專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范家紫砂陶》《民國紫砂史話》等。特別是近幾年來結合田野考察調研,創作出《丹鳳朝陽》《在希望的田野上》《錦上添花》《海樂》《徽風皖韻》《晉善晉美》《青青島》等各地的文化符號壺,受到當地媒體的廣泛報道。堅守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元素”,推崇“文化創意、符號優化、載體親和”的創意理念和“相宜相依的親和力”載體意味。

2007年9月,編輯出版《國禮紫砂》

2008年6月,參與並組織青島奧帆賽國禮紫砂《揚帆壺》新聞發佈會

2009年9月,編輯出版《盛世中華紫砂頌——範偉群卷》

2010年4月,編輯出版《范家壺 範偉群作品集》

2010年7月,宜興市首屆十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范家壺莊品牌連鎖經營模式》

2011年6月,創作文化符號壺《丹鳳朝陽》,安徽省鳳陽縣人民政府收藏

2012年6月,合著《民國紫砂史話》出版

2012年11月,創辦中華紫砂史研究所網

2012年12月,創作文化符號壺《百壽祥龍》,吉林省博物院收藏

2013年4月,創作《錦上添花》《海樂》文化符號壺,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收藏

2013年11月,創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文化符號壺,小崗村收藏

2014年7月,創作《青青島》文化符號壺,2014中國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收藏

2014年11月,創作《晉善晉美》文化符號壺,江蘇省首屆陶瓷藝術大展 優秀獎

2015年2月,創作《圓融》文化符號壺,作為國禮伊朗大使哈吉收藏

2015年6月,創作《飄飄然》文化符號壺,作為國禮土耳其駐華大使收藏

2015年11月,成立《尋宗問壺》姓氏文化符號壺研究課題

2016年8月,創作《若錦壺》參加一帶一路中韓文化藝術交流,韓國駐華文化院收藏

2017年4月,創作《大雅小軒》壺式,蒼山牧雲附《大雅小軒賦》記述

2018年4月,策劃《文化學者·文化符號訪談錄》,以文化對話20位專家學者。

2019年5月,創作《情況壺》《了悟壺》榮獲詩詞器創作大賽銀獎。

2020年1月,以無錫大學堂倡議成立真善美的文化共同體“文化符號·∞”的線上平臺。


一識|紫砂壺


分享到:


相關文章: